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社区中出现的新需求和新问题,依托创新的服务管理手段,深化“三治融合”,找到了符合社情的基层社会治理“金钥匙”,并取得了很好成效。重庆特殊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特钢厂)破产后,面对社区无人管、人心急剧散的治理困局,重庆特钢厂所在的石井坡街道基层党组织,创新打造了“特钢能人坊”,以“打造能人坊平台、组建能人坊队伍、建立能人坊制度落地”为主要脉络,以“居民反映问题、能人上门服务、能人获得积分、积分便捷兑换”为主要方式,发挥“社区能人”作用,变“守株待兔、苦口婆心寻找雷锋”为“多管齐下、居民积极争当雷锋”,有效地使普通大众参与到社区自治中来。将人心涣散、杂乱无序的老旧社区治理成和谐有序、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示范社区,构建起同频共振的社区命运共同体,为破解大型国有破产企业所在地的社会治理困局找到了解决方案。
一、社区转型阵痛引发治理困局
2005年,重庆特钢厂宣告破产,有“十里钢城”之称的大型国有企业大而全的生产生活方式瞬间瓦解,“社会心态整体性失落、社会矛盾井喷式爆发、社会事务断崖式移交”三大突出现象剧烈冲击着传统社区治理模式。“环境脏兮兮、人心乱麻麻、秩序乱糟糟、问题成堆堆”是群众对企业破产时现状的无奈总结。伴随着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带来的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四大困局。
一是管理缺失,治理方式转变难。市政设施破旧、物业管理空白、管理主体缺位,特钢足球场因无人管理被人摆上几百桌茶摊,被老百姓称为“亚洲最牛茶馆”。二是信心缺失,矛盾纠纷化解难。社会矛盾尖锐,缺乏积极的心态、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三是参与缺失,治理主体动员难。从“单位人”变身为“社会人”的企业职工,社会融入难、社区参与难、主体意识弱。四是资源缺失,社会力量协调难。破产改制剥离的企业自身生存困难,地区缺乏优质社会资源、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尚需重新构建。归根结底,“四难”难在人心散乱,难在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必须探索出一种方法,让冷眼旁观的看客成为争先恐后的主人,这成为摆在石井坡街道面前的一项重大难题。
二、激活“社区能人”破解治理困局
重庆特钢厂破产,破掉的是大型企业的骨架与组织体系,但留下了大量拥有技能、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和数千名忠诚组织的党员,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要将曾经创造企业辉煌的“单位能人”培养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能人”,让“特钢能人”继续发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作用,是石井坡街道面对困局做出的明智决策和现实选择。
(一)搭建平台,让“能人”服务有舞台
石井坡街道探索形成的“特钢能人坊”其实是“特钢能人”基层自治的一种统称。街道根据自身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组织引导各社区打造了“红岩岗、大讲坛、点赞榜、纾解角、共享站、和事佬、议事苑、服务社”八大坊,并且对大坊功能进行细化,每个大坊下设三个子坊。如“和事佬”分设“邻里调解讲和、司法援助助和、社工参与促和”三个子坊,为“三治结合”搭建平台。多个“能人坊”项目落实在各大子坊之中,将曾经创造特钢辉煌的“企业能人”转化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能人”。
(二)组织“能人”,让自治服务引人才
一是组织引领建强能人队伍。通过街道点名、社区推荐、居民自荐等方式广泛征集社区能人,登记能人特长、服务时间、个人意愿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分类组建“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社会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四类能人,承担八大坊的能人服务,曾经创造企业辉煌的“单位能人”,变身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能人”。
二是设特殊岗位发挥能人作用。把原来街道、社区包揽的工作,设置成“先锋模范、民生宣讲、监督议事、水电物业、矛盾调处、重塑环境、网格服务、治安防控”等八个“能人岗位”,做到岗位落地,职责落实。能人补位物管,能人重塑老街,能人化解怨气,能人弘扬正气,大街小巷穿梭的“黄马甲”,成为“特钢能人”的身份标志与鲜活风景。
