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记》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西汉语言实际的作品,是研究上古汉语末期汉语面貌的重要语料。主题句在汉语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变化,且与历史上汉语句型的划分有诸多关联。本文将以《史记·十二本纪》为例,初步分析该文本的主题句系统雏形。
关键词:《史记·十二本纪》主题句句型
《史记》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西汉语言实际的作品,是研究上古汉语末期汉语面貌的重要语料。主题句自古就是汉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句型,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本文以《史记·十二本纪》为例,初步分析该文本的主题句系统雏形。主题句主要是从句子功能的角度建立的,因此在对《史记·十二本纪》主题句型的分析之中,我们采取“功能为主,形式为辅”的分类标准,以句子表达意义为主,同时也不忽视对形式的考虑。下面本文将详尽地介绍《史记·十二本纪》中主题句的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
一、以主题语为视点的主题句
型1.范围主题语
本类句子的主题语多为人事或者地域的范围,可分为两类:
型1.1自(从)……(以)至
这是最常见的表示范围的格式。评论语一般是对主题语的限定,且带有“皆”等指示词。如:“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型1.2 S所v
这是用所字结构表示范围,如:“天之所弃,不过其纪。”另外,所字结构前面还可以有并列的主题语,如:“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型2移位主题语
所谓“移位主题语”是指作主题语的成分在意念上可以看作是从评论语中的一个位置(如宾语)上移到句首作话题的。我们称之为“移位”只是为了说明语义关系的一种方便说法。因为一旦前移,那么它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句子成分,而是根本改变了句子类型。
型2.1 主题语有同格异位代词副本的句式
型2.1.1动词宾语副本
(1)“之”作副本
“之”所复指的成分,可以是NP,如:“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还可以是句子形式,如:“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2)“焉”作副本
“焉”和“之”可以相互替代,如:“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型2.1.2介词宾语副本
(1)“此”作副本
例如:“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2)“所”作副本
“所”字可以放在介词“以”、“由”、“自”、“为”等前面,指代介词所指代的对象。例如:“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
型3总分式主题语
本句型主题语有大小之分,说话人先提出大类作为句子的主题,然后特指大类中的一个小类加以说明。从层次上看,小类及其陈述部分是评论大类的。
型3.1“定语 者”作小类
定语是对大类中的某一部分进行限定的。如:“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型3.2无指代词作小类
(1)“莫”作小类
“莫”在句中的作用是否定任何一种小类,指无类,无物。如:“子七人,莫立。”
(2)“无”作小类
“无”的用法与“莫”相同,如:“赵高用事於中,下无可为者。”
型3.3疑问代词作小类
其中最常见的是“孰”作小类。“孰”表示大类中对小类的选择,如:“孰与君少长?”
型3.4有指代词作小类
《史记》中的“有”有代词的意义,常常表示有人、有的。
(1)“有”作小类
“有”一般指代人的主题。如:“代地吏民非有罪也。”也可以指代性质,如:“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
(2)“或”作小类
“或”表示有人,有的,指的一般是人的主题。如:“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也可以表示物的主题,如:“九年,彗星见,或竟天。”
型4.指示代词作主题语
型4.1“是” 评论语
“是”在指代的同时,通常具有论断性。如:“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该句型可以扩展,“是”前可有“则”,如:“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
型4.2“此” 评论语
“此”字是纯粹的指示词,不具有论断意味。该结构可进行扩展。如:“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型5主题句形式的主题语
《史记》延续了《左传》主题句结构复杂化的趋势,且更趋复杂。如:“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於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其中,施事句和主题句在该句中横向交织,可见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造句方式。
二、以评论语为视点的主题句
型1.带特定评论标志的评论语
型1.1“唯” 评论语
“唯”具有决断的意味,表示唯后面的部分是独一无二的。如:“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
型1.2“乃” 评论语
“乃”在评论语前起到副词和系词的作用。有“就是”的含义。如:“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型1.3“为” 评论语
(1)“为” NP这是最多的句型。如:“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2)“为” VP如:“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
型2不带特定评论标志的评论语
型2.1形容词评论语
形容词作评论语不同于形容词作评论语,这里形容词是对主题语性质的评论说明,常带有语气词“也”“矣”等。如:“嗣子丹硃开明。” 型2.2名词性评论语
名词性评论语是主题句中最常见的评论语。如:“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名词性评论语中常用“非”表示否定,如:“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型2.3动词性评论语
动词性评论语很少有单个词,一般为动宾结构,如:“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
型2.4副词评论语
副词评论语用的最多的是“可”。表示的是说话人对主题语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1)肯定式,在《史记》中,表示肯定的副词“可”一般单独使用,类似于应答语。如:“制曰:‘可。’”
(2)否定式,如:“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
(3)疑问式,如:“今王学专利,其可乎?”
