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奥运圆满成功和“神七”完美升空之后,中央电视台一套在以往均以“主旋律”占领的黄金时间段,播出50集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又一次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据播出后的统计,该剧的平均收视率竟然超过《亮剑》《闯关东》的最好成绩;国内热播的同时,《李小龙传奇》还亮相美国。李小龙,这个30多年前红遍世界的人物,如今再热海内外。
毋庸置疑,李小龙是当代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华人之一,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他曾是国外著名杂志评选“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中唯一入选的华人。至于其他方面具“世界性”的耀眼光环,就更是不胜枚数。由此,许多中国人将李小龙视为“民族英雄”。他铁拳痛打日本武士,神腿横扫洋人拳王的情景,令国人感到痛快淋漓,扬眉吐气。但必须承认,李小龙成为英雄,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灾难深重、积弱积贫的中国刚刚获得解放,又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打压封锁,正急需以顽强的民族精神独立自主、图强奋起的时候,李小龙的出现无疑起到了给中华民族雪耻解恨、鼓劲扬威的作用。
可是,当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變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迅猛的发展跨入了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行列,中国的地位与形象早已令世界刮目相看。昔日的“东亚病夫”被“中国威胁论”所取代,再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敢小看中国了。此时,再次将李小龙推向屏幕而热播,与这个时代有何关联呢?关联总是有的,在该电视剧的宣传与推介中,认为“当年李小龙以他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的赤子之心以及高超绝伦的武功和演技,表现出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性格;他弘扬了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伟大精神”。更有媒体称,《李小龙传奇》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如此看来,正是因为李小龙具备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于是便够上了“主旋律”。
谁也不否认,李小龙是爱国家爱民族的,否则他不会对“东亚病夫”有如此切齿之恨。但真实的李小龙是否就是我们理解和宣传的那种爱国主义者,倒是值得商榷的。李小龙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从小生活在香港。他的发展和成名也是在美国,名字起的是布鲁斯·李,同时在美国娶的外籍太太。从严格意义说,他没有在中国大陆生活过一天,对旧中国被列强瓜分、受帝国主义欺压,不会有多少直接的感受;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豪情,更没有切身体会。他的“阶级仇、民族恨”主要来自当时美国对华人的歧视;他的成就,主要是来自个人奋斗而改变命运。而当时在美国的武林高手,不是西洋人就是日本人。就因为他打败了西洋人和日本人,就认为他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实在是有些牵强。何况在后期的电影中,李小龙还扮演了一些日本武士角色,这又不知作何解释。
不过,欣赏李小龙的电影的确是痛快,尤其是把那些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打得俯首称臣,把高大威猛的洋人拳王打得满地找牙,着实很长中国人的志气。这种故事很能迎合中国人一贯的民族情绪:只要是近代的武打动作片,就必定是痛打日本人,就必定要将“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狠狠摘下,然后砸个粉碎。从霍元甲、陈真到李小龙,莫不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时那万人空巷的景象,至今难以忘怀。由此,霍元甲的影视一拍再拍。其中重要的原因,也是高举着爱国主义旗帜。其实,所有的观众都清楚,他们之所以爱看,是因为这些影片好看、热闹、痛快、来劲,而不是因为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李小龙在观众的眼中,说到底与现在当红的李连杰、成龙、周润发一样,是令人景仰崇拜的武打演艺明星,而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朴素的民族情怀,也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精神境界。爱国,不仅要有对祖国那种浸入骨髓的深情,更要有胸怀广阔的世界眼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共同的主题,爱国主义理应显得更加海纳百川、宽容和解。那种靠凶武斗狠、角逐呈威,以牙还牙为英雄壮举,已经严重背离时代潮流。用这样的“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教材,只能助长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导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其实,李小龙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主演的一些电影除外),他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他练武上博取众长,摈弃门户之见,勇于超越和创新;思想上倡导绝对自由,将哲学思想引入武术之中,追求人格精神上的崇高境界;事业上积极进取,永不言败。他告诉人们,无论资质如何,人人经过奋斗都可以成功,即使在最潦倒的时候也绝不放弃。这样的特质,才是李小龙不朽的精神所在,也是李小龙于今天的现实价值。
