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县城西北约17公里的木河乡桃园村三组以北约200米的马家塬上,海拔1874米。该墓地所处地形较为特殊,它北依马家塬山梁,东、西两侧为地势较高的毛家梁和妥家梁,形成中部低凹平缓、两边高陡的环抱地形。整个墓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现地表为农田。
2003年,马家塬墓地遭到盗掘,当时在甘肃省文物局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下,盗墓活动得到及时制止。然而,2006年,盗墓犯罪又死灰复燃,据当地村民报告,盗墓组织实行股份制,村民集资入股进行盗掘。当地为回族聚居区,村里的回族分属两个教派,因入股和分赃不均,其中一派向当地公安部门告发。公安部门及时出动,在盗墓现场抓获盗墓分子一人。在回填盗洞的过程中,又在盗洞中抓获两名盗墓分子,并在现场缴获一批文物。旋即,甘肃省文物局组织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对所缴获的文物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文物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应该对被盗掘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向甘肃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汇报后,8月初,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张家川县博物馆受委托,对马家塬墓地被盗掘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8月7日进驻现场,8月8日开始第1号被盗墓葬的清理工作。
发掘的难度和墓葬的规模远远超出了预料,尤其是髹漆车辆和饰有铜、金银饰片的车辆是首次遇见的全新车辆形制。另外,当地民族关系也比较复杂,发掘工作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不得不让当地政府部门反复进行协调,发掘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在发掘过程中,盗墓分子也在周围附近活动,时刻觊觎,张家川县政府增派公安干警进行24小时值守,才保证了文物和发掘工作的安全。至1 2月中旬,2006年度发掘工作结束。
2006年共抢救发掘3座墓葬,出土金、银、铜、错金银铁、包金铜、陶、骨,玛瑙、玻璃、锡质文物2200余件。主要器类有鎏金铜鼎、茧形壶、鎏金铜壶、银杯、玻璃杯、罐、甑、鬲、车軎、车毂、伞箍、盖弓帽及车饰。以各类金银箔花形和动物形车饰、青铜镂空方形和三角形车饰为大宗,另外还有一批错金银或包金银铁质车件、包金铜泡和大量的玛瑙珠、釉陶珠等。
3座墓葬均为台阶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其中2号墓较小,被盗严重,随葬车辆已全部被毁。1号墓和3号墓均有保存较完整的车辆。在竖穴的西端为阶梯式墓道。
1号墓墓道平面近似梯形。开口于现地表下1米~1,4米,墓深8,7米。东西长11米~11,9米,东端宽4米,西端宽4,9米。在墓口地面上有5个马头围着墓坑随葬,填土中也有马头和牛头随葬,在墓道西北角正北5米处还发现一堆牛头骨,有22个之多,应为当时祭祀所遗留。竖穴口大底小,竖穴西边为台阶,共有宽窄、高低不等的9级,台阶宽0,1 6米~1,1 0米,高0,55米~1,09米,在第四级台阶上有马的肋骨及前肢骨随葬。竖穴内随葬4辆车(东北角被盗已扰乱,其他部分基本保存完好),车辆在随葬时互相叠压,由东向西排列。第一辆车已被破坏,仅能看出压扃的车轮,车轮饰镂空铜饰件。第二辆车基本完整,整体髹漆,并绘有图案,车舆为皮条编制而成,车辐也为漆制。车轮轮径1,6米,前挡板两面均有漆绘,为饕餮图案。车轴亦有漆绘。在车的后侧发现有较大铜铃,从发掘的情况看应为挂在车后厢两侧的。第三二辆车也髹漆,与第二辆车基本相同。第四辆车未经任何装饰。
