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求实中追求语文教学的本真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l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景象: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思维,主动参与体验,通过教师创设的有效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完成学习任务。但在欣喜之余,令我们不安的是,课堂上也出现了一种虚浮现象,形形色色的作秀课,给人以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不真实感。为此,作为一位脚踏实地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不得不大声疾呼:让课堂回归求实的本真。
  一、教学目标去虚高求切实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整个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针对具体的内容或活动,在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挖掘教学内容潜在的教学意义。但是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是泛泛而谈,好高骛远,目标虚高,既缺乏可操作性,又缺少可测量性。如一位教师所制定的《西湖的“绿”》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感悟体验,引导学生领略西湖的美丽景色。这一目标看似凸显了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实际上却是虚高的。首先是行为动作没有条件和程度的限制,目标就显得虚空;其次是没有指明达到要求的具体过程与方法。这样的教学目标是虚高的,在实际教学中起不了导向、调控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切合教学实际,必须把三维目标具体化。一是明确教学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三是针对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来确定行为的条件;四是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程度。例如上文提到的《西湖的“绿”》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位教师作了如下表述: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无误地读出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西湖绿的喜爱;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准确了解“西湖‘绿’”的特点。在这个例子中教学目标的表述既明确又平实,且完全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辩证统一。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为语文教学导航。
  二、教学过程去猎奇求平实
  教学过程既是一种教师引导下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动态生成,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但有的教师把动态课堂误解为热热闹闹,所关注的是表层化的动、肢体的动,没有把着眼点放在内在的动上;把个性化解读误解为猎奇,不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进怎样的歧途,只是一个劲地叫好。因此课堂上出现了远离文本主旨的奇谈怪论式的所谓个性化解读,失去了原本语文课堂应有的平实。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有位学生说:“白骨精也有好的地方,至少她对自己的母亲很孝顺。”教师马上肯定了她的求异思维,并启发其他学生一起参加讨论,让大家说说白骨精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闪光点。其实白骨精作为“残害百姓,诡计多端”的妖精形象,已经成了一个反面典型,随意地改变这种典型就会背离文本的所倡导的根本价值观,这对学生理解文本的主旨是十分有害的。譬如,把白骨精想与母亲分享唐僧肉说成是孝道,那就很容易误导学生产生“不管采取何种手段获得,只要与父母分赏就是孝”的错误观念,这与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人文价值和情意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其实真正有效的语文课从教学课程来看总是一环扣一环、平平实实的。教学过程的平实就是强调教学流程有序,活动设计难易适中,环节安排连贯紧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序性并不是要求线性的教学程序或单一的教学路径,只是强调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要切实可行,符合语文学科的特质;所谓难易适中就是问题的提出和活动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现有的实际认知水平,并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教学环节的连贯紧凑要求是与清晰的教学思路相一致的,是对教学思路提出的具体要求。平时的教学过程倡导: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动静结合,有效互动,课堂气氛和谐。
  三、教学形式去浮华求务实
  从教学形式看,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的形式主义教学风气。如我听过的一些公开课,常常感到不是在上课而是在演戏,整节课教师一个人包揽了编、导、演等多项工作,学生则认真地配合教师,假戏真做。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科整合”已被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演绎得变了味道。在一些公开课上动不动就用上了众多的诸如唱歌、跳舞、绘画、手工、游戏、表演等非语文教学手段,甚至喧宾夺主。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山奇松》一课时,在没有引领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松树的情况下,就匆匆让学生进行各种表演。这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三棵客松的形象,让学生按照大屏幕上所展示的客松形象进行表演,学生伸出手臂进行比划,课堂上闹哄哄的。教师又让学生一起跟唱山寨迎客歌,结果大部分学生不会唱,课堂显得有些凌乱。这样的表演,学生是动起来了,但这样的“动”是以肢体为主的浅表层次的动,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更没有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如果教师放弃这些浮华的形式,进行务实的对话阅读教学,效果就会好得多。如教师可以从迎客松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走进课文,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去领略迎客松的奇特,问学生:“迎客松到底是怎样欢迎来客的,你能从课文在找出描写迎客松特点的句子吗?说说哪些词表现了迎客松是黄山的主人?”这样的教学形式才会让人体味到浓浓的语文味。
  四、教学效果去虚美求真实
  从教学目标到教学过程到教学形式都不务实,都在追求虚美,那么教学效果的虚美也就成为了必然。虚美的教学效果,从表面上看十分精彩,似乎达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效果,但从语文学科的特质视角去审视,实际上语文课所特有的目标和任务一个也没实现。如一位教师在上《只有一个地球》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在一节课里向学生展示了五十多张图片资料,播放了四个影像资料,还开展了三次热烈的讨论。整节课围绕环境问题进行教学,内容涉及环境教育的方方面面,就是没有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品味语言、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本篇说明文特有的语言准确、生动、逻辑性强的特点,忽略了对说明方法的教学,而这些才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应该达成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如果说这节课的情感目标基本实现了,那也是通过非语文的方法实现的。情感目标与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致的,语文课的情感目标应该通过语文的过程与方法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才是真实的语文课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从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中去检验其教学效果的真实性,看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是不是掌握了,语文的基本技能是否得到了相应的锻炼,教学过程与方法是否具有语文课的特质,语文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否真正实现。
其他文献
巴金老人在去世之前,意识尚清醒时,曾写信给中央领导,说现今教育最令他痛心的是课堂上失去了学生童年的声音。可见教育之机械化,学生学业负担之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刻意追求唯一性、条理性、完美性,结果适得其反,课堂剥夺了学生的天性,失去了童稚的声音,消逝了创意的想象,变成了教师的“舞台”,而不是学生的心仪之地。所以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改,而语文教学更要加强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改革力度,因为语言文字传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只强调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而很少提到情感陶冶的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辅加任务,基于这样的理解,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一、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情感内涵。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