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汇羡余现象存在于汉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相对而言,近代汉语阶段尤为突出。《张协状元》中的一些词语就存在不少羡余现象。本文将依照词语间义素的关系可将《张协状元》中词语羡余的形式分为三种:重复羡余、补充羡余、包含羡余。还是分析了产生羡余的原因。
关键词:张协状元;词汇羡余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伍铁平在《读三本新出版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中指出: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羡余性,羡余现象是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1]羡余现象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中,赵元任先生最早对羡余现象进行举例性描写。“羡”在《汉语大字典》里的解释是“盈余,超过多余的限度”。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给“羡余”下的定义是,用于语言表达的语言形式超过了所表意义的最小需要量,且语言形式相对语义信息有所多余、有所剩余的语言现象。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羡余”并不等于“多余”和“剩余”。韩陈其认为汉语体系内部存在着诸多羡余现象,如汉字羡余、词汇羡余、语法羡余、短语羡余、虚词羡余、句式羡余,等等。其中,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因此,词汇羡余最为普遍。汉语的羡余现象是一种古已有之的语言现象,《诗经》中就有用例,例如: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縶之维之,以用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中“于焉”就是一个羡余形式。“焉”有“在哪里”讲,有“于”的意思,因此“于”是一个羡余成分。在古代汉语中,涉及帝王的语言往往采取羡余的形式。例如,“求得上皇之宸翰,怀之以归。”(《宋史·宗室传》)“宸翰”是“帝王亲笔之字”,“宸”是王位或帝王的代称,就与“上皇”语义重复。到了近现代,词语的羡余更是很普遍。正因为词语的羡余现象贯穿于词语发展的整个阶段,因此对词语的考源乃至对词语发展变化的考察,都离不开对羡余现象的研究。
《张协状元》是近代汉语一部重要的语料。我们考察《张协状元》中存在羡余现象的词语,研究这些羡余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近代汉语的词语面貌,从而有助于考察近代汉语词语的发展。
按照词语的内部义素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张协状元》中的词汇羡余现象分为重复羡余,补充羡余,包含羡余三种。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讨论。
一、词汇羡余的三种形式
(一)重复羡余
重复是构成羡余的最主要的形式,一般而言词与词之间是同义并用的关系。如:
1、存宿。“前山高处有人烟,喜得今宵一夜眠。苦(若)也更无存宿处,此身寄在阿谁边。”(《张协状元》第九出)。(生唱)劫去我盤缠,皮肉打穿。一身如水没些绵。今夜更无存宿处,我拼一命赴黄泉!”(同上第九出)。“宿”有住宿之义,“存”有止息,安顿之义。是同义连用,作安歇,住宿讲。
2、耗音。“(生)你莫学王魁薄倖种,把下书人打离听。(合)这般样人,这般样心。我时闻传耗音。(同上第二十出。)“耗”本与“消”同义,“消”与“息”同义,故,“耗”与“息”也经常连用,组成“息耗”一词,有音信、消息的意思。“音”有消息的意思。最早出现在《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音”。因此,“耗音”属于同义并用。
3、措置。“亚公,你去措置十贯五贯借它。”(同上第十九出)。“措置”即“安置,安放。”《说文》:“措,置也。从手,昔生。”《玉篇·网部》:“置,安置。” 《书·说命》:“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置”与“措”。是同义并用
4、弯跧。“通身虚浮赤肿,今夜纸炉里弯跧,躲它风雨至”。(同上第八出)。“弯跧”即“蜷缩身体”。“跧”,“蜷伏”《说文·足部》:“跧,卑也,絭也。”“跧”余“弯”是同义并用
(二)补充羡余
补充羡余是指词的一个词素代表了整个词的意思,该词的另一个词素无实义,仅起陪衬、调节音律的作用。
1、人头。“(净白)三关四角场,沿边地十八寨,人头厮钉,热血厮泼,是洒所知之事。这事不当洒说,既托亲契,只得冒犯”。(同上 第五十一出)
“人头”,“人”。 “头”是一个词缀。
2、日头。“(外)相公,它来时依旧莫与它相见。(丑)教它直立到三更。(净)从三更直立到日头出。(末)两个一对好心肠”。(同上第四十九出)
“日头”即“日,太阳”“头”是一个词缀。
3、“亚X”