墓室位于竖穴北部东端,向北掏挖北壁形成洞室。墓室门呈拱形,宽3,2米,进深6,64米。墓门用木板封堵,板宽20厘米~43厘米、厚3厘米、高1,6米~1,94米,在3,7米处起券收顶,顶部坍塌,高度不详。墓室内紧贴东、西两壁下有柱洞各9个,其内插立圆木,圆木直径7厘米~21厘米。墓室平面近似梯形,分前后室,前室大,近似正方形,后室小,为长方形。前室放置一辆车,后室置棺椁。车辆装饰豪华,使用大量长短宽窄不等的错金银铁条对车厢的骨干部分予以加固装饰,错金、银铁条在车板上又形成方格状,并以包金铜泡固定,方格内以银箔花饰进行填充。车毂突出的4个棱边用金、银箔包边。车轮和车辐用金、银箔制成的不同弧形花饰和三角形花饰进行装饰。
2号墓位于该遗址由山梁向下的第五级梯田上、1号墓以西8.4米处。竖穴平面呈圆角梯形,开口于现地表下1.30米,深3.9米,东西长7.3米,东端宽4.1米,西端宽3.4米。口大底小,底部东西长3.28米,南北宽3.02米。墓坑西边为台阶,共有宽窄、高低不等的7级,宽10厘米~20厘米,高30厘米~70厘米。竖穴底部东西两壁正中位置各开一龛,东龛开于墓室底端,进深23厘米、宽43厘米、高40厘米;西龛开于西壁的最下一级台阶之上,进深34厘米、宽46厘米、高68厘米。墓室位于竖穴北壁东端,向北掏挖洞室,洞室进深3米,宽1.45米,高1.5米。墓室门由9块宽6厘米~20厘米、厚3厘米~6厘米的木板和半圆木拼接封堵,残高1.6米。
2号墓墓室北壁残留有椁板痕迹,有9块宽6厘米~20厘米、厚3厘米~6厘米的木板和半圆木拼接而成,残高1.6米、总长1.7米。
从发掘的情况看,2号墓随葬品几乎被盗掘一空,仅在近墓底的西北角处发现有青铜车軎1件。墓室底部、东北及东南两角各殉葬一具牛头,东南角之牛头左侧置一只牛蹄。西南角发现一堆绿松石珠及骨珠。另外在盗洞填土中发现锡制羊、马各一件,盖弓帽两件和部分人骨。墓室中清理出子母口双耳陶罐1件、甑、铲足鬲残片。
3号墓位于2号墓西南30米的第五级梯田上。竖穴平面呈圆角梯形。墓道开口距地表0.5米~0.8米,墓底距现地表深6米,东西长7.6米、南北宽3.4米~4.1米。墓坑西端为高低宽窄不等的台阶,共9级。台阶宽9厘米~50厘米、高20厘米~80厘米,形制与1号墓大致相同。竖穴中也随葬有4辆车,一辆以青铜镂空三角形、菱形和方形花饰为装饰,两辆为髹漆装饰,一辆未经任何装饰。墓室位于竖穴北部,分为前后两室,平面呈“凸”字形。前室深2.64米~2.8米、宽3.46米~3.76米、高2.2米;后室进深2.15米、宽1.75米~1.86米、高1.55米~2.40米。前室随葬装饰豪华的车子一辆。后室西壁有一生土二层台。
与1号墓不同的是,3号墓墓室中车辆的车厢侧板多以大角羊和金箔虎精心装饰,所采用的金银花饰也有所不同。在后室留有生土二层台,发现有铜茧形壶和铜鼎等。
马家塬墓地发掘出土文物中,车马器占绝大多数,有大量的玛瑙、釉陶珠、金银箔饰件、铜饰件以及错金银或包金银铁饰件。金、 银饰件分别为几何形、花形和动物形。动物有虎、龙、鸟、蝉和大角羊等,几何形有三角形、方形、圆形等类。铜饰呈菱形、三角形或花形,并有大角羊。陶器数量较少,仅发现5件,器类有灰陶罐、甑、单耳夹砂红陶罐和一件铲足鬲残片。铜容器主要发现有鎏金铜壶、鎏金铜鼎、铜鼎、铜觑等,兵器有戈、镞等。另外发现有单把银杯和玻璃杯。铜器中的鎏金铜鼎和鎏金铜壶及茧形壶制作精美,尤其铜茧形壶为以往考古发掘中少见的精品。茧形壶颈部铸有一圈贝纹,腹身为瓦棱形,瓦棱内间饰蟠螭纹,腹部有铺首,椭圆形圈足,在器底发现有阳铸大篆铭文,释读为“鞅”字。连珠纹玻璃杯通体呈淡蓝色釉,腹下部装饰7周连珠纹,侈口、斜直壁,小平底。
另外还发现有锡制的小型牛、马、羊和人形俑等。
从出土的车辆和随葬品观察,这批墓葬的规格和等级较高,车辆装饰华丽。时代应属战国中晚期。
