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三维阅读的实践探究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so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带来新的阅读革命,线上线下互相融合,优势互补;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三态共建”,融生相长,让阅读教学焕发新的生机。笔者漫步云端,守正创新,着眼未来,精准地定位三维阅读的内涵,科学地改进三维阅读的路径,合理地建构三维阅读的模式,期望师生共读共长,在阅读的濡养中体悟人生百态,守护美好的精神家园,锻造卓越雅致的人格,享受灵魂深处的愉悦。
   關键词:后疫情时代 三维阅读 三态共建
   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带来新的阅读革命,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全民受益,使布满围墙的阅读教学超越时空,同屏共震,同心共鸣。笔者与学生漫步云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沙堤吟诵,在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塘漫谈,在落霞与孤骛齐飞的旷野唱和,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地涵咏。笔者也与学生席地而读,共享阅读的美好时光。我们时而邀约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时而静听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而笑看高尔基“让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一起感受古今名著的隽永诗意,品味唐诗宋词的丰腴清婉,欣赏诸子百家的飘逸深邃。
   通过线上线下的互相融合,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的“三态共建”,使其各显其长,优势互补,融生相长。笔者精准地定位三维阅读的内涵,科学地改进三维阅读的路径,合理地建构三维阅读的模式,师生在阅读的濡养中体悟人生百态,守护美好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锻造卓越雅致的人格,享受灵魂深处的愉悦。
   一.依托课标,精准定位三维阅读的内涵
   时下正值语文课程改革和语文教学繁花绽放的大时代,守正创新,着眼未来,理性地对待语文课程的“常”与“变”,是每个语文人应该坚守的教育姿态。三维阅读根据学段和学情,依托《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精准定位文本价值,科学细化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课程内容模块的构成和阅读路径的选择逐步走向清晰化、科学化、人性化,阅读教学也从“教书”转向“育人”,从“语文教学”走向“语文教育”。三维阅读以语文课程为载体,以阅读教学为主渠道,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阅读教学的“三维”,既指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下的阅读,又指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家长为参与者三位一体的阅读;既指线上指导与线下实践互相融合的阅读,又指从“单一个体”走向“学习共同体”的阅读。它遵循初中生的阅读需求及身心发展特点,细化教学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改进阅读路径,形成阅读序列,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单篇阅读向群文阅读转型,由输入到输出转变,由统一讲解式学习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学习,多维度立体化地提升学生阅读的品质和效能。笔者参编出版的《初中三维阅读》(分册)和《三维阅读》(中考版)分别从名师引读、类文推荐、牛刀小试、指点迷津、阅读评价等方面,既有宏观的导读着眼点和关注角度,又有具体的导读方法和案例呈现,厘清三维阅读的策略和做法,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提供了典型的样例和有益的借鉴。
   梁启超先生说:“语文应该是一束一束地教,而不是一篇一篇地教。”很多经典文本,把它置于一个相对大一些的“阅读场”“语文场”中,其价值和魅力会被彰显得更加充分。笔者曾以余映潮老师的课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为蓝本,以“心中有光,不惧远方”为话题,采用“1 x”群文阅读的方式,以“半亩方塘”映照“天光云影”,实现诗歌意义的融通。活动如下:
   活动一:入情入境,观看张艺谋导演的《抬石号子》视频,聆听高亢雄壮的旋律,观察抬石工人坚毅乐观的表情,感受繁重艰辛的工人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二:比较阅读,诵读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豁”了你》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思维上的相通之处,感受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性和情感意蕴的异同。
   活动三:仿写小诗,品读邵燕祥的小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仿写诗歌,联通语用和育人,启迪学生:面对困境,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通过以上活动,笔者创设一个相对宽广、立体的濡染情境,设置恰切的“阅读场”和“教学场”,让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梯度渐进、螺旋上升。
   二.多重对话,科学改进三维阅读的路径
   语文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建构知能并重的核心内容体系,不断创新语文教育的评价方式和路径,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实现培养语文化的社会人的语文教育目的。三维阅读追求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线上指导与线下阅读相融合,单篇阅读与群文阅读相整合,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阅读”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从“单一个体学习”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共同体”。它兼顾多重角色在阅读过程中共存并行,交融互进,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同步成长。