(4)双重否定如:“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型2.5疑问词评论语
疑问词评论语主要是“何”,如:“吾所以有天下者何?”它有多种形式。例如:
(1)何如如:“今日之事何如?”
(2)奈何如:“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
型2.6说明句形式评论语
说明句是以名词或者数词充当评论语来说明主题语。如:“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
型2.7关系句形式评论语
此类句型是以关系句的逻辑关系为评论视点的。
(1)假设式如:“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2)让转式如:“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世不轶毁。”
(3)进逼式如:“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懟,怨而不怒,况事王乎!”
(4)多重关系式如:“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
型3带特定动词标志的评论语
型3.1“如”字评论语
这是一种用比况来评论的主题句。表示比况的联系动词包括“如、犹、若”等。如:“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再如:“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分别是直接比况和间接比况。
型3.2 “谓”字评论语
由“谓”字构成的评论语在《史记》中有多种表现形式。
(1)“谓”字前后出现复指主题语的代词,常是“是”或者“之”,如:“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
(2)“谓”前面加“所”字,如:“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
型3.3“在”字评论语
“在”在主题句中的作用是指出主题句的本质所在。如:“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於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在”字评论式的疑问形式采取了倒装,如:“沛公安在?”
型3.4“有”字评论语
“有”字不同于动词“拥有”,它是指行为关涉到对象,可加“对于”来进行理解,如:“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型4假被动式
我们认为被动句就是一种主题语。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一种对受事的状态的描述和说明。
型4.1 不带情态副词的评论语
(1)主题语 V 如:“粮饷皆弃。”
(2)主题语 “V” “为” “O” 如:“秦军分为三军。”
型4.2带情态副词的评论语
(1)“可/以” V 如:“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3)“足/以” V 如:“竖子不足与谋。”
三、以主题语和评论语之间逻辑关系为视点的主题句
汉语是一种重逻辑事理的语言。句子成分的组合讲究逻辑搭配而不受形态的限制。该类句型在本质上仍然是“主题——评论”的格局,但是句子的组合是以主题语和评论语之间逻辑关系为视点。
型1假设—推断主题语
型1.1若/苟 施事句形式 如:“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型1.2若/如 主题句形式 如:“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型1.3若 关系句形式 如:“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
型2目的关系主题语
该类句型常带有标示词“以”,表示目的。如:“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型3让转关系主题语
主题语和评论语之间以“虽”为标志,“虽”表示一种让步关系,也就是退一步的意思。如:“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型4平转关系主题语
主题语与评论语之间的关系以“然”为标志。是一种平转的关系。如:“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
根据前人的研究,《左传》主题句有4146句,占句子总数的20.67%之多,是除施事句以外的第二大类句型。我们统计得到,《史记·十二本纪》共有句子5400句,其中主题句1164句,占到21.55%,和《左传》相比,主题句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汉语在从先秦向汉代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句式缺失了,而增加了一些句式,最为显著的是施事——主题句的交织更为复杂,并且多重评论语的组合方式也更加丰富。笔者将继续对《史记》的剩余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更科学客观地展现汉代汉语句型的概貌。
参考文献:
[1]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8
[2]王力.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运用[J],中国语文,1956,01
关键词:《史记·十二本纪》主题句句型
《史记》是一部比较全面地反映西汉语言实际的作品,是研究上古汉语末期汉语面貌的重要语料。主题句自古就是汉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句型,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本文以《史记·十二本纪》为例,初步分析该文本的主题句系统雏形。主题句主要是从句子功能的角度建立的,因此在对《史记·十二本纪》主题句型的分析之中,我们采取“功能为主,形式为辅”的分类标准,以句子表达意义为主,同时也不忽视对形式的考虑。下面本文将详尽地介绍《史记·十二本纪》中主题句的语法特点和语义特点。
