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教育是小学生的基础学习阶段,小学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小学生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重难点问题。因此,本文简要分析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的原因,并针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思维习惯
引言:
数学学科一直以抽象难懂、逻辑性强的刻板形象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数学学科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印象中困难科目,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缺乏抽象化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课程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现阶段,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仍然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一、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的原因
(一)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存在部分教师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关注较少,一味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学,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很难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提问题是在扰乱课堂纪律,导致学生害怕提问[1]。同时,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变化,认为学习成绩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但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学习成绩只是学生能力的单一方面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对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对环境的变化是否适应等方面,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弱。
(二)学生自身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大人的话深信不疑,在学校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在家庭里是父母懂事乖巧的好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中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和习题答案的思路学习,很少会思考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因此学生的盲目信任使得小学生很难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严肃、不苟言笑的形象,小学生常常会有“教师做什么都是对的,说什么都应该遵守”的认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常常会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敢提出问题,或者在发现问题时也认为是自己的错误,难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意识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教师也会犯错,才能够改善以上情况。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降低学生对教师的紧张心理;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预留学生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最后与学生和家长多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2]。
(二)改变教学方式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学习中,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教学观念能够带领学生遨游数学的海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海中的摆渡人,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和改变自我的教学方式,利用时代新技术吸引学生的目光[3]。例如,在学习《倍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只青蛙的图片,与学生一起互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随后引导学生说出“两只青蛙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当青蛙的个数越来越多,学生对数青蛙的游戏也会越来越投入,当学生难以计算正确青蛙的个数时,教师可以发出疑问“当青蛙有n只时,有多少个眼睛和多少条腿呢”,随后教给学生倍数的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
(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一直担任着课堂中心的角色,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针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同时,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教师应当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到课堂中来[4],在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事物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了解《几何图形》时,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一直都是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科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作为学生直接的教学引导,有责任和义务构建学生的思维模式,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摸索和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馮超.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 学周刊, 2018, No.368(20):70-71.
[2] 张俊芹,申应举.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 教育现代化, 2018, 5(39):389-390.
[3] 孟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20):88.
[4] 杨忠秀.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思维习惯
引言:
数学学科一直以抽象难懂、逻辑性强的刻板形象印在人们的脑海里,数学学科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印象中困难科目,由于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缺乏抽象化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大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课程也常常感到枯燥乏味。现阶段,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如何有效提高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仍然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一、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习惯的原因
(一)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存在部分教师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对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关注较少,一味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学,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时间,因此学生很难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提问题是在扰乱课堂纪律,导致学生害怕提问[1]。同时,一些家长只关注学生成绩的变化,认为学习成绩就是学生能力的证明,但这种认识并不全面,学习成绩只是学生能力的单一方面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还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对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对环境的变化是否适应等方面,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弱。
(二)学生自身的影响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于大人的话深信不疑,在学校完全听从教师的安排,在家庭里是父母懂事乖巧的好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在学习中也总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和习题答案的思路学习,很少会思考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因此学生的盲目信任使得小学生很难培养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严肃、不苟言笑的形象,小学生常常会有“教师做什么都是对的,说什么都应该遵守”的认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常常会因为害怕老师而不敢提出问题,或者在发现问题时也认为是自己的错误,难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小学生意识到教师是自己的朋友,教师也会犯错,才能够改善以上情况。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和蔼可亲的形象,降低学生对教师的紧张心理;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预留学生思考时间,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最后与学生和家长多沟通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2]。
(二)改变教学方式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学生更加专注的投入到学习中,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教学观念能够带领学生遨游数学的海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学海中的摆渡人,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和改变自我的教学方式,利用时代新技术吸引学生的目光[3]。例如,在学习《倍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只青蛙的图片,与学生一起互动“一只青蛙一张嘴,两个眼睛四条腿”,随后引导学生说出“两只青蛙两张嘴,四个眼睛八条腿”,当青蛙的个数越来越多,学生对数青蛙的游戏也会越来越投入,当学生难以计算正确青蛙的个数时,教师可以发出疑问“当青蛙有n只时,有多少个眼睛和多少条腿呢”,随后教给学生倍数的知识来解决上述问题。
(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一直担任着课堂中心的角色,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针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同时,数学学科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困难重重,教师应当将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运用到课堂中来[4],在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事物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了解《几何图形》时,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一直都是教师和学生比较头疼的科目,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作为学生直接的教学引导,有责任和义务构建学生的思维模式,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摸索和创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馮超. 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 学周刊, 2018, No.368(20):70-71.
[2] 张俊芹,申应举.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 教育现代化, 2018, 5(39):389-390.
[3] 孟俊.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4(20):88.
[4] 杨忠秀. 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 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