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阿拉伯Jahiliyyah时期的意译译法为“蒙昧时期”,音译译法为“贾希利叶时期”,“蒙昧时期”的译法容易让读者对该时期产生“愚昧无知”的误解,虽然该时期确实存在活埋女婴、饮酒、赌博、战争、崇拜偶像等现象,但事实上,该时代并非不开化的时代,所以“贾希利叶时期”的音译译法更加客观公正。
【关键词】 蒙昧时期 贾希利叶时期 误译
阿拉伯Jahiliyyah时期是其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研究阿拉伯历史和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阶段。该时代在汉语中的普遍译法是“蒙昧时期”,是意译,也有音译译法译作“贾希利叶时期”。虽然该时期确实存在活埋女婴、饮酒、赌博、战争、崇拜偶像等现象,但事实上,该时代并非不开化的时代。本文对Jahiliyyah时期的文化进行分析,探究“蒙昧时期”和“贾希利叶时期”两种译法哪个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命名该时期。
一、 Jahiliyyah时期的界定和意义
Jahiliyyah时期指的是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时期。其实,该词所包括的时间长度在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那里是不一样的。文学上的“Jahiliyyah时期”指的是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一个半世纪或两个世纪。因为在这个时期内阿拉伯语已成为比较成熟的语言,被广泛用于吟咏记事等。因此,阿拉伯文学史上“Jahiliyyah时期”的时间上限截止到伊斯兰教来临前的一个半或两个世纪。历史学家眼中的“Jahiliyyah时期”超越了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两个世纪,一般泛指为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时期。
“蒙昧时期”的翻译若按字面理解则意味着愚昧无知、没有文化、不懂事理。如果按此来理解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文化状况显然是片面的;其次,它更不是指近代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蒙昧时代”这个术语概念。因摩尔根赋予“蒙昧时代”的含义是泛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食的时期。这显然也是与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完全不相符合的另一个概念。[1]
“贾希利叶”这个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四次。其一:“在忧患之后,他又降安宁给你们,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瞌睡;另一部分人则为自身而焦虑,他们像蒙昧时代的人一样,对真主妄加猜测,他们说:“我们有一点胜利的希望吗?”你说“一切事情,的确都是真主所主持的”(仪姆兰的家属章第154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和不信奉真主并对他妄加猜测有关;其二:“难道他们要求蒙昧时代的律例吗?在确信的民众看来,有谁比真主更善于判决呢?”(筵席章第50节)从这一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还没确立信奉真主判决的时代,也就是尚未有《古兰经》作为准绳来衡量是非曲直,功过赏罚的时代;其三:“你们应当安居于你们的家中,你们不要炫露你们的美丽,如从前蒙昧时代的妇女那样。你们应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顺从真主及其使者……”(同盟军章第33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妇女还没有像《古兰经》中所提出的要求妇女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的时代,因此,他们往往无所顾忌,我行我素;其四:“当不信道者心怀愤怒——蒙昧时代的愤怒——的时候,真主曾降镇静给使者和信士们,使他们坚持敬畏辞……”(胜利章第26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人们缺乏应有的修养、理智和礼仪,因而易于勃然大怒的时代。从上述4节经文中可以看出“蒙昧时期”不是愚昧时代的代名词或同义词,因为“蒙昧”一词不是派生于与知识文化相对立的愚昧、无知,它派生于鲁莽、岔怒等词,它真正的对立词应该是顺从、正道等。