李小龙的再热,热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热了观众的业余生活。但愿在这热捧中,不要让当代青少年把李小龙又抬到神秘传奇的天上去。
毋庸置疑,李小龙是当代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华人之一,由于在武术和电影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他曾是国外著名杂志评选“二十世纪的英雄与偶像”中唯一入选的华人。至于其他方面具“世界性”的耀眼光环,就更是不胜枚数。由此,许多中国人将李小龙视为“民族英雄”。他铁拳痛打日本武士,神腿横扫洋人拳王的情景,令国人感到痛快淋漓,扬眉吐气。但必须承认,李小龙成为英雄,有着那个年代鲜明的时代背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灾难深重、积弱积贫的中国刚刚获得解放,又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打压封锁,正急需以顽强的民族精神独立自主、图强奋起的时候,李小龙的出现无疑起到了给中华民族雪耻解恨、鼓劲扬威的作用。
可是,当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整个世界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變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以迅猛的发展跨入了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行列,中国的地位与形象早已令世界刮目相看。昔日的“东亚病夫”被“中国威胁论”所取代,再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敢小看中国了。此时,再次将李小龙推向屏幕而热播,与这个时代有何关联呢?关联总是有的,在该电视剧的宣传与推介中,认为“当年李小龙以他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的赤子之心以及高超绝伦的武功和演技,表现出中华民族顽强不息的性格;他弘扬了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伟大精神”。更有媒体称,《李小龙传奇》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如此看来,正是因为李小龙具备了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于是便够上了“主旋律”。
谁也不否认,李小龙是爱国家爱民族的,否则他不会对“东亚病夫”有如此切齿之恨。但真实的李小龙是否就是我们理解和宣传的那种爱国主义者,倒是值得商榷的。李小龙出生在美国旧金山,从小生活在香港。他的发展和成名也是在美国,名字起的是布鲁斯·李,同时在美国娶的外籍太太。从严格意义说,他没有在中国大陆生活过一天,对旧中国被列强瓜分、受帝国主义欺压,不会有多少直接的感受;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豪情,更没有切身体会。他的“阶级仇、民族恨”主要来自当时美国对华人的歧视;他的成就,主要是来自个人奋斗而改变命运。而当时在美国的武林高手,不是西洋人就是日本人。就因为他打败了西洋人和日本人,就认为他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实在是有些牵强。何况在后期的电影中,李小龙还扮演了一些日本武士角色,这又不知作何解释。
不过,欣赏李小龙的电影的确是痛快,尤其是把那些不可一世的日本武士打得俯首称臣,把高大威猛的洋人拳王打得满地找牙,着实很长中国人的志气。这种故事很能迎合中国人一贯的民族情绪:只要是近代的武打动作片,就必定是痛打日本人,就必定要将“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狠狠摘下,然后砸个粉碎。从霍元甲、陈真到李小龙,莫不如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播放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时那万人空巷的景象,至今难以忘怀。由此,霍元甲的影视一拍再拍。其中重要的原因,也是高举着爱国主义旗帜。其实,所有的观众都清楚,他们之所以爱看,是因为这些影片好看、热闹、痛快、来劲,而不是因为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李小龙在观众的眼中,说到底与现在当红的李连杰、成龙、周润发一样,是令人景仰崇拜的武打演艺明星,而不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爱国主义既是一种朴素的民族情怀,也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精神境界。爱国,不仅要有对祖国那种浸入骨髓的深情,更要有胸怀广阔的世界眼光。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共同的主题,爱国主义理应显得更加海纳百川、宽容和解。那种靠凶武斗狠、角逐呈威,以牙还牙为英雄壮举,已经严重背离时代潮流。用这样的“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教材,只能助长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导如今的青少年一代。其实,李小龙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主演的一些电影除外),他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他练武上博取众长,摈弃门户之见,勇于超越和创新;思想上倡导绝对自由,将哲学思想引入武术之中,追求人格精神上的崇高境界;事业上积极进取,永不言败。他告诉人们,无论资质如何,人人经过奋斗都可以成功,即使在最潦倒的时候也绝不放弃。这样的特质,才是李小龙不朽的精神所在,也是李小龙于今天的现实价值。
李小龙的再热,热了电视台的收视率,热了观众的业余生活。但愿在这热捧中,不要让当代青少年把李小龙又抬到神秘传奇的天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