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适度的选择和遗弃中前行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aiyan1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讲授“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后,发现了这段历史是在适度的选择和遗弃中前行的规律,其中有几个细节引起了关注,本文就这几个细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英国代议制 细节 适度
  一
  细节一:从遗弃中关注历史的前行,体现进程的独特性。
  在讲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选择问题时,采用了课堂讨论:
  观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国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而不是共和制度,因此它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革命。
  观点2:将君主立宪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君主立宪不一定比共和制保守。实践证明,君主立宪体制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
  “光荣革命”从形式上看,这是一场宫廷政变;从阶级本质上分析,这是一场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之间的相互妥协。它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为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的胜利,仅仅是迈出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第一步。要想确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因此,“虚君”是形式,实际与国情相符。正如汤因比所说,英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似乎往往充满着复杂的较量。随着“光荣革命”的成功,英王的地位不断变化。议会权力的加强促使了英国作为一个新型政体国家的形成,而这一形成又反过来突现了议会权力的核心。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既然议会的强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崛起,那么,“不彻底”的英国革命呢?这就独特性了,是妥协的智慧,必然会联系它特有的国情。
  细节二:从遗弃中关注历史的重生,体现传承的双向性。
  在讲要不要保留国王,如何保留的问题时,采用了同类类比:
  有老师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是废?是立?英国人有过多次不同的选择……第一次,他们选择了——处死国王;第二次,他们选择了——请来国王;第三次,他们选择了——“进口”国王。
  它告诉我们争取民主时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权力被滥用、误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多数人统治是民主化的表现,倒不如说能容纳少数人的差异性及使差异性得以合法化并为此建立合法的机构,才是真正的民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国王的存在与否其实与民主的实现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白浩特所说:“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然而,英国人还是没有丢弃国王这一民族的象征。在今天的社会里,民主是多样化的,民主政治重在决策时的分工,即打破决策的僵局,把决定权置于适当地位。国王的存在也是理所当然的。这说明历史在传承中,具有双向性。
  细节三:从选择中关注历史的脉络,体现发展的统一性。
  在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时着重提出造成出现这样的国家政体和其代议机关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采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的新的文明。
  材料二:美国史学家柯麦芝说:“成百的国家,无论是新国家还是老国家,都选择了英格兰的议会制度。”
  议会在英国首先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传统、阶级状况、政治文化、民众意向等等。从英国民主道路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议会制度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议会在西方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与封建君主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议会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的。甚至从议会制度产生之日起,就面临许多责难。但作为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英国的议会政治是通过法制渠道的,因此通过法律制度视角来审视英国议会政治的形成过程,既具有较强的探索性、针对性,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由此看来,矛盾最终是统一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依然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前进。
  细节四:从选择中关注历史的智慧,体现差异的多元性。
  在讲“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时,重点展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完善过程:
  1.内阁的出现的时间:威廉三世;地位:国王的最高行政机关。
  2.惯例一: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
  3.惯例二: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
  上述惯例的形成导致的权利转移是: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首相内阁手中。
  4.惯例三:确立了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此,议会掌握的权力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这是其他国家所没能实现的。
  惯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中央权力结构,但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形式继承下来了,继续享有决策权、大臣的任命权、行政权等,但这些权力只能在议会限制的范围内行使,一遇冲突,只要议会不妥协,总能使国王屈服。国家权力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了议会一边,议会不仅控制着财政权,也掌握着军权、立法权。今天,世界各国在本国政治发展中呈现了多元的情景,也是体现了历史的智慧。
