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一系列部署,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责任担当。伴随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国家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中国康养的“风口”正逐渐形成。重庆市黔江区山水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具备发展康养产业的先天优势,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力争把康养产业培育为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一、康养与旅游的关系及康养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与一般意义的“健康”“养老”“养生”和“疗养”等概念相比,“康养”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2018年4月发布的我国首本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首次系统地对“康养”进行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康养产业是以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养老功能为核心,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兴产业。康养产业不是一般的养老服务,而是多元化、综合性的新型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我国老龄化的基本趋势相吻合。
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对康养旅游进行了定义,指出康养旅游是“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综合”。康養旅游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首先,从康养旅游的内涵来看,康养旅游不仅关注身体状况达到医学上的健康状态,也关注个人心智、精神的健康程度;其次,从康养旅游的受众而言,康养旅游的受众不仅是老龄化人口,还包括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并热爱自然、懂得养生保健的中青年人群,康养旅游与康养产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低碳绿色产业,康养产业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康养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发展恰逢其时、前景不可限量。重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将涵盖大健康产业纳入全市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温泉康疗、度假避暑、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建成涵盖休闲、度假、SPA、康养等类型的温泉旅游景区、景点、酒店、度假村40余个,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生态公园)85处、湿地公园26处、绿色新村16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0个、市级和国家级森林氧吧30多处、森林人家3200多家,初步建成森林康养基地10个,打造了以仙女山、黄水、金佛山、缙云山、黑山谷、茶山竹海、四面山、武陵山、桃花源等国内较为知名的森林避暑康养产品、避暑休闲养生产品、高山避暑休闲康养产品,建成约180万亩的中药材基地以及56万亩的优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重庆康养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渝东南如石柱,以康养破题,走出了一条“康养旅游业”引领“大康养产业”的模式。黔江如白土乡三塘盖、阿蓬江、芭拉胡、十三寨等这些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已经展现了黔江康养产业发展的潜力,有助于生态康养资源的产业化形成。
二、黔江康养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横跨黄金纬度,资源本底厚实
神秘的北纬30°被誉为世界“黄金纬度”,黔江正介于北纬29°04′~29°52′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润泽清新,雨水充沛温润,空气清新,太阳辐射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左右,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处于有利于人体成长发育和长寿养生的优质生存区间。山地占全区面积90%,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洁净度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5300个/立方厘米左右,居全市前列,具有生态环境好、生态系统功能强、生态产品优等特别优势。海拔适中、气候适宜,具备避暑气候资源的宜居区域面积,拥有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独特山水之城自然风貌,有旅游资源单体308个,涵盖山水、民俗、古迹等8个主类、31个亚类,拥有“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绿色中国·杰出生态绿色城市”等特色品牌,具备“避暑”“避寒”“避霾”全天候康养条件。
(二)地处民族区域,文化底蕴浓厚
黔江自东汉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巴楚文化交汇于此,土家苗汉共生共荣,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4.6%,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是红军入渝的首站,也是原红三军政委万涛的故乡,哺育了大秦帝国实业家巴清、大成丞相范长生、铁血英雄温朝忠等仁人志士。古香古色的濯水古镇、风情浓郁的土家十三寨、碧波荡漾的小南海、绝世罕见的芭拉胡,跳摆手舞、居吊脚楼、吼南溪号子风情独具,充盈着浓郁而热烈的少数民族风情,神圣、神秘、众多的民风民俗、文化图腾,初具规模的森林康养和方兴未艾的运动康养,都吸引着区内外游客休闲观光,被盛赞为一个“让心灵安放的地方”。天理良心碑、“苍天有眼”“神秘三潮水”、编钟、汉墓群、悬棺岩棺等奇特景观和文物古迹流传千年。成功举办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民族文学》《散文家》等创作基地相继落户,本土作家队伍日益壮大,主题采风活动常态化开展,发起并资助设立代表中国土家族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土家族优秀作品奖”,一批批优秀文学作品横空问世。
(三)医药资源丰富,医养结合齐备
