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技术作为现代化教育手段之一,也是初中历史不可缺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中的运用,初中历史课堂有了很多的优势。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历史课堂上,使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基于此,本文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课堂的深度融合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突破难点;课堂效率;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的实施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把历史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历史更为轻松、快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而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融合视觉、听觉效果为一体,为学生创设爽心悦目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历史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反之,如果没有体会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再加上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又多,而且很多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这就使得他们长期忽视历史学习,一旦学生没有将历史基础知识充分、扎实地掌握,后续知识点的应用就难以得心应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就尤为重要。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较喜欢听林俊杰唱的《曹操》这首歌,进而引出本节课最重要的人物“曹操”,然后以曹操一生为主线,分别设计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汉室衰微英雄起;第二篇章:南征北战成与败;第三篇章:霸业未成空遗憾;第四篇章:浪花淘尽论英雄。如在讲述第二篇章南征(赤壁之战)及北战(官渡之战)时候播放电影《赤壁之战》及《官渡之战》的片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为什么“官渡之战”曹操能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在占据优势的条件下反而失败呢?通过观看视频,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学生也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通過这样的方式,能把以前学生被动学习历史变成了主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历史,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史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也上去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而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有些地域空间概念性较强,学生不熟悉,在实现生活中很难获得印证这些历史内容,单凭教师用语言来传授是很难实现的。但在历史课堂上充分使用现代化技术就很容易突破历史的重点、难点。历史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就是PPT,因为PPT能展示图文,也可以播放音频、视频,也可以添加超链接等。这样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通过PPT展示本课四个篇章的内容:第一篇章:春天起雾霾—两个凡是的存在;第二篇章:春风散雾霾—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三篇章:春雷响神州—十一届三中全会;第四篇章:春雨润中华——拨乱反正。用PPT展示邓小平及华国锋等同志的照片,再用多媒体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的视频,重点讲述“两个凡是”是文革时左倾错误的延续,讲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的基础,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等。这样通过视频和图文的展示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更多的历史信息量,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逆向推理和猜想,得出新的结论。
例如,讲述《辛亥革命》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讲解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关内容。当学生兴趣高涨时,教师借机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这种观念深入民心,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没有走向独立和富强,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还是失败的革命呢?你是如何来评价辛亥革命?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中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发言过程中,能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独特的价值判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只要言之有理,都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思维、灵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泉水般涌现,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开放性试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丝绸之路”内容时,对于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对于这些地名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张骞通西域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很容易联想到了古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联想到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学生也较容易地掌握丝绸之路的知识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对教学模式的优化调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上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动画、历史影片,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感受和体会历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扩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龚云端.运初中历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探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0(1).
[2]王会英.谈初中历史现代信息技术整合[J].学周刊,2011(12).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突破难点;课堂效率;思维能力
在新课标的实施下,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很多中学历史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把历史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学习历史更为轻松、快乐,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获取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而现代信息技术就是融合视觉、听觉效果为一体,为学生创设爽心悦目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历史情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反之,如果没有体会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再加上初中学生学习的科目又多,而且很多学生将学习重点放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上,这就使得他们长期忽视历史学习,一旦学生没有将历史基础知识充分、扎实地掌握,后续知识点的应用就难以得心应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就尤为重要。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这一课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较喜欢听林俊杰唱的《曹操》这首歌,进而引出本节课最重要的人物“曹操”,然后以曹操一生为主线,分别设计四个篇章。第一篇章:汉室衰微英雄起;第二篇章:南征北战成与败;第三篇章:霸业未成空遗憾;第四篇章:浪花淘尽论英雄。如在讲述第二篇章南征(赤壁之战)及北战(官渡之战)时候播放电影《赤壁之战》及《官渡之战》的片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为什么“官渡之战”曹操能以少胜多,“赤壁之战”曹操在占据优势的条件下反而失败呢?通过观看视频,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学生也能积极发言,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通過这样的方式,能把以前学生被动学习历史变成了主动,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历史,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历史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也上去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历史教学的内容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件,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历史事实,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实的方法,而教材中很多历史事件离我们的年代较远,有些地域空间概念性较强,学生不熟悉,在实现生活中很难获得印证这些历史内容,单凭教师用语言来传授是很难实现的。但在历史课堂上充分使用现代化技术就很容易突破历史的重点、难点。历史课堂上教师最常用的现代信息技术就是PPT,因为PPT能展示图文,也可以播放音频、视频,也可以添加超链接等。这样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突破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通过PPT展示本课四个篇章的内容:第一篇章:春天起雾霾—两个凡是的存在;第二篇章:春风散雾霾—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第三篇章:春雷响神州—十一届三中全会;第四篇章:春雨润中华——拨乱反正。用PPT展示邓小平及华国锋等同志的照片,再用多媒体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期的视频,重点讲述“两个凡是”是文革时左倾错误的延续,讲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的基础,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等。这样通过视频和图文的展示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增加更多的历史信息量,拓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进行逆向推理和猜想,得出新的结论。
例如,讲述《辛亥革命》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讲解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关内容。当学生兴趣高涨时,教师借机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这种观念深入民心,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有人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国没有走向独立和富强,那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还是失败的革命呢?你是如何来评价辛亥革命?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中展开热烈的讨论,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在讨论发言过程中,能体现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独特的价值判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只要言之有理,都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的思维、灵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如泉水般涌现,发表了深刻的见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开放性试题,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丝绸之路”内容时,对于丝绸之路的路线,从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对于这些地名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演示了张骞通西域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很容易联想到了古人开通丝绸之路的艰辛和探险精神,联想到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学生也较容易地掌握丝绸之路的知识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更加注重对教学模式的优化调整,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方式,在历史课堂上展示大量的历史图片、动画、历史影片,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充分感受和体会历史。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记忆,扩宽学生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1]龚云端.运初中历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探究[J].新一代(下半月),2010(1).
[2]王会英.谈初中历史现代信息技术整合[J].学周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