  二
  看来,光荣革命在英国无形中开启了一个政治先例:通过协商、妥协的方法,在议会框架下,法律范围内,和平解决各种社会冲突,从此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而这样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也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上细节的出现是恰到好处的,也是适度的。
其他文献
摘 要: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在小说《林哈德与葛都德》中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农民妇女形象葛都德,本文主要从其作为一个母亲的角色来阐述家庭教育中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力,认为一个好母亲胜过好的老师,并讨论了妇女应该从哪些方面塑造自己在一个家庭中的角色,彰显最大的功效,而使得家庭的合力达到最大这一问题。作者认为,教育孩子是最关键的环节。  关键词: 小说《林哈德与葛都德》 葛都德 家庭教育
摘 要: 狂欢化作为文学艺术中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或世界观,是艺术地把握生活的强有力手段。狂欢化理论蕴含一种反抗性的力量,它反抗人性的禁锢,反抗虚假的生活,拒绝绝对真理的权威性,体现出鲜明的乌托邦色彩和人本主义精神。凡此种种,在《鹿鼎记》中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 狂欢化 《鹿鼎记》 乌托邦 人本主义  狂欢化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作为前苏联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艺学家、文
摘 要: 当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各成一家,争议颇多。花鸟画发展走势必应遵循的主线就是继承传统,传承文化,在继承的同时加以创新。花鸟画之创新,没有传统不行,但不是要死抱传统。艺术更需要“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应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同时兼收其他艺术形态养分。吸纳传统文化之神韵,承袭书画笔意之灵韵,秉承空间构图之意韵,兼收并蓄,开创时代之新。  关键词: 中国花鸟画 继承 创新    花鸟
摘 要: 詠史怀古诗,往往借登高望远、詠叹史实、怀念古迹,达到感慨昔盛今衰、借古讽今等目的。本文从赏析刘禹锡的《乌衣巷》出发,阐述了此类诗人并不囿于颓废式的怀旧,而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直抒胸臆,高瞻远瞩,启迪世人,淡泊中蕴含刚强。  关键词: 刘禹锡 《乌衣巷》 怀旧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是刘禹锡怀古名篇之一,通过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师范类英语学生的实习经历了三种模式,即院系自主负责的实习模式、联合编队模式和实习支教模式。通过对这三种实习组织模式的分析和评价,可以了解实习模式对学生的实习效果,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开展师范类英语学生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 师范类英语学生 院系自主负责模式 联合编队模式 实习支教模式  1.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类学生必经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各专业组织学生进
摘 要: 科学的教学管理,才是有效的教学管理。要让科学性贯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不仅要求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技术具有科学性,更要求教学管理者具有一定的管理素养。教学管理真章在于对科学管理度的把握,发展先进的教学管理团队,提高教学管理者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教学管理 科学管理 真章  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并非实效之管理,缺少科学管理能力的教学管理者难有务实之管理。对于高校的教学管理而言
摘 要: 无论是复笔细腻、古雅华丽的重彩画风,还是别具一格的逸笔写意,或者是独特的泼墨泼彩,张大千的绘画艺术不仅体现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更体现理论与技法上中国画色彩的全面复兴。“大千荷”以荷花图式为载体,见证了张大千对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和突破。  关键词: 工笔荷花 写意荷花 泼墨泼彩 大千荷  张大千(1899—1983年),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作为全能型画家,
摘 要: 本文围绕王维诗歌“诗中有乐”的艺术特色,具体阐释了五诗中乐的标准、内容、写法及意蕴。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诗中有乐” 声音艺术  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确,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融画于诗中,字里行间似用水墨铺陈出青绿山林,使人如临其境。值得注意的是,王维的作品不仅诗中有画,而且诗中有乐——有山有水有清音,可谓“有声有色”。他用笔
摘 要: 所有美的对象都是现实的、生活的,那么美育就是要使人感受生活、鉴赏生活和感悟生活。本文从中西方美学比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着手,提出现代教育中美育的功能除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外,更注重对人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 美育 素质教育 全面协调发展 意义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关于美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意义  有史以来,孔子和苏格拉底一直是世界极为重要的文化巨头。在文化差异面
摘 要: W.H奥登曾评价《道连·格雷的画像》“是本无聊的书”,对于这部充满寓意的作品,无疑提供了一种解读的方向,其中的“无聊之极”实际上是欲望死亡之后漫长的倦态。从这个角度出发,本文将分析画像对欲望的倡导和对欲望终结的倡导之间的关系,小说真正的悲剧在于欲望的持续而非消亡。  关键词: 王尔德 《道连·格雷的画像》 欲望  一  “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生于都柏林,1900年死于巴黎阿尔萨斯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