一、以主题语为视点的主题句
型1.范围主题语
本类句子的主题语多为人事或者地域的范围,可分为两类:
型1.1自(从)……(以)至
这是最常见的表示范围的格式。评论语一般是对主题语的限定,且带有“皆”等指示词。如:“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型1.2 S所v
这是用所字结构表示范围,如:“天之所弃,不过其纪。”另外,所字结构前面还可以有并列的主题语,如:“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型2移位主题语
所谓“移位主题语”是指作主题语的成分在意念上可以看作是从评论语中的一个位置(如宾语)上移到句首作话题的。我们称之为“移位”只是为了说明语义关系的一种方便说法。因为一旦前移,那么它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句子成分,而是根本改变了句子类型。
型2.1 主题语有同格异位代词副本的句式
型2.1.1动词宾语副本
(1)“之”作副本
“之”所复指的成分,可以是NP,如:“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还可以是句子形式,如:“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2)“焉”作副本
“焉”和“之”可以相互替代,如:“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型2.1.2介词宾语副本
(1)“此”作副本
例如:“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2)“所”作副本
“所”字可以放在介词“以”、“由”、“自”、“为”等前面,指代介词所指代的对象。例如:“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
型3总分式主题语
本句型主题语有大小之分,说话人先提出大类作为句子的主题,然后特指大类中的一个小类加以说明。从层次上看,小类及其陈述部分是评论大类的。
型3.1“定语 者”作小类
定语是对大类中的某一部分进行限定的。如:“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型3.2无指代词作小类
(1)“莫”作小类
“莫”在句中的作用是否定任何一种小类,指无类,无物。如:“子七人,莫立。”
(2)“无”作小类
“无”的用法与“莫”相同,如:“赵高用事於中,下无可为者。”
型3.3疑问代词作小类
其中最常见的是“孰”作小类。“孰”表示大类中对小类的选择,如:“孰与君少长?”
型3.4有指代词作小类
《史记》中的“有”有代词的意义,常常表示有人、有的。
(1)“有”作小类
“有”一般指代人的主题。如:“代地吏民非有罪也。”也可以指代性质,如:“陈平智有馀,然难以独任。”
(2)“或”作小类
“或”表示有人,有的,指的一般是人的主题。如:“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也可以表示物的主题,如:“九年,彗星见,或竟天。”
型4.指示代词作主题语
型4.1“是” 评论语
“是”在指代的同时,通常具有论断性。如:“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该句型可以扩展,“是”前可有“则”,如:“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
型4.2“此” 评论语
“此”字是纯粹的指示词,不具有论断意味。该结构可进行扩展。如:“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型5主题句形式的主题语
《史记》延续了《左传》主题句结构复杂化的趋势,且更趋复杂。如:“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於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其中,施事句和主题句在该句中横向交织,可见这是一种极具生命力的造句方式。
二、以评论语为视点的主题句
型1.带特定评论标志的评论语
型1.1“唯” 评论语
“唯”具有决断的意味,表示唯后面的部分是独一无二的。如:“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封。”
型1.2“乃” 评论语
“乃”在评论语前起到副词和系词的作用。有“就是”的含义。如:“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
型1.3“为” 评论语
(1)“为” NP这是最多的句型。如:“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2)“为” VP如:“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为秦取周之精者也。”
型2不带特定评论标志的评论语
型2.1形容词评论语
形容词作评论语不同于形容词作评论语,这里形容词是对主题语性质的评论说明,常带有语气词“也”“矣”等。如:“嗣子丹硃开明。” 型2.2名词性评论语
名词性评论语是主题句中最常见的评论语。如:“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名词性评论语中常用“非”表示否定,如:“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型2.3动词性评论语
动词性评论语很少有单个词,一般为动宾结构,如:“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
型2.4副词评论语
副词评论语用的最多的是“可”。表示的是说话人对主题语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1)肯定式,在《史记》中,表示肯定的副词“可”一般单独使用,类似于应答语。如:“制曰:‘可。’”
(2)否定式,如:“今六国复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不可。”
(3)疑问式,如:“今王学专利,其可乎?”
