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侗族传统的“拦路”,是侗族村寨之间进行集体互访活动时,在村寨入口附近举行的一种迎客仪式。届时,隔着“拦路”用的长板凳和各种生活用具,主人与来客之间展开对歌,随着对歌的进展,障碍物被一一撤除,最后主人将客人隆重地迎进村寨。对于这个习俗,很早就有研究者关注和考察,但是很少有人对其特异性和形成原因提出质疑和分析。“拦路歌”描述的场景多为虚构,且“拦路”的理由荒诞不经,与迎客这一目的背道而驰,而来客也顺应主人一方虚构的场景来应答。这种近似儿戏的习俗形成,无疑有其文化背景。笔者根据不同省份的侗族分析“拦路”习俗,从而感受侗族村寨的空间观念和原始信仰。
关键词:拦路歌;侗族;民俗信仰
一、侗族拦路歌概况
“拦路歌”是侗族歌谣中的一个歌种,由于它在歌唱时采用了与“鼓楼大歌”相同的合唱方式,一般把它归入广义的“大歌”范畴; 另外,因其歌唱的场域和功能,又归于“礼俗歌”之列。1957 年方暨申在六洞的龙图地区做过系统的调查,并撰写了《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一文。这应该是最早提及“拦路”习俗的文章,也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从方暨申介绍的情况看,龙图地区的“拦路歌”既有与侗族村寨一般形态相似的部分 ( 开始的第一部分) ,也有龙图独特的部分 (“嘎比优”“嘎岑胖”等),对于与一般形态相似的部分,他写道:其内容就是围绕这些人为制造的矛盾假象,找些不成其理由的理由,不让对方进来。又是理由,又是耍赖,又是开玩笑,其目的就是要逗引对方比歌,并借此引入中心部分“嘎比优”——也是大规模的比歌部分。这部分“拦路歌”的目的,方暨申是将其置于整个对歌内容中考虑的,而对于整个活动的目的,他叙述道:主要是比歌,并借此表示友好的思想,通过歌声来倾诉自己的感情。同时,比歌、考歌 ( 互相唱最好聽的歌来与对方比) 也就是一个群众性的大歌唱会,届时全村老少都来聆听和助兴。
二、侗族拦路歌的地区分类
笔者根据知网上有关侗族拦路歌文章的检索,得知侗族拦路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个省份。其中对于贵州侗族拦路歌的研究为数最多,如王奇辉《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以侗族“拦路歌”为例》吴国春《七十二寨侗族拦路歌与当代》吴文仙《黔东南侗族拦路仪式:期待原滋原味》黄明政《贵州从江龙图侗族拦路歌探论》
老蒂《闹歌夜歌拦路歌——松桃苗族喜事歌俗》《蓝山.奇特的迎客礼——拦路》。贵州从江龙图的拦路歌独具特色,它一般不在寨门、路口上唱,因为人很多,寨门、路口上显得非常拥挤,不便于演唱和协调歌队,所以很多时候是在鼓楼坪上由主客两寨的歌队多声部合唱对唱。首先演唱第一部分“噢嗨顶”,“噢”就是歌的意思,“嗨”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种语气,“顶”是友好的意思,表示对人很友善、很亲善。“噢嗨顶”就是相互打招呼的歌,同汉语的“喂”、“哎”类似。主人拦路唱歌,不让客人进寨,主要目的是要逗客人比歌、对歌。
湖南的有杜平《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拦路歌是侗族族群在集体交往这种特定的民俗活动中产生的歌种,民俗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是其生长的土壤。侗族的民族文化虽然都建立在共同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基础之上,但不同的地域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程度不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在音乐的表现形态上也不尽相同。与贵州六洞地区的“拦路歌”比较,通道的“拦路歌”则显得更为简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单声部、一领众合的集体演唱形式。2、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而贵州六洞地区的“拦路歌”采用的是多声部。
广西的有金鹃飞,谢晓芳《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
三、拦路歌的保护与传承
拦路歌活动举行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和相邻、睦宗族的精神内涵,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当今城市化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动荡、西方音乐大量涌入,人们学习、接收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因素使拦路歌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无数巨大的新挑战。尤其是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文化也出现了趋同化的发展态势,这样的发展态势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传统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拦路歌在当下传承步履维艰,呈现后继乏人和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状态。继昆曲、古琴艺术、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同申报)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先后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拦路歌不应该与表演性质的传统音乐采用一致的保护策略,其保护方法应有质的区别。拦路歌依附于传统仪式而存在,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拦路歌相对于其生存空间,犹如人的毛发是生长并依附于皮肤上的,生存空间一旦消失,拦路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四、结语
“传统是一条河”,昨天的“河水”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河水”是明天的传统。传统音乐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这种变化,是在传承中求发展,于发展中求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便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它是传统音乐持续流传的生命力。在拦路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当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表演性特征较明显、艺术形式较独立的品种作为“表演艺术”对待时,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传统音乐内容是存身于民俗活动和传统仪式之中,应该结合“仪式化展示过程”的观念来对之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能够塑造人的灵魂和丰富人的精神内涵,使参与者潜移默化,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鉴于此,保护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奇辉.贵州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以侗族“拦路歌”为例[J].艺海,2013(07):134-135.
[2]吴国春.七十二寨侗族拦路歌[J].理论与当代,2010(10):55.
[3]吴文仙. 黔东南“侗族拦路仪式”:期待原滋原味[N]. 贵州民族报,2010-08-06(A08).
[4]黄明政.贵州从江龙图侗族拦路歌探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04):116-120.
[5]老蒂.闹歌夜歌拦路歌——松桃苗族喜事歌俗[J].歌海,2002(07):17.
