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强

来源 :艺术沙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o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7年出生,湖南冷水江人,笔名流原。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现为湖北美术出版社北京书画图书艺术中心主任。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苏国强:因为生活时代的不一样,所以“70后”与“80后”画家,这两代在艺术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70后”画家的优势在于他们的阅历更加丰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这对画家的价值观起很大的作用。可问题是“70后”里面很多画家营养不良。但我认为,“70后”的整体实力比“60后”要强,目前“60后”实力非常突出的水墨画家不多。这种情况不仅是在艺术界,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这是时代造成的。“80后”画家的优势,是营养健全一些,但是阅历较简单。艺术家的阅历是很关键的。人生阅历能改变艺术家对生命认识的态度及深度。艺术的本质就是艺术家对自然、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精神性的呈现。
  《艺术沙龙》:怎样理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关于时代性,您有什么看法?
  苏国强:关于传承、创新及时代性,是一位艺术家一生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它伴随每一位艺术家的每一阶段。我一直赞同潘天寿先生的中西要拉开距离这一艺术理念。随着近百年来的中西融合,与世界其他艺术相比,越来越凸显出民族文化个性的重要性。
  中国画无论从材料到作画过程,再到艺术形式和艺术理念,都是独具个性与魅力的。这种传统绘画在当代绘画当中越显其珍贵。
  作为一名中国画画家,首先要熟悉传统,研究传统,热爱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深入传统,才能谈得上传承与创新。当然,学习古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味地模仿古人。学习古人,研究古人,最终当然是为了学习古人技法,但更重要的是化为己有,更好地认清自己。根据我个人体会,最近几年我利用出版这一工作性质,系统地对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绘画作了系统的梳理。根据自己对传统的理解与喜好,做一些相关的专题性选题,进行系统的梳理及研究,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同时让我自己在这数千年的艺术长河中,分析这些杰出艺术家的个性及共性,找出其艺术发展脉络及艺术规律。认清他们则是让我真正找到自己。
  我认为一位好的艺术家必须处理好“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师今人”四个方面的关系。
  平时一些艺术家只注重师古人、师造化、师今人,而忽略了师心源。在我看来师古人、师造化及师今人的最终目的是中得心源,找到自己,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真正的创新是建立在真正处理好这四个方面关系的基础之上的。
  关于时代性,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我相信只要师造化,中得心源,热爱生活,便能处理好这些问题。
  《艺术沙龙》:老一代批评家和青年一代批评家谁对您的影响更大?


  苏国强:我平时很少看批评家的文章。如今批评界也越来越市场化,为了应酬,很多批评家写的文章很程式化、概念化,缺少对画家的理解。同时,很多批评家是学理论出身,缺少对绘画的实践认识,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很僵硬,没有血肉。
  《艺术沙龙》:您更在意市场认可还是学术认可?
  苏国强:我更在意学术认可。我画画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种精神需求。我大学毕业找了一份出版的工作来解决生活问题,为的就是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受市场的左右,画我想画的,这样我能自由地创作,在处理学术和市场关系的时候能进退自由。我刚进出版社的时候就对自己说:出版是我的工作,艺术是我的追求。近十年来,我都是这么要求自己的。所以,艺术家纯粹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我认为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也是最幸福的事情。
  当然,当市场来临时,我也不会拒绝市场。要处理好学术和市场的关系,需要智慧。
  《艺术沙龙》:您怎样看待学生比老师的画价高?
  苏国强:我认为这很正常。首先,价位的高低不代表学术的高低,我们当代很多画家的价格比古人的价格还高呢!其次,学生的画价比老师高,说明老师厉害,老师应该为学生高兴才对。
  《艺术沙龙》:请聊聊您最喜欢的艺术家。
  苏国强:我最喜欢金冬心,我拜金冬心为师。平时,我翻阅金农的书籍最多。中国画画家的学习是养的过程,包括养眼、养身、养心,看金农的书和画能让我达到养的状态。金冬心很多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艺术气息,正是我所追求的。
  《艺术沙龙》: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创作,您有何打算?
  苏国强:我现在的没骨画创作,已有近三年时间,这种创作方法很适合我。大概在两年前,我在编辑图书的过程中看了大量的恽寿平和金冬心的画之后,想尝试运用恽寿平的没骨法与自己的创作相结合,结果很适合我,上手很快,能达到心手合一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艺术家自己能体会到。
  我的主专业是人物,但我认为作为中国画画家不应该把人物、山水、花鸟分得太清,应该把它们打通。没骨画法我是从花鸟入手,然后融入到人物画创作当中去。我想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物画和花鸟画。我要求自己,每年创作的数量不要多,通过三年左右时间的历练,创作出一批满意的作品。下一步,我还会以这种方法画一批山水画,我相信会很有意思。



