(三)有偿服务,让“积分制度”受青睐
“特钢能人坊”实施能人服务“积分制度”,积分兑换模式更加能够激励能人发挥自身作用。街道建立起“积分兑换反馈制度”,向居民发放“能人积分卡”,每5个积分可以兑换一元钱。“能人”所获积分可参与“三个兑换”,即兑换商品、服务与消费。为解决能人对兑换的商品可能并不完全感兴趣的问题,街道签约培训机构,动员其提供语言类、艺术类、技能类等十余个门类高质量免费培训课程,幸福的石井坡居民特别是孩子们享受著高质量的课外培训却无需花一分钱。能人不想参加培训怎么办?为了让积分派上大用场,能人们也可以通过扫扫积分卡吃顿“腰片王”火锅,在东华医院看个小病,在麦德龙超市买点日用品。“积分卡”变身资格证、硬通货,成为了“社区能人专属福利”。
三、“五位一体”走出社区治理困境
以“特钢能人坊”为示范的“社区能人坊”工作机制,创新地找到了破产企业所在地从“企业有人管”到“破产无人管”,再到“政府接手管”最后到“转型人人管”的社区治理“金钥匙”,有效构建起了“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系统性地疏通了挡在社区能人与社区公共事务之间的堵点与卡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地区“有困难想得到、有矛盾会依靠、有喜悦愿分享、有任务来报到”的“政治硬核”。
(一)社区居民自治更加有力
坚持“四沉”理念,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把人员下到网格里、把阵地留在网格中、把治理落在网格间,“网格七员”“社区能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实现自身的价值。“有困难,找能人”成为邻里习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格局已然形成。社区自信亮出“三个百分百”社区治理目标,居民满意率随机抽查经常保持100%,形成了“格上花开”的治理效应,获评为重庆市委党校社会治理现场教学点。社区治理“安民、便民、惠民、助民”目标基本形成。 (二)社区空间营造更加温馨
社区能人广泛参与区域共建,真正实现了居民自治、单位同治、社会共治等“三治”;巡逻防护、重点管护、志愿守护等“三护”;街面干净、立面清净、死角除净等“三净”;绿化添美、环保促美、氛围示美等“三美”的美好愿景。
(三)社区文化挖掘更加充分
通过引导社区能人“有才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多条老街焕发新颜,曾经被居民诟病的一条条破旧的下水管道,已经焕颜为一列列奔驰向前的“火车”。能人自发行动或积极参与,唤醒了特钢人的家园情怀,留住了几万产业工人的乡愁,老旧小区既实现了“巷内无生人、巷内无案件、巷内无死角、巷内无积怨”这“巷内四无”治理目标,更留下了生生不息的特钢时代的人文与精神。
(四)社区关系塑造更加和谐
“特钢能人”带头做好组织人、社会人、单位人、邻里人,“三治结合”成为常态、从善除恶成为旋律、社区参与成为时尚、一呼百应成为现实。党员引领、民风淳朴、群众追随、社会和谐成为石井坡崭新面貌。“黄桷树下话邻里(婆媳)”“假如我是你”等法治广场常态纾解活动有序开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破题用法、调解靠法”“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理导人”蔚然成风。人们常常可以温情地看到,石井坡每征收一片危旧房屋,居民们都会依依不舍地聚集在楼前院坝这些最熟悉的地方,吃顿充满浓浓情意的“散伙饭”。
(五)社区服务重构更加高效
社区能人唤醒的是社区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等四大社区服务方式、内容与效能的重构。“特钢能人坊”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大幅提升了社区服务体系的便捷度、协同度、参与度、美誉度。以“特钢能人坊”为示范的“社区能人坊”基层治理创新实践,让沙坪坝广大基层干部深刻体会到,只有做好小事才会不出大事,有了群众才会不缺受众,事业奖杯来自于群众口碑,基层小局夯实着区域大局。广大服务在楼前院坝的社区能人,正在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深深嵌入群众生活,让基层服务与基层治理接地气、有烟火,在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书写着属于社区能人的“不负春光不负卿”“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特钢能人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
