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一堂新课的开始是关键,在导入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也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和时间,让质疑问难融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设法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与他们的经验建立联系。那么完善一次精彩的提问又要经历怎么一个过程呢?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新风气,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来营造一个适合发问的问题情境呢?
1、条件适宜时学生才感到要问
问题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的,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激发人的积极性,去积极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处于思维活跃期的中小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已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让学生感觉到我要问。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敢问的氛围
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士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才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两个教师在同样的班级,一个教师性格严谨,上课时不拘言笑,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导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上他的课。而另一位教师上课较为民主,上课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课堂氛围宽松,学生都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与他交谈,向他提出问题。从教学效果看,后者的教学成绩明显比前者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学中应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一种以爱为核心的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当有些学生由于好奇而提出各种问题,首先肯定该同学积极求知的精神,同时再指出错误所在,引导学生要在学习上积极思考,从而提出问题。
3、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
学生学习时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浅显的,也有较深刻的,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让他们主动开口问,也要采取一些措施: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是要创造宽松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习惯,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开放提问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内容让学生总结,意义让学生概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将来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二、明确知识点,促进学生会问
这一问题就是使学生弄清楚问什么,怎样问。学生光有勇气去问是不够的,有勇气而不知道问什么、怎样问的话,学生只会“乱”问,提出的问题一点价值都没有,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怎样问。问题比答案重要,一点不假。从提问题的角度寻找提升思维能力之路,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本人认为从以下的方面提出问题。
第一:在教材的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说教的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原理的自觉性。例如在二年级教学中的“四位数比较大小”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涉及到四位数以内的整数比较大小,其中的基本原理是:比较数的大小时先从高位比较,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结果为止。很多学生就会问:那要是四位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相同的,怎么比?或是出现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比较,又怎么比?在解答生的一系列疑问时,我们来举例解决,比如比较2180和2420。
通常遇到最高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它的比较顺序是:先看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如果千位相同,再比百位,百位若相同,再接着比十位,十位也相同,就比最后的个位数大小。再来解答上面的例子:2180和2420,它们的千位都是2,那分别比一下它们的百位是1和4,显然1<4,所以可得2180<2420。
再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先分析一下,三位数的最高位是百位,四位数的最高位是千位,显然,遇到最高位不相同的两个比较大小的数,最高位高的数就大,所以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四位数>三位数>二位数>一位数。
第二:在重点内容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重点内容上提出问题,可以突出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哪部分应该重点掌握,应该怎样掌握。(重点)在学习对混合运算这节课的知识中,重点是混合运算题的在没有括號的算式里,运算顺序。即重点为:有乘(除)法和加(减)法,都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时就有同学会对新接触的这些知识来发问,我们举出比较典型的问题来进行逐步分析。学生问的问题有,A问:要是乘(除)法在后面怎么算?B问:要是题目中有括号,又怎么算?
师解答生的问题,(A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乘(除)法和加(减)法,不管乘(除)法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B问)到止前为止,括号中咱们就涉及到小括号,所以要牢记,不管什么样的题,只要混全运算中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的。可以从上面两个问题中总结出:混合运算顺序从前到后的排序是:小括号>乘(除)>法加(减)法。
学生们从这两个问题的发问到解决过程,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同时也突出了这堂课的重点。
第三:在知识联系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够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
从问题提出可能性的角度来看,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提出问题,但在实践中无此必要,因此,应让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逻辑结构来进行提问。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综上所述,提出同时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接触事物本质的问题,是高质量的思考过程、思维锻炼的最美妙的起点,这是思维的一种核心能力。我们知道,学跟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从来不问问题,或者想不出有什么问题可问是学不好的,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结合实践提出或发现问题,在师生讨论、生生讨论中逐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新风气,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来营造一个适合发问的问题情境呢?
1、条件适宜时学生才感到要问
问题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的,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激发人的积极性,去积极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处于思维活跃期的中小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已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让学生感觉到我要问。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敢问的氛围
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士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才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两个教师在同样的班级,一个教师性格严谨,上课时不拘言笑,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导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上他的课。而另一位教师上课较为民主,上课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课堂氛围宽松,学生都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与他交谈,向他提出问题。从教学效果看,后者的教学成绩明显比前者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学中应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一种以爱为核心的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当有些学生由于好奇而提出各种问题,首先肯定该同学积极求知的精神,同时再指出错误所在,引导学生要在学习上积极思考,从而提出问题。
3、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
学生学习时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浅显的,也有较深刻的,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让他们主动开口问,也要采取一些措施: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是要创造宽松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习惯,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开放提问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内容让学生总结,意义让学生概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将来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二、明确知识点,促进学生会问
这一问题就是使学生弄清楚问什么,怎样问。学生光有勇气去问是不够的,有勇气而不知道问什么、怎样问的话,学生只会“乱”问,提出的问题一点价值都没有,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怎样问。问题比答案重要,一点不假。从提问题的角度寻找提升思维能力之路,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本人认为从以下的方面提出问题。
第一:在教材的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说教的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原理的自觉性。例如在二年级教学中的“四位数比较大小”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涉及到四位数以内的整数比较大小,其中的基本原理是:比较数的大小时先从高位比较,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结果为止。很多学生就会问:那要是四位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相同的,怎么比?或是出现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比较,又怎么比?在解答生的一系列疑问时,我们来举例解决,比如比较2180和2420。
通常遇到最高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它的比较顺序是:先看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如果千位相同,再比百位,百位若相同,再接着比十位,十位也相同,就比最后的个位数大小。再来解答上面的例子:2180和2420,它们的千位都是2,那分别比一下它们的百位是1和4,显然1<4,所以可得2180<2420。
再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先分析一下,三位数的最高位是百位,四位数的最高位是千位,显然,遇到最高位不相同的两个比较大小的数,最高位高的数就大,所以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四位数>三位数>二位数>一位数。
第二:在重点内容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重点内容上提出问题,可以突出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哪部分应该重点掌握,应该怎样掌握。(重点)在学习对混合运算这节课的知识中,重点是混合运算题的在没有括號的算式里,运算顺序。即重点为:有乘(除)法和加(减)法,都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时就有同学会对新接触的这些知识来发问,我们举出比较典型的问题来进行逐步分析。学生问的问题有,A问:要是乘(除)法在后面怎么算?B问:要是题目中有括号,又怎么算?
师解答生的问题,(A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乘(除)法和加(减)法,不管乘(除)法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B问)到止前为止,括号中咱们就涉及到小括号,所以要牢记,不管什么样的题,只要混全运算中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的。可以从上面两个问题中总结出:混合运算顺序从前到后的排序是:小括号>乘(除)>法加(减)法。
学生们从这两个问题的发问到解决过程,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同时也突出了这堂课的重点。
第三:在知识联系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够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
从问题提出可能性的角度来看,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提出问题,但在实践中无此必要,因此,应让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逻辑结构来进行提问。
科学假说是人们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综上所述,提出同时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接触事物本质的问题,是高质量的思考过程、思维锻炼的最美妙的起点,这是思维的一种核心能力。我们知道,学跟问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从来不问问题,或者想不出有什么问题可问是学不好的,因此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结合实践提出或发现问题,在师生讨论、生生讨论中逐步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