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P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11-0080-01
引言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对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会计一般性原则当中所提到的第一条也是真实性原则,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因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正常发展的必不可少条件。
一、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状况
当前社会上一些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政部曾多次进行大规模大范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然而正式公告显示,中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百户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国有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了抽查,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核算存在偏差,如虚列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实、损益不实等。另外被检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企业明显存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不真实、不合规范;账账、账实不符等问题。企业财务管理明显松懈,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会计法颁布至今,问题仍很严重。
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方方面面的,以下几方面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的分析:
(一)人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财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财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财经制度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实际,不能涵盖解释所有财会现象,因而在这些法律、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就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判断的方法。而稳健谨慎性原则在确认计量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时,由于对会计信息趋于谨慎因而偏离实际情况,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进行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则由企业自行断定。以上三种,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信息失真的情况,但这些仍只是很多合法信息失真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合法的信息失真,虽谈不上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但依旧使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掩盖,造成企业分析、决策出现偏差。总的来说,会计信息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诸如此类的,对企业存在危害,但所产生的严重性远不如其他方面。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不够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内部监管主要依靠企业的内控制度,但是一些单位领导者法制观念薄弱,往往片面强调搞活企业经营,放松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削弱了会计的内部监督,有的甚至强令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使得内部监管形同虚设。而外部监管来自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这但种经济监管却又因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例如,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避免他所经营的企业被兼并以至自身被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这样一来,会造成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虚假上浮,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出局”;而经营业绩差但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表面业绩很可能会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生存”。这样,如果“机会收益”远大于“败露成本”时,便出现了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的现象,既扰乱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还让整个社会处于浮夸、虚假的不良状态。
(三)诚信缺失、道德素质低
有些单位领导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指使甚至强令财务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做假账,编制假报表;有的则不顾会计人员反对,强行办理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不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干工作马虎应付,编制有关会计账目报表时草草从事,对出现的错误知情不报,对单位领导做假账行为也睁只眼、闭只眼,对违反会计法、会计准则的事情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而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会计人员少之又少。再加上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对新颁布的会计制度并不熟悉,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业务不过关,技术不过硬,责任心不强,导致会计核算错误,信息失真。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它的危害将是长远和潜移默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单位的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体,所有会计信息最终都出自会计之手。而会计人员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只有惟命是从,否则会遭受排挤、打击报复。也会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进而又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由于企业经营者的舞弊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假账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更为深重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如证券市场上的“红光实业”“琼民源”“银广夏”到近期的“德隆系崩盘”,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笼罩证券市场的浓重阴影。导致现在投资者对上市企业及中介机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盘受到拖累也便是必然。由于缺乏良好的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信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四)违法成本低
处罚力度不够,造成假账预期收益高。企业会计造假几乎不消耗物质成本,只需要玩弄数字游戏,空手套白狼,便可获得巨额利润。所以,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有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和需求。经营者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效用而向社会提供失真会计信息。长此以往,既搅混了资本市场,还扰乱了市场经济。若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假账面对公众时,就会给公司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利益侵害,产生严重的不良经济后果,并使社会资源配置无序化,阻碍了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而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简而言之,会计信息的失真,对投资者,对社会的危害如下:
(1)增大了國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国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导致决策失误。
(2)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还造成许多不良贷款,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3)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企业积累减少,发展后劲削弱。并且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贪污、贿赂、挥霍公款等,实现经济犯罪。
四、如何有效规避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司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甚至关乎着社会的经济命脉。我们又如何做到尽量减少信息失真,降低失真后的危害呢?