当前,重庆市在市域社会治理领域矛盾风险防范中既有存量问题又面临增量风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部分新旧难题还未得到完全妥善解决,民生领域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和社会矛盾纠纷。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城市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重庆,需要统筹发展和社会安定,从而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特钢能人坊”这个有情怀、有故事、有担当、有作为的成功示范,无疑具有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意义。它的实践是社会转型的缩影,也因此具备现实价值和政策启示。
(一)以价值观重塑激活沉睡资源
“特钢能人坊”通过将曾经的“企业能人”转化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能人”,将曾经“没有物管”的老舊小区转变为“胜似物管”的自治小区,实现了地区社会事务从“企业有人管”到“破产无人管”再到“转型人人管”的升级,是国企改制后社会事务属地化承接的可贵探索和先进经验。区别于以新建商品住房为主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单位社会转型造成的老旧单位社区的社会治理难点在于其显性与隐性的公共性困境相互交织,其破题路径不在于物理层面的房屋维修或社区拆迁改造,而在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观重塑、资源挖掘和社会动员。“特钢能人坊”将国企老职工和老党员视为社区动员的主体,重新挖掘单位内部的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然后从“单位人动员”拓展到“非单位人动员”,从而在公共服务体系、基层社区组织化建设、社会联结等方面形成了社会治理的不竭动能。如果社会治理实践能够意识到其价值,并充分借助现有的社会资源来重构社会资本,那么在此基础上重构的社区自治将有效夯实社区治理能力根基,这也正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二)在“同心同向同行”中实现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特钢能人坊”有效动员、吸纳和发挥社区“中坚居民”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和专业影响,在同心同向同行中更好实现了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城市社区治理的党群干群责任共同体。它彻底改变了大型国有破产企业社区社会治理的低效、无效和失效,缔造了国企改制后企业型单位社区有效治理的“沙区方案”,创新地走出了一条摒弃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居民”的老套路,开创了“治理有效”的新路子,强调自治、共治而非单向管理,引导强化了居民自我管理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打通了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精准公共服务“零距离”,系统性消解社区能人与社区公共事务之间的长期阻隔,开创了优化社区治理“五位一体”新格局。其独创的积分量化和兑换制度,激发了能人服务的热情,也真抓实干地推进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共治目标。
责任编辑:钟学丽
一、社区转型阵痛引发治理困局
2005年,重庆特钢厂宣告破产,有“十里钢城”之称的大型国有企业大而全的生产生活方式瞬间瓦解,“社会心态整体性失落、社会矛盾井喷式爆发、社会事务断崖式移交”三大突出现象剧烈冲击着传统社区治理模式。“环境脏兮兮、人心乱麻麻、秩序乱糟糟、问题成堆堆”是群众对企业破产时现状的无奈总结。伴随着社会问题的集中爆发,带来的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四大困局。
一是管理缺失,治理方式转变难。市政设施破旧、物业管理空白、管理主体缺位,特钢足球场因无人管理被人摆上几百桌茶摊,被老百姓称为“亚洲最牛茶馆”。二是信心缺失,矛盾纠纷化解难。社会矛盾尖锐,缺乏积极的心态、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三是参与缺失,治理主体动员难。从“单位人”变身为“社会人”的企业职工,社会融入难、社区参与难、主体意识弱。四是资源缺失,社会力量协调难。破产改制剥离的企业自身生存困难,地区缺乏优质社会资源、社会组织,治理体系尚需重新构建。归根结底,“四难”难在人心散乱,难在多数下岗失业人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必须探索出一种方法,让冷眼旁观的看客成为争先恐后的主人,这成为摆在石井坡街道面前的一项重大难题。
二、激活“社区能人”破解治理困局