二、对“蒙昧时期”活埋女婴的误解
活埋女婴可能是使“蒙昧时代”臭名昭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古兰经》对阿拉伯人活埋女婴的叙述,使人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无比痛恨。《古兰经》在黯淡章第八节叙述道“当被活埋的女婴被询问的时候,你为什么罪过而遭杀害呢?”当时的阿拉伯人活埋女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害怕孩子多加重生活负担,其二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祟。在一部分阿拉伯人看来,生下女孩是一种耻辱。真主在《古兰经》中极为严厉地驳斥了这两种人,真主针对那些怕因孩子多而加重负担的人说:“你们不要因为害怕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他们和你们。杀害他们确是大罪“(夜行章第三十节)。在金饰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训诫,对那些讨厌女孩的人,真主这样描述说“他们妄言至仁主有女儿,当他们的一个人听说自己的妻子生女儿的时候,他的脸色变成暗淡的,而且他是拗怒的”,(金饰章第十七节)。
从上面的经文中可以看出,“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不只是活埋女婴,他們因为害怕贫穷也活埋男婴。而且,活埋女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在整个阿拉伯半岛盛行,实际上,活埋女婴只是某些部落和一些社会底层家庭的陋习。如果活埋女婴在当时的阿拉伯半岛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那之后的阿拉伯人肯定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试问他们怎样繁衍和延续呢?但由于它的惨绝人寰和《古兰经》对它的严厉谴责,使“蒙昧时期”的活埋女婴成为人们大脑中挥抹不去的阴影。
三、对“蒙昧时期”妇女地位的误解
实际上,在没有繁文缛节的“蒙昧时代”,妇女的地位是很高的。从“蒙昧时期”的阿拉伯诗歌中,可以发现推崇门庭、族谱的阿拉伯人同样为母亲的族谱而感到自豪。
比如有“烈士母亲”之誉的阿拉伯著名女诗人罕撒(她是一个成长于蒙昧时代的诗人),她和四个儿子同时参加了著名的嘎底西亚战役。战前,她激励儿子们勇敢杀敌时说:“我没有背叛过你们的父亲,也没有做过使你们的舅舅羞辱的事情,我没有混淆过你们的血统,也没有玷污过你们的门第”。诗人在鼓励孩子勇敢作战时为什么说这些话呢?很明显,即使在“蒙昧时代”,一个贞洁、自重女人也是倍受人们尊敬的,甚至是激励、鼓舞儿子作战的一个极大动力。结果,四个儿子全部战死。罕撒得知这一消息后平静的说:“赞美以他们的牺牲而使我荣耀的真主,我希望真主能够使我和他们相聚在共同享受恩惠的地方”。
【关键词】 蒙昧时期 贾希利叶时期 误译
阿拉伯Jahiliyyah时期是其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研究阿拉伯历史和文化不可忽视的一个阶段。该时代在汉语中的普遍译法是“蒙昧时期”,是意译,也有音译译法译作“贾希利叶时期”。虽然该时期确实存在活埋女婴、饮酒、赌博、战争、崇拜偶像等现象,但事实上,该时代并非不开化的时代。本文对Jahiliyyah时期的文化进行分析,探究“蒙昧时期”和“贾希利叶时期”两种译法哪个能更加客观公正的命名该时期。
一、 Jahiliyyah时期的界定和意义
Jahiliyyah时期指的是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时期。其实,该词所包括的时间长度在文学家和历史学家那里是不一样的。文学上的“Jahiliyyah时期”指的是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一个半世纪或两个世纪。因为在这个时期内阿拉伯语已成为比较成熟的语言,被广泛用于吟咏记事等。因此,阿拉伯文学史上“Jahiliyyah时期”的时间上限截止到伊斯兰教来临前的一个半或两个世纪。历史学家眼中的“Jahiliyyah时期”超越了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两个世纪,一般泛指为伊斯兰教来临之前的时期。
“蒙昧时期”的翻译若按字面理解则意味着愚昧无知、没有文化、不懂事理。如果按此来理解伊斯兰教产生前的阿拉伯社会文化状况显然是片面的;其次,它更不是指近代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使用的“蒙昧时代”这个术语概念。因摩尔根赋予“蒙昧时代”的含义是泛指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即以采集天然食物为主食的时期。这显然也是与伊斯兰教诞生前的阿拉伯社会状况完全不相符合的另一个概念。[1]
