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把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使国民经济进入“GDP增长——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增长——内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在去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第四届新领军者年会上(达沃斯论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儘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可持续增长。我们将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因地制宜地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中部掘起,著力培育内需增长的新动力,拓展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内需增长的新空间。
收入分配改革将决定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成败
据悉,将於今年5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把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使国民经济进入“GDP增长——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增长——内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收入分配改革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成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称,“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事实上已在城乡出现,这种背景构成了当前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深刻根源……也使得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在上升。”他认为,其根源就在於收入分配不公,“有很多的问题不是说因为你的学习能力不行,也不是因为干活多少的问题,而是因为体制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24,现在接近0.5,“按照国际惯例,0.3以下是正常的,0.3-0.4就不太好了,0.4-0.5算是比较严重,超过0.5到0.6就要暴乱。”
2009年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公共投资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是保障经济复苏的“强心剂”。但是,我国经济内部却面临着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和增长动力机制失衡等问题。其中,劳动报酬佔GDP的比例不到40%,滞后10-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只有35%左右,相当於美国的一半。消费过低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短板”。因此,如果把我国经济前一阶段保障经济复苏靠公共投资的“强心剂”比作 “西医”的疗法,后一阶段则要採取“中医”的疗法来调理结构失衡问题。而当前最重要的结构问题是互相关联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消费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把财富的“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需要把“蛋糕”分好。
我国收入分配
存在的主要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强调:我国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格局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报酬比重低。我国职工工资的上涨幅度,大大低於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我国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过去十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GDP增长10%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只增长了6%-8%,出现政府在分配中得“大头”,居民收入佔“小头”的失衡格局。同时,资本所得也高於劳动所得。二是收入差距大。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据统计,我国城乡之间收入比达3.3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达到23倍之多。在地区收入方面,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之比达13倍。三是薪外附加重。有报道显示,目前搭载在工资上计提的“五险一金”等缴费项目有20多项,企业负担太多太重,客观上挤佔了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空间。同样,工资被扣除一部分缴纳到各项基金中,员工实际到手的现金减少。四是居民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佔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居民生活成本过高,特别是高房价使城市居民生活成本有难以承受之重。五是未来预期忧。老百姓对未来消费有后顾之忧,上学难、看病贵、住房难、养老负担重等问题成为阻碍居民消费的障碍,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
我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拐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趋势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沿海地区的招工难、特别是熟练工人短缺问题十分突出。调查表明,2008年调研企业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问题,融资难、融资成本高;2009年是需求问题,市场萎缩、订单减少;2010年企业普遍反映的是用工问题,招工难、用工成本大大上升等等。一项对“珠三角”企业的生存状况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掘起,他们不仅要求工资待遇的提高,而且要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市民身份。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
政府和企业联手推进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工资增长是补偿性的,是对报酬水平过低的矫正,有助於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居民消费,有助於形成创新的“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改变低价工业化模式,实现从依靠价格低廉劳动力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还会加速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进程,促进产业分工和合理佈局。日本在60年代出现了刘易斯拐点,迫使工资上涨,最后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在产业空间佈局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宛如“头雁”,中西部地区好比“尾雁”,区域板块之间已经具备“雁阵式”产业及要素转移的条件。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要素资源价格不断升高,传统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减弱,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紧迫任务。有资料显示,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需要转出的产业总值将增至14000亿元。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日益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工资上升也会推动企业转型,迫使企业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联手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当前需要採取以下举措: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建立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掛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掛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掛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於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二要调节收入差距,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鼓励创业,使更多的创业者成为中等收入者。要平衡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国企与民企的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国有资本预算,规范国有企业分红。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要扶持低收入和困难人群,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动态补贴机制。三要政企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提高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能消费”。现在企业利润率很低,企业加薪不能完全靠企业。政府要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为企业增加员工工资创造条件。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各种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要坚持企业自主分配与平等协商相结合。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考虑家庭综合税负能力,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计征和抵扣。提薪是渐进的,扩大收入是多元化的。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宅基地、住房、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将资产变为资本,让老百姓创业有资金。要拓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四要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变消费预期,让城乡居民“敢消费”。政府要让利於民和藏富於民,加大对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要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推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五要量化改革目标,制定分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提高改革政策的执行力。要对居民消费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以及中产阶层比例分别设置科学、合理、量化的改革目标,明确推进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时间表,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在去年9月世界经济论坛第四届新领军者年会上(达沃斯论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表示,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儘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可持续增长。我们将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因地制宜地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转为城镇居民,继续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中部掘起,著力培育内需增长的新动力,拓展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内需增长的新空间。
