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葡萄酒

来源 :酒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ng4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总是随着喝葡萄酒的机会越来越多,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口味的风格。
  
  很多人对于中国葡萄酒消费者的口味有这样的认识:认为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喜欢偏甜的口味,不喜欢酸的口味,而进口葡萄酒较为酸涩,很难适应中国消费者的口味。而且,不少人也认为这是进口葡萄酒在市场上很难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的口感
  
  除去价格影响因素之外,从山野葡萄酒拥有着大量的消费者群体这一事实来看,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喜欢偏甜的口味,尤其是中老年人非常的明显。喜爱偏甜的口味,可以解释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半汁甜型葡萄酒而不喜欢干型葡萄酒,为什么总有人要往干红里面兑雪碧、可乐等等。这的确是事实,但是这不能够单独从“中国人的口味”来解释。
  中国开始消费葡萄酒的时间并不算长,对于葡萄酒消费来说,从未知进入,总还是有一定过程的,国外也有这样的范例,对于刚刚开始消费葡萄酒的人来说,甜型酒总是更好接受一些。另外,对于消费场所也有一定的局限,比如在酒吧、夜总会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干红要兑了雪碧才喝的?因为干红,即便是质量过得去的,也更适合配餐饮用而非单饮。单饮的葡萄酒,甜型的要比干型的要易于接受。所以喜好偏甜口感,并非是中国人口味问题,而是消费初级阶段的问题。美国也是经历了这么一个消费者从喜欢甜型酒(甚至兑上各种不同的原料来做“冷鸭子”—— Cold Duck的直译,意译为葡萄酒饮料)到喜欢干型酒的过程。
  消费者的口味是变化多样的,不能单单以喜爱偏甜口感而就此认定我们的消费者无法接受其他口感。我们办公室两位女同事,都是对葡萄酒毫无认识的人,其中一个就喜欢偏甜的,而另一个则喜欢偏酸的干型酒。一次聚会过程中,我为她们选的Muscato d’Asti就深受喜甜女同事的喜欢,而另外一个则比较喜欢另外我选的一款Wolf BlassUnwooded Chardonnay干白酒。
  
  好酒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那么,进口葡萄酒是否真的有不适应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口味的问题呢?这种情况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有些人对进口葡萄酒的非议,除了有“牛血粉”、“洋垃圾”等事件心理因素在前,主要针对是口味问题。我不敢说提出非议的人完全不了解进口葡萄酒,但是我们要考虑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消费什么样的进口葡萄酒呢?
  事实上,直到今天,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并没有真正地开始消费进口葡萄酒。他们喝到进口葡萄酒的途径有可能是别人送礼,有可能是在酒吧、夜总会、餐厅的消费,有可能是自己购买。不论是哪种方式,让消费者买到质量存在问题的进口葡萄酒的可能是非常之高的,尤其以前两种途径为甚。这些质量问题有可能是来自葡萄酒的源头,在他们进口的时候就不是高质量的酒,很多酒吧和餐厅(尤其是中餐厅),对他们销售的进口葡萄酒没有什么质量控制的,我是亲眼见过某个酒吧以25元的低价买进西班牙的普通餐酒(有可能这批酒已经倒过几手,或存放很久了),然后以近200元的价格卖出去。另外有可能来自于中间环节,葡萄酒的运输储存过程中,让葡萄酒变质了,现在很多超市里面,葡萄酒在货架上一放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是很危险的。仅仅以这些低质或者变质的葡萄酒来代表进口葡萄酒的口味是不恰当的,从而作出进口葡萄酒不适合中国人口味也是不恰当的。
  以前有个酒友的故事,说3个香港警察赌马赢了10万港币,在“柏翠餐厅”喝3瓶Chateau Petrus的故事,这3个人按说是毫不懂酒的人,但是ChateauPetrus喝到嘴里也知道“好喝”,所以才点了1瓶之后能连喝掉3瓶(全然不知此酒昂贵)。我也遇到过这样的经验,让一个对葡萄酒全然不知的人品尝一款非常好的进口葡萄酒(当然价格没有Chateau Petrus那么离谱),对方的反应也是“真好喝”。
  可见,好酒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
  
