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就像跷跷板,总在不断的摇摆中达到暂时的平衡,摇摆的过程则更像是一场博弈,对于体验到负性情绪的人来说,跷跷板总会毫无征兆地偏向情感的一边,让人无法逃脱这种失衡的状态。而本案例中的张女士就倒向了这种让人无计可施的跷跷板的情感一边。
大夫,你好。”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一位面带倦容的女性走入了心理咨询室。张女士是一位已婚青年女性,生有一子,从事市场销售工作。在简单介绍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后,我像往常一样询问张女士希望心理咨询解决什么问题。原本略显拘束的谈话发生了转变—张女士突然失声恸哭,好像一瞬间打开了闸口,饱含委屈又夹杂愤怒的情绪倾泻而出,可能是有些顾虑,张女士始终没有主动向我谈及具体事件,而且当我进一步询问时总是显得特别谨慎。我稍稍放慢了节奏,针对张女士的情绪做了疏导和安抚。
过了一周,张女士再次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这星期想了很多,觉得还是应该信任您的,所以我想聊聊我和我丈夫的事……”接着,张女士顿了顿,勇敢地说出困扰自己心中许久的事情—丈夫出轨了。就这样,我了解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在第二次咨询临结束的时候,张女士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明明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而且丈夫此后也没有再犯过类似的错误,自己理性知道没有必要这么大烦恼,但是心里就过不去这个坎儿,导致自己陷在抑郁状态中难以自拔。显然,张女士的理性和感性处于一种矛盾和纠缠的过程,心理状态常常失衡。
第三次咨询,张女士如约而至。这次咨询中,我们一起公开地讨论这个事件带来的复杂情绪反应,并且按照严重程度划分情绪等级。就这样,张女士慢慢走进了咨询框架,我们一起去寻找每个情绪背后的“自动想法”,考虑到张女士目前处于急性期,会伴发思维迟缓、思维反刍等症状,因此我仍非常谨慎地跟着张女士的节奏,并且采用隐喻的方式进一步增加理解,如:“我们像拔萝卜一样,先把想法拔出来,不着急去清理萝卜上潮湿的泥土,先晾一晾”,通过隐喻的方式让张女士学会不着急去评判想法的对错,而是可以先观察一下这个想法的特点,以及带来的感受?
后来,张女士持续每周一次的咨询,到了第5次的时候,张女士意识到是自己的想法带来了负面的情绪体验以及行为反应。但走到这里,张女士突然困惑,鉴于之前建立的良好咨询关系,她非常坦诚地表达了困惑之处:“我觉得我的想法没有问题啊,为什么我会抑郁呢?”。而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是使用“苏格拉底提问”比较好的契机了。
“苏格拉底提问”又称为“产婆术”,是苏格拉底所創立,他认为理性思维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问找到共性和普遍原理。当跷跷板出现不平衡时,我们很难通过自己去平衡,就像张女士一样,无法通过跷跷板本身的力量达到平衡,而“苏格拉底提问”就像一个扳手一样,可以非常有力量地让跷跷板重归平衡,以下是我与张女士进行“苏格拉底提问”的节选片段。(T代表治疗师,C代表来访者)
T:看得出来,丈夫出轨这个事实确实给您带来了很多负面的情绪体验,任何一个女性遇到这种事情,都会受不了的。
C:是啊!
T:那么,丈夫出轨这个事情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C:……我也不知道
T:或者说当您得知丈夫出轨时,当时在想什么呢?
C:我当时特别愤怒!
T:嗯,愤怒是一种情绪,我猜您肯定是因为想到了什么才会这么愤怒的。
C:嗯……我在想,他怎么可以做出这种出轨的事情。
T:那他做了出轨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C:意味着他已经抛弃了家庭。
T:他抛弃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C:意味着他不再爱我和孩子了!
T:那如果他真的不爱你和孩子,又意味着什么呢?
C:那……我是不值得被别人爱的。
T:所以,听起来他出轨了,就意味着他已经不爱你和家庭了,就意味着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是这样的吗?