收入分配改革将决定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成败
据悉,将於今年5月出台的国家“十二五”规划,将把分配制度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使国民经济进入“GDP增长——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增长——内需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收入分配改革将决定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成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称,“当前收入分配领域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现象事实上已在城乡出现,这种背景构成了当前各种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深刻根源……也使得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在上升。”他认为,其根源就在於收入分配不公,“有很多的问题不是说因为你的学习能力不行,也不是因为干活多少的问题,而是因为体制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指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24,现在接近0.5,“按照国际惯例,0.3以下是正常的,0.3-0.4就不太好了,0.4-0.5算是比较严重,超过0.5到0.6就要暴乱。”
2009年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政府公共投资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是保障经济复苏的“强心剂”。但是,我国经济内部却面临着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和增长动力机制失衡等问题。其中,劳动报酬佔GDP的比例不到40%,滞后10-1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只有35%左右,相当於美国的一半。消费过低成为经济增长过程中最大的“短板”。因此,如果把我国经济前一阶段保障经济复苏靠公共投资的“强心剂”比作 “西医”的疗法,后一阶段则要採取“中医”的疗法来调理结构失衡问题。而当前最重要的结构问题是互相关联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消费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把财富的“蛋糕”做大,另一方面又需要把“蛋糕”分好。
我国收入分配
存在的主要问题
著名经济学家、民建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辜胜阻在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强调:我国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格局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报酬比重低。我国职工工资的上涨幅度,大大低於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我国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我国过去十年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GDP增长10%左右,但城乡居民收入只增长了6%-8%,出现政府在分配中得“大头”,居民收入佔“小头”的失衡格局。同时,资本所得也高於劳动所得。二是收入差距大。我国城乡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据统计,我国城乡之间收入比达3.3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达到23倍之多。在地区收入方面,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之比达13倍。三是薪外附加重。有报道显示,目前搭载在工资上计提的“五险一金”等缴费项目有20多项,企业负担太多太重,客观上挤佔了企业为员工加薪的空间。同样,工资被扣除一部分缴纳到各项基金中,员工实际到手的现金减少。四是居民生活成本不断攀升。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佔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上。居民生活成本过高,特别是高房价使城市居民生活成本有难以承受之重。五是未来预期忧。老百姓对未来消费有后顾之忧,上学难、看病贵、住房难、养老负担重等问题成为阻碍居民消费的障碍,影响居民的消费预期。
我国经济正在进入转型拐点,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涌现的一些新趋势形成了市场倒逼机制,正在加快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转向局部短缺,沿海地区的招工难、特别是熟练工人短缺问题十分突出。调查表明,2008年调研企业反映最大的问题是融资问题,融资难、融资成本高;2009年是需求问题,市场萎缩、订单减少;2010年企业普遍反映的是用工问题,招工难、用工成本大大上升等等。一项对“珠三角”企业的生存状况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另外,新生代农民工掘起,他们不仅要求工资待遇的提高,而且要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和市民身份。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企业提高工资待遇和福利保障。
政府和企业联手推进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工资增长是补偿性的,是对报酬水平过低的矫正,有助於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居民消费,有助於形成创新的“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改变低价工业化模式,实现从依靠价格低廉劳动力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还会加速产业转移和升级的进程,促进产业分工和合理佈局。日本在60年代出现了刘易斯拐点,迫使工资上涨,最后推动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在产业空间佈局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宛如“头雁”,中西部地区好比“尾雁”,区域板块之间已经具备“雁阵式”产业及要素转移的条件。当前,我国东部地区要素资源价格不断升高,传统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减弱,面临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紧迫任务。有资料显示,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需要转出的产业总值将增至14000亿元。广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日益明显,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工资上升也会推动企业转型,迫使企业从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
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和企业联手推进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当前需要採取以下举措:一要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居民收入与劳动报酬比重,实现政府企业居民三者分配关系的协调发展。建立居民收入跟经济增长掛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掛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掛钩的机制,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远快於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现状。二要调节收入差距,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要扩大中产阶层的比例,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鼓励创业,使更多的创业者成为中等收入者。要平衡垄断国企与一般国企、国企与民企的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国有资本预算,规范国有企业分红。要调整不合理的高收入,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要扶持低收入和困难人群,探索建立城乡低保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和与物价变动相适应的动态补贴机制。三要政企联手推进收入倍增计划,提高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能消费”。现在企业利润率很低,企业加薪不能完全靠企业。政府要积极实施“化税为薪”或“提薪让税”,为企业增加员工工资创造条件。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各种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要坚持企业自主分配与平等协商相结合。要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充分考虑家庭综合税负能力,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计征和抵扣。提薪是渐进的,扩大收入是多元化的。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村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推进农村宅基地、住房、土地使用权的抵押贷款,将资产变为资本,让老百姓创业有资金。要拓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四要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改变消费预期,让城乡居民“敢消费”。政府要让利於民和藏富於民,加大对社保、教育、医疗等民生支出的投入,降低企业和职工缴纳比例。要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政府投资结构,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比重,推进城乡、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五要量化改革目标,制定分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提高改革政策的执行力。要对居民消费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以及中产阶层比例分别设置科学、合理、量化的改革目标,明确推进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时间表,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