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承载着学生的德育教育,又肩负着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 “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 “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品德和生活的结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材;生活;拓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72-01
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更应该突出教学的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唱响教学生活化的主旋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更多的知识,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的教学愿望。
一、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编写教学预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涵盖了历史、政治、社会、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以教材为主体,根据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来渗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要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减、添、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通过拓展让课堂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赢了》时,教师可以先结合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逆境中夺冠的事例,用女排精神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女排精神”来导入教学。其次,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运动会,让学生谈谈赢了拔河比赛之后的感受,使学生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胜利和失败的比赛,或者事情,谈谈胜利和失败后会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学会正确面对失败。
二、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1.联系学生的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真实
小学《品德与生活》选编的教材内容其实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的,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来收集学生身边的事例,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让教材活起来。这样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让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又可以触发学生的内心情怀,使课堂教学更加真实。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碰到的残疾人,先让学生说说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教师让学生分小组模拟残疾人蒙眼走路、单手穿衣等,在体验中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从内心深处尊重残疾人,从而主动帮助残疾人。
2.巧用学生生活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未成熟,这就要求《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都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以学生经验为起点,类似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去呈现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鲜活起来。巧用学生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品德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例如,教学《抄袭害了谁》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抄袭作业的事情,让学生谈谈抄袭作业的原因,并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样可以使抄袭作业的学生明白不能由于自身的惰性和上课的不专心影响以后的学习,也要让被抄袭的学生敢于对抄袭作业的学生说“不”,并做到热心的辅导和帮助。
三、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参与体验
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与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才能使课堂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例如,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家庭角色互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角色互换”,处理家庭各种事务,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各种难处。对此,教师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汇报,让学生体会父母的难处。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送父母一片阳光”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回报父母的意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行动计划,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总之,品德与生活教学应当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教师把知识生活化,把生活问题课堂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特约编辑 木 清)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材;生活;拓展;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3-0072-01
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更应该突出教学的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唱响教学生活化的主旋律,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更多的知识,在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让学生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的教学愿望。
一、以教材为主体,结合生活实际,编写教学预案
小学《品德与生活》涵盖了历史、政治、社会、地理等多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际,以教材为主体,根据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来渗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爱国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要科学整合教学内容和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减、添、改,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通过拓展让课堂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赢了》时,教师可以先结合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逆境中夺冠的事例,用女排精神来激励学生,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女排精神”来导入教学。其次,教师结合学校开展的运动会,让学生谈谈赢了拔河比赛之后的感受,使学生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取得胜利。再次,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胜利和失败的比赛,或者事情,谈谈胜利和失败后会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感受胜利的喜悦,学会正确面对失败。
二、巧用生活资源,使教学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1.联系学生的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真实
小学《品德与生活》选编的教材内容其实是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的,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教育,都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来收集学生身边的事例,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让教材活起来。这样教学,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让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又可以触发学生的内心情怀,使课堂教学更加真实。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想想他们的难处》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碰到的残疾人,先让学生说说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教师让学生分小组模拟残疾人蒙眼走路、单手穿衣等,在体验中感受残疾人生活的不易。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从内心深处尊重残疾人,从而主动帮助残疾人。
2.巧用学生生活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鲜活
小学生的心智发育还未成熟,这就要求《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都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以学生经验为起点,类似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用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去呈现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让课堂真正鲜活起来。巧用学生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品德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例如,教学《抄袭害了谁》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抄袭作业的事情,让学生谈谈抄袭作业的原因,并换位思考:“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样可以使抄袭作业的学生明白不能由于自身的惰性和上课的不专心影响以后的学习,也要让被抄袭的学生敢于对抄袭作业的学生说“不”,并做到热心的辅导和帮助。
三、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参与体验
学生良好的品德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与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调查、访问、游戏等实践活动,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教学,开展实践活动,才能使课堂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例如,教学《父母的难处》一课时,教师可以开展“家庭角色互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角色互换”,处理家庭各种事务,让学生了解父母的各种难处。对此,教师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汇报,让学生体会父母的难处。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送父母一片阳光”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回报父母的意识。再次,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行动计划,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总之,品德与生活教学应当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教师把知识生活化,把生活问题课堂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