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这么多名人经典,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技术都需要我们青少年去继承和发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的各项成就都有着显著的成果,这也需要未来的接班人——学生,去传承、去发展。这样整本书的阅读是很必要的,只有通读了整本书的内容,才能够了解作者的意图、构想、思维。然而,由于义务教育,学生每科的学习时间都非常之紧凑。也因语文课堂的局限性,形成学生的片段性阅读,断层性思想,导致学生认识片面,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真正的思想和写作意图。针对这样的现象,那么,我们作为语文老师又应该如何推广整本书的阅读呢?
我觉得课堂上要做好三导,也就是课堂三导——读前导、读中导、读后导。不论是哪一种导读方式,都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通过举一二个整本书阅读的案例,教会学生读这一类书的方式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今天我侧重谈一谈课堂三导之一的——读前导。读前导就是设置读书目标、读书方式、反馈形式。在上阅读整本书之前,对学生进行读前指导,比方说,读什么书?怎么读?怎样反馈自己的读书结果?
一、读前导就是设置读书目标,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及范围
读什么?我们可以给学生列一些读书清单,比方说,我们要考试的名著阅读;或者把书单分类:文学类、史学类、哲学类、科技类、各类杂书,等等。让学生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阅读,当然,这些书是经过老师精挑细选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在市场上买的随随便便的书。而且这些书最好是老师自己先看过的,达到师生同看一本书,形成师生思想一致,达成某种共鸣的意识。这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老师自己必须先做到,也只有这样子才能够跟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共鸣,学生会更加喜闻乐见。
二、读前导就是设计读书方式,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首先,怎么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单本书阅读;也可以把书分类进行群书阅读;还可以将一册书的前几章,让学生先读。不管是读一本书的部分,还是读一本书,还是几本书一起读,我们都应给学生一个指导性的方向,让学生有目的的读,也就是给学生下达任务。因为一本书有时候很厚,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读,学生不一定读得完。或者一本书里面的元素很多,或者学生抓不到点来读。这时,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是非常之重要的,要么略读了解整本书的故事情节,要么精读捕抓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感受当时的社会背景,仔细咀嚼作者所反馈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精神食粮。
其次,还可以读整本书相关的批注或该本书的解读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多方了解这本书的内涵和意义,有时读一本书,自己未必能够理解得到、感悟得到书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用意。这时,借助批注或者别人的解读,可以深层次的了解这本书的写作意图。
再次,在群书阅读过程当中,我们还可以多方比较地进行阅读。挖掘这几本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整合归纳,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做读书笔记,系统归纳整本书的内容及其观点;或者抓着一个小点,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深挖几者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搜集资料,整合资料,挖掘观点,编写作小论文;或者进行课前分享;或者进行知识答辩,或者进行正方反方的辩论比赛。
对于一些学生看不进的书,比如《艾青诗选》,可以选一些学生喜欢的,跟他有些类似的诗与之比较地读。我们可以在学习《艾青诗选》之前,先学习学生感兴趣的《致橡树》,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虽然不喜欢学《艾青诗选》,由于比较要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跟不同点,学生无形当中就学了一些《艾青诗选》。
对于一些学生看不懂的书,可以先放一放,等以后长大的时候再来看,因为经过了历练,阅历丰富了,成人的学生就应该能够理解书中的内涵了。
三、读前导就是形成反馈形式,教会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的成果
关于如何反馈自己整本书的阅读成果,方式可以很多,可以做整本书阅读的读书笔记;可以写读后感;可以写小论文;可以制作PPT进行课前分享;可以进行课堂答辩,可以进行知识竞赛;可以进行辩论比赛;可以进行流动知识商店进行共享(即分流动组互相交流,可以是水浒组、可以是红楼梦组、可以是三国演义组、可以是西游记组……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不同的商店去卖弄自己的学识,分享自己的阅读成就,倾听别人的阅读感悟)。可以节选经典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进行哑剧表演或者拍成微电影等等。
在这次广州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都做了读前示范课,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
譬如,王春雷老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这节课就充分地展示了读前导。王老师上这节课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先给学生划分了《红楼梦》阅读范围(1-7章),又规定了其阅读的目标(红楼梦的环境描写——大观园的建筑特点与秦可卿的闺房特点进行比较),还制定了展示成果的方式(学生制作课件分享)。于是,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当中就有的放矢,去阅读,去感悟,去收集资料,去整理资料。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撰写自己的小论文,制作成PPT与同学们分享,与同学辩论。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辨阅读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既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红楼梦》整本书的内容学生得以思悟、思想精髓得以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高度,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又如,谭妙蓉老师《呼兰河传》《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群书阅读的示范课。也是事前让学生先读这三本书。在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把握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对人物形象概括性的小论文。以便在课堂上能够与师生进行分享,进行辩论。由此可见,读前引导学生看书。一定要一个指引方向,否则学生看书就没有目的性。只有有了方向、有了目的,学生才能更有意識有研究方向的看书。同学之间就有一个探讨性的问题,一个共同讨论的话题,从而更具有探究性,达到共读共鸣共赢的局面。
总而言之,读前导,不仅要给学生确立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为其指明方向,还要确定整本书的读书方式,以及分享成果的方式等进行课堂上的读前指导。按照这样的模式去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做到了有目标,有方式,有方法可行。
我觉得课堂上要做好三导,也就是课堂三导——读前导、读中导、读后导。不论是哪一种导读方式,都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通过举一二个整本书阅读的案例,教会学生读这一类书的方式方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今天我侧重谈一谈课堂三导之一的——读前导。读前导就是设置读书目标、读书方式、反馈形式。在上阅读整本书之前,对学生进行读前指导,比方说,读什么书?怎么读?怎样反馈自己的读书结果?