作为重庆仅有的两个全域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区县和主要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绿色生态农副产品、道地药材富集,非常适合开发森林康养、食疗养生等康养保健项目。金洞、马喇、五里等乡镇是中药材生产基地,拥有300多年中药材种植历史,种植白术、百合、天麻、虎丈、皂角刺、树莓、牡丹等中药材达10300亩,药材质量上乘,为渝东南知名的“药材之乡”。拥有渝东南唯一的三甲医院(黔江中心医院)和武陵山区最大的民营医院(黔江民族医院),民族医院正全力冲刺创建重庆市首家民营三甲医院,黔江有望成为全市唯一拥有两家三甲医院的区县,与此同时,黔江中医院将整体搬迁、扩张扩容。据统计,黔江全区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人才325名;每千名常住人口配比执业(助理)医师数2.80人、注册护士数3.72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21家,可用床位1203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配比床位数8.33张,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逐步推进,拟建濯水特色中医中药一条街,正着力打造西部医学中心黔江副中心。 (四)设施日臻完善,管理步入正轨
内外交通互联互通,武陵山机场15条航线联通北京、上海、成都等国内一线大城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黔恩高速纵贯全境,渝湘高铁开工在即,“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日臻完善,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成形。区内旅游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标准,4A级旅游景区全部开通旅游客运专线,已建成区内旅游干线公路200余公里,乡村旅游公路230余公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区建有标准化、规范化的景区游客接待中心8个,规划建设景区游客接待中心7个,建成投用旅游厕所35座,4A级以上景区旅游厕所均建有“第三卫生间”。有3星级以上酒店3家,商务酒店30余家,星级农家乐233家,民宿客栈300家,床位15000多张。创新管理体制,区级层面成立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着力构建现代康养旅游管理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在濯水成立旅游公安、旅游法庭、旅游调解委员会、旅游工商等专业执法队伍,制定安全应急预案,提升应变处置能力,依法治旅取得新实效。
(五)逐年探索推进,模式日趋成熟
按照“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的医养结合模式,黔江民族医院投资1.5亿元,修建完成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于一体的康养大楼——颐养院,拥有高端养老住房626间,床位850张,其中失能老人护理床位150张,设置康养科技馆、康复医学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配套服务。积极探索康养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多元化、规范化。在森林康养方面,引入重庆朔望科技有限公司在仰头山开发森林康养产业,已把小南海十三寨、石钟山、冯家濯水集镇及其旅游规划区以及正阳工业园区涉及部分调出了自然保护地,把八面山、武陵仙山、仰头山等纳入可开发旅游的自然公园。在乡村休闲度假康养方面,全域打造近30公里的美丽阿蓬江两岸乡村旅游示范带,成功入选2016年“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打造“重庆最美风情小镇”2个,建成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濯水镇等3个,小南海镇新建村等示范村(社区)6个,黔江区蒲花生态农业园示范点10个,发展星级农家乐400余家,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5条。蒲花园获评重庆市首批乡村文化乐园,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濯水古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蒲花园、老麻庄园、爱莉丝庄园评定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监测点。在生态膳食康养方面,立足康养安全及营养角度,大力打造生态餐厅,建立食品生态产业链,现有星级农家乐123家,依托肾豆、羊肚菌、天麻、武陵山珍等生态邻村,引导企业使用健康有机食品,研发新菜品,创建康养美食产品。在运动康养方面,正引导支持各乡镇街道建设康养社区、康养小镇、康养特色村落、养老院、老年大学等,配套建设相关服务设施,已建成俱乐部20个,户外拓展2个,体育公园1个,阿蓬江骑行步道约30公里,适合绿色健康运动的场地更加完善。
三、黔江康养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科学规划产业路径,抢占战略先机
一是纳入“盘子”。将康养生态产业上升为地方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结合黔江实际,以“十四五”规划制定为契机,做好康养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康养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康养生态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康养生态产业年度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科学规划全区康养生态产业发展路径。二是编好“链子”。建立“康养+文化、体育、旅游、医疗”等全链条、全方位、全周期的产业融合体系;建立与连线城市、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的深入合作,推动高端市场对接,承接发达地区康养消费需求,实现区域融合;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为抓手,选取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带等区内比较成熟的景点作为试点,培育康养生态新业态,推动城乡融合。三是搭好“台子”。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老年健康服务业,促进社会化、多元化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提高;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和推行行规行约,推动康养生态产业发展“有标可依”;推行PPP融資模式,鼓励融资渠道积极研发具有康养生态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康养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有效金融供给。
(二)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抢占政策先机
