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深处的村庄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enh_0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总觉得:人与山水的结缘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或者是机缘的等待……
  去年秋天,县作协组织去山背采风,心里一动,藏在心里多年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车子不过两个小时的路程,却连接着两个不同的世界。一端是红尘纷攘的俗世;一端是安详静美的桃花源。也许感受太美的东西不能让人太如意,旅程中感觉有点不顺利。先是租来的大巴在中途爆胎,后来是车的发动机出了问题,车在离山背好几里路的地方抛錨了。当我们下车,一大片黑黯的山脉和梯田在我们面前展开时,喧闹的人群忽然间便安静了下来。苍山如海,一大片寂静的黑让人内心格外宁静。不知是谁提议:我们走着去!男男女女一大群人竟然没有一个反对……
  山腰的公路,如一条白带,指引着我们走向远山的灯火。暗淡的灯光弥漫着一种温暖,瞬间把我们湮没。行走在山背的梯田之间,远远近近的山峰,弯弯曲曲的公路把人引向黑暗的尽头。暗青色的天空下,透着一种莫测的神秘,幽静的、丰富的、复杂的,反正一言难尽……突然从山对面的灯光处传来山歌,缥缈的声音越过黑暗的距离,它们仿佛在我的耳旁稍作停留,又飘向远方。就同时间一样,无法停留,去了谁也不知道的地方。我不知道这个男人唱的什么,爱情或者幸福,但他的歌声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山歌的纯真温柔。我听过无数的歌声,但这样粗犷而忧伤的音乐却穿透心灵。因为它的纯朴和自然,因为它的未加任何技巧的音质。这种最纯真的声音和情感让你没有防备,也不需要防备,你就会让自己的心融入进去……
  晚上在山村里喝酒,酒是山民自己酿的米酒。到了山背,米酒让人想起那些梯田里生长的稻香。在这晚上,米酒让我们内心炽热,让我们感受生活中的光芒,我们大笑、忘情、忘形,老朋新友,推杯换盏,哪怕胡言乱语,也是美好的。人生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欢聚?山村秋夜已有些微寒,主人们点燃了一盆盆炭火,红红的火苗欢腾着,温暖着,朋友之间的笑语在米酒的醇香中洇浸蔓延,直到深夜在农家晕晕地睡去……
  山村少了尘世的喧嚣,从来没有过的安静感觉整个山林都沉睡了。“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一夜好睡,竟忘记半夜起来欣赏山村秋月,感受唐代诗人施肩吾《秋夜山居》的诗意。醒来时,山背的阳光已透过雕花的木窗棂照进屋里。推开窗,山中的清新空气扑面而来,耸立在田野之中的吊脚楼顶飘起袅袅炊烟。主人家已为我们准备好了早餐,虽是面条,但小麦是自家种的,呼吸着山野的空气生长,麦香沁人心脾,味道格外纯正。主人家还配上鲜嫩的白菜和腊肉丁,点上几滴香油,放上红红的油泼辣子,那味道,恨不得让人把舌头也吞咽进去……
  田埂上有身着民族服饰的花瑶女子走来,她们面容姣好,身材婀娜,声音如百灵鸟般动听。山背村是个以花瑶民族居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花瑶,作为瑶族的分支,主要居住在湖南省境内雪峰山的东北,也就是溆浦与隆回两县交界之地,海拔1300米左右的崇山峻岭之中。他们是一个古老神秘的部族,现在只有七千余人。 花瑶女性挑花技艺异常精湛,故称“花瑶”。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瑶族祖先“积织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 其他地方居住的瑶族服饰常以青、蓝色为主,而他们服饰却色彩鲜艳,赤橙黄绿青蓝紫,与太阳光的色彩一致。花瑶女子们从很小便开始学习绣花织布,每人都练得一手绣花绝艺 ,自己衣裙上的美丽图案,不要打样,凭着经验,几万针绣半年都一气呵成,中途不错一针。花瑶美丽的筒裙,上面大块的白色图案全是白线挑成,黑色的底子她们采用留针的方式成了各种图案,所以花瑶挑花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晨光中大家相约去看梯田。山村的天气晴好,仍有淡淡的云雾在山峰间缭绕。峰峦吐绿,白云缥缈,如一幅幅绝妙的宋代山水。路两旁边是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山脚到山顶,仿佛一架架登天的梯子。但这梯子却不标准,有的只有数米长,而有的有几十上百米长,长长短短的一层层相连,从山脚看,仿佛伸向白云深处。从高处看,仿佛山乡花瑶同胞们一张张巨大的脚印,每一步都代表着勤劳和坚韧……
