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和学生对本校资源进行评分,来分析大学资源的公平性,最后得出以下结论:211高校的资源优于其他两类院校,其学校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也高于其他两类院校。由于社会不同阶层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进一步加深了教育的不公平。
关键词:满意度;资源;公平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已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大幅度提高,这就需要将高等教育公平的关注点从“量”的公平转移到“质”的公平,也就是将焦点集中到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阶段。
过程公平是联系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重要中间阶段,是起点公平在教育系统的延续,又是实现结果公平的前提。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着他们在今后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分配,教育资源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资源是否公平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样本选择
本文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并通过学生对本校的资源进行评分,来找出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笔者选取了陕西六所本科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并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211高校、较高教学质量和较长历史的第二层次高校以及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普通院校,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211高校,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第二层次的高校,其余两所陕西理工大学和西安财经大学为普通院校。抽取样本的学校层次、学校类别及主要学科大致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高校学生抽样调查的总样本数为1800份,回收样本数为1572份,回收率为87.3%;有效样本数为1554 份,有效率为86.3%。其中重点高校有效样本为475份,普通本科高校有效样本为1079份。本次调查对象为陕西省六所高校2009级本科在校学生,为当时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31岁,从16岁到26岁不等,大多数(79.9%)在19岁到21岁之间;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理工科(59.8%)和经管类(24.0%)。
2 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价,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范畴,生活满意度可分为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整体)生活满意度两种,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更加抽象和稳定。
本文从受教育主体角度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来评价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高低,以此来比较高等教育过程公平。
由表1可知,目前在校大学生生活满意状况基本集中在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人际关系,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方式和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相近。学生对于课余时间安排的满意度与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其一,大学生的主要居住环境是宿舍,集体宿舍非常有利于在大学生获得友谊的满足感,这对于人们减轻心理压力、满足感情交流需要、防止人性异化起着重要作用。其二,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热情自信,能比较洒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比较乐观。第三,他们的生活比较民主,存在一定的分工但社会等级并不明显,官僚主义环境比较淡。这些都让他们较为容易对生活有满足感。
是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满意度差异,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总体满意度有一定的差别,211高校学生的满意度均值最高为3.37,大于3的平均水平,可能的原因是211高校得到政府的补助相对较多,并且211高校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招,每位学生得到的资源相对较多。第二层次高校和普通院校的学生满意度均值都低于3这一平均水平,并且普通院校略高于第二层次高校,可能的原因是第二层次高校的学生高考成绩高于普通院校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期望比较高,而由于第二层次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导致学生得到的资源减少,学生落差较大,从而引起满意度降低。
已有的关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显示性别对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影响[1]。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已经广泛地接受了各种观念,原有的各种由于性别不同产生的差异也因此逐渐缩小。同时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而本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趋势一致也证明了这一点,性别对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差异影响。外部因素(如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方式、同学关系和课余时间安排)也会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重点高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第二层次高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 校际间大学资源差异的因素分析
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人和物两个方面。人的方面表现为受教育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对待,物的方面表现为各种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状况,而资源分配公平是过程公平的有力保障。因此不同学校的资源差异是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方面。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主要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状况、教育政策、教育投入。本文所采用的大学资源评价体系指标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受教育主体即在校大学生的评价,可以明显直观的体现出校际资源的差异性,可以发现重点高校在各个方面均好于普通高等院校。如体现学校硬件措施方面的图书资源、教室条件、实验室条件、住宿条件、校园环境、校园餐厅条件、校园体育设施,重点高校的分数都高于普通的高等院校;而在体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师资力量”方面,重点高校的分数有4.00,而第二层次高校只有3.03,普通院校是3.29;对于体现学校教育政策的大学生资助条件而言,重点大学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学习保障,他们的分数有3.82,第二层次高校在这方面是3.38,普通院校仅有3.08。 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校际资源非均衡状态有诸多的表现,就学校资源状况而言,决定学校教育资源更为优质的是学校的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匮乏的状况下,相对充裕的物力资源并不能改善学校的供给质量;教育政策对学校资源配置有重要的影响。同一区域内部属院校学校和地方大学之间非均衡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在中国民办大学相对弱势的现实中,公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给主体,民众对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同一区域内部属院校学校和地方大学校际差距比较来获得的。这些校际差距主要表现在重点高校和第二层次高校以及普通院校在经费、办学条件、师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较大差异。