一是兑现政策红利。落实落细重庆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二十条政策措施》《重庆市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措施》,支持自然观光、康养生态、田园风光等多类型文旅企业申请税收减免和缴税延期,推进社保减免缓缴、房租减免、水电等生产要素减免政策落实,降低文旅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按照《黔江区产业扶持办法》要求,加强财税纾困力度,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申报财政专项资金;确保各项优惠政策不浪费、不落空,稳定市场主体信心。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根据《重庆市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施细则》推出的24条措施,支持乡村、田园、康养、温泉等中小微旅游企业开展贷款展期、延期、续贷工作,确保不因疫情影响造成断贷、抽贷;对2020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0%以上的中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贷款利息,按不超过银行贷款1年期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三是优化政务服务。建立“一对一”联系重点企业(景区)制度,指导芭拉胡景区、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景区等已复工、待复工企业落实防控措施,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文化旅游市场整体安全有序。依托网上办理平台、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精简旅游企业审批材料,研究电子证书与电子印章等纸质材料的替代措施,进一步便企利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三)利用现有优质品牌,抢占宣传先机
一是唱响生态品牌。借鉴云贵川等地经验,持续释放“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等生态品牌优势,研究确定黔江康养生态产业的城市形象定位,量身制定宣传推广总体方案,提炼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富有特色的宣传口号,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推广黔江康养生态产业。二是升华文化品牌。巩固提升“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黔江山地国际马拉松赛”“中国跑客节”“国际钓鱼邀请赛”“中国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等系列节庆赛事和“重庆最美风情小镇”“新重庆十大文旅地标”“世界第一风雨廊桥”“天理良心”“黔江精神”等文化品牌价值和旅游市场吸引力,策划一批以康养为主题、以“文化”为背景的“网红”景点,吸进更多消费者“打卡”。三是依托项目品牌。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做大做强武陵山区商贸服务中心、中国工匠城、启迪国维科技城、国际康养示范基地、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央地定点帮扶等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推动全区康养生态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四)夯实产业基础配套,抢占体验先机
一是做强“先导力”。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注重文化设施配套和康养服务配套项目,开展康养生态产业基地环境有害物质检测,推进抚育、更新、造林等森林经营措施,改善红豆杉等林木的生长环境。保护基地的森林文化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森林古道、古树名木等林业文化遗产和具有景观效果的森林群落,做到以人为本、以林为基、可持续发展。二是做精“升级仓”。培育和引进一批特色餐饮企业、文创商品企业、星级酒店、休闲度假农庄落户黔江,刺激带动“黔江鸡杂”“西兰卡普”“土家摆手舞”等区域特色“老字号”和“隆鑫玫瑰酒店”“金冠酒店”等区内星级酒店不断改革创新,升级提升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企业治理能力,研发更具特色的本土旅游商品资源,让“黔江味道”走得更远,真正实现“远者来、近者悦”。三是做好“微循环”。发挥黔江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在大交通上推出便利服务,展示开放的新力度和新诚意。围绕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整体布局,在按标准建好“16公里”外循环+“21公里”内循环道路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微循环,做到次公路、步行道具备观光线、消费点、转换站、接驳车、指示牌、夜行灯等基础功能,提升游客满意度。
(五)立足经济全面恢复,抢占行动先机
一是服务做在前。通过网络办公,积极对接企业,强化服务保障,提前做好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项目补充协议签署、项目公司筹设、相关子项目招投标准备等系列工作,制定项目施工现场防疫方案和复工开工计划,做好资金调度拨付,有序恢复交通运输、城乡公共交通正常运转,及时破解制约项目建设难题,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推动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二是谋划想在前。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战略规划,优化自身定位,抓住疫情前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推出针对性的景区旅游产品,优先考虑如何给消费者提供原生态、回归自然的体验,提供高质量的康养配套服务。如引进一些优质的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疗养资源,迎合疫情后人们对疗养的重视心理。选择好宣传营销的时间节点和方式,为项目正常开工、景区正常经营后迅速打开市场做好充分准备。三是行动跑在前。做好重点景区门票、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政策跟踪,指导景区研究推出一批旅游优惠政策和旅游精品路線,针对高铁及高速沿线地区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激发出游意愿,吸引更多游客来黔,确保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迅速回升,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促进旅游消费,带动旅游及康养生态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校级一般课题“渝东南片区康养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QDX2020B—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邹文开.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韩秋,王欢欢,沈山.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J].城市旅游规划,2019(06).