[6]蓝山.奇特的迎客礼——拦路[J].对外大传播,1998(06):50-51.
[7]金鹃飞,谢晓芳.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4):96-102.
[8]杜平.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J].音乐创作,2008(06):137-139.
关键词:拦路歌;侗族;民俗信仰
一、侗族拦路歌概况
“拦路歌”是侗族歌谣中的一个歌种,由于它在歌唱时采用了与“鼓楼大歌”相同的合唱方式,一般把它归入广义的“大歌”范畴; 另外,因其歌唱的场域和功能,又归于“礼俗歌”之列。1957 年方暨申在六洞的龙图地区做过系统的调查,并撰写了《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究报告》一文。这应该是最早提及“拦路”习俗的文章,也是目前为止最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从方暨申介绍的情况看,龙图地区的“拦路歌”既有与侗族村寨一般形态相似的部分 ( 开始的第一部分) ,也有龙图独特的部分 (“嘎比优”“嘎岑胖”等),对于与一般形态相似的部分,他写道:其内容就是围绕这些人为制造的矛盾假象,找些不成其理由的理由,不让对方进来。又是理由,又是耍赖,又是开玩笑,其目的就是要逗引对方比歌,并借此引入中心部分“嘎比优”——也是大规模的比歌部分。这部分“拦路歌”的目的,方暨申是将其置于整个对歌内容中考虑的,而对于整个活动的目的,他叙述道:主要是比歌,并借此表示友好的思想,通过歌声来倾诉自己的感情。同时,比歌、考歌 ( 互相唱最好聽的歌来与对方比) 也就是一个群众性的大歌唱会,届时全村老少都来聆听和助兴。
二、侗族拦路歌的地区分类
笔者根据知网上有关侗族拦路歌文章的检索,得知侗族拦路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个省份。其中对于贵州侗族拦路歌的研究为数最多,如王奇辉《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以侗族“拦路歌”为例》吴国春《七十二寨侗族拦路歌与当代》吴文仙《黔东南侗族拦路仪式:期待原滋原味》黄明政《贵州从江龙图侗族拦路歌探论》
老蒂《闹歌夜歌拦路歌——松桃苗族喜事歌俗》《蓝山.奇特的迎客礼——拦路》。贵州从江龙图的拦路歌独具特色,它一般不在寨门、路口上唱,因为人很多,寨门、路口上显得非常拥挤,不便于演唱和协调歌队,所以很多时候是在鼓楼坪上由主客两寨的歌队多声部合唱对唱。首先演唱第一部分“噢嗨顶”,“噢”就是歌的意思,“嗨”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一种语气,“顶”是友好的意思,表示对人很友善、很亲善。“噢嗨顶”就是相互打招呼的歌,同汉语的“喂”、“哎”类似。主人拦路唱歌,不让客人进寨,主要目的是要逗客人比歌、对歌。
湖南的有杜平《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拦路歌是侗族族群在集体交往这种特定的民俗活动中产生的歌种,民俗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是其生长的土壤。侗族的民族文化虽然都建立在共同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基础之上,但不同的地域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程度不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在音乐的表现形态上也不尽相同。与贵州六洞地区的“拦路歌”比较,通道的“拦路歌”则显得更为简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单声部、一领众合的集体演唱形式。2、没有严格的程序规定。而贵州六洞地区的“拦路歌”采用的是多声部。
广西的有金鹃飞,谢晓芳《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
三、拦路歌的保护与传承
拦路歌活动举行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和相邻、睦宗族的精神内涵,对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当今城市化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的动荡、西方音乐大量涌入,人们学习、接收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因素使拦路歌的传承与发展遇到了无数巨大的新挑战。尤其是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文化也出现了趋同化的发展态势,这样的发展态势对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传统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拦路歌在当下传承步履维艰,呈现后继乏人和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状态。继昆曲、古琴艺术、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同申报)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先后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全国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轰轰烈烈地展开。拦路歌不应该与表演性质的传统音乐采用一致的保护策略,其保护方法应有质的区别。拦路歌依附于传统仪式而存在,在侗族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拦路歌相对于其生存空间,犹如人的毛发是生长并依附于皮肤上的,生存空间一旦消失,拦路歌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四、结语
“传统是一条河”,昨天的“河水”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河水”是明天的传统。传统音乐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这种变化,是在传承中求发展,于发展中求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便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它是传统音乐持续流传的生命力。在拦路歌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当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表演性特征较明显、艺术形式较独立的品种作为“表演艺术”对待时,也不能忽视另外一些同样重要的传统音乐内容是存身于民俗活动和传统仪式之中,应该结合“仪式化展示过程”的观念来对之进行整体性保护,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丰富多彩的传统音乐能够塑造人的灵魂和丰富人的精神内涵,使参与者潜移默化,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道德体系。鉴于此,保护传统音乐文化遗产,对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奇辉.贵州侗族乐舞文化引入课堂教学现状研究——以侗族“拦路歌”为例[J].艺海,2013(07):134-135.
[2]吴国春.七十二寨侗族拦路歌[J].理论与当代,2010(10):55.
[3]吴文仙. 黔东南“侗族拦路仪式”:期待原滋原味[N]. 贵州民族报,2010-08-06(A08).
[4]黄明政.贵州从江龙图侗族拦路歌探论[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9(04):116-120.
[5]老蒂.闹歌夜歌拦路歌——松桃苗族喜事歌俗[J].歌海,2002(07):17.
[6]蓝山.奇特的迎客礼——拦路[J].对外大传播,1998(06):50-51.
[7]金鹃飞,谢晓芳.试谈广西三江侗族婚俗歌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04):96-102.
[8]杜平.湖南通道侗族“拦路歌”探析[J].音乐创作,2008(06):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