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探索的乐趣,获得信心。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情境;活动;体验;兴趣;秘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培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情境是“情”與“境”的融合,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了某种境界或氛围,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教学投入学习生活。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应用中“形变体不变”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一块学生熟悉的橡皮泥,将它放入装了一半水的水杯中,让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并用记号笔作上标记;然后将橡皮泥从水中捞出,随即将橡皮泥的形状改变,这时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再将变形后的橡皮泥放入杯中水位和原来的水位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的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想将变形后的橡皮泥放入水中结果水位和原来作的标记处一样高。从而引入本课的新内容“形变体不变”。
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乘环城车到商店购物。课件出示动画环城车,车上写有“上车1元。”字样。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从而理解1元=10角。再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设计新奇有效的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会学”,并使学生从“会学”中获取知识源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而新奇的教学方法,动态的教学过程,参与性的教学环节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对数学知识有着探究意向的积极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情景导入,更能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在“分类”的引入上,用课件展示几张商场中实物分类摆放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入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知道原来这就是分类。学生对生活是相当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会给学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设计分类动手操作时,我准备了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香皂、牙膏、杯子、洗衣粉、文具盒、笔、尺子、本子等卡片和实物,让学生当小售货员分小组进行分类摆放。学生很新鲜,热情非常高,在活动中,有学生把杯子、牙刷和牙膏放在一块,称为刷牙品;有把肥皂和和洗衣粉放在一起,称为洗衣服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把分类这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这一节课,我设计了作业:①留意家里厨房里面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②利用晚上把自己生活柜里的东西分类摆放好。这两道课后作业题,既培养了学生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的良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深厚兴趣,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那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体验成功的点滴,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课堂上的每一道小练习、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每一回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比如,每上完一小节需要检测时,鼓励孩子相互出题,相互评价。人人参与出题、答题,孩子们自然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检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在快乐中享受到了成功的体验。
四、重视评价的激励,拓展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动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他人的肯定,这是外在的激励;另一类来自于对学习本身的成功体验,这是内在的激励。在评估中得到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外在刺激。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创设生动的情境、设计新奇有效的活动、体验成功的点滴、重视评价的激励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勇于探索,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迈进。
关键词:情境;活动;体验;兴趣;秘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培养学习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掌握和获得技能的主要动因是有一个良好的情境。”《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下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情境是“情”與“境”的融合,是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师生共同营造的课堂情感氛围。情因境而生,境为情而设,情境和谐统一,从而达成了某种境界或氛围,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教学投入学习生活。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应用中“形变体不变”这一课,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一块学生熟悉的橡皮泥,将它放入装了一半水的水杯中,让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并用记号笔作上标记;然后将橡皮泥从水中捞出,随即将橡皮泥的形状改变,这时让学生大胆的猜想:再将变形后的橡皮泥放入杯中水位和原来的水位相比有什么变化?学生的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想将变形后的橡皮泥放入水中结果水位和原来作的标记处一样高。从而引入本课的新内容“形变体不变”。
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乘环城车到商店购物。课件出示动画环城车,车上写有“上车1元。”字样。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从而理解1元=10角。再创设一个购物付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的学习用品办一个文具商店,每个小组一名售货员,其他组员充当顾客,开展购物活动。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还让学生学会简单计算和如何付钱的方法,并体会到付钱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设计新奇有效的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会学”,并使学生从“会学”中获取知识源泉,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而新奇的教学方法,动态的教学过程,参与性的教学环节对学习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对数学知识有着探究意向的积极倾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把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作为情景导入,更能产生浓厚兴趣。比如:在“分类”的引入上,用课件展示几张商场中实物分类摆放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入课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知道原来这就是分类。学生对生活是相当熟悉的,从生活中产生问题,会给学生亲切感,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在设计分类动手操作时,我准备了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香皂、牙膏、杯子、洗衣粉、文具盒、笔、尺子、本子等卡片和实物,让学生当小售货员分小组进行分类摆放。学生很新鲜,热情非常高,在活动中,有学生把杯子、牙刷和牙膏放在一块,称为刷牙品;有把肥皂和和洗衣粉放在一起,称为洗衣服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数学又服务于生活。为了把分类这一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这一节课,我设计了作业:①留意家里厨房里面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②利用晚上把自己生活柜里的东西分类摆放好。这两道课后作业题,既培养了学生去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的良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深厚兴趣,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那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体验成功的点滴,增强学习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信息反馈进行激励和强化,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课堂上的每一道小练习、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每一回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学生成功的体验。作为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比如,每上完一小节需要检测时,鼓励孩子相互出题,相互评价。人人参与出题、答题,孩子们自然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检查,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在快乐中享受到了成功的体验。
四、重视评价的激励,拓展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动力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来自于他人的肯定,这是外在的激励;另一类来自于对学习本身的成功体验,这是内在的激励。在评估中得到肯定,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外在刺激。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这些话语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便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高度信任,学生在一种积极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创设生动的情境、设计新奇有效的活动、体验成功的点滴、重视评价的激励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勇于探索,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