[4]唐安冰.发展康养产业 石柱得天独厚[J].重庆与世界,2017(14).
[5]罗丽莎.石柱康养旅游发展初探[J].区域经济,2017(07).
[6]杨静.重庆康养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分析与融合发展研究[J].南方论坛,2020(02).
[7]戴娟.“康养+”能否成为重庆下一个经济增长点?[N].重庆日报,2019-08-05(009).
[8]刘冬.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产业化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06).
[9]张雅桦.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设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社会政策研究,2017(05).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粟 超
一、康养与旅游的关系及康养产业发展的特点分析
与一般意义的“健康”“养老”“养生”和“疗养”等概念相比,“康养”是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2018年4月发布的我国首本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首次系统地对“康养”进行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康养产业是以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养老功能为核心,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兴产业。康养产业不是一般的养老服务,而是多元化、综合性的新型产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我国老龄化的基本趋势相吻合。
2016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对康养旅游进行了定义,指出康养旅游是“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身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综合”。康養旅游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首先,从康养旅游的内涵来看,康养旅游不仅关注身体状况达到医学上的健康状态,也关注个人心智、精神的健康程度;其次,从康养旅游的受众而言,康养旅游的受众不仅是老龄化人口,还包括具有一定经济基础并热爱自然、懂得养生保健的中青年人群,康养旅游与康养产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作为低碳绿色产业,康养产业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带动性大。康养产业作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发展恰逢其时、前景不可限量。重庆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将涵盖大健康产业纳入全市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温泉康疗、度假避暑、养生养老等新兴业态,建成涵盖休闲、度假、SPA、康养等类型的温泉旅游景区、景点、酒店、度假村40余个,建成市级以上森林公园(生态公园)85处、湿地公园26处、绿色新村16个、全国生态文化村30个、市级和国家级森林氧吧30多处、森林人家3200多家,初步建成森林康养基地10个,打造了以仙女山、黄水、金佛山、缙云山、黑山谷、茶山竹海、四面山、武陵山、桃花源等国内较为知名的森林避暑康养产品、避暑休闲养生产品、高山避暑休闲康养产品,建成约180万亩的中药材基地以及56万亩的优质道地药材种植基地,重庆康养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渝东南如石柱,以康养破题,走出了一条“康养旅游业”引领“大康养产业”的模式。黔江如白土乡三塘盖、阿蓬江、芭拉胡、十三寨等这些丰富的康养旅游资源,已经展现了黔江康养产业发展的潜力,有助于生态康养资源的产业化形成。
二、黔江康养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一)横跨黄金纬度,资源本底厚实
神秘的北纬30°被誉为世界“黄金纬度”,黔江正介于北纬29°04′~29°52′之间,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润泽清新,雨水充沛温润,空气清新,太阳辐射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50天左右,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处于有利于人体成长发育和长寿养生的优质生存区间。山地占全区面积90%,森林覆盖率高达65%,空气洁净度高,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达5300个/立方厘米左右,居全市前列,具有生态环境好、生态系统功能强、生态产品优等特别优势。海拔适中、气候适宜,具备避暑气候资源的宜居区域面积,拥有山环水绕、江峡相拥的独特山水之城自然风貌,有旅游资源单体308个,涵盖山水、民俗、古迹等8个主类、31个亚类,拥有“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绿色中国·杰出生态绿色城市”等特色品牌,具备“避暑”“避寒”“避霾”全天候康养条件。
