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为它叫“马尾松”,因为其枝梢像极马尾,又约略知道有马尾松这么一种植物,所以极主观地对号入座了。松类多沧桑遒劲、冷傲生硬、宁折不弯,而它却总是随风赋形,俊秀飘逸,动感十足,完全不似一个种属的特性。
而真正得见其真面目,是几年前的夏天。一家人去涠洲岛旅游,登上海岛,全然不见期待中的热带植被的丰茂与润泽,虽也是满岛的绿,但树木是出乎意料的瘦羸萎缩,连最具代表性的热带树种——细叶榕,也是干弱枝少树叶稀疏,像营养不良的少年,倦怠而慵懒,让人不忍直视。但时不时会有一个清朗俊逸的身影在路旁招摇而过,那是真真切切的玉树临风,让人眼睛一亮,啊,那是“马尾松”,我记忆深处的“马尾松”!
兴奋地追问接站的司机,这树是不是“马尾松”?司机却不置可否,很是不屑地说,这树材质不好,没什么用,口气颇似庄子寓言中那鄙夷“散木”的石木匠。司机为海岛原住民,没读过几年书,自然是没读过庄子的,这认知显然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传承,居然与石木匠“同唱一曲”,可见,这“马尾松”在岛民心目中的地位实同于“散木”。
我不禁有些不快,唯美的记忆,现实的巧遇,这难得的可遇不可求的兴奋即刻遭遇唾弃,心中有些不甘……
虽然庄子对“散木”给予的是正面的评价,但我最不能认同的恰恰是庄子在“散木”身上寄予的肯定意义呀!
“散木”的“无用之用”,除了成全其“寿”,实在看不出其存在的价值,其所谓“大用”不过是“大敝数千牛”,这与它消耗占用的地力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得不偿失,而因长寿成为朝圣对象,那更是时代的局限与荒谬。但这“无用之用”成了多少苟且之人偷安的借口与伦理庇护,让多少国人失了血性,代代相传的结果是这个民族多了奴性,少了英气,战乱则尤甚。可见,庄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成分之一种,其糟粕也同样深入国人骨髓,殃及国人久矣。
我不禁为“马尾松”的无用而哀叹,空有一副好皮囊啊,这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何区别?
好在我辈非哲人,来海岛的目的不在于思辨什么,这不期而来的纠结就随它去吧,我只好这样宽慰自己。
小岛虽然贫瘠,但盛产香蕉,大概能耐盐碱的缘故吧,下榻之处就是成片的蕉林环绕。香蕉属草本科植物,茎秆看似壮硕,实为叶茎包裹,十分易折,纳闷这不大的孤岛之上,海风肆虐,它是怎么立足的?
带着狐疑沿着蕉林间人工拓出的弯曲小径向海边行走,约300米处是蕉林的尽头,紧伴蕉林的是一些密密的叫不出名的热带杂木,有樟树、细叶榕夹杂在外围间,围成绿色的天然篱笆,最外层近海处是高大飘逸的熟悉身影,我的近视眼终于也看清楚了,那不是“马尾松”么,密密的好几层,站成并不规则的行列,虽摇头晃脑的不严肃,但已然成阵成势,为绿树篱笆提供了数重坚不可摧的挡风栅。再看“马尾松”林外,是寸草不生的沙滩,海浪在不远处喧嚣。
我先是愕然而后窘然,不是说它是无用之木嘛?这有用无用之间是何评判标准呢?没有“马尾松”的挺身护挡,那绿篱能成势嘛?香蕉那脆弱之躯能成林嘛?防风固沙正是它的大用啊!
这与“散木”的“无用之用”何其不同!“散木”是苟且而活,活着苟且,终未见其大用。“马尾松”,它可是斗士,一线的斗士,潇洒而顽强,顶风固沙不屈不挠啊!
我不由再次近距离打量这“马尾松”,是的,它潇洒、它放浪不羁,一点也不像一名斗士。正是这“无用”之木,筛减了强劲海风的摧枯拉朽之势,庇佑这并不高阔的海岛上绿被成荫。
返程后的第一桩事就是网上查询“马尾松”的资料,对比之后才知道,马尾松就是我们常见的可以做火把、割松油的油松,之前我认定的“马尾松”显然属于错贴“标签”了。哂笑之余,一时不知从何查起,但仍不甘心,描绘了特征托从事园林的朋友查证,朋友刻意问了何处所见,果然是搞专业的,第二天就传过来资料。原来此树学名叫“木麻黄”,别名“马毛树”或“驳骨树”,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带,具有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的特性,是热带海岸防风固沙的优良先锋树种。其木材坚重,但有易受虫蛀、易变形、开裂等缺点,经防虫、防腐处理后可作枕木、船底板及建筑材料等;枝叶可入药,用于治疗疝气、寒湿泄泻、慢性咳嗽;幼嫩枝叶可为牲畜飼料。这样看来,马毛树不是无用而是全身是宝,只是当地人没有认知罢了。我不禁暗自为马毛树庆幸,幸亏“无用”,否则命运可就难测了,其无用之外的大用也可能难有机会展示了。
几年过去了,游历涠洲岛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唯有“马尾松”的高大身影时时在脑海中浮现。对了,第一闪念间还唤作“马尾松”!