  适合自己的或许才是最好的
  
  进口葡萄酒当然口味也是千差万别的,目前所谓的国际口味:果香浓郁、酸度适中、单宁柔和、口感丰满宽阔成熟,这基本是新世界酒的特点。而某些旧世界的葡萄酒,因为传统是要配餐饮用的关系,酸度单宁都比较重,刚开始接受起来也是有些难度。但是总体来说,高质量的葡萄酒即便酸度高,单宁高,也不会让人感到刺激不适,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然而低质量的酒,不论进口还是国产,酸涩味道不平衡,才会让人感到不好喝。
  人总是随着喝葡萄酒的机会越来越多,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口味的风格。前一段时间看到Robin Garr的亲身经历,他与Kendall Jackson的酿酒师Randy Ullom一起品尝“Vintner’sR e s e r v e ” 2 0 0 2 年份C h a r d o n n a y 和2 0 0 1 年份M e r l o t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There’s tannin in this Merlot,and acidity, and ripe black-cherryfruit. Isn’t Merlot in this pricerange supposed to be soft and easystuff?”(这个Merlot里面有单宁,还有酸和成熟的黑樱桃果味。这个价位的Merlot不应该是柔和简单的东东吗?)酿酒师Randy的回答是:“Times arechanging, It’s baby steps, but wethink the market is changing, andour wines are, too.”(时代变了,这仅仅是一小步,我们想市场是在变化的,我们的酒也是。)人们的口味变了,Kendall Jackson也变了,2002年份Vintner’s Reserve Chardonnay的残糖从以前的0.8%降到了0.5%。人们口味的变化反映了随着酒越喝越多,口味的成长趋势,从简单柔顺到复杂严谨。
  不可否认,目前国内还是有相当的酒质量比较低,口感不平衡,从这点上不能责怪消费者不懂酒,或者不接受干酒口味,甚至兑雪碧来喝。也不要简单以低质酒的口感来判断进口酒不适合中国人的口感,暂时也不要夜郎自大般的要“创造”所谓适合的口味。以虚心的态度先学习才能谈到有发展,没学走的时候是跑不起来的。我相信有中国独特风格的葡萄酒最终会出现,长城那句广告词说得好:“泥土香是中国的!”
其他文献
有一种人,懂得享受是他们的职业素养,品位高尚是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他们中的精英,全世界也就一百来个。美酒、佳肴、奶酪、雪茄和旅行勾勒出他们五彩斑斓的职业人生。他们被称做侍酒师,国际通用名称叫Sommelier。他们有专业酒水知识和技能,在高档豪华的餐饮店,为客人提供酒类服务和咨询,负责菜单的设计、酒的鉴别、品评、采购、销售以及酒窖管理。  侍酒师要有基本的美学修养,有敏感的时尚感知,高尚的品位,才能
期刊
以香型差异化而谋求高端突围的白酒企业,正在演绎着一场高端白酒的“香型之战”。  与泸州老窖的“浓香鼻祖”、郎酒的“酱香典范”不同的是,同样是身为名酒的古井贡和酒鬼酒选择了以“香型”差异化突围的高端战略。浓香型的古井贡酒,以更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淡雅香型”发力高端;而酒鬼酒,则以“前浓,中清,后酱”的“馥郁香型”作为其独特的高端卖点。  高端白酒市场,不论是浓香,还是酱香并非可一统天下,这就预示着在
期刊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中国人眼里30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轮回。香型出现在白酒市场近30年了,30年里三大主流香型轮番引领了市场潮流,让非主流香型在抗争之后,多少有一点落寞。不少非主流香型企业都曾追随过主流香型的脚步,可是紧追过后,市场份额不仅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增加,反而一路下滑。单纯模仿主流香型这条路走不通,非主流香型企业纷纷选择了回归,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优势香型上……    米香型    
