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敛的兰州城

来源 :show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tao34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曾想到有一天我会踏上去西北的路,来到了兰州,开始了我在大学的生活。夏天的兰州是爽朗的,虽然头顶着炎热的大太阳,但是只要你站在任何一处阴面,你就会发现原来天气并不是那么热,甚至身体还感觉到丝丝的凉意。走在兰州城的大街上,耳朵里不时听到忽远忽近的“京兰腔”,窃以为这种腔调将兰州人的生存环境和豁达爽朗的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
  “遥远往事,征西的汉将,奔东的番商,甚至取经的唐僧,无不坐牛皮浑脱由此渡河而去”。兰州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据史书记载,因初次在这里筑城时挖出了金子,故取名“金城”,还有一种说法是依据“金城汤池”的典故,喻其坚固。最能代表兰州城的其实是一条河、一座桥、一碗面、一本书,兰州城因此散发着独特而又迷人的魅力。
  乐作“水上人”
  兰州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黄河穿城而过,城市就夹在南北两山之间。沿着黄河南岸50多公里的滨河路是全国唯一的城市内黄河风情线,有兰州“外滩”之称,那情那景宛如另一幅“清明上河图”。
  每年五月过后,黄河堤岸上的柳树槐树,堤岸下的杨树芦苇,都披上了望不到头的绿衣,在这个时候,邀三五伙伴同去河边,我们用手去轻轻拨弄清凉的河水,有时也会顺带捡一些黄河石带回学校,放在书桌上作为装饰。在河边开阔的地方,我们有时也会一起打水漂,双臂猛一发力,一个个扁圆的黄河石便贴着河面,划出一连串蜻蜓点水般的轨迹。
  沿河两岸还有许多彩色茶棚,停了些趸船,里面设有喝茶包厢。喜欢静的人,或卧躺于黄河水上茶园的椅子内品茶论道,或坐于岸边让脚享受河水的爱抚和阳光的亲吻。此时鲜花烂漫,垂柳依依,河水滔滔,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铁桥古渡老斜阳
  曾经有一首民谣这样道黄河:“黄河害,黄河险;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自黄河铁桥建成以后,这种惊险的渡河场面就再也不复存在。黄河铁桥位于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俗称“中山铁桥”,旧名“镇远桥”。它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全部建桥材料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当时的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历时3年建成,造价高达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它是兰州城历史最悠久的古桥,距今已有一百余年,也是五千多公里的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座古老的黄河铁桥已不再是沟通黄河南北的唯一通道。尽管如此,兰州城的人们还是敬仰它、观赏它,每天都会到桥上去走一走,停一停,历史也只留给我们想象的画面:铁桥古渡老斜阳,塔影河声寻旧梦……
  清白红黄绿
  在一个以面食为天的省份出生,长大,我从来没想到面也能做得这么绝,在枯燥的读书生活之余,校园食堂里的兰州拉面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调味剂,一种营养。当地人吃兰州拉面的文化,也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在别的地方,它是被当做正餐来对待的,可是在兰州城本地,拉面已融进了当地文化,无论是汉人还是回人,大家都把它当成日常食品,每日的早餐就是兰州拉面,你若到过兰州,你就会发现每条街上几乎都能找到兰州拉面的早吃店,而且人还很多。
  兰州拉面的历史几乎和黄河铁桥差不多,由光绪年间的回族人马保子首创,距今已有一百年多年。在这百余年的岁月里,兰州拉面以其“汤镜者清,肉烂者香,面细者精”的独特风味和“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悦目色彩驰名中外。兰州牛肉拉面曾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另外两种是北京全聚德烤鸭和天津狗不理包子。由此,兰州牛肉拉面晋升为“中华第一面”。
  一碗拉面看似不起眼,实则讲究很多。首先就是一个“清白红绿黄”,就是清汤、白萝卜白、红辣子油、绿香菜、黄面条,除此之外,面型也很有名堂,据说选择不同的面型可以看出不同食客的性情,宽达二指的“大宽”豪放,形如草叶的“韭叶”随和,细如丝线的“一窝丝”温柔。
  兰州拉面的文化,靠汲取地方人文的土壤,靠大漠戈壁和强烈的紫外线,靠冷风和草灰强碱,靠伊斯兰的信仰和力量,靠这些养分的滋润和哺育,这不仅仅是一种地方小吃,更是一种艺术和文化。
  书淡如菊
  在一片绿色的掩映下,读者出版社显得格外深沉。我经常会带远道而来的朋友到滨河路上看看《读者》。这是兰州人的骄傲,《读者》在他们的心中就是一张城市的名片,甚至前面的街道也是以《读者》命名。