   例如阅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笔者首先运用微视频展示鲁迅其人其文,进行线上阅读指导,并安排学生线下自主阅读《朝花夕拾》,通过亲子共读,完成阅读记录单;然后,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编者、同学和老师进行多重对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际上是从什么到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网络文学发展至今可谓势不可挡,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国内学者既看到了机遇但也看到了挑战,如果说发展前景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那么找到并解决发展困境就是促进网络文学发展“科学化”、“体系化”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文獻法从众多研究中总结出目前网络文学发展四大主要困境:质量困境、侵权困境、责任缺位困境以及评价体系缺失困境,期望通过本文为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角度。   关键词:网络文学 质量 侵权
内容摘要:将辛弃疾词撮合成一组,采取群文阅读方式进行教学,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所倡导的课程理念。本论文以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选编的辛弃疾词为例案,探讨群文阅读教学的概念、群文阅读教学的准备以及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从而提升初三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词 辛弃疾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群文阅读   词是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宋代进入了全盛期。它是中
内容摘要:在威宁的乡村,不管是几岁的儿童还是十几岁的青年,都知道“抖音”、“王者”、“吃鸡”,却几乎没有人知道“老变婆”的故事,没有人知道“小三小三你要来”、“张打铁,李打铁”的歌谣。而在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及以上的人群之中,这些歌谣和传说却张口即来。威宁民间的传说和歌谣等口头文化在近二十年来的传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乃至出现了断层。为什么几千年一直流传的文化在近二十年来没有得到继续传承下去却产生断层,
内容摘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品百味人生”的基础。基于现代视角进行思考,很多人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依然处于“不会读书,不会写作”的状态。本文围绕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一体化思维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提出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撰写“读书笔记”、辩证看待“读”与“写”的关联等小学阅读写作一体化高效实践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阅读写作一体化
内容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责任,向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可以更好地促进高中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有利于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古典诗文的教学以及古典名著的阅读,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担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从而更好地传承
内容摘要:在实际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精力和时间放在提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形式的推广程度上面,以此调动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为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根基。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小学生阅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目标的尽早实现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致力于提高学生对图表分析法的掌握程度,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得到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在实际的阅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写作教学对于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素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水平,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教师会在写作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阅读教学促进写作教学效果的提升,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促进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 写作教学 探究   所谓的读写结合教學方式,就是通
内容摘要:《鸳鸯针》不仅充分反映出华阳散人的救世医国之心,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作者的科举观念。作者通过儒林士子徐鹏子、时大来等人的遭遇,揭示了科举制度存在的弊端和官场腐败现象,但并未全盘否定科举,而是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肯定,并且表达出自己对于改良科举制度、改变官场风气以及文人士子坚守节操的期望。   关键词:《鸳鸯针》 科举观 科举制度 理想   《鸳鸯针》是我国第一部集中描写儒林士子的白话小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的大学入学考试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也因此世人对考试抱有不同的观点。陈东原通过进行大学入学考试的相关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陈东原认为不应该禁止大学入学考试,对于入学考试的内容和水平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提高入学考试的水平,同时对于招生的标准也应明确,以此来改革当时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从而改变社会的学习风气,最终达到拯救学子、社会和国家的目的。   关键词:陈东原 考试观
内容摘要:卢梭自然主义的生命观强调通过研究人的生命的自然原则来拯救当时病态的社会。在自然状态下,人的生命是良善的,具有自爱心和怜悯心。当人进入社会状态后,作为社会文明标准的科学与艺术本身使人的生命开始堕落。究其原因,是人类逐渐膨胀的物欲破坏了生命的平等。但是,卢梭并没有否定社会状态,否定理性,他将救赎的途径诉诸于教育,试图通过回归自然的生命教育,使人们重新认识生活的意义,实现生命救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