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原住民(泛指21世纪出生的孩子),是喝着数字科学的乳汁长大的,按理说,用数字来描述他们成长的过程,甚至溯源他们成长的足迹,应该没问题;因为这个判断符合“实际”,也符合逻辑。但是,当检索这些孩子的成长资料时,却发现资源库里原来这样贫瘠,以至于有的孩子连最基本的信息也是空白!
他们不是数字原住民吗?不错,只不过他们中间的许多,仅仅是背负着一个这样的雅号而已,实质上与上世纪50年代出身的人——他们的爷爷奶奶并没有什么两样。
谁的过错?谁也没有过错!
原来,给这新生代以“数字原住民”命名的时髦人,并没有指出这些原住民必需一个“数字化成长”的经历,更谈不上用数字来规划、引领、监控乃至督导他们“数字化成长”的过程。
时髦者为什么不在数字的舞台上躬身这种实践?因为,他们也只是在贩卖概念的过程中才逐步清醒过来,对于“数字化成长”到底有哪些具体内涵,贩卖初期,他们同样懵里懵懂,不知所云。
什么是数字化成长?
我不揣冒昧,窃以为,针对人生不同的阶段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规划、引导、记录、督导孩子逐步成长的过程,就叫做数字化成长。显然,数字化成长是档案袋评价的高级形式,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取向,是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时空拓展,也是人才培养的高端模式。
当我国的“五年计划”抽出第12张牌,当学前教育普遍纳入义务教育,当国家教育经费大幅提高,当教育均衡被广泛认同时,我突然发现,数字化成长到了瓜熟蒂落的日子。
不用揣摩,每一个孩子从一出生起,家长就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为了他们的教育,都愿意拼尽所有来投资;不用怀疑,从幼儿园到高中,国家对每一个学段都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不用担心,几乎所有的学校,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学校都有这种实施数字化成长的信息技术条件;不能否定,几乎所有的教师,一经提醒,马上就能接受这种数字化成长的意识与理念。现在要做的,是怎样启动这个“数字化成长”工程,让21世纪的数字原住民名副其实地数字化,让我们的教育名副其实地数字化。
在哪里按下这个启动电钮,又怎么启动这个“数字化成长”工程呢?还是窃以为,最佳地点应该选择幼儿园,即使晚一站“开工”,也莫错过小学入学伊始。
当孩子第一次踏入学校(幼儿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就开始记录并保存他们的原始资料和相关的音像数据(许多学校具有实时跟踪记录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情况的技术条件)。这种“相关”,应该具体物化、数字化为“家庭时况”、“身体健康”、“性格特点”、“道德状况”、“学业成绩”、“技能特长”……而且每半年一次,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每月记录一次那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典型事件。当一个孩子走完从幼儿园到初中的12年历程时,24次乃至更多的自然态音像资料,足以判断这些原住民的成长是否健康,是否快乐。用不着在初中后还要学校花费极大的气力,调查他为什么辍学?出现了哪些心理疾患?哪些学科跛腿?有哪些特长?
孩子们的数字化成长,且不说为信息技术教育拓展了怎样一片富饶的处女地,怎样把几乎边缘化了的信息技术教育拉回到舞台的中央;且不说怎样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德育的质量;且不说怎样帮助新兴的心理教育在学校站住脚并且大放异彩;且不说怎样帮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业成绩……仅就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社会对接班人的预知来说,该有多大的作用!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的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难道不是相互了解,继而相互容纳,相互提升?
今天,我们在探索教育规律的时候,往往需要回头掬取以前那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那种掬取,最多也只是在记忆的海洋里,或者文字的揣摩中,打捞一点定性的东西,哪里能够采集到像“音像”这样的全息体?难道还希望我们20年或更久以后的教育,在需要回首时,依然像今天这样狼狈吗?
时不待我啊,数字化成长!
他们不是数字原住民吗?不错,只不过他们中间的许多,仅仅是背负着一个这样的雅号而已,实质上与上世纪50年代出身的人——他们的爷爷奶奶并没有什么两样。
谁的过错?谁也没有过错!
原来,给这新生代以“数字原住民”命名的时髦人,并没有指出这些原住民必需一个“数字化成长”的经历,更谈不上用数字来规划、引领、监控乃至督导他们“数字化成长”的过程。
时髦者为什么不在数字的舞台上躬身这种实践?因为,他们也只是在贩卖概念的过程中才逐步清醒过来,对于“数字化成长”到底有哪些具体内涵,贩卖初期,他们同样懵里懵懂,不知所云。
什么是数字化成长?
我不揣冒昧,窃以为,针对人生不同的阶段目标,利用信息化手段,规划、引导、记录、督导孩子逐步成长的过程,就叫做数字化成长。显然,数字化成长是档案袋评价的高级形式,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取向,是信息技术教育平台的时空拓展,也是人才培养的高端模式。
当我国的“五年计划”抽出第12张牌,当学前教育普遍纳入义务教育,当国家教育经费大幅提高,当教育均衡被广泛认同时,我突然发现,数字化成长到了瓜熟蒂落的日子。
不用揣摩,每一个孩子从一出生起,家长就寄予了莫大的希望,为了他们的教育,都愿意拼尽所有来投资;不用怀疑,从幼儿园到高中,国家对每一个学段都制定了明确的教育目标;不用担心,几乎所有的学校,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学校都有这种实施数字化成长的信息技术条件;不能否定,几乎所有的教师,一经提醒,马上就能接受这种数字化成长的意识与理念。现在要做的,是怎样启动这个“数字化成长”工程,让21世纪的数字原住民名副其实地数字化,让我们的教育名副其实地数字化。
在哪里按下这个启动电钮,又怎么启动这个“数字化成长”工程呢?还是窃以为,最佳地点应该选择幼儿园,即使晚一站“开工”,也莫错过小学入学伊始。
当孩子第一次踏入学校(幼儿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就开始记录并保存他们的原始资料和相关的音像数据(许多学校具有实时跟踪记录学生在校生活与学习情况的技术条件)。这种“相关”,应该具体物化、数字化为“家庭时况”、“身体健康”、“性格特点”、“道德状况”、“学业成绩”、“技能特长”……而且每半年一次,有条件的甚至可以每月记录一次那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典型事件。当一个孩子走完从幼儿园到初中的12年历程时,24次乃至更多的自然态音像资料,足以判断这些原住民的成长是否健康,是否快乐。用不着在初中后还要学校花费极大的气力,调查他为什么辍学?出现了哪些心理疾患?哪些学科跛腿?有哪些特长?
孩子们的数字化成长,且不说为信息技术教育拓展了怎样一片富饶的处女地,怎样把几乎边缘化了的信息技术教育拉回到舞台的中央;且不说怎样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从而提高了德育的质量;且不说怎样帮助新兴的心理教育在学校站住脚并且大放异彩;且不说怎样帮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业成绩……仅就家长对孩子的了解,社会对接班人的预知来说,该有多大的作用!依据科学发展观构建的和谐社会,“和谐”的基础难道不是相互了解,继而相互容纳,相互提升?
今天,我们在探索教育规律的时候,往往需要回头掬取以前那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那种掬取,最多也只是在记忆的海洋里,或者文字的揣摩中,打捞一点定性的东西,哪里能够采集到像“音像”这样的全息体?难道还希望我们20年或更久以后的教育,在需要回首时,依然像今天这样狼狈吗?
时不待我啊,数字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