亚哥:(丑白)亚哥,亚哥,狗胆梳千万买归,头须千万买归,亚哥。(末)称你娇脸兒。(同上第五处)
亚爹:(丑)你没罪过?前日把亚爹襖子上许多饿虱都烫杀了。(末)从来不度己。(同上第二一出)
亚奴:(丑坐唱) 亚奴,是人道相公女子好做妇,弗比小人子女穷合穷。(同上 第三十二出)
亚婆:乍别公公将息!奴家拜辞婆婆已毕(去也)。(净)不须去,我便是亚婆。(末)休说破。(同上第三三出)
亚公(净白)亚公,亚公,讨门扇来扛将归去。(末)它不验伤。(旦)烦公婆扶奴家款款归去。(同上第四一出)
以上的“亚哥”、“亚娘”、“亚爹”、“亚奴”、“亚婆”、“亚公”中的“亚”是一个前缀,放在亲属称谓前。在温州方言中,凡是称呼爷、妈、哥、嫂等,都在前面加“ 亚”。“亚公”,即阿公,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亚哥”即哥哥。“亚爹”即父亲。“亚婆”,大妈,对一般老年妇女的称呼。粤语。“亚奴”,即阿奴,古时对女孩子的称呼。[2]P390
韩陈其认为“‘缀’的本质是自然语言的羡余性在语法的不同层级单位中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集中反映。”前面所列举的“亚X”“X头”是方言词,“亚”、“头”直接放在亲属称谓前,没有实质的意义,去掉之后对整个词的意思没有影响。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需要。这种语音化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特别多,“X子”,“鼻子“、胡子”、“盘子”“瓶子”“X儿”“花儿”“车儿”“面条儿”等等。
(三)包含式羡余
包含式羡余,指词的两个词素之间有主次之分,其中主要的词素可以表示整个词的意义,次要词素去掉后不会影响整个词的意思表达。并且主要词素的语义已包含次要词素。
1、饿莩。“(外白)男便当婚,女便当嫁。今年却是春选之年,妈妈与选个有才有貌底官人,共成姻契。(后)深感妈妈!(外)止图才学有佳名。(后)不择贫寒事便成。(外)无限朱门生饿莩。(合)几多白屋出公卿。”(同上第十七出)
“莩”在《汉语大字典》的解释“饿死或饿死的人”因此,“莩”包含有“饿”的意思,“饿”是羡余成分。
2、宸京。“(旦唱)[孝顺歌]奴愁闷,又遇君,思之两口直恁贫。君家又无人,奴家又无亲,全没救兵。去则依然,奴还孤冷。(合)怎得盘缠,盘缠到得宸京”。(同上 第十八出)
“京”是“国都天子居住地”,“宸”是王位或帝王的代称。“宸”是个羡余成分。
二、产生词语羡余现象的原因
词语的羡余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受汉语词语双音化的影响,语言为了适应交际需要,从而内部调节、更新、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单音的多义词承载的过多的义位,往往导致表义不清,影响言语交际的效果,汉语选择双音化这种调节方式,使词义显豁明确,同时达到使音律协调目的,以造成语音美感的积极作用,如“睹”本义是“看见、观看”,到了现代用“目睹”,“睹”本身已经包含有用眼睛的意思,“目”是一个包含羡余的成分。
其二,有的词义开始时意义是明确大家都了解的,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意义发生磨损,本义已经衰竭或消失,这些词语到了后代,往往不被大众所理解。为了准确表达或理解,人们往往增加羡余成分。例如“果然”在古代意思是“果然如此”,“然”有“这样、如此”的意思。到了现代“然”的意思消失了,用“果然如此”也没感觉别扭。
此外,一般认为《张协状元》的语言与口语接近,很多词语都是方言词。如上面列举的“亚---”就是方言口语,一些羡余成分来自方言成分,其具体成因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羡余成分从信息论的角度说虽然是多余的,但有其积极地一面。例如可以加强语气,突出情感态度,凸显语义,减轻理解难度。比如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诸如“局促”“畅通(或无阻)”、“邂逅”“痼癖”这样带有文化色彩、文言意味的词语大概不是人人都能很好理解,但加上通俗的羡余成分就好理解了,“局促不安”、“邂逅相遇”、“常年养成的痼癖”,即便不懂“局促”、 “邂逅”“痼癖”,因为羡余成分的使用,这些词语的含义也就得到了揭示。
羡余现象是语言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都有个度,在用词的过程中不能随便乱用羡余现象造词。超过了度就是语义重复。
参考文献:
[1]伍铁平.读三本新出版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J].中国语文,1998,(2).
[2]郭作飞.张协状元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3]韩陈其.汉语羡余现象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4]李申.近代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3).
[5]赵红梅.义位组合中的羡余[J].语言与文化研究,2006,(11).