期刊
哑铃与橄榄    中国当前酒类推广模式是两头大、中间小哑铃形,以广告投放和终端营销为主,是在专业市场发育不全的情况下的酒类推广模式。目前广告是我国酒类产品推广的主要渠道,各大电视台酒类广告所占的比重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终端本来是销售的对象,但由于中国酒的推广渠道单一,终端也在发挥着推广的作用:包括信息传播、体验甚至广告。我国的哑铃形酒类推广模式,主要原因是专业市场发育不全,专业的推广渠道匮乏,企
期刊
自从上世纪90年代白酒市场开放以后,陕西白酒市场就存在群龙无首的现实格局。直到2004年以后,陕西地产白酒的形势才有所好转,这得益于凤香型白酒在陕西市场的重新崛起。2005年,西凤年销量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如今西凤即将顺利实现2008年15亿元的目标销售。  在凤香型白酒回暖的大势下,其他白酒企业也先后打出了“凤香型”、“浓兼凤”、“凤兼浓”等新品,如2007年长安酒厂推出了浓兼凤香型白酒,200
期刊
鲁酒产量雄踞全国前茅,文化底蕴深厚,但长期以来面对“浓香型”一统天下的局面,鲁酒一直身处没有本地个性化的品牌的尴尬。作为鲁酒惟一的创新香型——芝麻香型的崛起,有意激活鲁酒被动局势,亮出“鲁酒”极富个性化的品牌。    据了解,目前,全国白酒总产量400多万千升,芝麻香型白酒占全国总产量的0.36%,而景芝酒业的芝麻香型白酒产量就占全国芝麻香型白酒总量的90%以上。记者从近日召开的“鲁酒新突破:芝麻
期刊
没有云,天空依然是天空;没有天空,云却不再是云。  ——题 记    仅从营销角度来看,目前酒行业对文化的认识基本是两个极端:一是认为酒文化就是灵魂,是一切;另一种则恰恰相反,认为酒文化基本没用。      7年前我离开刚成立不久的青岛啤酒北方事业部,进入一家专注于酒行业的营销策划公司,我清楚地记得,我的主管给我培训的时候让我牢记的一句话:“酒是酒文化的一部分”,我深以为然,并牢记在心。然后,我继
期刊
假冒的进口酒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当前阻碍进口酒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但进口酒很难发展,还会造成对国产葡萄酒的伤害。    继长沙糖酒会进口酒大出风头后,11月底的“2008广州国际名酒展览会暨第三届世界名酒节”再次成为进口酒商们表演的舞台。    持续造势    11月27日—29日,由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广州科通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2008广州国际名酒展览会暨第三届世界
期刊
从过去中国酒文化营销的历史表现来看,不论多么优雅还是恶俗,酒文化的民间基础还是这两大类。但是,由于90年代后期的“酒文化”泛滥,渐渐在酒市场上出现了5大流派: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人物文化、情感类文化和其他概念文化,具体到各个厂家实战运用时,又出现了9大不同的细分表现: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窖池文化、哲理文化、情感文化、民俗文化、热点文化、祈愿文化、概念文化。一时之间,酒文化不亦乐乎,各大厂家仿佛不沾
期刊
自从跟着中国中小企业营销专家顾问团,到全国各地为中小企业做一些公益性的营销咨询的操作,发现在去过的白酒企业中,都存在着两个共同的毛病,一是拿古老的文化来作为自己的品牌导向,实现白酒产品的品牌价值。另一种是拿粮食酿造工艺来完成文化塑造,说明其白酒品牌品质的不可多得。但是,我们跑的那么多的白酒企业里,却没有一家因为自己的这两种文化定位,使产品火起来,使产品能在当地有一席之地,大部分只能是靠着白酒市场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