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是知识信息反馈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好的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那么怎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有效性
1 教师少问学生多问,给学生留足参与课堂的时间
1.1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课堂是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目前课堂存在的“满堂问”,几乎所有的问题由教师提出,这一点就证明了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受教师的支配。但是大量的事实与经验证明,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得转变自己的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
1.2 改变课堂形式。大量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回答教师提问的地位,这样的课堂形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增加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的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变“满堂问”为“对话式”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创设让学生提问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答。具体做法如下:
1.2.1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学生学习新知识用三十分钟到三十五分钟就可以了。我在教学中都是力争提前几分钟或十几钟讲完一节课的内容,然后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
1.2.2 在课堂教授主要教学内容之后留出几分钟。这时,教师停下来向学生发出一些征询性的话语,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关于这一内容的疑惑和想法说出来。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这一节时,当学生认识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之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画的电路图有什么想法?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如电源的正负极对调是否影响灯泡的亮来灭?开关接在电源的正极或负极一样吗?等等,教师逐一就问题进行解答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
2 改变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教师实现交流的一种手段,也是建构学生认知体系的一种方法,所以好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而一些无效的、粗浅的提问在课堂中仅起到点缀的作用。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需以学生学习的思考过程为主线,分析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然后设计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合上节拍。例如:如学习了滑动变阻器之后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滑时,电阻怎样变?电流怎样变?进一步拓展,小灯光两端的电压怎样变?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不变,怎样变?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进一步理解了电路特别各量之间和关系,还开阔了思路,拓展了思维。
3 提高提问的技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更是备学生,而且设计总是要把内容和学生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要考虑每一个问题有无必要提?问题之间如何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哪些问题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些什么问题?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又提出什么问题?例如:讲“滑动变阻器”一节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问题: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这样提出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研究比热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知识的结构和他们的认知水平。先从生活入手,然后提出如下问题:加热一壶水和半壶水,哪种情况加热时间长?如果把同一壶水分别加热到温水和沸水两种情况,哪一种需要的时间长?加热时间长短反应出哪个物理量的不同呢?加热相同质量的物质又和水所用的时间一样吗?学生因此由浅入深地进入了实验和讨论中。由上所述,要改变问题深度不够这种现状,就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教师应不问少问,要在该问的地方提高难度和深度,学生不懂的更应该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质量,提高课堂的效率。
4 抓住提问的时机
4.1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要会提问。物理课有许多探究实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生认知与现象发生冲突或有疑难时提出问题。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在介绍完做法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实验完成之后,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学生会发现测量的像到玻璃板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此时教师就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呢?学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测量。这时再问:两次测量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之中。又如在学习连接电路时,有的小组的实验装置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就问他们:这是一个电路,电路出现故障应怎么办?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问题所在。
4.2 提问面要广,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信息。例如:在学习“电路元件符号”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展开小组竞赛,比比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符号最多,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之中,同时教师也及时获得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4.3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作为家庭作业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堂效果会大大提高。
5 选准切入点,精练语言
教师的课堂用语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这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尤其是教师提问模糊,会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仔细研究所要问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变换角度,选准切入点,然后推敲提问所用语言。例如讲“质量”一节,一般性的提问是:为什么质量不随状态而改变呢?空洞的提问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改变视角和切入点,问得更具体、生动,学生就会积极抢答,常规提问使学生厌烦,而转换切入点会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总之,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索与积累,提高提问技能以便圆满完成课堂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有效性
1 教师少问学生多问,给学生留足参与课堂的时间
1.1 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课堂是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目前课堂存在的“满堂问”,几乎所有的问题由教师提出,这一点就证明了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受教师的支配。但是大量的事实与经验证明,要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能实现这一目的的。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得转变自己的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
1.2 改变课堂形式。大量问题固然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回答教师提问的地位,这样的课堂形式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增加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的时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变“满堂问”为“对话式”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创设让学生提问的空间,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答。具体做法如下:
1.2.1 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学生学习新知识用三十分钟到三十五分钟就可以了。我在教学中都是力争提前几分钟或十几钟讲完一节课的内容,然后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提问题,教师及时给予解答。
1.2.2 在课堂教授主要教学内容之后留出几分钟。这时,教师停下来向学生发出一些征询性的话语,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关于这一内容的疑惑和想法说出来。例如:在学习《电流和电路》这一节时,当学生认识电路的构成及电路图之后,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画的电路图有什么想法?学生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如电源的正负极对调是否影响灯泡的亮来灭?开关接在电源的正极或负极一样吗?等等,教师逐一就问题进行解答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
2 改变提问的方式
提问是教师实现交流的一种手段,也是建构学生认知体系的一种方法,所以好的提问可以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思维能力。而一些无效的、粗浅的提问在课堂中仅起到点缀的作用。要想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需以学生学习的思考过程为主线,分析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然后设计和提出问题,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合上节拍。例如:如学习了滑动变阻器之后就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滑动变阻器滑片向左滑时,电阻怎样变?电流怎样变?进一步拓展,小灯光两端的电压怎样变?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不变,怎样变?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进一步理解了电路特别各量之间和关系,还开阔了思路,拓展了思维。
3 提高提问的技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内容,更是备学生,而且设计总是要把内容和学生这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要考虑每一个问题有无必要提?问题之间如何逐步向深层次发展?哪些问题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些什么问题?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又提出什么问题?例如:讲“滑动变阻器”一节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问题: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与什么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这样提出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的知识,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如在研究比热容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知识的结构和他们的认知水平。先从生活入手,然后提出如下问题:加热一壶水和半壶水,哪种情况加热时间长?如果把同一壶水分别加热到温水和沸水两种情况,哪一种需要的时间长?加热时间长短反应出哪个物理量的不同呢?加热相同质量的物质又和水所用的时间一样吗?学生因此由浅入深地进入了实验和讨论中。由上所述,要改变问题深度不够这种现状,就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学生很容易接受的教师应不问少问,要在该问的地方提高难度和深度,学生不懂的更应该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问题的质量,提高课堂的效率。
4 抓住提问的时机
4.1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要会提问。物理课有许多探究实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学生认知与现象发生冲突或有疑难时提出问题。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在介绍完做法和注意事项后,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实验完成之后,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学生会发现测量的像到玻璃板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不相等,此时教师就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呢?学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测量。这时再问:两次测量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这个问题的讨论之中。又如在学习连接电路时,有的小组的实验装置一点反应也没有,我就问他们:这是一个电路,电路出现故障应怎么办?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问题所在。
4.2 提问面要广,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获得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信息。例如:在学习“电路元件符号”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展开小组竞赛,比比看哪一小组写出的符号最多,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比赛之中,同时教师也及时获得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4.3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作为家庭作业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堂效果会大大提高。
5 选准切入点,精练语言
教师的课堂用语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这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尤其是教师提问模糊,会使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要仔细研究所要问的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变换角度,选准切入点,然后推敲提问所用语言。例如讲“质量”一节,一般性的提问是:为什么质量不随状态而改变呢?空洞的提问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改变视角和切入点,问得更具体、生动,学生就会积极抢答,常规提问使学生厌烦,而转换切入点会使学生感到新颖有趣。
总之,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索与积累,提高提问技能以便圆满完成课堂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