关键词:张协状元;词汇羡余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
伍铁平在《读三本新出版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中指出:一切自然语言都具有羡余性,羡余现象是语言学家新揭示的语言的三个本质特征。[1]羡余现象存在于所有人类语言中,赵元任先生最早对羡余现象进行举例性描写。“羡”在《汉语大字典》里的解释是“盈余,超过多余的限度”。R·R·K哈特曼和F·C斯托克在《语言和语言学词典》中给“羡余”下的定义是,用于语言表达的语言形式超过了所表意义的最小需要量,且语言形式相对语义信息有所多余、有所剩余的语言现象。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羡余”并不等于“多余”和“剩余”。韩陈其认为汉语体系内部存在着诸多羡余现象,如汉字羡余、词汇羡余、语法羡余、短语羡余、虚词羡余、句式羡余,等等。其中,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因此,词汇羡余最为普遍。汉语的羡余现象是一种古已有之的语言现象,《诗经》中就有用例,例如:
“皎皎白驹,食我场苗;縶之维之,以用今朝。所谓伊人,于焉逍遥”。中“于焉”就是一个羡余形式。“焉”有“在哪里”讲,有“于”的意思,因此“于”是一个羡余成分。在古代汉语中,涉及帝王的语言往往采取羡余的形式。例如,“求得上皇之宸翰,怀之以归。”(《宋史·宗室传》)“宸翰”是“帝王亲笔之字”,“宸”是王位或帝王的代称,就与“上皇”语义重复。到了近现代,词语的羡余更是很普遍。正因为词语的羡余现象贯穿于词语发展的整个阶段,因此对词语的考源乃至对词语发展变化的考察,都离不开对羡余现象的研究。
《张协状元》是近代汉语一部重要的语料。我们考察《张协状元》中存在羡余现象的词语,研究这些羡余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近代汉语的词语面貌,从而有助于考察近代汉语词语的发展。
按照词语的内部义素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张协状元》中的词汇羡余现象分为重复羡余,补充羡余,包含羡余三种。下面我们分别举例讨论。
一、词汇羡余的三种形式
(一)重复羡余
重复是构成羡余的最主要的形式,一般而言词与词之间是同义并用的关系。如:
1、存宿。“前山高处有人烟,喜得今宵一夜眠。苦(若)也更无存宿处,此身寄在阿谁边。”(《张协状元》第九出)。(生唱)劫去我盤缠,皮肉打穿。一身如水没些绵。今夜更无存宿处,我拼一命赴黄泉!”(同上第九出)。“宿”有住宿之义,“存”有止息,安顿之义。是同义连用,作安歇,住宿讲。
2、耗音。“(生)你莫学王魁薄倖种,把下书人打离听。(合)这般样人,这般样心。我时闻传耗音。(同上第二十出。)“耗”本与“消”同义,“消”与“息”同义,故,“耗”与“息”也经常连用,组成“息耗”一词,有音信、消息的意思。“音”有消息的意思。最早出现在《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音”。因此,“耗音”属于同义并用。
3、措置。“亚公,你去措置十贯五贯借它。”(同上第十九出)。“措置”即“安置,安放。”《说文》:“措,置也。从手,昔生。”《玉篇·网部》:“置,安置。” 《书·说命》:“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置”与“措”。是同义并用
4、弯跧。“通身虚浮赤肿,今夜纸炉里弯跧,躲它风雨至”。(同上第八出)。“弯跧”即“蜷缩身体”。“跧”,“蜷伏”《说文·足部》:“跧,卑也,絭也。”“跧”余“弯”是同义并用
(二)补充羡余
补充羡余是指词的一个词素代表了整个词的意思,该词的另一个词素无实义,仅起陪衬、调节音律的作用。
1、人头。“(净白)三关四角场,沿边地十八寨,人头厮钉,热血厮泼,是洒所知之事。这事不当洒说,既托亲契,只得冒犯”。(同上 第五十一出)
“人头”,“人”。 “头”是一个词缀。
2、日头。“(外)相公,它来时依旧莫与它相见。(丑)教它直立到三更。(净)从三更直立到日头出。(末)两个一对好心肠”。(同上第四十九出)
“日头”即“日,太阳”“头”是一个词缀。
3、“亚X”
亚哥:(丑白)亚哥,亚哥,狗胆梳千万买归,头须千万买归,亚哥。(末)称你娇脸兒。(同上第五处)
亚爹:(丑)你没罪过?前日把亚爹襖子上许多饿虱都烫杀了。(末)从来不度己。(同上第二一出)
亚奴:(丑坐唱) 亚奴,是人道相公女子好做妇,弗比小人子女穷合穷。(同上 第三十二出)
亚婆:乍别公公将息!奴家拜辞婆婆已毕(去也)。(净)不须去,我便是亚婆。(末)休说破。(同上第三三出)
亚公(净白)亚公,亚公,讨门扇来扛将归去。(末)它不验伤。(旦)烦公婆扶奴家款款归去。(同上第四一出)
