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这是当今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许多教师也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许多不好的现象:其中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就是多媒体教学的滥用,不论是否需要,不论是否有益都用,甚至认为用就比不用好,用得多比用得少好。甚至有人认为,如果课堂上没有用电教手段就不是课改。我认为,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一种曲解和对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上的认识不够造成的。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是对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心,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学,只是改革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互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给我们提供传统方法完全无法实现的交互便利和快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可以扩大我们的信息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为我们创设的这个平台,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化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它改变了教学的形式,使传统的教室变成了多媒体教室,使黑板被计算机和大屏幕所代替,使教学丰富多彩,变得更吸引人了。因此,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
基于对语文教学的特点的认识和对多媒体技术的优点的认识,中学语文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使之真正地帮助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这一首诗既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真,也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杜甫的生平、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杜甫创作的其它的一系列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三吏》、《三别》。让学生看了大屏幕后,对杜甫及杜甫的诗歌内容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学习《骆驼寻宝记》这一篇童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将故事情节用图象的形式展示出来是非常合适的。
在学习鲁讯的一系列写人的文章时,如《孔乙己》将咸丰酒店及孔乙己用图象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形象。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必须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教师不可滥用、乱用。例如:课文的诵读方面。中国语文教育有其渊远的文化传统,它提供给学生品读的大多是经典范文,诵读便成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诗歌、散文的教学尤为突出。一位教师在教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他所制作的课件的画面和课文所表达的情绪、情调的画面不能和谐融为一体。他所选择的乐曲,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这样的课件还不如不用。单纯的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泛读,然后学生模仿读不更好。
语文的品味方面。语文教学需要的往往是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反复咏叹。才能不断地深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象、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例如:用图象或者视频的方式未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所表达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生活的体验方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一个学生都必然带着自己特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进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材料是不够的,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应该是教师想用就用,或者是为了某种检查、某种规定而使用的。因为,多媒体语文教学真正能够赢得学生和听课老师掌声的并不是那些眩目的、震撼的音像资源,而与传统教学一样,仍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彩交流,特别是学生那些充满智慧、灵性的话语。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3-04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是对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文字是语文教学的心,是语文教学的根。不论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进行语文教学都不能离开对文字本身的解读和品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并不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语文教学,只是改革了语文教学的形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交互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给我们提供传统方法完全无法实现的交互便利和快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可以扩大我们的信息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技术为我们创设的这个平台,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变单一的教学为多元化教学,单向性传递为多向性传递,使学生原来的那种静态的、封闭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方式。因此,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它改变了教学的形式,使传统的教室变成了多媒体教室,使黑板被计算机和大屏幕所代替,使教学丰富多彩,变得更吸引人了。因此,多媒体技术对于教学来说,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其意义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之于教学的意义没有本质的不同。
基于对语文教学的特点的认识和对多媒体技术的优点的认识,中学语文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使之真正地帮助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这一首诗既是诗人伟大人格的写真,也是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杜甫的生平、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杜甫创作的其它的一系列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三吏》、《三别》。让学生看了大屏幕后,对杜甫及杜甫的诗歌内容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学习《骆驼寻宝记》这一篇童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将故事情节用图象的形式展示出来是非常合适的。
在学习鲁讯的一系列写人的文章时,如《孔乙己》将咸丰酒店及孔乙己用图象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乙己的形象。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是出于为学生考虑的,必须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教师不可滥用、乱用。例如:课文的诵读方面。中国语文教育有其渊远的文化传统,它提供给学生品读的大多是经典范文,诵读便成了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式,诗歌、散文的教学尤为突出。一位教师在教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他所制作的课件的画面和课文所表达的情绪、情调的画面不能和谐融为一体。他所选择的乐曲,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这样的课件还不如不用。单纯的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泛读,然后学生模仿读不更好。
语文的品味方面。语文教学需要的往往是细嚼慢咽,字斟句酌,反复咏叹。才能不断地深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图象、视频和音频永远不能取代文字的功能和作用。例如:用图象或者视频的方式未必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所表达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社会理想。
生活的体验方面。“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每一个学生都必然带着自己特有的生活、经验、情感、兴趣进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手段给学生材料是不够的,还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切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应该是教师想用就用,或者是为了某种检查、某种规定而使用的。因为,多媒体语文教学真正能够赢得学生和听课老师掌声的并不是那些眩目的、震撼的音像资源,而与传统教学一样,仍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精彩交流,特别是学生那些充满智慧、灵性的话语。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