大型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竖穴中随葬车的墓葬形制,均是首次发现的一种墓葬形制。
髹漆并装饰有铜饰件和金银饰件的豪华礼仪用车,其风格和装饰方法过去从未发现。这一发现还使过去零星所见的一些金、银、铜车饰件的用途得以确认。
随葬品中包含有北方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西戎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铜鼎、铜壶、铜茧形壶以及茧形壶底部的大篆铭文应属于秦文化的因素;在2号墓中发现的子母口双耳罐、铲足鬲及单耳夹砂罐是西戎文化的因素;虎形和大角羊形的车饰件应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的因素,玻璃杯和大量使用金银器的传统当是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和后来两汉时期的月氏人、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粟特人一样,这一时期的戎人应当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西方文化东传的主要媒介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自秦人西迁后杂处于戎狄之间,和西戎之间战争不断,早期秦人的犬丘一支还被西戎所灭。秦人的建国史就是与西戎的战争史。直到秦穆公时秦人才基本击败西戎,稳固了自己的后方。史书又载周孝王十三年封伯益之后秦非子为附庸,建都邑“秦”地(今县城西南瓦泉村有古秦亭遗址);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武公伐邦戎获胜,并在其地置邦县。这些地方都在天水周边的礼县、清水、张家川一带,结合墓葬出土遗物既有秦文化的因素,又有非常浓郁的当地土著——西戎文化的因素的特点。我们认为该墓地的族属当与西戎有关。
马家塬墓地的重要发现为研究甘肃东南部地区战国中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资料,在研究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墓地的发掘已在2007年继续进行。
2003年,马家塬墓地遭到盗掘,当时在甘肃省文物局和地方政府的干预下,盗墓活动得到及时制止。然而,2006年,盗墓犯罪又死灰复燃,据当地村民报告,盗墓组织实行股份制,村民集资入股进行盗掘。当地为回族聚居区,村里的回族分属两个教派,因入股和分赃不均,其中一派向当地公安部门告发。公安部门及时出动,在盗墓现场抓获盗墓分子一人。在回填盗洞的过程中,又在盗洞中抓获两名盗墓分子,并在现场缴获一批文物。旋即,甘肃省文物局组织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对所缴获的文物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批文物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应该对被盗掘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在向甘肃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汇报后,8月初,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张家川县博物馆受委托,对马家塬墓地被盗掘的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8月7日进驻现场,8月8日开始第1号被盗墓葬的清理工作。