责任编辑:青芒果
而真正得见其真面目,是几年前的夏天。一家人去涠洲岛旅游,登上海岛,全然不见期待中的热带植被的丰茂与润泽,虽也是满岛的绿,但树木是出乎意料的瘦羸萎缩,连最具代表性的热带树种——细叶榕,也是干弱枝少树叶稀疏,像营养不良的少年,倦怠而慵懒,让人不忍直视。但时不时会有一个清朗俊逸的身影在路旁招摇而过,那是真真切切的玉树临风,让人眼睛一亮,啊,那是“马尾松”,我记忆深处的“马尾松”!
兴奋地追问接站的司机,这树是不是“马尾松”?司机却不置可否,很是不屑地说,这树材质不好,没什么用,口气颇似庄子寓言中那鄙夷“散木”的石木匠。司机为海岛原住民,没读过几年书,自然是没读过庄子的,这认知显然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传承,居然与石木匠“同唱一曲”,可见,这“马尾松”在岛民心目中的地位实同于“散木”。
我不禁有些不快,唯美的记忆,现实的巧遇,这难得的可遇不可求的兴奋即刻遭遇唾弃,心中有些不甘……
虽然庄子对“散木”给予的是正面的评价,但我最不能认同的恰恰是庄子在“散木”身上寄予的肯定意义呀!
“散木”的“无用之用”,除了成全其“寿”,实在看不出其存在的价值,其所谓“大用”不过是“大敝数千牛”,这与它消耗占用的地力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得不偿失,而因长寿成为朝圣对象,那更是时代的局限与荒谬。但这“无用之用”成了多少苟且之人偷安的借口与伦理庇护,让多少国人失了血性,代代相传的结果是这个民族多了奴性,少了英气,战乱则尤甚。可见,庄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成分之一种,其糟粕也同样深入国人骨髓,殃及国人久矣。
我不禁为“马尾松”的无用而哀叹,空有一副好皮囊啊,这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何区别?
好在我辈非哲人,来海岛的目的不在于思辨什么,这不期而来的纠结就随它去吧,我只好这样宽慰自己。
小岛虽然贫瘠,但盛产香蕉,大概能耐盐碱的缘故吧,下榻之处就是成片的蕉林环绕。香蕉属草本科植物,茎秆看似壮硕,实为叶茎包裹,十分易折,纳闷这不大的孤岛之上,海风肆虐,它是怎么立足的?
带着狐疑沿着蕉林间人工拓出的弯曲小径向海边行走,约300米处是蕉林的尽头,紧伴蕉林的是一些密密的叫不出名的热带杂木,有樟树、细叶榕夹杂在外围间,围成绿色的天然篱笆,最外层近海处是高大飘逸的熟悉身影,我的近视眼终于也看清楚了,那不是“马尾松”么,密密的好几层,站成并不规则的行列,虽摇头晃脑的不严肃,但已然成阵成势,为绿树篱笆提供了数重坚不可摧的挡风栅。再看“马尾松”林外,是寸草不生的沙滩,海浪在不远处喧嚣。
我先是愕然而后窘然,不是说它是无用之木嘛?这有用无用之间是何评判标准呢?没有“马尾松”的挺身护挡,那绿篱能成势嘛?香蕉那脆弱之躯能成林嘛?防风固沙正是它的大用啊!
这与“散木”的“无用之用”何其不同!“散木”是苟且而活,活着苟且,终未见其大用。“马尾松”,它可是斗士,一线的斗士,潇洒而顽强,顶风固沙不屈不挠啊!
我不由再次近距离打量这“马尾松”,是的,它潇洒、它放浪不羁,一点也不像一名斗士。正是这“无用”之木,筛减了强劲海风的摧枯拉朽之势,庇佑这并不高阔的海岛上绿被成荫。
返程后的第一桩事就是网上查询“马尾松”的资料,对比之后才知道,马尾松就是我们常见的可以做火把、割松油的油松,之前我认定的“马尾松”显然属于错贴“标签”了。哂笑之余,一时不知从何查起,但仍不甘心,描绘了特征托从事园林的朋友查证,朋友刻意问了何处所见,果然是搞专业的,第二天就传过来资料。原来此树学名叫“木麻黄”,别名“马毛树”或“驳骨树”,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带,具有耐干旱、耐盐碱、抗风沙的特性,是热带海岸防风固沙的优良先锋树种。其木材坚重,但有易受虫蛀、易变形、开裂等缺点,经防虫、防腐处理后可作枕木、船底板及建筑材料等;枝叶可入药,用于治疗疝气、寒湿泄泻、慢性咳嗽;幼嫩枝叶可为牲畜飼料。这样看来,马毛树不是无用而是全身是宝,只是当地人没有认知罢了。我不禁暗自为马毛树庆幸,幸亏“无用”,否则命运可就难测了,其无用之外的大用也可能难有机会展示了。
几年过去了,游历涠洲岛时的记忆已经模糊了,唯有“马尾松”的高大身影时时在脑海中浮现。对了,第一闪念间还唤作“马尾松”!
责任编辑:青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