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前代总理披露:苏联解体内幕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ly7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戈尔·盖达尔在1992年曾当过俄罗斯代总理,当时他才36岁,可谓春风得意。但是,由于他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休克疗法”,俄罗斯的经济走向了崩溃的边缘。因此,他那“休克疗法之父”的美誉也变成了骂名。不久前,盖达尔出版了新书《新帝的消亡——当代俄罗斯的教训》,大谈苏联时期的各种困难,颇有为自己改革失败进行辩护之意。俄罗斯《独立报》在7月3日摘录了该书部分内容,介绍了当时苏联解体过程的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内幕。
  
  出兵立陶宛成败笔
  
  1990年初,位于波罗的海地区的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3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分别举行最高苏维埃(议会)选举,结果主张独立的那一方都大获全胜。
  1990年,在对独立问题举行的全民公决中,支持独立的人在立陶宛占90%,在拉脱维亚占77%,在爱沙尼亚占90%。1990年春天,上述3国发表独立宣言,接着是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到1990年底,苏联大部分地区己拒绝服从苏联宪法。
  在波罗的海地区,1987年至1988年,带头搞民族复兴和独立的是拉脱维亚,1988年至1989年带头的是爱沙尼亚,从1990年起就是立陶宛了。当时戈尔巴乔夫曾经试图说服立陶宛人必须维护苏联,但是没有成功。这样只剩下一条路:严厉而果断地使用武力维护苏联的完整。
  1990年春,苏共中央政治局开会讨论了这个问题,却没能通过最终决议。
  1990年底至1991年初,海湾战争一触即发,西方国家无暇顾及苏联。此时苏联的一些政治家认为,可以利用武力来解决波罗的海问题了。一家苏联报纸是这样描述1991年1月发生在立陶宛的事件的:“1月7日向立陶宛空投陆战部队,1月8日部队开始保卫新闻大厦和其他一些设施……”
  在苏联向立陶宛出兵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地方议会以及莫斯科市苏维埃和列宁格勒(现改名为圣彼得堡)市苏维埃纷纷谴责苏联军队在立陶宛的举动。另外,一些矿工举行罢工抗议出兵,并要求戈尔巴乔夫总统辞职。
  西方国家对苏联领导人也表示了强烈抗议。戈尔巴乔夫当时曾经对局势作了这样的描述:“到处充满火药味。”
  
  缺钱使苏受制于人
  
  1991年,苏联已经面临重重危机。金融危机、国家财政收入减少、预算赤字增加,这些都迫使印钞机加速运转。当时苏联的钞票发行量创造了几十年来的最高纪录。
  同时,政治危机也愈演愈烈,国家政权摇摇欲坠。一些国家过去曾表示愿意就苏联债务问题签订协议,然而到了1991年,这些国家都对此变得谨慎起来。
  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甚至想用政治作交易换取一些资金,例如答应与韩国建交,以换取其5亿美元的贷款。
  甚至还发生这样的事:政府竟然在未经储户同意的情况下提取单位和公民存在对外经济银行的外汇存款,其中甚至包括戈尔巴乔夫本人在国外出版书籍而获得的外汇(当然,他本人也许不知道此事)。但是,外汇仍不够用。
  苏联的涉外银行无法按时支付进口商品的货款。不少轮船因拖欠货款和停泊费用而被扣押在外国港口。当时政府各部门之间往来信函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国外的苏联专家怎么办?因为没钱给他们发工资,也没钱让他们回国。
  苏联领导人把改善经济的希望寄托在1991年于英国伦敦举行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总统表示,希望这次首脑会议能够邀请他出席。普里马科夫(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智囊人物)为此前往伦敦,在当地电视台谈到了苏联崩溃可能出现的危险,如果西方不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就会产生混乱。西方的首脑们无法拒绝戈尔巴乔夫,邀请他参加了会议,但是没答应提供资金援助。
  1990年底至1991年初的几个月中,苏联领导人处于两难之中:不使用武力就无法保护整个国家,而只要动用军队就无法获得西方的经济援助。
  