  1981年,《读者》杂志首次亮相。尽管读者群中各人的职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大家都对《读者》杂志评价甚好。正如读者给它的评语“书淡如菊”,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读者》的确显得淡漠而安静,不媚俗、不炒作,封面清新淡雅,文字温馨流畅,在庄严的布道中带着难言的亲切感。它的旋律纯正而轻松,给那些在现实生活中使灵魂蒙上灰尘的人们提供精神沐浴。这也是恬淡的兰州人所追求的精神,所以才会有了这样一本杂志。
  我是个忠实的《读者》粉丝,很多次被书中一个个小人物背后的真实故事打动着,不断在前行的路上端正自己,省视自己,保持积极上进的心态,努力开心地生活下去。我想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
  秉性依旧
  兰州的马路尘土飞扬
  一堆堆砖瓦一堆堆泥浆
  这边的厂房在安装机器
  那边的学校散发着漆香
  市声喧嚣,人群掀起彩色的波浪
  路的口音,各路的梳妆
  过往行人偶一驻脚
  就能在身旁发现故乡……
  这是诗人公刘写的《兰州》。兰州城的大多数人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纯真追求,“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这就是他们内在的秉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当地的人文积淀、社会观念、世俗风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山川地理、地貌、地脉也会对人的性情打下深深的烙印。
  读书空闲之余,漫步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兰州城的这些气质和精神。兰大的校园静静的,正如这整座城一样,它没有北京、上海的繁华,也没有南京、西安这些古都的气派。它是内敛的,不张扬,不媚俗,它甘于寂寞。
其他文献
小学的少先队学校总大队长、北京市红领巾奖章获得者、区十佳少先队员、十佳共青团员、市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班长……来自北师大二附中的杨晏慈同学从小就拥有了这一系列闪
《大戴礼记·保傅》有曰:“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自北洋大学堂1895年诞生以来,中国的大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个春秋,那些历史上为建成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所做出的改革至今影响深远……  1895年,中国近代官办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诞生。北洋大学堂的前身是盛宣怀于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早期首设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等门,学制四年,为中国近
我很不想整天对着一台没有思想冷冰冰的电脑,麻木地敲着键盘,将自己的思想机械地传输到无形的网络。这个世界那么丰富,有着千变万化的色彩,美丽而且迷人,我要做的是成为这样美丽事物中一个分子。那么,你呢?即便现在的你是平凡的,你甘心让自己继续平凡下去?为什么不能去选择过不平凡的人生,就像彩虹,绚烂的色彩映照在每个人眼里,无法忘怀。  长得不漂亮,礼仪协会不接受  进入大学,一切看起来都是非常地顺利。但是当
出生年代:1970—1979  入学时间:1988—1997  1990年8月,考上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吕静薇兴奋地来到首都,那一年,她所在的县城里只有四位同学考进北京,被同学们羡慕地称为“进京”者。  天安门、长安街……除了首次见到这些标志性建筑所带来的欣喜,她还清晰地记得,那时的北京将迎接第11届亚运会,那是中国首次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北京建设了专门的亚运村,人们沉浸在自豪与喜悦的氛围中。  
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具特色、最有水准、也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的,要数唐宋诗词。美学家李泽厚曾经有一个判断: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但里面有很多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它的光
出生年代:1960 - 1969  入学时间:1978 - 1987  有人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把“人”字大写的年代,是一个不断突破禁区的时代。在这十年中,中国改革开放度过了它的黄金十年。而刚刚恢复并日臻完善的高考制度,完成了对一代青年才俊的洗礼。那是精英教育的巅峰时刻,不超过4%的高考录取率,让大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这一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是雄心勃勃,理想高远,个人目的与崇高理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