(二)地处民族区域,文化底蕴浓厚
黔江自东汉置县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巴楚文化交汇于此,土家苗汉共生共荣,少数民族人口占比74.6%,人文荟萃、人杰地灵,是红军入渝的首站,也是原红三军政委万涛的故乡,哺育了大秦帝国实业家巴清、大成丞相范长生、铁血英雄温朝忠等仁人志士。古香古色的濯水古镇、风情浓郁的土家十三寨、碧波荡漾的小南海、绝世罕见的芭拉胡,跳摆手舞、居吊脚楼、吼南溪号子风情独具,充盈着浓郁而热烈的少数民族风情,神圣、神秘、众多的民风民俗、文化图腾,初具规模的森林康养和方兴未艾的运动康养,都吸引着区内外游客休闲观光,被盛赞为一个“让心灵安放的地方”。天理良心碑、“苍天有眼”“神秘三潮水”、编钟、汉墓群、悬棺岩棺等奇特景观和文物古迹流传千年。成功举办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民族文学》《散文家》等创作基地相继落户,本土作家队伍日益壮大,主题采风活动常态化开展,发起并资助设立代表中国土家族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文学奖“土家族优秀作品奖”,一批批优秀文学作品横空问世。
(三)医药资源丰富,医养结合齐备
作为重庆仅有的两个全域土壤无重金属污染区县和主要中药材生产基地之一,绿色生态农副产品、道地药材富集,非常适合开发森林康养、食疗养生等康养保健项目。金洞、马喇、五里等乡镇是中药材生产基地,拥有300多年中药材种植历史,种植白术、百合、天麻、虎丈、皂角刺、树莓、牡丹等中药材达10300亩,药材质量上乘,为渝东南知名的“药材之乡”。拥有渝东南唯一的三甲医院(黔江中心医院)和武陵山区最大的民营医院(黔江民族医院),民族医院正全力冲刺创建重庆市首家民营三甲医院,黔江有望成为全市唯一拥有两家三甲医院的区县,与此同时,黔江中医院将整体搬迁、扩张扩容。据统计,黔江全区副高级以上卫生专业人才325名;每千名常住人口配比执业(助理)医师数2.80人、注册护士数3.72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21家,可用床位1203张。每千名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配比床位数8.33张,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逐步推进,拟建濯水特色中医中药一条街,正着力打造西部医学中心黔江副中心。 (四)设施日臻完善,管理步入正轨
内外交通互联互通,武陵山机场15条航线联通北京、上海、成都等国内一线大城市,渝怀铁路、渝湘高速、黔恩高速纵贯全境,渝湘高铁开工在即,“铁、公、机”立体交通体系日臻完善,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逐渐成形。区内旅游公路全部达到二级标准,4A级旅游景区全部开通旅游客运专线,已建成区内旅游干线公路200余公里,乡村旅游公路230余公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区建有标准化、规范化的景区游客接待中心8个,规划建设景区游客接待中心7个,建成投用旅游厕所35座,4A级以上景区旅游厕所均建有“第三卫生间”。有3星级以上酒店3家,商务酒店30余家,星级农家乐233家,民宿客栈300家,床位15000多张。创新管理体制,区级层面成立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着力构建现代康养旅游管理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在濯水成立旅游公安、旅游法庭、旅游调解委员会、旅游工商等专业执法队伍,制定安全应急预案,提升应变处置能力,依法治旅取得新实效。
(五)逐年探索推进,模式日趋成熟
按照“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居家医养”的医养结合模式,黔江民族医院投资1.5亿元,修建完成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于一体的康养大楼——颐养院,拥有高端养老住房626间,床位850张,其中失能老人护理床位150张,设置康养科技馆、康复医学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配套服务。积极探索康养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多元化、规范化。在森林康养方面,引入重庆朔望科技有限公司在仰头山开发森林康养产业,已把小南海十三寨、石钟山、冯家濯水集镇及其旅游规划区以及正阳工业园区涉及部分调出了自然保护地,把八面山、武陵仙山、仰头山等纳入可开发旅游的自然公园。在乡村休闲度假康养方面,全域打造近30公里的美丽阿蓬江两岸乡村旅游示范带,成功入选2016年“重庆醉美乡村好去处”,打造“重庆最美风情小镇”2个,建成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濯水镇等3个,小南海镇新建村等示范村(社区)6个,黔江区蒲花生态农业园示范点10个,发展星级农家乐400余家,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5条。蒲花园获评重庆市首批乡村文化乐园,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濯水古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蒲花园、老麻庄园、爱莉丝庄园评定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监测点。在生态膳食康养方面,立足康养安全及营养角度,大力打造生态餐厅,建立食品生态产业链,现有星级农家乐123家,依托肾豆、羊肚菌、天麻、武陵山珍等生态邻村,引导企业使用健康有机食品,研发新菜品,创建康养美食产品。在运动康养方面,正引导支持各乡镇街道建设康养社区、康养小镇、康养特色村落、养老院、老年大学等,配套建设相关服务设施,已建成俱乐部20个,户外拓展2个,体育公园1个,阿蓬江骑行步道约30公里,适合绿色健康运动的场地更加完善。