C:嗯。是这个意思。
在这段对话里,我们通过苏格拉底对话技术,找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即丈夫出轨的事实,意味着我是不值得被爱的。谈到这里,张女士恍然大悟,发现这个普遍性的规律其实在小时候就已经生根发芽了,特别害怕会被父母抛弃,只是当时这个害怕还没有长到制衡理性的力量,出轨事情只是激活了这个种子。看到张女士的变化,我有了更大的把握,决定将治疗再向前推进一步—通过寻找证据的方法识别认知陷阱。
T:嗯,现在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个想法,我建议可以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丈夫出轨,意味着我是不值得被人爱的。”
C:好的,我已经写下了。
T: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个想法,你自己有什么感受吗?
C:好像觉得对,但好像又不对。
T:我很好奇的一点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C:我也不太清楚,好像一下子就有这个结论了。
T: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结论,你有多大程度相信它真实呢?
C:大概有90%吧!
T:这个90%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C:他要是爱我的话,就不会出轨了,所以现在看来是真的不爱我了。
T:嗯,是个反推法,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C:……好像也没有了。
T:哦,那其余的10%是什么呢?
C:有可能……其实这几年我们之间确实出现了问题,经常因为小事吵架,他估计也是心情很差吧,回家后我再跟他吵架,他就更想逃离这个家庭包括我。
T:好的,这么说来,你相信的原因是“通过反推法证明他如果出轨就是不爱你了”,而不相信的原因是“确实有现实原因,两个人沟通有一些问题”,是这样的吗?
C:是的。
T:好,你可以记下来吗?写在相信和不相信的两列表里。
C:嗯,好的。
T: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栏中的证据质量怎么样。好像在相信一栏我们利用的是反推法,是一种推测,可能是符合事实的,但也可能不符合事实。在第二栏中是发生的事实作为一种证据。你如何看待这两个证据的质量呢?
C:我觉得第二种证据的质量高一些。
T:那对于出轨代表自己不值得被爱这个事情,现在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C:我觉得可能是我现在情绪太极端了,所以做出的推论比较偏激。
T:那你现在的看法是
C:大概他出轨的事情证明我们有沟通方式的问题,不一定是他不爱我了。
与张女士的咨询还未结束,但这样一个技术的确可以让张女士受益匪浅,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跷跷板已经发生了不平衡,而当我们借助自己力量无法达到平衡时,“苏格拉底提问”可以起到扳手的作用,使我们的感性和理性重新回归到平衡的位置。
大夫,你好。”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望去,一位面带倦容的女性走入了心理咨询室。张女士是一位已婚青年女性,生有一子,从事市场销售工作。在简单介绍心理咨询的基本设置后,我像往常一样询问张女士希望心理咨询解决什么问题。原本略显拘束的谈话发生了转变—张女士突然失声恸哭,好像一瞬间打开了闸口,饱含委屈又夹杂愤怒的情绪倾泻而出,可能是有些顾虑,张女士始终没有主动向我谈及具体事件,而且当我进一步询问时总是显得特别谨慎。我稍稍放慢了节奏,针对张女士的情绪做了疏导和安抚。
过了一周,张女士再次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这星期想了很多,觉得还是应该信任您的,所以我想聊聊我和我丈夫的事……”接着,张女士顿了顿,勇敢地说出困扰自己心中许久的事情—丈夫出轨了。就这样,我了解到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在第二次咨询临结束的时候,张女士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明明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而且丈夫此后也没有再犯过类似的错误,自己理性知道没有必要这么大烦恼,但是心里就过不去这个坎儿,导致自己陷在抑郁状态中难以自拔。显然,张女士的理性和感性处于一种矛盾和纠缠的过程,心理状态常常失衡。
第三次咨询,张女士如约而至。这次咨询中,我们一起公开地讨论这个事件带来的复杂情绪反应,并且按照严重程度划分情绪等级。就这样,张女士慢慢走进了咨询框架,我们一起去寻找每个情绪背后的“自动想法”,考虑到张女士目前处于急性期,会伴发思维迟缓、思维反刍等症状,因此我仍非常谨慎地跟着张女士的节奏,并且采用隐喻的方式进一步增加理解,如:“我们像拔萝卜一样,先把想法拔出来,不着急去清理萝卜上潮湿的泥土,先晾一晾”,通过隐喻的方式让张女士学会不着急去评判想法的对错,而是可以先观察一下这个想法的特点,以及带来的感受?