一、读前导就是设置读书目标,引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及范围
读什么?我们可以给学生列一些读书清单,比方说,我们要考试的名著阅读;或者把书单分类:文学类、史学类、哲学类、科技类、各类杂书,等等。让学生随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阅读,当然,这些书是经过老师精挑细选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在市场上买的随随便便的书。而且这些书最好是老师自己先看过的,达到师生同看一本书,形成师生思想一致,达成某种共鸣的意识。这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这也就是要求学生做到什么,我们老师自己必须先做到,也只有这样子才能够跟学生在思想上形成共鸣,学生会更加喜闻乐见。
二、读前导就是设计读书方式,教给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
首先,怎么读?我们可以让学生单本书阅读;也可以把书分类进行群书阅读;还可以将一册书的前几章,让学生先读。不管是读一本书的部分,还是读一本书,还是几本书一起读,我们都应给学生一个指导性的方向,让学生有目的的读,也就是给学生下达任务。因为一本书有时候很厚,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读,学生不一定读得完。或者一本书里面的元素很多,或者学生抓不到点来读。这时,教师的指导性意见是非常之重要的,要么略读了解整本书的故事情节,要么精读捕抓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感受当时的社会背景,仔细咀嚼作者所反馈的思想感情,形成自己的精神食粮。
其次,还可以读整本书相关的批注或该本书的解读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多方了解这本书的内涵和意义,有时读一本书,自己未必能够理解得到、感悟得到书中所要表达的内涵和用意。这时,借助批注或者别人的解读,可以深层次的了解这本书的写作意图。
再次,在群书阅读过程当中,我们还可以多方比较地进行阅读。挖掘这几本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整合归纳,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做读书笔记,系统归纳整本书的内容及其观点;或者抓着一个小点,进行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深挖几者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搜集资料,整合资料,挖掘观点,编写作小论文;或者进行课前分享;或者进行知识答辩,或者进行正方反方的辩论比赛。
对于一些学生看不进的书,比如《艾青诗选》,可以选一些学生喜欢的,跟他有些类似的诗与之比较地读。我们可以在学习《艾青诗选》之前,先学习学生感兴趣的《致橡树》,然后将二者进行比较,这样学生虽然不喜欢学《艾青诗选》,由于比较要寻找出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跟不同点,学生无形当中就学了一些《艾青诗选》。
对于一些学生看不懂的书,可以先放一放,等以后长大的时候再来看,因为经过了历练,阅历丰富了,成人的学生就应该能够理解书中的内涵了。
三、读前导就是形成反馈形式,教会学生分享整本书阅读的成果
关于如何反馈自己整本书的阅读成果,方式可以很多,可以做整本书阅读的读书笔记;可以写读后感;可以写小论文;可以制作PPT进行课前分享;可以进行课堂答辩,可以进行知识竞赛;可以进行辩论比赛;可以进行流动知识商店进行共享(即分流动组互相交流,可以是水浒组、可以是红楼梦组、可以是三国演义组、可以是西游记组……客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不同的商店去卖弄自己的学识,分享自己的阅读成就,倾听别人的阅读感悟)。可以节选经典片段进行分角色朗读、进行哑剧表演或者拍成微电影等等。
在这次广州整本书阅读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都做了读前示范课,让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
譬如,王春雷老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这节课就充分地展示了读前导。王老师上这节课之前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先给学生划分了《红楼梦》阅读范围(1-7章),又规定了其阅读的目标(红楼梦的环境描写——大观园的建筑特点与秦可卿的闺房特点进行比较),还制定了展示成果的方式(学生制作课件分享)。于是,学生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当中就有的放矢,去阅读,去感悟,去收集资料,去整理资料。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撰写自己的小论文,制作成PPT与同学们分享,与同学辩论。他们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辨阅读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整本书阅读,既促进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思辨能力,《红楼梦》整本书的内容学生得以思悟、思想精髓得以内化。从而形成自己的视角去看问题,去思考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高度,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又如,谭妙蓉老师《呼兰河传》《城南旧事》《骆驼祥子》群书阅读的示范课。也是事前让学生先读这三本书。在读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把握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对人物形象概括性的小论文。以便在课堂上能够与师生进行分享,进行辩论。由此可见,读前引导学生看书。一定要一个指引方向,否则学生看书就没有目的性。只有有了方向、有了目的,学生才能更有意識有研究方向的看书。同学之间就有一个探讨性的问题,一个共同讨论的话题,从而更具有探究性,达到共读共鸣共赢的局面。
总而言之,读前导,不仅要给学生确立整本书阅读的目标,为其指明方向,还要确定整本书的读书方式,以及分享成果的方式等进行课堂上的读前指导。按照这样的模式去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做到了有目标,有方式,有方法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