  好山有好水,沿路总有山溪相伴。那溪水都是从石头缝隙间流出,清澈透亮,汇聚成流,成瀑,成潭,又顺着梯田和村庄流下山去,汇入溆水。溪谷两边残留从山上流落的巨大花岗石,表面冲洗得非常干净。收获的季节,山民们正好在上面晒了稻谷、玉米、红辣子、红薯等农产品,颜色五彩缤纷,让人感受秋天的收获和喜悦。在前面引路的花瑶女子们边走边唱起了山歌,那歌声直入云端,让人生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感想。瑶寨里是一式的木屋木楼,旁边种着鲜花和芭蕉等植物,房子很随意地散落在梯田里,由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相连。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对古村落木屋情有独钟,那些格局,加上旁边的石阶、篱笆等等,看似随意,却非常符合中国几千年建筑传统美学,凝聚了中国民间的智慧,充满着温馨和诗意。我总觉得城市的钢筋水泥建筑也许是建筑材料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所以住着感觉冰冷而没有温度。
  为了接待我们这些外来的客人,花瑶同胞们在寨门前摆上了拦门酒。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拦门酒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如果你要推脱,那好吧!让你尝尝美丽花瑶姑娘们的热情奔放,她们几个围上来,端菜倒酒,你不喝,好,她们扯起你的耳朵让你动弹不得,不喝三杯不让你进寨。花瑶还有奇异的婚俗——婚俗中不仅有对歌定情、送伞订婚等习俗,还有奇异的“打媒公”习俗。花瑶媒人都是男子,称“媒公”。婚礼上姑娘们楸打媒公,将湿泥朝媒公身上乱扔。媒公身上的泥巴越多证明女方家对婚事越满意,涂了泥的衣裳三天后才能洗掉。还要进行“炒茅壳里”,就是惩罚在对歌中败下阵而又小气的男人们;“礅屁股”是最有意思的,男女来宾们围坐成一个圈,一群穿着美丽服饰的花瑶女子们唱着山歌,用屁股狠礅对方,彼此间瞬间就拉近了距离,欢笑声、山歌声、被女子们坐疼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大家尽情地进行自己的狂欢……
  山背是一个温暖的村庄,那些人,那些木屋、那些美丽的梯田、歌声和诗意,仿佛都高高飘在云端,不沾红尘。真希望多年以后保留这些曾经穿透过历史岁月的淳朴和美好,当你爬上那座山坡,梯田依然如音乐弥漫,那些美丽的女子、花瑶奇异的风俗如一幅流传千年的画卷,在游人的面前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爷爷爱树,粗糙的手掌抚着庭前同样粗糙的木瓜树干,仰头看着交叉的树枝,缓缓地说:“这树,还是你爸爸十岁那年种下的……”满目爱怜。  农闲时节,勤劳的爷爷在庭前、屋后、山头种上各种树:门前小园里的五六株橘树,三两棵樱桃树,一两株琵琶、李子树;屋后若干棵毛桃和山头一排排整齐的甘栗,各色果子随时序的更迭接连成熟,春有樱桃,夏有桃,秋甘栗,冬有木瓜……只要果子熟透,爷爷便会及时把枝头新鲜的瓜果从树上采摘下来
期刊
辽西的雨真是金贵,二伯说,盼儿女似的盼来个阴天,眼见那云彩里含了水珠,一阵旱风过来,云彩又散了,秧棵散叶坐果,还得靠绕辘轳。二伯常这么说,只是那时我还小,不明白二伯怎么那么眼尖,我们瞪疼眼眶也没看见云彩里有一点儿雨星,只觉旱风扑脸,就像泛起一股股热浪,青苗在地的时候,也能卷起阵阵烟尘。后院菜园子就不一样了,虽然午间秧棵也打蔫,可早晨晚上,那韭菜、生菜、芹菜,还是翠生生的一片绿,因为园子西北角有口老
期刊