(4)双重否定如:“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
型2.5疑问词评论语
疑问词评论语主要是“何”,如:“吾所以有天下者何?”它有多种形式。例如:
(1)何如如:“今日之事何如?”
(2)奈何如:“今者出,未辞也,为之柰何?”
型2.6说明句形式评论语
说明句是以名词或者数词充当评论语来说明主题语。如:“当是时,百里傒年已七十馀。”
型2.7关系句形式评论语
此类句型是以关系句的逻辑关系为评论视点的。
(1)假设式如:“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
(2)让转式如:“古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虽万世世不轶毁。”
(3)进逼式如:“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懟,怨而不怒,况事王乎!”
(4)多重关系式如:“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
型3带特定动词标志的评论语
型3.1“如”字评论语
这是一种用比况来评论的主题句。表示比况的联系动词包括“如、犹、若”等。如:“其赦天下,如乙卯赦令。”再如:“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分别是直接比况和间接比况。
型3.2 “谓”字评论语
由“谓”字构成的评论语在《史记》中有多种表现形式。
(1)“谓”字前后出现复指主题语的代词,常是“是”或者“之”,如:“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
(2)“谓”前面加“所”字,如:“复责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谓不通时变者也。”
型3.3“在”字评论语
“在”在主题句中的作用是指出主题句的本质所在。如:“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於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在”字评论式的疑问形式采取了倒装,如:“沛公安在?”
型3.4“有”字评论语
“有”字不同于动词“拥有”,它是指行为关涉到对象,可加“对于”来进行理解,如:“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
型4假被动式
我们认为被动句就是一种主题语。它所表示的意义是一种对受事的状态的描述和说明。
型4.1 不带情态副词的评论语
(1)主题语 V 如:“粮饷皆弃。”
(2)主题语 “V” “为” “O” 如:“秦军分为三军。”
型4.2带情态副词的评论语
(1)“可/以” V 如:“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3)“足/以” V 如:“竖子不足与谋。”
三、以主题语和评论语之间逻辑关系为视点的主题句
汉语是一种重逻辑事理的语言。句子成分的组合讲究逻辑搭配而不受形态的限制。该类句型在本质上仍然是“主题——评论”的格局,但是句子的组合是以主题语和评论语之间逻辑关系为视点。
型1假设—推断主题语
型1.1若/苟 施事句形式 如:“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型1.2若/如 主题句形式 如:“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
型1.3若 关系句形式 如:“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
型2目的关系主题语
该类句型常带有标示词“以”,表示目的。如:“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型3让转关系主题语
主题语和评论语之间以“虽”为标志,“虽”表示一种让步关系,也就是退一步的意思。如:“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
型4平转关系主题语
主题语与评论语之间的关系以“然”为标志。是一种平转的关系。如:“关东群盗并起,秦发兵诛击,所杀亡甚众,然犹不止。”
根据前人的研究,《左传》主题句有4146句,占句子总数的20.67%之多,是除施事句以外的第二大类句型。我们统计得到,《史记·十二本纪》共有句子5400句,其中主题句1164句,占到21.55%,和《左传》相比,主题句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汉语在从先秦向汉代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句式缺失了,而增加了一些句式,最为显著的是施事——主题句的交织更为复杂,并且多重评论语的组合方式也更加丰富。笔者将继续对《史记》的剩余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更科学客观地展现汉代汉语句型的概貌。
参考文献:
[1]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8
[2]王力.主语的定义及其在汉语中的运用[J],中国语文,19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