后来,张女士持续每周一次的咨询,到了第5次的时候,张女士意识到是自己的想法带来了负面的情绪体验以及行为反应。但走到这里,张女士突然困惑,鉴于之前建立的良好咨询关系,她非常坦诚地表达了困惑之处:“我觉得我的想法没有问题啊,为什么我会抑郁呢?”。而这个时候,我意识到是使用“苏格拉底提问”比较好的契机了。
“苏格拉底提问”又称为“产婆术”,是苏格拉底所創立,他认为理性思维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问找到共性和普遍原理。当跷跷板出现不平衡时,我们很难通过自己去平衡,就像张女士一样,无法通过跷跷板本身的力量达到平衡,而“苏格拉底提问”就像一个扳手一样,可以非常有力量地让跷跷板重归平衡,以下是我与张女士进行“苏格拉底提问”的节选片段。(T代表治疗师,C代表来访者)
T:看得出来,丈夫出轨这个事实确实给您带来了很多负面的情绪体验,任何一个女性遇到这种事情,都会受不了的。
C:是啊!
T:那么,丈夫出轨这个事情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C:……我也不知道
T:或者说当您得知丈夫出轨时,当时在想什么呢?
C:我当时特别愤怒!
T:嗯,愤怒是一种情绪,我猜您肯定是因为想到了什么才会这么愤怒的。
C:嗯……我在想,他怎么可以做出这种出轨的事情。
T:那他做了出轨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C:意味着他已经抛弃了家庭。
T:他抛弃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
C:意味着他不再爱我和孩子了!
T:那如果他真的不爱你和孩子,又意味着什么呢?
C:那……我是不值得被别人爱的。
T:所以,听起来他出轨了,就意味着他已经不爱你和家庭了,就意味着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是这样的吗?
C:嗯。是这个意思。
在这段对话里,我们通过苏格拉底对话技术,找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即丈夫出轨的事实,意味着我是不值得被爱的。谈到这里,张女士恍然大悟,发现这个普遍性的规律其实在小时候就已经生根发芽了,特别害怕会被父母抛弃,只是当时这个害怕还没有长到制衡理性的力量,出轨事情只是激活了这个种子。看到张女士的变化,我有了更大的把握,决定将治疗再向前推进一步—通过寻找证据的方法识别认知陷阱。
T:嗯,现在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个想法,我建议可以在本子上写下这句话:“丈夫出轨,意味着我是不值得被人爱的。”
C:好的,我已经写下了。
T:我们可以一起看看这个想法,你自己有什么感受吗?
C:好像觉得对,但好像又不对。
T:我很好奇的一点是,根据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呢?
C:我也不太清楚,好像一下子就有这个结论了。
T: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结论,你有多大程度相信它真实呢?
C:大概有90%吧!
T:这个90%是怎么得出来的呢?
C:他要是爱我的话,就不会出轨了,所以现在看来是真的不爱我了。
T:嗯,是个反推法,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C:……好像也没有了。
T:哦,那其余的10%是什么呢?
C:有可能……其实这几年我们之间确实出现了问题,经常因为小事吵架,他估计也是心情很差吧,回家后我再跟他吵架,他就更想逃离这个家庭包括我。
T:好的,这么说来,你相信的原因是“通过反推法证明他如果出轨就是不爱你了”,而不相信的原因是“确实有现实原因,两个人沟通有一些问题”,是这样的吗?
C:是的。
T:好,你可以记下来吗?写在相信和不相信的两列表里。
C:嗯,好的。
T: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栏中的证据质量怎么样。好像在相信一栏我们利用的是反推法,是一种推测,可能是符合事实的,但也可能不符合事实。在第二栏中是发生的事实作为一种证据。你如何看待这两个证据的质量呢?
C:我觉得第二种证据的质量高一些。
T:那对于出轨代表自己不值得被爱这个事情,现在有什么新的看法吗?
C:我觉得可能是我现在情绪太极端了,所以做出的推论比较偏激。
T:那你现在的看法是
C:大概他出轨的事情证明我们有沟通方式的问题,不一定是他不爱我了。
与张女士的咨询还未结束,但这样一个技术的确可以让张女士受益匪浅,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跷跷板已经发生了不平衡,而当我们借助自己力量无法达到平衡时,“苏格拉底提问”可以起到扳手的作用,使我们的感性和理性重新回归到平衡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