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课堂教学中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导言设计
长期以来,生物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而好的导入是解决这一办法的有效策略之一,导入的语言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常说生物课不好上,几幅图、一篇资料、几句话就是一节课,怎么上?这时教师就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与他们一起经历探索过程,交流过程和经验分享过程。这比教师硬灌输给他的要记得牢,并且觉得轻松有趣。另外,教师应由课程的复制者向课程的整合者转变。我们仅仅按照课本知识“依葫芦画瓢”是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学生学情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并具有一定研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然后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也就是我们倡导的终身学习。我现在感受到生物老师就像一本大百科全书,仅能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你不知道他们会有多少个“为什么”等着你,所以除了要把教材吃透,还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下面谈谈我在生物教学时的导入方法:
一、典故导入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质疑导入法
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在自己的知识引领下再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但悬念的设置要适度,因为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才会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三、联系实际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而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所以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如我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鳥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中的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这样就会水到渠成。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四、复习引导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生物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众所周知,探究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如我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枝枝条,一枝带叶,一枝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并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俚语俗语导入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丈高楼靠什么平地起呢?一块一块砖通过白灰、水、沙、水泥、钢筋等固定在一块形成的。那么,生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细胞》。再如,我讲到植物生长发芽中所需要的无机盐时这样开始:“一棵马铃薯,一碗草木灰,马铃薯结成一大堆”,我们知道草木灰里面主要是钾盐,为什么马铃薯那么偏爱钾盐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这种导语设计方法使教师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导演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堂”变成了学堂。
总之,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生物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好的导入语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导言设计
长期以来,生物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师讲解,以使学生掌握教科书的内容,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教学时教科书通过教师的咀嚼喂给学生,考试时教科书经过教师的加工变为考题去检查学生。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而好的导入是解决这一办法的有效策略之一,导入的语言犹如乐曲中的“引子”,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使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我们常说生物课不好上,几幅图、一篇资料、几句话就是一节课,怎么上?这时教师就要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交流者、指导者,与他们一起经历探索过程,交流过程和经验分享过程。这比教师硬灌输给他的要记得牢,并且觉得轻松有趣。另外,教师应由课程的复制者向课程的整合者转变。我们仅仅按照课本知识“依葫芦画瓢”是远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需求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地、本校学生学情对课本知识进行整合,并具有一定研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然后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也就是我们倡导的终身学习。我现在感受到生物老师就像一本大百科全书,仅能讲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你不知道他们会有多少个“为什么”等着你,所以除了要把教材吃透,还要不断地“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下面谈谈我在生物教学时的导入方法:
一、典故导入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也是学习活动中最基本的内驱力因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到生物课的学习乐在其中,这是生物课教学成功的关键之所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二、质疑导入法
生物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生物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教师在自己的知识引领下再提出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来导入新课,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但悬念的设置要适度,因为不悬会使学生一眼望穿,则无念可思;太悬学生则无从下手,则会无趣可激;只有在悬中寓实,才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琢磨思考,才会兴趣盎然地去探索未知。
三、联系实际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而用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生物学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所以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中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如我在讲《鸟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特点》时,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纸飞机比赛,看谁的纸飞机飞得最高最远,研究分析飞得高远的原因,引导得出纸飞机要飞得远,必须解决“三个力”:重力、阻力、动力。那“鳥是怎样解决空中飞行的这三个力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课本中的资料,总结得出鸟适于飞行生活的特点,这样就会水到渠成。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处不有丰富的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
四、复习引导法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等的认识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最终掌握生物学习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
众所周知,探究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是极易调动学生情趣的教学手段。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不但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能力。如我在讲述《植物体通过叶片散失水分》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展示两枝枝条,一枝带叶,一枝摘掉叶片,都用白色的塑料袋罩住(课前准备好,放在太阳下照射几小时),让学生对比观察塑料袋的内壁各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教师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同时也激起了学生急切探究叶片结构的欲望。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我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并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开展实验。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了自由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俚语俗语导入法
“万丈高楼平地起”,万丈高楼靠什么平地起呢?一块一块砖通过白灰、水、沙、水泥、钢筋等固定在一块形成的。那么,生物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细胞》。再如,我讲到植物生长发芽中所需要的无机盐时这样开始:“一棵马铃薯,一碗草木灰,马铃薯结成一大堆”,我们知道草木灰里面主要是钾盐,为什么马铃薯那么偏爱钾盐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量最多的三种无机盐:“氮、磷、钾。”这种导语设计方法使教师起到了引路人的作用、导演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堂”变成了学堂。
总之,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而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一流的教师,才会有一流的教育,才会出一流的人才。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代生物教师应认清未来教育中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而好的导入语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圆满完成一堂课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