  戈尔巴乔夫低了头
  
  西方与苏联的关系越来越冷淡,苏联的外汇、财政问题尚未解决,又急需西方的贷款,于是只好让步。这时,那些主张动武的人开始互相指责,以推脱责任。
  1991年1月,戈尔巴乔夫的助手切尔尼亚耶夫上书戈氏:“这一次您必须作出选择:一是您坦率地说,不能容忍一寸土地脱离苏联,要采取包括动用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防止发生这种情况;二是您承认,这是个中央无法控制的悲剧性事件,您需要谴责那些使用武力和造成人员伤亡的人,并追究他们的责任。”
  1991年,发生了煤矿工人大罢工事件。罢工工人要求总统辞职。罢工导致煤炭减产1500万吨。
  在强大的压力下,戈尔巴乔夫决定与1991年1月对立陶宛动武事件划清界限,这实际上是发出了明确信号: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成为既成事实。这是戈尔巴乔夫的无奈之举,因为严重的财政危机限制了苏联政权的自由行动。
  1991年春天,戈尔巴乔夫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已经无法用武力保住整个苏联了。
  1991年3月至7月发生政治突变,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达成共识,准备改变苏联的国家体制。在随后举行的新奥加廖沃(苏联总统在莫斯科郊区的官邸之一)谈判中,戈尔巴乔夫对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作出重要让步,同意把苏联的国名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意味着苏联作为统一国家的历史已经结束。
其他文献
撞机事件发生    2001年4月1日上午,美国一架EP-3型军用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活动,中方两架歼-8战斗机对其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当中方飞机在海南岛东南104公里处正常飞行时,美机突然违规飞行,向中方飞机转向,其机头和左翼与中方一架飞机相碰,致使中方飞行员王伟驾驶的飞机坠毁,王伟跳伞后失踪。美机未经中方允许,进入中国领空,并于9时33分降落在海南岛的机场。  事发后,我国外交
期刊
人为什么会有两只眼睛?平衡景深,看清楚远近层次。但看清楚,不一定要说得清楚。有时候,要避祸还需要睁一只,闭一只。于是,另一只眼睛也得到了休息。  人为什么有一对耳朵?用以聆听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人的一生,必须用两条腿来走路,一双手臂,也会交替性地摆动,保持身体平衡。一旦失衡,祸事丛生。  这样,鼻子的存在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处在中央位置,用于矫正对称。  人只有一个脑袋。所以,很容易偏向一面,失
期刊
很早以前,有一群印第安人被白人追赶,逃到了某个地方,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由于情况危急,酋长便把所有的族人召集起来谈话。他说:“有些事我必须告知大家,我们的处境看起来很不妙,我这里有一个好消息,也有一个坏消息。”族人中间立刻起了一阵骚动。酋长说:“首先我要告诉你们坏消息。”所有的人都紧张地站着,神色惶恐地等待着酋长的话。酋长说:“除了水牛的饲料以外,我们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
期刊
鸡甲欲过马路,众贤皆发表议论。  柏拉图:为了追求更高的善。  拿破仑:不想过马路的鸡,不是好鸡。  庄子:那只鸡多快乐啊。  孙子:此鸡有勇无谋,不宜为将。  欧阳修:鸡之意不在过马路,在乎山水之间也。  奥斯特洛夫斯基:鸡,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只鸡只有一次……  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但丁:过自己的马路,让他们去说吧。  虽然就这样有支持有反对,有不置可否,但鸡甲颇受鼓舞,雄赳赳
期刊
当职场趋势从企业端的“终身雇用”转变为个人端的“终身就业”,该如何为自己的竞争力加分,让老板舍不得你走?  你是正在力争上游的基层员工、公司的当红炸子鸡、中高阶主管、还是即将退休的资深元老?  无论你身在哪一个阶段,当职场趋势已从企业端的“终身雇用”转变为个人端的“终身就业”,你必须时时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即使二十年后,依然是企业抢着要的人才。  综合日本趋势专家大前研一、奇异前任执行长威尔许的观点
期刊
多年以前的春天,有位朋友光临寒舍,向我兜售了一个观点:“朋友是桥,当你要过河的时候,才用得着。”我说他实用主义,两人为此争得脸红脖子粗,以至于多年不相往来。忽有一日,他找我,是为了出书。我对他说:“我不是你的桥,你另请高明吧!”看上去他很委屈,又是摇头又是说:“你不明白!你不明白!”末了,他只有发了通“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之慨,悻悻而去。  多年以后的今天,我要向全世界的朋友兜售那位朋友的观点
期刊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足够了。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这个面积的外面。”  为什么颜回会“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读完这个故事,就懂了。我们的房子比他大,家产比他
期刊
一代词人李清照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她的诸多雅称别号却并不尽为人所知,诸如易安居士、正宗第一、婉约宗主、“李三瘦”等。其中,“李三瘦”一称是较为奇特且不好理解的一个。  所谓“三瘦”,是指李清照喜以“瘦”字入词,来形容花容人貌,并创造了三个因“瘦”而名传千古的动人词句。即“新来瘦”、“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联想,给人以不同凡响的新鲜体验。在词人笔下,“瘦”具备着不可言传的
期刊
从大门到车间有三道岗,每道岗都有武警守卫。  在一扇巨大的不锈钢铁门前,阳哲(化名)主任一边填写着出入登记单,一边从塑料袋里抽出一件叠好的蓝大褂,“一定要穿上工作服”,他狡黠地冲记者一笑,“今天三楼大推车上放着的可是4亿元人民币现金!当然,都已经‘洗’干净了。”  阳哲是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望城钞票处理中心主任,在这里工作多年,典型的湖南人,个子不高,声音响亮,爱开玩笑,不过做起事来一丝不苟。  
期刊
今年以来,尽管“租售比超过国际警戒线,房价虚高倾向明显”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北京房价仍在租金不涨的前提下节节攀升。铁一样的事实,让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空军”(对房地产看空的人)闭上了嘴,让一直在市场上比较强势的开发商更加口若悬河,也让更多的购房人飞蛾投火般地投入到火热的楼市中。然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当一套房子30年也不能收回成本的时候,确实该静下心来算算账了。算过账后,你会发现,现在的房产并不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