发掘的难度和墓葬的规模远远超出了预料,尤其是髹漆车辆和饰有铜、金银饰片的车辆是首次遇见的全新车辆形制。另外,当地民族关系也比较复杂,发掘工作中遇到了重重阻力,不得不让当地政府部门反复进行协调,发掘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在发掘过程中,盗墓分子也在周围附近活动,时刻觊觎,张家川县政府增派公安干警进行24小时值守,才保证了文物和发掘工作的安全。至1 2月中旬,2006年度发掘工作结束。
2006年共抢救发掘3座墓葬,出土金、银、铜、错金银铁、包金铜、陶、骨,玛瑙、玻璃、锡质文物2200余件。主要器类有鎏金铜鼎、茧形壶、鎏金铜壶、银杯、玻璃杯、罐、甑、鬲、车軎、车毂、伞箍、盖弓帽及车饰。以各类金银箔花形和动物形车饰、青铜镂空方形和三角形车饰为大宗,另外还有一批错金银或包金银铁质车件、包金铜泡和大量的玛瑙珠、釉陶珠等。
3座墓葬均为台阶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其中2号墓较小,被盗严重,随葬车辆已全部被毁。1号墓和3号墓均有保存较完整的车辆。在竖穴的西端为阶梯式墓道。
1号墓墓道平面近似梯形。开口于现地表下1米~1,4米,墓深8,7米。东西长11米~11,9米,东端宽4米,西端宽4,9米。在墓口地面上有5个马头围着墓坑随葬,填土中也有马头和牛头随葬,在墓道西北角正北5米处还发现一堆牛头骨,有22个之多,应为当时祭祀所遗留。竖穴口大底小,竖穴西边为台阶,共有宽窄、高低不等的9级,台阶宽0,1 6米~1,1 0米,高0,55米~1,09米,在第四级台阶上有马的肋骨及前肢骨随葬。竖穴内随葬4辆车(东北角被盗已扰乱,其他部分基本保存完好),车辆在随葬时互相叠压,由东向西排列。第一辆车已被破坏,仅能看出压扃的车轮,车轮饰镂空铜饰件。第二辆车基本完整,整体髹漆,并绘有图案,车舆为皮条编制而成,车辐也为漆制。车轮轮径1,6米,前挡板两面均有漆绘,为饕餮图案。车轴亦有漆绘。在车的后侧发现有较大铜铃,从发掘的情况看应为挂在车后厢两侧的。第三二辆车也髹漆,与第二辆车基本相同。第四辆车未经任何装饰。
墓室位于竖穴北部东端,向北掏挖北壁形成洞室。墓室门呈拱形,宽3,2米,进深6,64米。墓门用木板封堵,板宽20厘米~43厘米、厚3厘米、高1,6米~1,94米,在3,7米处起券收顶,顶部坍塌,高度不详。墓室内紧贴东、西两壁下有柱洞各9个,其内插立圆木,圆木直径7厘米~21厘米。墓室平面近似梯形,分前后室,前室大,近似正方形,后室小,为长方形。前室放置一辆车,后室置棺椁。车辆装饰豪华,使用大量长短宽窄不等的错金银铁条对车厢的骨干部分予以加固装饰,错金、银铁条在车板上又形成方格状,并以包金铜泡固定,方格内以银箔花饰进行填充。车毂突出的4个棱边用金、银箔包边。车轮和车辐用金、银箔制成的不同弧形花饰和三角形花饰进行装饰。
2号墓位于该遗址由山梁向下的第五级梯田上、1号墓以西8.4米处。竖穴平面呈圆角梯形,开口于现地表下1.30米,深3.9米,东西长7.3米,东端宽4.1米,西端宽3.4米。口大底小,底部东西长3.28米,南北宽3.02米。墓坑西边为台阶,共有宽窄、高低不等的7级,宽10厘米~20厘米,高30厘米~70厘米。竖穴底部东西两壁正中位置各开一龛,东龛开于墓室底端,进深23厘米、宽43厘米、高40厘米;西龛开于西壁的最下一级台阶之上,进深34厘米、宽46厘米、高68厘米。墓室位于竖穴北壁东端,向北掏挖洞室,洞室进深3米,宽1.45米,高1.5米。墓室门由9块宽6厘米~20厘米、厚3厘米~6厘米的木板和半圆木拼接封堵,残高1.6米。
2号墓墓室北壁残留有椁板痕迹,有9块宽6厘米~20厘米、厚3厘米~6厘米的木板和半圆木拼接而成,残高1.6米、总长1.7米。
从发掘的情况看,2号墓随葬品几乎被盗掘一空,仅在近墓底的西北角处发现有青铜车軎1件。墓室底部、东北及东南两角各殉葬一具牛头,东南角之牛头左侧置一只牛蹄。西南角发现一堆绿松石珠及骨珠。另外在盗洞填土中发现锡制羊、马各一件,盖弓帽两件和部分人骨。墓室中清理出子母口双耳陶罐1件、甑、铲足鬲残片。
