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72-02
我们成年人看书看报很少有人从头到尾细看一遍的,第一步总是快速浏览,浏览的目的是要搜索自己认为最需要的文字信息,然后停下来细读那一处。同理可推,我们对小学高段学生进行阅读教学,首先也应训练他们阅读的速度,即快速浏览,甚至快到一目十行的程度,目的是要搜索最值得自己为之停留的文字信息,然后把那一处确定为自己精读的目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不同,一书修养不同,所以每个人选择的精读内容可能会不一样,这样更利于读出个性来。)
精读内容一旦确定后,要采取什么方式去亲近他、理解把握它,品出味来,这是阅读的关键,是最能体现阅读能力的一环。我通过长时间的分析总结,初步认为精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朗读式阅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一个千锤百炼的真理。所以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总喜欢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上课。什么都不讲,让学生从正确朗读到流利朗读,再发展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注意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后,会恍然大悟文字的含义。
朗读的方式可多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情,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朗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以邀老师一起读。在读法上可选择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读书还可以尽情展示、相互挑战,可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读书时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条件,或加上多媒体,或配上音乐等,并积极参与到学生朗读活动中去。
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学生听,师生共同评议。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想式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当时当地情景,捕捉到可结合并加以链接的时空,创设零距离的教学情景,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可以进一步生化情感。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动或震撼以及情感所受的熏陶,必将对完善其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一个心理活动的作用过程源于老师引导学生作合理的联系。联想,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文学鉴赏中再创造的一个分支,是读者的义务。读者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我根据小学语文编排的课文内容,分为三种联想思路:
1.自然现象式。小语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比例不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类似自然的联想进行对比,一是可以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发现作者与自己在观察自然景物上的方法之异同,描写方法之异同,达到取他人之长的目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自我现象式。看到课文上的内容,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经历及自己在当时的心理感受及处理方法上有什么异同。比如《邱少云》一课,通过类似小事与文中大事的对比,就会比出自己意志的薄弱来,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社会现象式。我们往往在读文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社会现实,颇有感慨。不免会进行类比,产生疑问。这样读起书来,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文字,而往往会探触到文字深处所蕴含的道理了。
三、评价式阅读
学生读文时,要养成读书随写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评价。对作者的评价就是完全自由的、及时的,也是较准确到位的。读到精彩处,拍案叫绝,不吐不快,挥笔疾书那是一种境界。老师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符号,最熟悉的方式评价课文,少至一个字、一个词,多则一句话、一篇读后感。完全取决于读者当时的兴致。通过评价,达到与作者随行随思的效果,这样的感悟往往是很深刻的。
四、问题式阅读
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1.就文题提问,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要问学生,看到题目,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2.就重点段提问,如《草船借箭》写借箭经过一段,学生朗读后就问:诸葛亮为什么选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才去借箭?为什么要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又调过头来?为什么要击鼓呐喊?曹操为什么叫弓弩手只管射箭,而不出击?等等问题。
3.抓重点问句提问。如《詹天佑》一文,学生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话和“阻挠”、“要挟”、“嘲笑”等词语提出了将近二十个问题。
4.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提问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
以上四种阅读方法,学生可故居不同内容自由选取任何一种,也可以综合利用。这样一来,理解文章内容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最后,我们把各个击破的片段找一个理由串起来,这就是作者的思路、情绪或者说写作意图,从而得出整篇文章的中心,与我们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感悟相契合,达到由字、词、句、段直到篇的把握的目的。
我们成年人看书看报很少有人从头到尾细看一遍的,第一步总是快速浏览,浏览的目的是要搜索自己认为最需要的文字信息,然后停下来细读那一处。同理可推,我们对小学高段学生进行阅读教学,首先也应训练他们阅读的速度,即快速浏览,甚至快到一目十行的程度,目的是要搜索最值得自己为之停留的文字信息,然后把那一处确定为自己精读的目标。(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爱好不同,一书修养不同,所以每个人选择的精读内容可能会不一样,这样更利于读出个性来。)
精读内容一旦确定后,要采取什么方式去亲近他、理解把握它,品出味来,这是阅读的关键,是最能体现阅读能力的一环。我通过长时间的分析总结,初步认为精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朗读式阅读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一个千锤百炼的真理。所以许多经验丰富的老师总喜欢采取“以读代讲”的方式上课。什么都不讲,让学生从正确朗读到流利朗读,再发展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在注意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之后,会恍然大悟文字的含义。
朗读的方式可多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情,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尽情朗读。可独自读,也可约伴读,还可以邀老师一起读。在读法上可选择感情朗读、角色朗读、边演边读。读书还可以尽情展示、相互挑战,可分组进行,也可全班进行,给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读书时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条件,或加上多媒体,或配上音乐等,并积极参与到学生朗读活动中去。
学生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悟,把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学生听,师生共同评议。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想式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关注当时当地情景,捕捉到可结合并加以链接的时空,创设零距离的教学情景,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可以进一步生化情感。学生心灵深处的触动或震撼以及情感所受的熏陶,必将对完善其人格产生积极的影响。而这一个心理活动的作用过程源于老师引导学生作合理的联系。联想,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文学鉴赏中再创造的一个分支,是读者的义务。读者沉浸于作品的意境之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积累,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从而获得独特的体验。我根据小学语文编排的课文内容,分为三种联想思路:
1.自然现象式。小语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比例不小,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类似自然的联想进行对比,一是可以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发现作者与自己在观察自然景物上的方法之异同,描写方法之异同,达到取他人之长的目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自我现象式。看到课文上的内容,联想到自己相似的经历及自己在当时的心理感受及处理方法上有什么异同。比如《邱少云》一课,通过类似小事与文中大事的对比,就会比出自己意志的薄弱来,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社会现象式。我们往往在读文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社会现实,颇有感慨。不免会进行类比,产生疑问。这样读起书来,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文字,而往往会探触到文字深处所蕴含的道理了。
三、评价式阅读
学生读文时,要养成读书随写的习惯。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的评价。对作者的评价就是完全自由的、及时的,也是较准确到位的。读到精彩处,拍案叫绝,不吐不快,挥笔疾书那是一种境界。老师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符号,最熟悉的方式评价课文,少至一个字、一个词,多则一句话、一篇读后感。完全取决于读者当时的兴致。通过评价,达到与作者随行随思的效果,这样的感悟往往是很深刻的。
四、问题式阅读
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主阅读中激励他们智慧与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老师应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
1.就文题提问,每教一篇课文,我都要问学生,看到题目,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有什么要问的,学生往往思维活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2.就重点段提问,如《草船借箭》写借箭经过一段,学生朗读后就问:诸葛亮为什么选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才去借箭?为什么要将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又调过头来?为什么要击鼓呐喊?曹操为什么叫弓弩手只管射箭,而不出击?等等问题。
3.抓重点问句提问。如《詹天佑》一文,学生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一句话和“阻挠”、“要挟”、“嘲笑”等词语提出了将近二十个问题。
4.通过多种途径营造提问的良好气氛。比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在生动的幻灯动画中有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乐于发现问题,并从中体验了发现问题的乐趣。
以上四种阅读方法,学生可故居不同内容自由选取任何一种,也可以综合利用。这样一来,理解文章内容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最后,我们把各个击破的片段找一个理由串起来,这就是作者的思路、情绪或者说写作意图,从而得出整篇文章的中心,与我们对全篇文章的理解、感悟相契合,达到由字、词、句、段直到篇的把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