其他文献
在夜晚的巷子里一眼就望到闪亮的圣淘沙,高贵而优雅。我们的车子停在它对面的街上。此时有年轻的侍者走来带着我们穿过马路,并扬手示意来往的车子减速潜行,他自然而淡定。  进门有椰林婆娑的景象和薰衣草的芬芳,穿紫色缎衣的女子笑着迎上来,领着我们登上咖啡色的老式转梯。二楼充盈着欧式格调的老上海风情:红砖壁炉、褐色的麻袋装饰、缀满鲜花和瓷器的木车、镶了蓝花的金边儿烛台、旧唱机以及墙壁的油灯……在这春日的夜里,
期刊
1970年出生,福建漳州人。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画创作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2000年结业于中国文化部第四届重彩画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鸟画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工笔画学会副会长、闽南工笔画院学术院长、厦门书画院画师、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 。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汤琳南:现在的“70后”“80后”
期刊
春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春末夏初的夜是多么温柔恬淡。没有寒冷、没有蚊虫;风过心酥、月过人醉。这样的夜里最适合安安静静地窝进沙发,选看几部与童话和梦幻相关的电影,让煎熬了一冬的灰色心情慢慢融化成一汪蜜汁。猛然想起一部童话中说:“爱和想象力可以救助整个世界免于苦难。”  梦想着飞翔和拒绝长大的童话故事。每个夜里Peter Pan都会从遥远的梦幻岛来到这个大都会中三姐弟的房间,看他们畅快地玩海盗游戏。
期刊
1970年出生,山东枣庄人。先后修业于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高级研究班高卉民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张立辰中国写意画高级创作研究班、教育部首届中国写意画博士课程班。现为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山东省花鸟画艺委会委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岳黔山艺术工作室助理导师。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白清龙: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大多数画家科班出身,有西画基础,让艺术创作
期刊
以浪漫、多彩而又富有诗意著称的加拿大夜生活,吸引了无数当地人、外来移民和游客的眼球,即使离开了加国,仍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随着夜幕的徐徐降临,缤纷的霓虹灯映照得街道灯火通明。      一、酒吧 也许酒吧注定是你我漂泊的港湾,清晨醒来她便不再重要,但在夜里确是最好的偎依……加拿大的酒吧各具特色,比较知名的有魁北克的酒吧街和散落各地的Sport bar。加国人喜欢围坐在酒吧里一起观看冰球和蓝球比
期刊
中国1/3城市年轻人能容忍婚外情    1/3的中国城市年轻人认为婚外情和婚前性行为不但可以容忍,甚至是“有益”的。这份调查的对象是中国8大主要城市的1000多名年龄介于23岁至26岁的年轻人。  调查发现,33%的人认为他们能容忍婚外情的发生,34.8%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对婚姻生活有好处。中国年轻人对这些数千年来被社会道德所压抑的现象,态度变得越来越宽松。  婚姻 = 一辈子?  有3/4的受访
期刊
1971年出生,福建莆田人。本科毕业于解放军南京指挥学院,1991年进入北京画院研修班学习。现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首届研修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彩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徐国雄:我觉得“70后”和“80后”画家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70后”还有一种怀旧的情怀,特别是关于现实生活和现
期刊
1974年出生,江苏徐州人。199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2005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曾任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研究部副编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供职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艺术沙龙》:您怎样评价“70后”“80后”画家的艺术创作?  程阳阳:还要在传统上多下功夫。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
期刊
1981 年出生,台湾台北人。2006 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创作系,获硕士学位。现就读于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博士班。  《艺术沙龙》:您觉得“新水墨”会成为未来的主流吗?如何看待“新水墨”的发展?  黄柏皓:回首过去近二十年水墨艺术创作者学习、融合西方理论或转换、重新建构的实验过程,许多有难度的问题仍需要时间去解决。但无论过程中,每一阶段的个案所调整的探讨方向、所建构的思路是对或是错,都是
期刊
Expression: Individualized viewpoint  At that time, there was a bright sun in the sky. At that time, you walked among the crowd toward an unknown distance to chase the sun. As time went by, there wa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