“贾希利叶”这个词在《古兰经》中出现了四次。其一:“在忧患之后,他又降安宁给你们,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瞌睡;另一部分人则为自身而焦虑,他们像蒙昧时代的人一样,对真主妄加猜测,他们说:“我们有一点胜利的希望吗?”你说“一切事情,的确都是真主所主持的”(仪姆兰的家属章第154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和不信奉真主并对他妄加猜测有关;其二:“难道他们要求蒙昧时代的律例吗?在确信的民众看来,有谁比真主更善于判决呢?”(筵席章第50节)从这一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还没确立信奉真主判决的时代,也就是尚未有《古兰经》作为准绳来衡量是非曲直,功过赏罚的时代;其三:“你们应当安居于你们的家中,你们不要炫露你们的美丽,如从前蒙昧时代的妇女那样。你们应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顺从真主及其使者……”(同盟军章第33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妇女还没有像《古兰经》中所提出的要求妇女遵循共同的行为准则的时代,因此,他们往往无所顾忌,我行我素;其四:“当不信道者心怀愤怒——蒙昧时代的愤怒——的时候,真主曾降镇静给使者和信士们,使他们坚持敬畏辞……”(胜利章第26节)从这节经文看,“蒙昧时期”是指人们缺乏应有的修养、理智和礼仪,因而易于勃然大怒的时代。从上述4节经文中可以看出“蒙昧时期”不是愚昧时代的代名词或同义词,因为“蒙昧”一词不是派生于与知识文化相对立的愚昧、无知,它派生于鲁莽、岔怒等词,它真正的对立词应该是顺从、正道等。
二、对“蒙昧时期”活埋女婴的误解
活埋女婴可能是使“蒙昧时代”臭名昭著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古兰经》对阿拉伯人活埋女婴的叙述,使人们对这一历史时期无比痛恨。《古兰经》在黯淡章第八节叙述道“当被活埋的女婴被询问的时候,你为什么罪过而遭杀害呢?”当时的阿拉伯人活埋女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害怕孩子多加重生活负担,其二是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祟。在一部分阿拉伯人看来,生下女孩是一种耻辱。真主在《古兰经》中极为严厉地驳斥了这两种人,真主针对那些怕因孩子多而加重负担的人说:“你们不要因为害怕贫穷而杀害自己的儿女,我供给他们和你们。杀害他们确是大罪“(夜行章第三十节)。在金饰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训诫,对那些讨厌女孩的人,真主这样描述说“他们妄言至仁主有女儿,当他们的一个人听说自己的妻子生女儿的时候,他的脸色变成暗淡的,而且他是拗怒的”,(金饰章第十七节)。
从上面的经文中可以看出,“蒙昧时期”的阿拉伯人不只是活埋女婴,他們因为害怕贫穷也活埋男婴。而且,活埋女婴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在整个阿拉伯半岛盛行,实际上,活埋女婴只是某些部落和一些社会底层家庭的陋习。如果活埋女婴在当时的阿拉伯半岛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那之后的阿拉伯人肯定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试问他们怎样繁衍和延续呢?但由于它的惨绝人寰和《古兰经》对它的严厉谴责,使“蒙昧时期”的活埋女婴成为人们大脑中挥抹不去的阴影。
三、对“蒙昧时期”妇女地位的误解
实际上,在没有繁文缛节的“蒙昧时代”,妇女的地位是很高的。从“蒙昧时期”的阿拉伯诗歌中,可以发现推崇门庭、族谱的阿拉伯人同样为母亲的族谱而感到自豪。
比如有“烈士母亲”之誉的阿拉伯著名女诗人罕撒(她是一个成长于蒙昧时代的诗人),她和四个儿子同时参加了著名的嘎底西亚战役。战前,她激励儿子们勇敢杀敌时说:“我没有背叛过你们的父亲,也没有做过使你们的舅舅羞辱的事情,我没有混淆过你们的血统,也没有玷污过你们的门第”。诗人在鼓励孩子勇敢作战时为什么说这些话呢?很明显,即使在“蒙昧时代”,一个贞洁、自重女人也是倍受人们尊敬的,甚至是激励、鼓舞儿子作战的一个极大动力。结果,四个儿子全部战死。罕撒得知这一消息后平静的说:“赞美以他们的牺牲而使我荣耀的真主,我希望真主能够使我和他们相聚在共同享受恩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