重庆特钢厂破产,破掉的是大型企业的骨架与组织体系,但留下了大量拥有技能、训练有素的产业工人和数千名忠诚组织的党员,其中不乏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要将曾经创造企业辉煌的“单位能人”培养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能人”,让“特钢能人”继续发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坚力量的作用,是石井坡街道面对困局做出的明智决策和现实选择。
(一)搭建平台,让“能人”服务有舞台
石井坡街道探索形成的“特钢能人坊”其实是“特钢能人”基层自治的一种统称。街道根据自身特殊的社会结构形态,组织引导各社区打造了“红岩岗、大讲坛、点赞榜、纾解角、共享站、和事佬、议事苑、服务社”八大坊,并且对大坊功能进行细化,每个大坊下设三个子坊。如“和事佬”分设“邻里调解讲和、司法援助助和、社工参与促和”三个子坊,为“三治结合”搭建平台。多个“能人坊”项目落实在各大子坊之中,将曾经创造特钢辉煌的“企业能人”转化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能人”。
(二)组织“能人”,让自治服务引人才
一是组织引领建强能人队伍。通过街道点名、社区推荐、居民自荐等方式广泛征集社区能人,登记能人特长、服务时间、个人意愿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分类组建“社区公共服务、社区生活服务、社区社会服务、社区志愿服务”等四类能人,承担八大坊的能人服务,曾经创造企业辉煌的“单位能人”,变身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能人”。
二是设特殊岗位发挥能人作用。把原来街道、社区包揽的工作,设置成“先锋模范、民生宣讲、监督议事、水电物业、矛盾调处、重塑环境、网格服务、治安防控”等八个“能人岗位”,做到岗位落地,职责落实。能人补位物管,能人重塑老街,能人化解怨气,能人弘扬正气,大街小巷穿梭的“黄马甲”,成为“特钢能人”的身份标志与鲜活风景。
(三)有偿服务,让“积分制度”受青睐
“特钢能人坊”实施能人服务“积分制度”,积分兑换模式更加能够激励能人发挥自身作用。街道建立起“积分兑换反馈制度”,向居民发放“能人积分卡”,每5个积分可以兑换一元钱。“能人”所获积分可参与“三个兑换”,即兑换商品、服务与消费。为解决能人对兑换的商品可能并不完全感兴趣的问题,街道签约培训机构,动员其提供语言类、艺术类、技能类等十余个门类高质量免费培训课程,幸福的石井坡居民特别是孩子们享受著高质量的课外培训却无需花一分钱。能人不想参加培训怎么办?为了让积分派上大用场,能人们也可以通过扫扫积分卡吃顿“腰片王”火锅,在东华医院看个小病,在麦德龙超市买点日用品。“积分卡”变身资格证、硬通货,成为了“社区能人专属福利”。
三、“五位一体”走出社区治理困境
以“特钢能人坊”为示范的“社区能人坊”工作机制,创新地找到了破产企业所在地从“企业有人管”到“破产无人管”,再到“政府接手管”最后到“转型人人管”的社区治理“金钥匙”,有效构建起了“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服务体系,系统性地疏通了挡在社区能人与社区公共事务之间的堵点与卡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地区“有困难想得到、有矛盾会依靠、有喜悦愿分享、有任务来报到”的“政治硬核”。
(一)社区居民自治更加有力
坚持“四沉”理念,把支部建在网格上、把人员下到网格里、把阵地留在网格中、把治理落在网格间,“网格七员”“社区能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岗位、实现自身的价值。“有困难,找能人”成为邻里习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格局已然形成。社区自信亮出“三个百分百”社区治理目标,居民满意率随机抽查经常保持100%,形成了“格上花开”的治理效应,获评为重庆市委党校社会治理现场教学点。社区治理“安民、便民、惠民、助民”目标基本形成。 (二)社区空间营造更加温馨
社区能人广泛参与区域共建,真正实现了居民自治、单位同治、社会共治等“三治”;巡逻防护、重点管护、志愿守护等“三护”;街面干净、立面清净、死角除净等“三净”;绿化添美、环保促美、氛围示美等“三美”的美好愿景。
(三)社区文化挖掘更加充分
通过引导社区能人“有才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多条老街焕发新颜,曾经被居民诟病的一条条破旧的下水管道,已经焕颜为一列列奔驰向前的“火车”。能人自发行动或积极参与,唤醒了特钢人的家园情怀,留住了几万产业工人的乡愁,老旧小区既实现了“巷内无生人、巷内无案件、巷内无死角、巷内无积怨”这“巷内四无”治理目标,更留下了生生不息的特钢时代的人文与精神。
(四)社区关系塑造更加和谐