3号墓位于2号墓西南30米的第五级梯田上。竖穴平面呈圆角梯形。墓道开口距地表0.5米~0.8米,墓底距现地表深6米,东西长7.6米、南北宽3.4米~4.1米。墓坑西端为高低宽窄不等的台阶,共9级。台阶宽9厘米~50厘米、高20厘米~80厘米,形制与1号墓大致相同。竖穴中也随葬有4辆车,一辆以青铜镂空三角形、菱形和方形花饰为装饰,两辆为髹漆装饰,一辆未经任何装饰。墓室位于竖穴北部,分为前后两室,平面呈“凸”字形。前室深2.64米~2.8米、宽3.46米~3.76米、高2.2米;后室进深2.15米、宽1.75米~1.86米、高1.55米~2.40米。前室随葬装饰豪华的车子一辆。后室西壁有一生土二层台。
与1号墓不同的是,3号墓墓室中车辆的车厢侧板多以大角羊和金箔虎精心装饰,所采用的金银花饰也有所不同。在后室留有生土二层台,发现有铜茧形壶和铜鼎等。
马家塬墓地发掘出土文物中,车马器占绝大多数,有大量的玛瑙、釉陶珠、金银箔饰件、铜饰件以及错金银或包金银铁饰件。金、 银饰件分别为几何形、花形和动物形。动物有虎、龙、鸟、蝉和大角羊等,几何形有三角形、方形、圆形等类。铜饰呈菱形、三角形或花形,并有大角羊。陶器数量较少,仅发现5件,器类有灰陶罐、甑、单耳夹砂红陶罐和一件铲足鬲残片。铜容器主要发现有鎏金铜壶、鎏金铜鼎、铜鼎、铜觑等,兵器有戈、镞等。另外发现有单把银杯和玻璃杯。铜器中的鎏金铜鼎和鎏金铜壶及茧形壶制作精美,尤其铜茧形壶为以往考古发掘中少见的精品。茧形壶颈部铸有一圈贝纹,腹身为瓦棱形,瓦棱内间饰蟠螭纹,腹部有铺首,椭圆形圈足,在器底发现有阳铸大篆铭文,释读为“鞅”字。连珠纹玻璃杯通体呈淡蓝色釉,腹下部装饰7周连珠纹,侈口、斜直壁,小平底。
另外还发现有锡制的小型牛、马、羊和人形俑等。
从出土的车辆和随葬品观察,这批墓葬的规格和等级较高,车辆装饰华丽。时代应属战国中晚期。
大型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竖穴中随葬车的墓葬形制,均是首次发现的一种墓葬形制。
髹漆并装饰有铜饰件和金银饰件的豪华礼仪用车,其风格和装饰方法过去从未发现。这一发现还使过去零星所见的一些金、银、铜车饰件的用途得以确认。
随葬品中包含有北方草原文化、西方文化、秦文化、西戎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铜鼎、铜壶、铜茧形壶以及茧形壶底部的大篆铭文应属于秦文化的因素;在2号墓中发现的子母口双耳罐、铲足鬲及单耳夹砂罐是西戎文化的因素;虎形和大角羊形的车饰件应属于北方草原文化的因素,玻璃杯和大量使用金银器的传统当是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和后来两汉时期的月氏人、北朝和隋唐时期的粟特人一样,这一时期的戎人应当是西方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西方文化东传的主要媒介之一。
根据史料记载,自秦人西迁后杂处于戎狄之间,和西戎之间战争不断,早期秦人的犬丘一支还被西戎所灭。秦人的建国史就是与西戎的战争史。直到秦穆公时秦人才基本击败西戎,稳固了自己的后方。史书又载周孝王十三年封伯益之后秦非子为附庸,建都邑“秦”地(今县城西南瓦泉村有古秦亭遗址);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武公伐邦戎获胜,并在其地置邦县。这些地方都在天水周边的礼县、清水、张家川一带,结合墓葬出土遗物既有秦文化的因素,又有非常浓郁的当地土著——西戎文化的因素的特点。我们认为该墓地的族属当与西戎有关。
马家塬墓地的重要发现为研究甘肃东南部地区战国中晚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资料,在研究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该墓地的发掘已在2007年继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