三、黔江康养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一)科学规划产业路径,抢占战略先机
一是纳入“盘子”。将康养生态产业上升为地方发展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结合黔江实际,以“十四五”规划制定为契机,做好康养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康养生态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康养生态产业发展实施办法》《康养生态产业年度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科学规划全区康养生态产业发展路径。二是编好“链子”。建立“康养+文化、体育、旅游、医疗”等全链条、全方位、全周期的产业融合体系;建立与连线城市、合作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的深入合作,推动高端市场对接,承接发达地区康养消费需求,实现区域融合;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为抓手,选取阿蓬江一江两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带等区内比较成熟的景点作为试点,培育康养生态新业态,推动城乡融合。三是搭好“台子”。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老年健康服务业,促进社会化、多元化机构养老服务水平提高;鼓励行业协会制定和推行行规行约,推动康养生态产业发展“有标可依”;推行PPP融資模式,鼓励融资渠道积极研发具有康养生态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康养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有效金融供给。
(二)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抢占政策先机
一是兑现政策红利。落实落细重庆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的二十条政策措施》《重庆市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若干政策措施》,支持自然观光、康养生态、田园风光等多类型文旅企业申请税收减免和缴税延期,推进社保减免缓缴、房租减免、水电等生产要素减免政策落实,降低文旅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按照《黔江区产业扶持办法》要求,加强财税纾困力度,指导支持符合条件的文旅企业申报财政专项资金;确保各项优惠政策不浪费、不落空,稳定市场主体信心。二是强化金融服务。根据《重庆市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做好实体经济金融服务实施细则》推出的24条措施,支持乡村、田园、康养、温泉等中小微旅游企业开展贷款展期、延期、续贷工作,确保不因疫情影响造成断贷、抽贷;对2020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0%以上的中小微旅游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贷款利息,按不超过银行贷款1年期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三是优化政务服务。建立“一对一”联系重点企业(景区)制度,指导芭拉胡景区、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景区等已复工、待复工企业落实防控措施,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文化旅游市场整体安全有序。依托网上办理平台、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完善办事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精简旅游企业审批材料,研究电子证书与电子印章等纸质材料的替代措施,进一步便企利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三)利用现有优质品牌,抢占宣传先机
一是唱响生态品牌。借鉴云贵川等地经验,持续释放“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中国最具魅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等生态品牌优势,研究确定黔江康养生态产业的城市形象定位,量身制定宣传推广总体方案,提炼朗朗上口、深入人心、富有特色的宣传口号,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推广黔江康养生态产业。二是升华文化品牌。巩固提升“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黔江山地国际马拉松赛”“中国跑客节”“国际钓鱼邀请赛”“中国黔江鸡杂美食文化节”等系列节庆赛事和“重庆最美风情小镇”“新重庆十大文旅地标”“世界第一风雨廊桥”“天理良心”“黔江精神”等文化品牌价值和旅游市场吸引力,策划一批以康养为主题、以“文化”为背景的“网红”景点,吸进更多消费者“打卡”。三是依托项目品牌。项目建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做大做强武陵山区商贸服务中心、中国工匠城、启迪国维科技城、国际康养示范基地、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央地定点帮扶等品牌项目,通过项目带动,推动全区康养生态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四)夯实产业基础配套,抢占体验先机