“特钢能人”带头做好组织人、社会人、单位人、邻里人,“三治结合”成为常态、从善除恶成为旋律、社区参与成为时尚、一呼百应成为现实。党员引领、民风淳朴、群众追随、社会和谐成为石井坡崭新面貌。“黄桷树下话邻里(婆媳)”“假如我是你”等法治广场常态纾解活动有序开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破题用法、调解靠法”“以德服人、以情感人、以理导人”蔚然成风。人们常常可以温情地看到,石井坡每征收一片危旧房屋,居民们都会依依不舍地聚集在楼前院坝这些最熟悉的地方,吃顿充满浓浓情意的“散伙饭”。
(五)社区服务重构更加高效
社区能人唤醒的是社区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志愿服务等四大社区服务方式、内容与效能的重构。“特钢能人坊”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大幅提升了社区服务体系的便捷度、协同度、参与度、美誉度。以“特钢能人坊”为示范的“社区能人坊”基层治理创新实践,让沙坪坝广大基层干部深刻体会到,只有做好小事才会不出大事,有了群众才会不缺受众,事业奖杯来自于群众口碑,基层小局夯实着区域大局。广大服务在楼前院坝的社区能人,正在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深深嵌入群众生活,让基层服务与基层治理接地气、有烟火,在城市治理的最小单元书写着属于社区能人的“不负春光不负卿”“一枝一叶总关情”。
四、“特钢能人坊”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启示
当前,重庆市在市域社会治理领域矛盾风险防范中既有存量问题又面临增量风险。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部分新旧难题还未得到完全妥善解决,民生领域依然存在不少短板和社会矛盾纠纷。作为一个曾经的老工业城市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新重庆,需要统筹发展和社会安定,从而建设成为更高水平的平安城市。“特钢能人坊”这个有情怀、有故事、有担当、有作为的成功示范,无疑具有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意义。它的实践是社会转型的缩影,也因此具备现实价值和政策启示。
(一)以价值观重塑激活沉睡资源
“特钢能人坊”通过将曾经的“企业能人”转化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区能人”,将曾经“没有物管”的老舊小区转变为“胜似物管”的自治小区,实现了地区社会事务从“企业有人管”到“破产无人管”再到“转型人人管”的升级,是国企改制后社会事务属地化承接的可贵探索和先进经验。区别于以新建商品住房为主体的新型城市社区,单位社会转型造成的老旧单位社区的社会治理难点在于其显性与隐性的公共性困境相互交织,其破题路径不在于物理层面的房屋维修或社区拆迁改造,而在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观重塑、资源挖掘和社会动员。“特钢能人坊”将国企老职工和老党员视为社区动员的主体,重新挖掘单位内部的组织资源和人力资源,然后从“单位人动员”拓展到“非单位人动员”,从而在公共服务体系、基层社区组织化建设、社会联结等方面形成了社会治理的不竭动能。如果社会治理实践能够意识到其价值,并充分借助现有的社会资源来重构社会资本,那么在此基础上重构的社区自治将有效夯实社区治理能力根基,这也正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二)在“同心同向同行”中实现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
“特钢能人坊”有效动员、吸纳和发挥社区“中坚居民”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骨干作用和专业影响,在同心同向同行中更好实现了社区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城市社区治理的党群干群责任共同体。它彻底改变了大型国有破产企业社区社会治理的低效、无效和失效,缔造了国企改制后企业型单位社区有效治理的“沙区方案”,创新地走出了一条摒弃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居民”的老套路,开创了“治理有效”的新路子,强调自治、共治而非单向管理,引导强化了居民自我管理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意识,打通了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精准公共服务“零距离”,系统性消解社区能人与社区公共事务之间的长期阻隔,开创了优化社区治理“五位一体”新格局。其独创的积分量化和兑换制度,激发了能人服务的热情,也真抓实干地推进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区共治目标。
责任编辑:钟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