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有效教学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项。高中通用技术是一门立足实践的课程,广博的学科知识体系和通俗生活化的课堂素材是它的两大特点,如何在通用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必然是众说纷纭的话题。本文以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出发点,分别从时间分配、课堂内容的扩展和有效处理三个方面论述有效教学的实施。
关键词:通用技术;有效教学;时效;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99
有效教学是教师精心准备并实施的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魄力的,能促使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由于缺乏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没有专门针对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专著,因此潜心思考有效教学问题成为每一位通用技术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查阅有效教学相关理论著作并结合自身教学体会,笔者认为要在通用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兼顾低层学习目标达成和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在有效教学研究中,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与教学时效优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现代教学理论从教学所达到的思维水平角度,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区分为记忆、理解和发展三个层级。其中记忆、理解性的内容属于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发展性内容属于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个完整的课既要有低层学习目标用时,也应有完成高层学习目标用时。一堂真正有效的课应该尽量减少低层学习用时,增加高层学习用时。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就成为每位通用技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从听评课等教研活动和网络等途径了解到,由于通用技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相当浅显易懂,加上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结果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或通过观看视频、重复例举相似案例等方法来消磨课堂时间。比如上《技术的未来》一课,一位教师差不多用了半小时播放视频《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家》,虽然学生看得兴高采烈,教室里惊讶声此起彼伏,但显然,这样的课堂其效率和效益都是相当差的。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其次教师要提高技术素养。其中,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养是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真正将通用技术课上成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课。观念可能因人而异,技术素养的提高则是共性的问题。让不少通用技术教师苦恼的是,因为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技术案例或技术现象拿捏不准,所以不敢轻易拿来补充课堂内容,结果让课堂变得“营养不良”。当教师不具备较好的技术素养时,就不能从生活和生产现象中看到有价值的技术问题,也不能对技术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自然不能引领学生去认识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这样就导致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将大量课堂时间消耗在低层学习目标上,而留给高层学习目标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少得可怜,甚至为零。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素养。
二、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动态生成
预设即教师在备课阶段设想好的课堂教学活动既定的发展方向,是教师完全掌控的。生成指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预设之外的状况或者学生的“另类”提问,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整合到本节课或本章节教学中,使之成为有效教学资源的过程。生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班级出现,而在另一个班级不一定会出现,因此它不是教师可以完全掌控的。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预设是第一位的,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生成;生成又是预设的得力助手,有效的动态生成是一种难得的、可能比预设的教学活动更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笔者在上《结构与功能》一课时,为了说明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功能的改变,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幅拐杖伞的图片,并介绍这种伞的妙用:晴天时老人可以拿它当拐杖用,下雨时又可以当雨伞用。这时有思维敏捷的学生提出了疑惑:“如果老爷爷拄着它散步时突然下起雨来,那他该撑上呢还是撑下?”还没等笔者开口,下面已经是讨论的不可开交了。既然是大势所趋,笔者索性顺水推舟:“刚刚的问题非常犀利,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经过短暂的讨论,很快就有了不少解决方案。这个意外的环节反倒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明白结构就在我们身边,结构设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有心,谁都可以成为结构设计大师,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正确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科学世界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研究方法,生活世界也有它独特的经验积累方式和认识方法。通用技术在高中所有科目中是与生活联系最普遍和最紧密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应该研究这两个世界关系问题的学科,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上达成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融通和整合。
比如,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在《结构与设计》单元的开始就提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学生在学了结构的类型后就试图把生活中所有的事物进行归类,这势必会走入学习的误区。事实上,教材中所提出的实体、框架、壳体的分类方法只是结构分类中的一种,“根据需要还可以有其他分类方法”。又如,学习闭环控制方框图,教材上给出的方框图只是一个一般化的模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简化的理想模型。如果一味地强调生活化,随便拿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想画出它的控制方框图,那一堂课从头到尾可能就只有一件事可做:争论。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强调基础性和通用性的课程,它不是一门专业性课程,没必要也不可能解释生活中所有的问题。而教师也应该认识这一点,讨论前可以先界定好范围,不让课堂落入科学与生活难解难分的泥沼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用技術課程涉及非常多的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问题,而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课堂教学又极其错综复杂,要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的探索和总结。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塘下中学 325200)