以上的“亚哥”、“亚娘”、“亚爹”、“亚奴”、“亚婆”、“亚公”中的“亚”是一个前缀,放在亲属称谓前。在温州方言中,凡是称呼爷、妈、哥、嫂等,都在前面加“ 亚”。“亚公”,即阿公,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亚哥”即哥哥。“亚爹”即父亲。“亚婆”,大妈,对一般老年妇女的称呼。粤语。“亚奴”,即阿奴,古时对女孩子的称呼。[2]P390
韩陈其认为“‘缀’的本质是自然语言的羡余性在语法的不同层级单位中的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集中反映。”前面所列举的“亚X”“X头”是方言词,“亚”、“头”直接放在亲属称谓前,没有实质的意义,去掉之后对整个词的意思没有影响。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汉语词汇双音化的需要。这种语音化词缀在现代汉语中特别多,“X子”,“鼻子“、胡子”、“盘子”“瓶子”“X儿”“花儿”“车儿”“面条儿”等等。
(三)包含式羡余
包含式羡余,指词的两个词素之间有主次之分,其中主要的词素可以表示整个词的意义,次要词素去掉后不会影响整个词的意思表达。并且主要词素的语义已包含次要词素。
1、饿莩。“(外白)男便当婚,女便当嫁。今年却是春选之年,妈妈与选个有才有貌底官人,共成姻契。(后)深感妈妈!(外)止图才学有佳名。(后)不择贫寒事便成。(外)无限朱门生饿莩。(合)几多白屋出公卿。”(同上第十七出)
“莩”在《汉语大字典》的解释“饿死或饿死的人”因此,“莩”包含有“饿”的意思,“饿”是羡余成分。
2、宸京。“(旦唱)[孝顺歌]奴愁闷,又遇君,思之两口直恁贫。君家又无人,奴家又无亲,全没救兵。去则依然,奴还孤冷。(合)怎得盘缠,盘缠到得宸京”。(同上 第十八出)
“京”是“国都天子居住地”,“宸”是王位或帝王的代称。“宸”是个羡余成分。
二、产生词语羡余现象的原因
词语的羡余现象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受汉语词语双音化的影响,语言为了适应交际需要,从而内部调节、更新、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单音的多义词承载的过多的义位,往往导致表义不清,影响言语交际的效果,汉语选择双音化这种调节方式,使词义显豁明确,同时达到使音律协调目的,以造成语音美感的积极作用,如“睹”本义是“看见、观看”,到了现代用“目睹”,“睹”本身已经包含有用眼睛的意思,“目”是一个包含羡余的成分。
其二,有的词义开始时意义是明确大家都了解的,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意义发生磨损,本义已经衰竭或消失,这些词语到了后代,往往不被大众所理解。为了准确表达或理解,人们往往增加羡余成分。例如“果然”在古代意思是“果然如此”,“然”有“这样、如此”的意思。到了现代“然”的意思消失了,用“果然如此”也没感觉别扭。
此外,一般认为《张协状元》的语言与口语接近,很多词语都是方言词。如上面列举的“亚---”就是方言口语,一些羡余成分来自方言成分,其具体成因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羡余成分从信息论的角度说虽然是多余的,但有其积极地一面。例如可以加强语气,突出情感态度,凸显语义,减轻理解难度。比如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诸如“局促”“畅通(或无阻)”、“邂逅”“痼癖”这样带有文化色彩、文言意味的词语大概不是人人都能很好理解,但加上通俗的羡余成分就好理解了,“局促不安”、“邂逅相遇”、“常年养成的痼癖”,即便不懂“局促”、 “邂逅”“痼癖”,因为羡余成分的使用,这些词语的含义也就得到了揭示。
羡余现象是语言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凡事,过犹不及,都有个度,在用词的过程中不能随便乱用羡余现象造词。超过了度就是语义重复。
参考文献:
[1]伍铁平.读三本新出版的语言学概论教科书[J].中国语文,1998,(2).
[2]郭作飞.张协状元词汇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3]韩陈其.汉语羡余现象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4]李申.近代汉语词语的羡余现象[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3).
[5]赵红梅.义位组合中的羡余[J].语言与文化研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