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讲授“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一课后,发现了这段历史是在适度的选择和遗弃中前行的规律,其中有几个细节引起了关注,本文就这几个细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英国代议制 细节 适度
一
细节一:从遗弃中关注历史的前行,体现进程的独特性。
在讲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选择问题时,采用了课堂讨论:
观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国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而不是共和制度,因此它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革命。
观点2:将君主立宪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君主立宪不一定比共和制保守。实践证明,君主立宪体制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
“光荣革命”从形式上看,这是一场宫廷政变;从阶级本质上分析,这是一场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之间的相互妥协。它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为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的胜利,仅仅是迈出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第一步。要想确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因此,“虚君”是形式,实际与国情相符。正如汤因比所说,英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似乎往往充满着复杂的较量。随着“光荣革命”的成功,英王的地位不断变化。议会权力的加强促使了英国作为一个新型政体国家的形成,而这一形成又反过来突现了议会权力的核心。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既然议会的强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崛起,那么,“不彻底”的英国革命呢?这就独特性了,是妥协的智慧,必然会联系它特有的国情。
细节二:从遗弃中关注历史的重生,体现传承的双向性。
在讲要不要保留国王,如何保留的问题时,采用了同类类比:
有老师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是废?是立?英国人有过多次不同的选择……第一次,他们选择了——处死国王;第二次,他们选择了——请来国王;第三次,他们选择了——“进口”国王。
它告诉我们争取民主时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权力被滥用、误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多数人统治是民主化的表现,倒不如说能容纳少数人的差异性及使差异性得以合法化并为此建立合法的机构,才是真正的民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国王的存在与否其实与民主的实现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白浩特所说:“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然而,英国人还是没有丢弃国王这一民族的象征。在今天的社会里,民主是多样化的,民主政治重在决策时的分工,即打破决策的僵局,把决定权置于适当地位。国王的存在也是理所当然的。这说明历史在传承中,具有双向性。
细节三:从选择中关注历史的脉络,体现发展的统一性。
在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时着重提出造成出现这样的国家政体和其代议机关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采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的新的文明。
材料二:美国史学家柯麦芝说:“成百的国家,无论是新国家还是老国家,都选择了英格兰的议会制度。”
议会在英国首先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传统、阶级状况、政治文化、民众意向等等。从英国民主道路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议会制度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议会在西方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与封建君主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议会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的。甚至从议会制度产生之日起,就面临许多责难。但作为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英国的议会政治是通过法制渠道的,因此通过法律制度视角来审视英国议会政治的形成过程,既具有较强的探索性、针对性,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由此看来,矛盾最终是统一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依然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前进。
细节四:从选择中关注历史的智慧,体现差异的多元性。
在讲“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时,重点展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完善过程:
1.内阁的出现的时间:威廉三世;地位:国王的最高行政机关。
2.惯例一: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
3.惯例二: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
上述惯例的形成导致的权利转移是: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首相内阁手中。
4.惯例三:确立了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此,议会掌握的权力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这是其他国家所没能实现的。
惯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中央权力结构,但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形式继承下来了,继续享有决策权、大臣的任命权、行政权等,但这些权力只能在议会限制的范围内行使,一遇冲突,只要议会不妥协,总能使国王屈服。国家权力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了议会一边,议会不仅控制着财政权,也掌握着军权、立法权。今天,世界各国在本国政治发展中呈现了多元的情景,也是体现了历史的智慧。
二
看来,光荣革命在英国无形中开启了一个政治先例:通过协商、妥协的方法,在议会框架下,法律范围内,和平解决各种社会冲突,从此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而这样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也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上细节的出现是恰到好处的,也是适度的。
关键词: 英国代议制 细节 适度
一
细节一:从遗弃中关注历史的前行,体现进程的独特性。
在讲资产阶级民主道路的选择问题时,采用了课堂讨论:
观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留了国王、确立君主立宪制度而不是共和制度,因此它是一次保守的、不彻底的革命。
观点2:将君主立宪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君主立宪不一定比共和制保守。实践证明,君主立宪体制是适合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
“光荣革命”从形式上看,这是一场宫廷政变;从阶级本质上分析,这是一场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之间的相互妥协。它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实现了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愿望,为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的建立提供了政治前提,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的胜利,仅仅是迈出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第一步。要想确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就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完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利用他们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的法案来限制王权。因此,“虚君”是形式,实际与国情相符。正如汤因比所说,英国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历史是复杂的,历史似乎往往充满着复杂的较量。随着“光荣革命”的成功,英王的地位不断变化。议会权力的加强促使了英国作为一个新型政体国家的形成,而这一形成又反过来突现了议会权力的核心。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既然议会的强化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崛起,那么,“不彻底”的英国革命呢?这就独特性了,是妥协的智慧,必然会联系它特有的国情。
细节二:从遗弃中关注历史的重生,体现传承的双向性。
在讲要不要保留国王,如何保留的问题时,采用了同类类比:
有老师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是废?是立?英国人有过多次不同的选择……第一次,他们选择了——处死国王;第二次,他们选择了——请来国王;第三次,他们选择了——“进口”国王。
它告诉我们争取民主时民众缺乏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知识,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权力被滥用、误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多数人统治是民主化的表现,倒不如说能容纳少数人的差异性及使差异性得以合法化并为此建立合法的机构,才是真正的民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国王的存在与否其实与民主的实现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19世纪英国宪法权威白浩特所说:“上下两院如果做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然而,英国人还是没有丢弃国王这一民族的象征。在今天的社会里,民主是多样化的,民主政治重在决策时的分工,即打破决策的僵局,把决定权置于适当地位。国王的存在也是理所当然的。这说明历史在传承中,具有双向性。
细节三:从选择中关注历史的脉络,体现发展的统一性。
在讲英国代议制的确立时着重提出造成出现这样的国家政体和其代议机关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采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开创了一种的新的文明。
材料二:美国史学家柯麦芝说:“成百的国家,无论是新国家还是老国家,都选择了英格兰的议会制度。”
议会在英国首先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包括社会经济条件,历史传统、阶级状况、政治文化、民众意向等等。从英国民主道路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制度模式和发展道路,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议会制度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议会在西方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阵地,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与封建君主专制相比是历史的进步。但是,议会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的。甚至从议会制度产生之日起,就面临许多责难。但作为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英国的议会政治是通过法制渠道的,因此通过法律制度视角来审视英国议会政治的形成过程,既具有较强的探索性、针对性,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由此看来,矛盾最终是统一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依然会按照自身的规律前进。
细节四:从选择中关注历史的智慧,体现差异的多元性。
在讲“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君主立宪制的最终确立”时,重点展现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完善过程:
1.内阁的出现的时间:威廉三世;地位:国王的最高行政机关。
2.惯例一: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
3.惯例二: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阁。
上述惯例的形成导致的权利转移是:行政权从国王转移到首相内阁手中。
4.惯例三:确立了议会和内阁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此,议会掌握的权力是: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这是其他国家所没能实现的。
惯例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的中央权力结构,但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形式继承下来了,继续享有决策权、大臣的任命权、行政权等,但这些权力只能在议会限制的范围内行使,一遇冲突,只要议会不妥协,总能使国王屈服。国家权力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了议会一边,议会不仅控制着财政权,也掌握着军权、立法权。今天,世界各国在本国政治发展中呈现了多元的情景,也是体现了历史的智慧。
二
看来,光荣革命在英国无形中开启了一个政治先例:通过协商、妥协的方法,在议会框架下,法律范围内,和平解决各种社会冲突,从此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而这样一个长期稳定的局面,也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上细节的出现是恰到好处的,也是适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