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超联赛的赞助商,目前金威啤酒的日子和中超联赛一样不好过。
在前期高速扩张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刃剑下, 深圳本土啤酒企业——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正希望通过砍掉一些部门和寻求合作的方式获得自救。知情人士透露,受制于资金压力,金威在今年8、9月间关闭了其闻名业界的艺术团,并停办期刊,还裁掉生产和经营部门100多人。金威高层可能在接下来数月关闭位于罗湖区的深圳一厂。
金威方面表示,金威在战略上重新做了调整,即不再有新的扩张计划,而在现有厂的基础上做好经营。
业绩不佳
金威是香港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1989年开始经营啤酒业务,目前在天津、成都、西安、汕头、佛山、东莞和深圳拥有8个厂。位于深圳罗湖区的深圳一厂是金威的发源地,该厂于1990年7月投产,年产20万千升。
而金威艺术团则被称为金威企业文化中的一道“风景”,成员30多人,大多来自国内比较有名的艺术院校。2006年,金威艺术团在“艺术金威万里行”中,国内巡回演出224场,被称为金威“流动品牌宣传者”。熟悉金威的人士称,金威为艺术团购置了大量音像设备、服装,投入在百万元以上,每月在艺术团上的投入最少30万元。
金威方面证实了停办期刊和艺术团的举动,并强调这是为了调整公司企业文化和品牌传播的形式,不是因为资金链紧张。
同时,金威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总经理赵晓菁表示,金威在国内啤酒业中是资产负债率最低的企业之一,也是资金最稳健的企业之一,金威新建厂的运作良好,“没有任何关厂的想法。”
有业内人士认为,曾在深圳市场上占据70%-80%份额的金威啤酒,目前份额已滑至20%-30%,落后于外来的青岛啤酒,与华润雪花份额相近。对于占主营业务收入70%左右的12°金威啤酒(老金威),金威对其多年的口感也做了修改,从原来的12°改为11°。
2002年—2006年保持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但2007年金威年报显示亏损2357万港元,这是2002年后首次出现亏损。在年报发布后不久,金威于今年7月宣布高层调动,由控股股东粤海控股董事长李文岳代替叶旭全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而叶旭全与金威啤酒原董事总经理江国强分别改任公司行政总裁及常务副总裁。被视为金威灵魂人物的叶旭全是《春天的故事》的词曲作者,他的调任引来业界对金威易帅救市的怀疑。而对于金威而言,2008年如未能止亏,在资本市场上将难以获得认同。
赵晓菁表示,金威销量出现下滑,一方面是因为新厂扩建,公司开支加大,而从2007年开始赞助中超,每年2000多万元的赞助费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另一方面,由于外地啤酒进入华南地区,啤酒销售费用上升,使得吨酒利润下降。 “不仅金威,整个啤酒行业都是这样,比如金星啤酒集团南京厂基本倒闭,广东厂也处在倒闭边缘。”广东啤酒行业人士表示。
暂停扩张
金威原来在深圳罗湖和宝安各有一厂,从2004年1月起,金威相继在汕头、天津、东莞、西安、成都、佛山投资开设新厂,版图从深圳扩展至华南、华北、西南、西北,总产能扩大至170万千升。金威的目标是要实现2014年产能超过250万千升、年销量超过200万千升。
2007年,金威基本完成全国布局,短短3年,金威异地投资6个厂,所需资金超过20亿元,大部分为公司自有资金。酒类营销专家柳剑华表示,一般情况下,投资建一个啤酒厂最快需要3年-5年回收,慢则长至10年,金威短短3年投资6个厂,加上一个厂只有二三十万千升产能,毛利不高,资金上会面临很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整体利润下降,也给金威啤酒的收入带来影响。广东酒类营销人士朱浪表示,几年前全国吨酒利润不过百元左右,而广东达400元,这吸引了青岛、雪花等外地厂家进入。珠江啤酒、华润雪花、金威啤酒都在扩大产能,竞争过于激烈,厂家要么降价,要么增加销售费用。因此,广东啤酒总体利润下降很快,吨酒利润已降至100元之内。金威2007年年报显示,尽管其啤酒销量较上年增长14.9%,但毛利却下降了11%。
金威的异地扩张并不太顺利。早期广东高利润,金威快速积累原始资金,价位较高。啤酒行业人士认为,金威在汕头布点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汕头只有珠江啤酒建厂,且为灌装厂,销量有限;但在天津、西安、东莞布点可以说是一个败笔。由于啤酒的消费者认同需要时间培养,金威在北方的销量并不理想。赵晓菁表示,集中化是啤酒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扩张会带来风险和压力,但是整个啤酒行业大势所趋。如金威等到今年扩张,可能没有机会,还会带来成本费用的增加。
柳剑华表示,随着国外资本的进入,啤酒业开始向寡头方向发展,很多啤酒厂家很早就完成了全国布局,这两年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内部消化”的过程,金威的异地扩张晚了一步。另外,作为一个中型规模的啤酒厂,扩张太快,人才管理也跟不上节奏。
赵晓菁说,2007年下半年,金威在战略上做了调整,即不再有新的扩张计划,而是把现有的厂做好。“原来买地时买了三四十万千升的规模,预留了一些地,这些厂现在都是20万千升规模,未来可以在现有厂的基础上扩建。”对于金威多数基地未能达产,赵晓菁表示,扩建要等到达产之后才能实施,而目前,金威内部正在通过降低能耗和缩减成本,达到节流的目的。