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苜蓿坝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漆树的树木。  说到漆树,有些人为之惊悸,特别是对漆树极为过敏之人,只要梦见漆树,第二天醒来,脸上便肿胀起来,很是可怕。有些人只要看见漆树,也会脸上发肿,这种人在山里只要看见漆树,赶紧逃之夭夭,唯恐沾上不祥之兆。小时候时常看见好多脸上肿得涨涨的人,他们用毛巾包裹着脸面,见人便把脸朝向别处,人们看见这种人赶紧离开。父母常常告诫我:“看见被漆树
期刊
这条逼仄的巷子并不深,地面依旧是不规整的青石板铺成,中间拐个弯出去就是最繁华的闹市区。拐弯处那黄葛树枝繁叶茂、绿荫遮天,下部却腐朽枯烂,留着条条蛇形环爬状。  黎明时分,巷子里的商铺早早就开门营业。几家小饭馆、几家小商店、几家水果铺显得冷冷清清。这时,来了一些卖菜的小贩,担两筐新鲜蔬菜朝地上一搁,俭朴的衣着,蓬乱得像一团钢丝球的头发,倒和这条小巷般配极了。  卖汤圆的王婆婆,每天是来得最晚的一个。
期刊
我心里的田地,满满地种着野菜,随着年岁的加增,这些野菜与我如影随形。  然而,年轻时候是不是因为正在伸手伸脚地长身体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曾经疯狂地追求过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生活,每每看见有人出入于酒肉飘香的酒馆肉店,心理总是羡慕不已,发誓要好好读书,长大也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然而,奋斗了半生,当这一切都变成现实的时候,那种“吃香喝辣”的欲望已经从生活中淡出。相反,几种野菜走进我早不见晚见的生活里
期刊
看外观,几乎每个储蓄所都像寺院,静气逼人,但一进去你就明白了,大厅的排排座位上基本挤满存款的、取款的、转款的,或像我这样领工资的之类,每人目光烔烔,虎视柜台的个个小窗,表情焦急,或搓手叹气,或不停地调换坐姿,一副既摩拳擦掌又努力压抑自己的样子。  钱内似乎含着一股什么劲儿,无论谁到了它面前,都显得焦躁不安。  我照例先挂了序号,又看西边座椅有俩空位,便去坐下,也耐住性子等。  一位令人眼睛发亮的二
期刊
从冬天走来的雨,是白雪母亲的骨肉,一颗一粒,粉尘般的纤细,几乎没有重量,轻飘飘、羞答答地越过北国的崇山峻岭,来到了江南。  江南新鲜而又陌生,不懂事的她们有些腼腆,甚至有点胆怯。于是,你拽着我,我挨着你,成群成群地移动,漫山遍野地占领,编织成细细的、密密的薄雾,撕不破,扯不烂。顷刻间,模糊了人们的视线,“多少楼台烟雨中?”诗词都急了,留下了穿越时空的诵吟。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尖湿”,你若静下心
期刊
在村庄里,死性不改的非老公鸡莫属了。  读小学时,语文课文就告诉我们最爱嘚瑟的便是老公鸡,每天都要恬不知耻地炫耀一番要比漂亮我第一。  私下想想,我们做得也有些过分。对驴呀骡呀牛呀的其他家畜,稍翘起尾巴想撒下野,我们就要高声粗气,恶语相向,如果遇上心情不好,更是要操棍弄棒,咬紧牙关,将那不听话的东西往死里打。年深日久,村里的家畜都活出经验了,比如说若公畜发现主人的脸拉得比自己的还长,即使碰见邻家母
期刊
母亲电话里说自己得了眼病,可粗心大意的我并没完全放在心上,只是偶尔在电话里劝她去医院检查一下。母亲每次都轻描淡写地说:“妈的眼睛没大事,多数是被灶膛的烟熏呛了,不用去医院,滴两瓶眼药水就好了。”  听了母亲的话,我果然就放心了,也认为没啥大事,便叮嘱她:“累眼睛的针线活千万别碰了,尤其不能做拖鞋。”  母亲迟疑了一会儿说:“妈在家闲不住,给你们兄妹几个做拖鞋有啥不好的。”  我电话里便极力劝阻:“
期刊
老太太的老伴走了,一个人孤零零地住在乡下。  住惯乡下的老太太,不愿去城里生活,就连女儿请她去小住几天,她也不乐意。情愿白天顶着太阳与土地打交道,在自家门前屋后的宅基地上,种满了品种多样的蔬菜,这些蔬菜她并不是仅仅为解决自己的菜篮子而辛苦劳作,大多数是为子女们准备的。  老太太灶头间门口的墙壁上挂着一本日历,这是她老头子的习惯,老头子在的时候,新年未到,日历早已上墙,子女们也已经见怪不怪了。老头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