现阶段造成高等教育校际资源差异的原因有:第一,教育经费总量不足。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要达到4%,但直到2010年,还只有3.05%[2];二是,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中的分配不合理,中央属211高校的教育经费往往比地方大学高的多,而第二类院校是省属重点学校,比第三类资源条件要好一些,因而满意度也高一些。
表3高校资源的指标评价
Table 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iversity resources
211高校
得分均值 第二层次高校
得分均值 普通院校
得分均值
师资力量 3.45 3.19 2.65
校园环境 4.00 3.03 3.29
图书资源 3.79 3.46 3.00
教室条件 3.53 3.41 3.21
实验室条件 3.36 3.18 2.86
住宿条件 3.24 2.86 2.69
校园餐厅条件 3.30 2.63 2.88
校园体育设施 3.48 2.81 2.68
校园文化生活 3.61 3.00 2.81
大学生资助条件 3.82 3.38 3.08
校园上网条件 3.46 3.18 2.70
网上数据库资源 3.67 2.99 2.93
网上教学辅助资源 3.34 3.07 2.7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有了全面提升和较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社会阶层利益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各个阶层获得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能力差异较大,由此导致了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机会权利的不一致。层次越高的学校学生家庭条件好的越多。
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表明,社会分层差距严重干扰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分布,导致我国各阶层子女无法享受均等的高等教育起点机会、过程机会及结果机会。例如在高等教育的起点机会上,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至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几乎增加了四倍,然而它分布在各阶层子女中的比例却相差甚远。有调查显示,高低阶层入学率的最大差距为7倍。可见,不同社会阶层子女享有的高等教育起点机会是不均等的[3]。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证实: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家庭条件差距较大,位于上层社会阶层的子女与其他阶层子女相比较而言,他们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他们大多数就读于国家重要高校和热门专业,并能有较好的学业成绩,从而可以获取更好的工作,进入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更高的行业。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加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高等教育不公平将阻碍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进一步扩大社会阶层鸿沟。
4 结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接受教育人群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根据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差距,其中211学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普通重点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通过学生对本校的资源评分,不同层次学校的资源评分具有也具有一定的层次,尤其是师资力量、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生活、网上数据库资源等方面的差距较大。而不同阶层的入学机会并不相同,这进一步加大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6.
[3]雷妤虹,陈爱娟.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社会公平效应的实证调查分析[J].教育前沿 2011,10:6-8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育公平的效应研究(11YJA880006)”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满意度;资源;公平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已经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人们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大幅度提高,这就需要将高等教育公平的关注点从“量”的公平转移到“质”的公平,也就是将焦点集中到高等教育的过程公平阶段。
过程公平是联系起点公平和结果公平的重要中间阶段,是起点公平在教育系统的延续,又是实现结果公平的前提。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着他们在今后的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分配,教育资源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基于学生视角的大学资源是否公平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样本选择
本文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学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并通过学生对本校的资源进行评分,来找出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笔者选取了陕西六所本科院校作为调查对象,分别是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财经大学、陕西理工大学,并依次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211高校、较高教学质量和较长历史的第二层次高校以及满足大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普通院校,其中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211高校,西安理工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第二层次的高校,其余两所陕西理工大学和西安财经大学为普通院校。抽取样本的学校层次、学校类别及主要学科大致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高校学生抽样调查的总样本数为1800份,回收样本数为1572份,回收率为87.3%;有效样本数为1554 份,有效率为86.3%。其中重点高校有效样本为475份,普通本科高校有效样本为1079份。本次调查对象为陕西省六所高校2009级本科在校学生,为当时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0.31岁,从16岁到26岁不等,大多数(79.9%)在19岁到21岁之间;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理工科(59.8%)和经管类(24.0%)。
2 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
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根据自身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状况的总体性认知评价,属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范畴,生活满意度可分为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和一般(整体)生活满意度两种,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更加抽象和稳定。
本文从受教育主体角度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来评价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高低,以此来比较高等教育过程公平。
由表1可知,目前在校大学生生活满意状况基本集中在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人际关系,学生对于学校管理方式和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相近。学生对于课余时间安排的满意度与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有很大的相关性。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其一,大学生的主要居住环境是宿舍,集体宿舍非常有利于在大学生获得友谊的满足感,这对于人们减轻心理压力、满足感情交流需要、防止人性异化起着重要作用。其二,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热情自信,能比较洒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相信只要通过努力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比较乐观。第三,他们的生活比较民主,存在一定的分工但社会等级并不明显,官僚主义环境比较淡。这些都让他们较为容易对生活有满足感。