一是做强“先导力”。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导向,注重文化设施配套和康养服务配套项目,开展康养生态产业基地环境有害物质检测,推进抚育、更新、造林等森林经营措施,改善红豆杉等林木的生长环境。保护基地的森林文化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森林古道、古树名木等林业文化遗产和具有景观效果的森林群落,做到以人为本、以林为基、可持续发展。二是做精“升级仓”。培育和引进一批特色餐饮企业、文创商品企业、星级酒店、休闲度假农庄落户黔江,刺激带动“黔江鸡杂”“西兰卡普”“土家摆手舞”等区域特色“老字号”和“隆鑫玫瑰酒店”“金冠酒店”等区内星级酒店不断改革创新,升级提升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企业治理能力,研发更具特色的本土旅游商品资源,让“黔江味道”走得更远,真正实现“远者来、近者悦”。三是做好“微循环”。发挥黔江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在大交通上推出便利服务,展示开放的新力度和新诚意。围绕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整体布局,在按标准建好“16公里”外循环+“21公里”内循环道路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微循环,做到次公路、步行道具备观光线、消费点、转换站、接驳车、指示牌、夜行灯等基础功能,提升游客满意度。
(五)立足经济全面恢复,抢占行动先机
一是服务做在前。通过网络办公,积极对接企业,强化服务保障,提前做好三塘盖国际旅游康养度假区项目补充协议签署、项目公司筹设、相关子项目招投标准备等系列工作,制定项目施工现场防疫方案和复工开工计划,做好资金调度拨付,有序恢复交通运输、城乡公共交通正常运转,及时破解制约项目建设难题,确保项目无障碍施工,推动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出效益。二是谋划想在前。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调整战略规划,优化自身定位,抓住疫情前后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推出针对性的景区旅游产品,优先考虑如何给消费者提供原生态、回归自然的体验,提供高质量的康养配套服务。如引进一些优质的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疗养资源,迎合疫情后人们对疗养的重视心理。选择好宣传营销的时间节点和方式,为项目正常开工、景区正常经营后迅速打开市场做好充分准备。三是行动跑在前。做好重点景区门票、高速公路通行费减免政策跟踪,指导景区研究推出一批旅游优惠政策和旅游精品路線,针对高铁及高速沿线地区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激发出游意愿,吸引更多游客来黔,确保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迅速回升,积极开展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季活动,促进旅游消费,带动旅游及康养生态产业发展。
基金项目:2020年度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校级一般课题“渝东南片区康养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QDX2020B—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何莽.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邹文开.中国养老产业和人才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韩秋,王欢欢,沈山.我国康养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J].城市旅游规划,2019(06).
[4]唐安冰.发展康养产业 石柱得天独厚[J].重庆与世界,2017(14).
[5]罗丽莎.石柱康养旅游发展初探[J].区域经济,2017(07).
[6]杨静.重庆康养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分析与融合发展研究[J].南方论坛,2020(02).
[7]戴娟.“康养+”能否成为重庆下一个经济增长点?[N].重庆日报,2019-08-05(009).
[8]刘冬.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产业化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06).
[9]张雅桦.我国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建设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社会政策研究,2017(05).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