首先,也是最有效的就是法律,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加大处罚力度,并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完善立法,创造良好执业环境。
其次,则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来确保企业的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则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通过大数据,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引言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对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会计一般性原则当中所提到的第一条也是真实性原则,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因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维持社会经济稳定、正常发展的必不可少条件。
一、当前会计信息失真状况
当前社会上一些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财政部曾多次进行大规模大范围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然而正式公告显示,中国80%以上企业会计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财政部组织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对百户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国有企业会计报表进行了抽查,发现大多数企业主要会计要素核算存在偏差,如虚列资产、所有者权益不实、损益不实等。另外被检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企业明显存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不真实、不合规范;账账、账实不符等问题。企业财务管理明显松懈,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会计法颁布至今,问题仍很严重。
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和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是方方面面的,以下几方面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的分析:
(一)人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财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
由于人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财会工作对象的复杂性,使得各种财经制度本身就不能完全符合实际,不能涵盖解释所有财会现象,因而在这些法律、准则的指导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就有可能偏离实际情况,造成合法会计信息失真。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就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判断的方法。而稳健谨慎性原则在确认计量资产和负债、收入和费用时,由于对会计信息趋于谨慎因而偏离实际情况,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进行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哪些项目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则由企业自行断定。以上三种,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信息失真的情况,但这些仍只是很多合法信息失真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合法的信息失真,虽谈不上严重的经济安全问题,但依旧使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掩盖,造成企业分析、决策出现偏差。总的来说,会计信息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诸如此类的,对企业存在危害,但所产生的严重性远不如其他方面。
(二)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不够
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管。内部监管主要依靠企业的内控制度,但是一些单位领导者法制观念薄弱,往往片面强调搞活企业经营,放松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削弱了会计的内部监督,有的甚至强令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使得内部监管形同虚设。而外部监管来自财政、税务、银行、工商、审计等部门,这但种经济监管却又因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例如,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避免他所经营的企业被兼并以至自身被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这样一来,会造成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虚假上浮,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出局”;而经营业绩差但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表面业绩很可能会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生存”。这样,如果“机会收益”远大于“败露成本”时,便出现了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的现象,既扰乱了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还让整个社会处于浮夸、虚假的不良状态。
(三)诚信缺失、道德素质低
有些单位领导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出发,指使甚至强令财务人员弄虚作假,虚报浮夸,做假账,编制假报表;有的则不顾会计人员反对,强行办理违法违纪的财务收支。另一方面,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不主动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干工作马虎应付,编制有关会计账目报表时草草从事,对出现的错误知情不报,对单位领导做假账行为也睁只眼、闭只眼,对违反会计法、会计准则的事情熟视无睹,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而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法违纪作斗争的会计人员少之又少。再加上有些单位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许多会计师对新颁布的会计制度并不熟悉,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对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业务不过关,技术不过硬,责任心不强,导致会计核算错误,信息失真。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它的危害将是长远和潜移默化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单位的会计人员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主体,所有会计信息最终都出自会计之手。而会计人员不具备监督者应有的独立地位,只有惟命是从,否则会遭受排挤、打击报复。也会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处于两难境地,扰乱了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进而又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由于企业经营者的舞弊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假账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更为深重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如证券市场上的“红光实业”“琼民源”“银广夏”到近期的“德隆系崩盘”,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笼罩证券市场的浓重阴影。导致现在投资者对上市企业及中介机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盘受到拖累也便是必然。由于缺乏良好的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信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四)违法成本低
处罚力度不够,造成假账预期收益高。企业会计造假几乎不消耗物质成本,只需要玩弄数字游戏,空手套白狼,便可获得巨额利润。所以,只要收益大于成本,企业就有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动机和需求。经营者出于种种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效用而向社会提供失真会计信息。长此以往,既搅混了资本市场,还扰乱了市场经济。若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假账面对公众时,就会给公司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利益侵害,产生严重的不良经济后果,并使社会资源配置无序化,阻碍了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而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简而言之,会计信息的失真,对投资者,对社会的危害如下:
(1)增大了國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国家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导致决策失误。
(2)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还造成许多不良贷款,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3)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企业积累减少,发展后劲削弱。并且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贪污、贿赂、挥霍公款等,实现经济犯罪。
四、如何有效规避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在企业、公司中的地位不可或缺,甚至关乎着社会的经济命脉。我们又如何做到尽量减少信息失真,降低失真后的危害呢?
首先,也是最有效的就是法律,通过运用法律手段加强会计工作的管理,加大处罚力度,并进一步完善会计监督约束机制,强化执法力度,完善立法,创造良好执业环境。
其次,则是加强会计队伍建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来确保企业的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
最后,则是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先进管理手段,通过大数据,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