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也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也把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明确提出。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呢?
首先,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丰富的教学内容,良好生动的教学形式,采取灵活多变、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主动地投身到身体锻炼中去,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炼,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教学,使其掌握足够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去科学地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其次,提高学生对自锻习惯的科学认识。
生命在于运动。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贯穿一些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譬如,在武术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太极拳的保健康复作用讲给学生,如:经常练太极拳能改善神经系统技能;促进消化吸收,改进代偿能力;还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韧带的柔韧性等等。并作一对比,据测试,经常练太极拳的老人,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6.6%,而同龄的老人竟达63.8%。通过讲解和对比,使学生确实认识到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坚持经常锻炼,提高认识,使其主动地投入到自我锻炼中去,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能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基本常识,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理论课中传授。也要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别和性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自锻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的要领和练习过程,并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鼓励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
3、培养学生的自锻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就浓,锻炼效果也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形成自动化,似乎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第四、把握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转化为主动,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定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自锻习惯。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呢?
首先,注重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丰富的教学内容,良好生动的教学形式,采取灵活多变、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其主动地投身到身体锻炼中去,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炼,受益终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教学,使其掌握足够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去科学地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其次,提高学生对自锻习惯的科学认识。
生命在于运动。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贯穿一些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譬如,在武术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太极拳的保健康复作用讲给学生,如:经常练太极拳能改善神经系统技能;促进消化吸收,改进代偿能力;还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韧带的柔韧性等等。并作一对比,据测试,经常练太极拳的老人,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6.6%,而同龄的老人竟达63.8%。通过讲解和对比,使学生确实认识到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要坚持经常锻炼,提高认识,使其主动地投入到自我锻炼中去,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能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去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基本常识,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理论课中传授。也要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差别和性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自锻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的要领和练习过程,并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鼓励激发学生,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
3、培养学生的自锻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就浓,锻炼效果也就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形成自动化,似乎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第四、把握的两个因素。
1、发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学生模仿性强,体育教师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对学生能否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认真贯彻课堂常规,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规范准确地讲解示范动作技术,并且加强练习方法的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转化为主动,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制定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运动时间等。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自锻习惯。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锻习惯,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