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优化内部流程,创新产品制度,攻坚克难,解决好三农发展中遇到的金融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与挑战;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专门提出,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包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应该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继续服务三农,深耕农村市场,不断创新产品和制度,着力于解决三农发展中遇到的金融问题。
一、重大历史机遇
广大农村金融机构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内优化流程结构,创新产品制度,对外加大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市场,扎根三农,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1.抓住政策机遇。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对接当地政府,摸清政策方向,了解政府需求,可参考政府政策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或者产品制度。另一方面,同当地人民银行、银保监机构等协调,利用好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扶贫贷款、小额农户贷款等产品,发挥好再贴现政策导向作用,提高对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
2.抓住发展机遇。农村金融机构应抓住窗口期,重新梳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优化业务结构和流程,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要积极营销,寻找与自身业务相匹配的客户群体,形成较大客户基数,从而选择优质客户,提升客户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3.抓住市场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将会有一大批企业成立或者投资农村市场,应抓住机遇,综合营销,从存款账户、银行卡等基本业务,发展到手机银行、工资代发等中间业务。
4.抓住人才机遇。通过政府的号召和市场的选择,将会有一大批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回流,农村金融机构要抓住人才回流潮,建立人才储备库,补充、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二、迎接挑战,攻坚克难
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由于三农经济固有的短板和缺陷,时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业务发展缓慢,效益低下,甚至贷款不良率高企等情况。
1.三农经济基础薄弱。一是由于三农经济内因,先天条件不足,后天发展滞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因为三农经济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不能有效吸引投资发展壮大自身;三是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批低效能三农企业。
2.三农经营主体自身不足。一方面三农经营主体注册资本少且多为认缴资本,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管理较原始、未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较差等原因,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识别其比较优势,相比其他二、三产业,存在较大风险。另一方面,三农经营主体抵质押物严重缺乏,尤其是金融機构能够贷更多金额的住房、商业用房等不动产。最后,由于三农经营主体多以种植、养殖为主,受自然气候、市场波动影响加大,抵抗风险能力弱。
3.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三农经营体的发展具备前期投入大、后期投入相对较小的特点,资金需求集中在发展初期,此时会有一定的资金需求,但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处于观望状态,不会完全介入;后期则能够利用自身收益滚动发展,信贷需求亦小。同时,金融机构重点向三农、小微和重点行业倾斜,优先保障其信贷,由于其体量较小,仍无法完全满足日常信贷投放需求。故而造成了整个市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三、措施与建议
农村金融机构在抓住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历史机遇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1.综合营销,提质增效。农村金融机构在营销业务时,不片面强调存款或贷款,应综合营销,将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中间业务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客户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形成闭环,既能够提高综合效益,又能够有效预见、防范风险。
2.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农村金融机构要摒弃抵质押物至上的传统贷款观念,要结合三农行业特点和自身经营环境,积极创新应收账款质押、土地流转、供应链贷款、订单贷等新型贷款产品,既能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又能有效防范风险。
3.加强风控,降低不良。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自身风险控制建设,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防范风险,降低不良率,优化各项监管指标。对因行业政策、市场波动、外部环境变化等形成的不良贷款,应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提高不良容忍度。
4.金融下乡,突出基建。农村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自助银行设备、手机银行以及其他电子银行设备进村入户,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农村金融。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生活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信贷投入。
5.完善政策,培育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可积极对接政府,引入具有政府背景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分散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培育一批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可持续发展模式,银、政、企三者联动,打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作者简介:惠丹(1988.6-),男,汉族,四川高县人,邮编:645154,学位: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管理。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与挑战;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专门提出,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包含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作为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应该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继续服务三农,深耕农村市场,不断创新产品和制度,着力于解决三农发展中遇到的金融问题。
一、重大历史机遇
广大农村金融机构应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对内优化流程结构,创新产品制度,对外加大营销力度,积极拓展市场,扎根三农,切实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1.抓住政策机遇。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对接当地政府,摸清政策方向,了解政府需求,可参考政府政策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或者产品制度。另一方面,同当地人民银行、银保监机构等协调,利用好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扶贫贷款、小额农户贷款等产品,发挥好再贴现政策导向作用,提高对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容忍度。
2.抓住发展机遇。农村金融机构应抓住窗口期,重新梳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优化业务结构和流程,实现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要积极营销,寻找与自身业务相匹配的客户群体,形成较大客户基数,从而选择优质客户,提升客户机构,实现跨越式发展。
3.抓住市场机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将会有一大批企业成立或者投资农村市场,应抓住机遇,综合营销,从存款账户、银行卡等基本业务,发展到手机银行、工资代发等中间业务。
4.抓住人才机遇。通过政府的号召和市场的选择,将会有一大批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才回流,农村金融机构要抓住人才回流潮,建立人才储备库,补充、培养相关专业人才。
二、迎接挑战,攻坚克难
农村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由于三农经济固有的短板和缺陷,时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导致业务发展缓慢,效益低下,甚至贷款不良率高企等情况。
1.三农经济基础薄弱。一是由于三农经济内因,先天条件不足,后天发展滞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二是因为三农经济投入大、见效慢、风险高,不能有效吸引投资发展壮大自身;三是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批低效能三农企业。
2.三农经营主体自身不足。一方面三农经营主体注册资本少且多为认缴资本,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管理较原始、未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较差等原因,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识别其比较优势,相比其他二、三产业,存在较大风险。另一方面,三农经营主体抵质押物严重缺乏,尤其是金融機构能够贷更多金额的住房、商业用房等不动产。最后,由于三农经营主体多以种植、养殖为主,受自然气候、市场波动影响加大,抵抗风险能力弱。
3.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三农经营体的发展具备前期投入大、后期投入相对较小的特点,资金需求集中在发展初期,此时会有一定的资金需求,但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处于观望状态,不会完全介入;后期则能够利用自身收益滚动发展,信贷需求亦小。同时,金融机构重点向三农、小微和重点行业倾斜,优先保障其信贷,由于其体量较小,仍无法完全满足日常信贷投放需求。故而造成了整个市场有效信贷需求不足。
三、措施与建议
农村金融机构在抓住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历史机遇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不小的挑战,只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1.综合营销,提质增效。农村金融机构在营销业务时,不片面强调存款或贷款,应综合营销,将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中间业务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客户在金融机构的业务形成闭环,既能够提高综合效益,又能够有效预见、防范风险。
2.积极探索,推陈出新。农村金融机构要摒弃抵质押物至上的传统贷款观念,要结合三农行业特点和自身经营环境,积极创新应收账款质押、土地流转、供应链贷款、订单贷等新型贷款产品,既能加大贷款投放力度,又能有效防范风险。
3.加强风控,降低不良。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自身风险控制建设,提升风险识别能力,有效防范风险,降低不良率,优化各项监管指标。对因行业政策、市场波动、外部环境变化等形成的不良贷款,应积极与监管机构沟通,提高不良容忍度。
4.金融下乡,突出基建。农村金融机构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自助银行设备、手机银行以及其他电子银行设备进村入户,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农村金融。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生活垃圾处理、供水供电、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信贷投入。
5.完善政策,培育主体。农村金融机构可积极对接政府,引入具有政府背景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分散风险。同时,也要加强对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培育一批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自己的忠诚客户,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可持续发展模式,银、政、企三者联动,打通上下游,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作者简介:惠丹(1988.6-),男,汉族,四川高县人,邮编:645154,学位: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技术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