是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满意度差异,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同层次高校学生的总体满意度有一定的差别,211高校学生的满意度均值最高为3.37,大于3的平均水平,可能的原因是211高校得到政府的补助相对较多,并且211高校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扩招,每位学生得到的资源相对较多。第二层次高校和普通院校的学生满意度均值都低于3这一平均水平,并且普通院校略高于第二层次高校,可能的原因是第二层次高校的学生高考成绩高于普通院校的学生,他们对大学的期望比较高,而由于第二层次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导致学生得到的资源减少,学生落差较大,从而引起满意度降低。
已有的关于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研究显示性别对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影响[1]。因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活跃的群体已经广泛地接受了各种观念,原有的各种由于性别不同产生的差异也因此逐渐缩小。同时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幸福感。而本调查显示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与整体满意度趋势一致也证明了这一点,性别对满意度没有显著的差异影响。外部因素(如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方式、同学关系和课余时间安排)也会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重点高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高于第二层次高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3 校际间大学资源差异的因素分析
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主要体现在人和物两个方面。人的方面表现为受教育主体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对待,物的方面表现为各种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状况,而资源分配公平是过程公平的有力保障。因此不同学校的资源差异是影响高等教育过程公平的重要方面。学校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主要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状况、教育政策、教育投入。本文所采用的大学资源评价体系指标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通过受教育主体即在校大学生的评价,可以明显直观的体现出校际资源的差异性,可以发现重点高校在各个方面均好于普通高等院校。如体现学校硬件措施方面的图书资源、教室条件、实验室条件、住宿条件、校园环境、校园餐厅条件、校园体育设施,重点高校的分数都高于普通的高等院校;而在体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师资力量”方面,重点高校的分数有4.00,而第二层次高校只有3.03,普通院校是3.29;对于体现学校教育政策的大学生资助条件而言,重点大学的学生享受到更好的学习保障,他们的分数有3.82,第二层次高校在这方面是3.38,普通院校仅有3.08。 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校际资源非均衡状态有诸多的表现,就学校资源状况而言,决定学校教育资源更为优质的是学校的人力资源,在人力资源匮乏的状况下,相对充裕的物力资源并不能改善学校的供给质量;教育政策对学校资源配置有重要的影响。同一区域内部属院校学校和地方大学之间非均衡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在中国民办大学相对弱势的现实中,公立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给主体,民众对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同一区域内部属院校学校和地方大学校际差距比较来获得的。这些校际差距主要表现在重点高校和第二层次高校以及普通院校在经费、办学条件、师资、社会影响等方面的较大差异。
现阶段造成高等教育校际资源差异的原因有:第一,教育经费总量不足。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要达到4%,但直到2010年,还只有3.05%[2];二是,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中的分配不合理,中央属211高校的教育经费往往比地方大学高的多,而第二类院校是省属重点学校,比第三类资源条件要好一些,因而满意度也高一些。
表3高校资源的指标评价
Table 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niversity resources
211高校
得分均值 第二层次高校
得分均值 普通院校
得分均值
师资力量 3.45 3.19 2.65
校园环境 4.00 3.03 3.29
图书资源 3.79 3.46 3.00
教室条件 3.53 3.41 3.21
实验室条件 3.36 3.18 2.86
住宿条件 3.24 2.86 2.69
校园餐厅条件 3.30 2.63 2.88
校园体育设施 3.48 2.81 2.68
校园文化生活 3.61 3.00 2.81
大学生资助条件 3.82 3.38 3.08
校园上网条件 3.46 3.18 2.70
网上数据库资源 3.67 2.99 2.93
网上教学辅助资源 3.34 3.07 2.70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等方面有了全面提升和较大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社会阶层利益分布不均、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各个阶层获得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能力差异较大,由此导致了不同阶层子女受高等教育机会权利的不一致。层次越高的学校学生家庭条件好的越多。
收入差距的扩大已表明,社会分层差距严重干扰了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分布,导致我国各阶层子女无法享受均等的高等教育起点机会、过程机会及结果机会。例如在高等教育的起点机会上,尽管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至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几乎增加了四倍,然而它分布在各阶层子女中的比例却相差甚远。有调查显示,高低阶层入学率的最大差距为7倍。可见,不同社会阶层子女享有的高等教育起点机会是不均等的[3]。相关理论研究进一步证实: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家庭条件差距较大,位于上层社会阶层的子女与其他阶层子女相比较而言,他们享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他们大多数就读于国家重要高校和热门专业,并能有较好的学业成绩,从而可以获取更好的工作,进入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更高的行业。不合理的社会分层加剧了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而高等教育不公平将阻碍社会中下层向上流动的机会,进一步扩大社会阶层鸿沟。
4 结论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接受教育人群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根据对学生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总体满意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是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具有一定的差距,其中211学校的学生生活满意度水平高于普通重点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通过学生对本校的资源评分,不同层次学校的资源评分具有也具有一定的层次,尤其是师资力量、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生活、网上数据库资源等方面的差距较大。而不同阶层的入学机会并不相同,这进一步加大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参考文献:
[1]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1[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6.
[3]雷妤虹,陈爱娟.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社会公平效应的实证调查分析[J].教育前沿 2011,10:6-8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育公平的效应研究(11YJA88000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