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比较硝苯地平与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80例,随机分成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组和硝苯地平对照组,每组9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和血压变化情况、疗效评价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和心率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疗效均比较明显。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9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患者均可耐受,无需用药自然消失。结论:两种用药方式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都比较明显,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高血压 依那普利 倍他乐克 硝苯地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24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可诱发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1]。对近年来收治的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比较常见的硝苯地平和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80例。其中,男113例,女67例;年龄39~91岁,平均58.1±8.1岁;病程1~23年。所有患者均经现代医学检查排除糖尿病、冠心病、心衰、肺心病等,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组和硝苯地平对照组,每组9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在治疗前2周停服其他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2次/日,10mg/次,倍他乐克2次/日,12.5mg/次。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3次/日,5mg/次,若2周后血压无变化则剂量加倍至10mg/次,2次/日,待血压平稳,再恢复至1次/日,5mg/次。均以5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心血管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本组研究疗效按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评价。其中,显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mm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已下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经治疗后血压未达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数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血压和心率: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其中,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压和心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疗效均比较明显。其中,治疗组90例,显效69例(76.67%),有效17例(18.89%),无效4例(4.44%),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90例,显效61例(67.78%),有效20例(22.22%),无效9例(10.00%),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治疗第1周,两组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发生,其中,治疗组头晕7例,咳嗽4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头晕4例,恶心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8%;无单独用药,2~6天后不良症状消失。治疗组不良反应了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高血压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发病的原因很多,但始终是以患者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诱发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有研究认为,高血压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通常利尿降压剂、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使用得当,对高血压的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2]。
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口服后在体内水解成依那普利拉,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起强烈抑制作用,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造成全身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倍他乐克是一种以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为主(心脏选择性)的药物,由于阻滞心脏异位起搏点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而可用于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洋地黄类及儿茶酚胺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对高血压、冠心病和儿茶酚胺增多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更有效。硝苯地平是第一代钙拮抗剂,对血管扩张作用明显,会导致血压的明显下降。为抗高血压、防治心绞痛药物,起效快,峰/谷比值高,导致了神经体液活化,但药效时间短,血压波动大,尚有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4]。
本组研究中,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和心率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疗效均比较明显。说明两种用药方式都可有效治疗高血压。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虽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患者均可耐受,无需用药自然消失。故笔者认为,两种用药方式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都比较明显,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宪红,姚晓伟,吴贵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原因与对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
2 杨国君.高血压降压达标的内涵[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9):786-789.
关键词 高血压 依那普利 倍他乐克 硝苯地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024
高血压(hypertensive disease)可诱发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1]。对近年来收治的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比较常见的硝苯地平和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7月~2011年7月收治高血压患者180例。其中,男113例,女67例;年龄39~91岁,平均58.1±8.1岁;病程1~23年。所有患者均经现代医学检查排除糖尿病、冠心病、心衰、肺心病等,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将患者随机分成依那普利联合倍他乐克治疗组和硝苯地平对照组,每组9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在治疗前2周停服其他降压药物。治疗组给予依那普利,2次/日,10mg/次,倍他乐克2次/日,12.5mg/次。对照组给予硝苯地平,3次/日,5mg/次,若2周后血压无变化则剂量加倍至10mg/次,2次/日,待血压平稳,再恢复至1次/日,5mg/次。均以5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心血管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本组研究疗效按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评价。其中,显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①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降至正常或虽未降至正常但下降≥20mmHg;②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但已下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③无效:经治疗后血压未达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数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血压和心率: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和心率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其中,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血压和心率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疗效均比较明显。其中,治疗组90例,显效69例(76.67%),有效17例(18.89%),无效4例(4.44%),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90例,显效61例(67.78%),有效20例(22.22%),无效9例(10.00%),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治疗第1周,两组均有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发生,其中,治疗组头晕7例,咳嗽4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对照组头晕4例,恶心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8%;无单独用药,2~6天后不良症状消失。治疗组不良反应了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高血压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之分,发病的原因很多,但始终是以患者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诱发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有研究认为,高血压应以药物治疗为主,通常利尿降压剂、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使用得当,对高血压的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2]。
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口服后在体内水解成依那普利拉,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起强烈抑制作用,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造成全身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倍他乐克是一种以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为主(心脏选择性)的药物,由于阻滞心脏异位起搏点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兴奋而可用于治疗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洋地黄类及儿茶酚胺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对高血压、冠心病和儿茶酚胺增多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更有效。硝苯地平是第一代钙拮抗剂,对血管扩张作用明显,会导致血压的明显下降。为抗高血压、防治心绞痛药物,起效快,峰/谷比值高,导致了神经体液活化,但药效时间短,血压波动大,尚有负性肌力和负性传导作用[4]。
本组研究中,治疗前后,两组血压和心率均呈现明显降低趋势,疗效均比较明显。说明两种用药方式都可有效治疗高血压。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00%,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虽然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患者均可耐受,无需用药自然消失。故笔者认为,两种用药方式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都比较明显,有条件的情况下,均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宪红,姚晓伟,吴贵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原因与对策[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7(1):5.
2 杨国君.高血压降压达标的内涵[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9):78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