知情人士表示,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金威一直在寻求合作,包括金威现在的第二大股东喜力都是意向合作方,另外金威接下来可能会在中高层中重新做人事调整。金威方面表示,公司不缺少资金,不会有股票增发的计划和安排。
在前期高速扩张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双刃剑下, 深圳本土啤酒企业——金威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正希望通过砍掉一些部门和寻求合作的方式获得自救。知情人士透露,受制于资金压力,金威在今年8、9月间关闭了其闻名业界的艺术团,并停办期刊,还裁掉生产和经营部门100多人。金威高层可能在接下来数月关闭位于罗湖区的深圳一厂。
金威方面表示,金威在战略上重新做了调整,即不再有新的扩张计划,而在现有厂的基础上做好经营。
业绩不佳
金威是香港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1989年开始经营啤酒业务,目前在天津、成都、西安、汕头、佛山、东莞和深圳拥有8个厂。位于深圳罗湖区的深圳一厂是金威的发源地,该厂于1990年7月投产,年产20万千升。
而金威艺术团则被称为金威企业文化中的一道“风景”,成员30多人,大多来自国内比较有名的艺术院校。2006年,金威艺术团在“艺术金威万里行”中,国内巡回演出224场,被称为金威“流动品牌宣传者”。熟悉金威的人士称,金威为艺术团购置了大量音像设备、服装,投入在百万元以上,每月在艺术团上的投入最少30万元。
金威方面证实了停办期刊和艺术团的举动,并强调这是为了调整公司企业文化和品牌传播的形式,不是因为资金链紧张。
同时,金威啤酒(中国)有限公司品牌管理部总经理赵晓菁表示,金威在国内啤酒业中是资产负债率最低的企业之一,也是资金最稳健的企业之一,金威新建厂的运作良好,“没有任何关厂的想法。”
有业内人士认为,曾在深圳市场上占据70%-80%份额的金威啤酒,目前份额已滑至20%-30%,落后于外来的青岛啤酒,与华润雪花份额相近。对于占主营业务收入70%左右的12°金威啤酒(老金威),金威对其多年的口感也做了修改,从原来的12°改为11°。
2002年—2006年保持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但2007年金威年报显示亏损2357万港元,这是2002年后首次出现亏损。在年报发布后不久,金威于今年7月宣布高层调动,由控股股东粤海控股董事长李文岳代替叶旭全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而叶旭全与金威啤酒原董事总经理江国强分别改任公司行政总裁及常务副总裁。被视为金威灵魂人物的叶旭全是《春天的故事》的词曲作者,他的调任引来业界对金威易帅救市的怀疑。而对于金威而言,2008年如未能止亏,在资本市场上将难以获得认同。
赵晓菁表示,金威销量出现下滑,一方面是因为新厂扩建,公司开支加大,而从2007年开始赞助中超,每年2000多万元的赞助费也是一笔庞大的开支。另一方面,由于外地啤酒进入华南地区,啤酒销售费用上升,使得吨酒利润下降。 “不仅金威,整个啤酒行业都是这样,比如金星啤酒集团南京厂基本倒闭,广东厂也处在倒闭边缘。”广东啤酒行业人士表示。
暂停扩张
金威原来在深圳罗湖和宝安各有一厂,从2004年1月起,金威相继在汕头、天津、东莞、西安、成都、佛山投资开设新厂,版图从深圳扩展至华南、华北、西南、西北,总产能扩大至170万千升。金威的目标是要实现2014年产能超过250万千升、年销量超过200万千升。
2007年,金威基本完成全国布局,短短3年,金威异地投资6个厂,所需资金超过20亿元,大部分为公司自有资金。酒类营销专家柳剑华表示,一般情况下,投资建一个啤酒厂最快需要3年-5年回收,慢则长至10年,金威短短3年投资6个厂,加上一个厂只有二三十万千升产能,毛利不高,资金上会面临很大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整体利润下降,也给金威啤酒的收入带来影响。广东酒类营销人士朱浪表示,几年前全国吨酒利润不过百元左右,而广东达400元,这吸引了青岛、雪花等外地厂家进入。珠江啤酒、华润雪花、金威啤酒都在扩大产能,竞争过于激烈,厂家要么降价,要么增加销售费用。因此,广东啤酒总体利润下降很快,吨酒利润已降至100元之内。金威2007年年报显示,尽管其啤酒销量较上年增长14.9%,但毛利却下降了11%。
金威的异地扩张并不太顺利。早期广东高利润,金威快速积累原始资金,价位较高。啤酒行业人士认为,金威在汕头布点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汕头只有珠江啤酒建厂,且为灌装厂,销量有限;但在天津、西安、东莞布点可以说是一个败笔。由于啤酒的消费者认同需要时间培养,金威在北方的销量并不理想。赵晓菁表示,集中化是啤酒业面临的必然趋势,扩张会带来风险和压力,但是整个啤酒行业大势所趋。如金威等到今年扩张,可能没有机会,还会带来成本费用的增加。
柳剑华表示,随着国外资本的进入,啤酒业开始向寡头方向发展,很多啤酒厂家很早就完成了全国布局,这两年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一个“内部消化”的过程,金威的异地扩张晚了一步。另外,作为一个中型规模的啤酒厂,扩张太快,人才管理也跟不上节奏。
赵晓菁说,2007年下半年,金威在战略上做了调整,即不再有新的扩张计划,而是把现有的厂做好。“原来买地时买了三四十万千升的规模,预留了一些地,这些厂现在都是20万千升规模,未来可以在现有厂的基础上扩建。”对于金威多数基地未能达产,赵晓菁表示,扩建要等到达产之后才能实施,而目前,金威内部正在通过降低能耗和缩减成本,达到节流的目的。
知情人士表示,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金威一直在寻求合作,包括金威现在的第二大股东喜力都是意向合作方,另外金威接下来可能会在中高层中重新做人事调整。金威方面表示,公司不缺少资金,不会有股票增发的计划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