关键词:通用技术;有效教学;时效;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99
有效教学是教师精心准备并实施的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魄力的,能促使全体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整合、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的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而通用技术是一门新兴课程,由于缺乏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没有专门针对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专著,因此潜心思考有效教学问题成为每一位通用技术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通过查阅有效教学相关理论著作并结合自身教学体会,笔者认为要在通用技术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兼顾低层学习目标达成和高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在有效教学研究中,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与教学时效优化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现代教学理论从教学所达到的思维水平角度,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区分为记忆、理解和发展三个层级。其中记忆、理解性的内容属于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发展性内容属于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一个完整的课既要有低层学习目标用时,也应有完成高层学习目标用时。一堂真正有效的课应该尽量减少低层学习用时,增加高层学习用时。
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学习效果最大化,就成为每位通用技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笔者从听评课等教研活动和网络等途径了解到,由于通用技术教材的大部分内容相当浅显易懂,加上没有深入挖掘教材,结果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或通过观看视频、重复例举相似案例等方法来消磨课堂时间。比如上《技术的未来》一课,一位教师差不多用了半小时播放视频《比尔盖茨的未来之家》,虽然学生看得兴高采烈,教室里惊讶声此起彼伏,但显然,这样的课堂其效率和效益都是相当差的。
如何改善这种状况,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入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其次教师要提高技术素养。其中,转变观念是前提,提高素养是保障。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目标,真正将通用技术课上成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课。观念可能因人而异,技术素养的提高则是共性的问题。让不少通用技术教师苦恼的是,因为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技术案例或技术现象拿捏不准,所以不敢轻易拿来补充课堂内容,结果让课堂变得“营养不良”。当教师不具备较好的技术素养时,就不能从生活和生产现象中看到有价值的技术问题,也不能对技术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自然不能引领学生去认识丰富多彩的技术世界。这样就导致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将大量课堂时间消耗在低层学习目标上,而留给高层学习目标特别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就少得可怜,甚至为零。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技术素养。
二、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动态生成
预设即教师在备课阶段设想好的课堂教学活动既定的发展方向,是教师完全掌控的。生成指教师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预设之外的状况或者学生的“另类”提问,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整合到本节课或本章节教学中,使之成为有效教学资源的过程。生成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在这个班级出现,而在另一个班级不一定会出现,因此它不是教师可以完全掌控的。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预设是第一位的,只有充分的预设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生成;生成又是预设的得力助手,有效的动态生成是一种难得的、可能比预设的教学活动更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笔者在上《结构与功能》一课时,为了说明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功能的改变,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幅拐杖伞的图片,并介绍这种伞的妙用:晴天时老人可以拿它当拐杖用,下雨时又可以当雨伞用。这时有思维敏捷的学生提出了疑惑:“如果老爷爷拄着它散步时突然下起雨来,那他该撑上呢还是撑下?”还没等笔者开口,下面已经是讨论的不可开交了。既然是大势所趋,笔者索性顺水推舟:“刚刚的问题非常犀利,请同学们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经过短暂的讨论,很快就有了不少解决方案。这个意外的环节反倒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明白结构就在我们身边,结构设计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有心,谁都可以成为结构设计大师,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三、正确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科学世界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研究方法,生活世界也有它独特的经验积累方式和认识方法。通用技术在高中所有科目中是与生活联系最普遍和最紧密的一门学科,也是最应该研究这两个世界关系问题的学科,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上达成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融通和整合。
比如,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在《结构与设计》单元的开始就提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结构,结构多种多样且决定着事物存在的性质。”学生在学了结构的类型后就试图把生活中所有的事物进行归类,这势必会走入学习的误区。事实上,教材中所提出的实体、框架、壳体的分类方法只是结构分类中的一种,“根据需要还可以有其他分类方法”。又如,学习闭环控制方框图,教材上给出的方框图只是一个一般化的模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简化的理想模型。如果一味地强调生活化,随便拿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想画出它的控制方框图,那一堂课从头到尾可能就只有一件事可做:争论。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毕竟是一门强调基础性和通用性的课程,它不是一门专业性课程,没必要也不可能解释生活中所有的问题。而教师也应该认识这一点,讨论前可以先界定好范围,不让课堂落入科学与生活难解难分的泥沼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用技術課程涉及非常多的学科知识和工程实践问题,而课堂时间非常有限,课堂教学又极其错综复杂,要在通用技术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需要广大一线教师长期的探索和总结。
(作者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塘下中学 32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