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课的形式灵活多样,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课题结合语言、神态等进行艺术创造,才能使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意犹未尽”,以高涨的热情、旺盛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的学习任务中去。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
1 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以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以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个性领域。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
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数学也变得形象具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除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顺序颠倒,两式相加成为:1+2+3+……+100+100+99+98+……+1,101+101+101+……+101=101×100,再被2除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n(a1+an)/2。
例: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由于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在新课开始时可讲游戏:玩“多米诺”骨牌。玩此游戏的原则主要有两条:①排此骨牌的规则:前一块牌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②打倒第一块。讲完这两条规则后问学生:“经过这两个步骤后,结果怎样?”学生很快回答:“所有的骨牌都倒下了。”再由此游戏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2 设置疑点,引起重视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数学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发表个人独到见解。这样,必定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导入恰恰是设疑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例:讲《余弦定理》时,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再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这四部分面积是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要小点,中间的圈要大点,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3 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例如:在一次调研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居然迟到了,让调研员和学生们在“他为什么迟到了?”的疑惑中等待了两分钟,任课的老师匆忙进教室后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6.10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加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变量与函数”,单价6.10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生答:y=6.10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
“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老师,而这样的一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应注意:①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③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④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导入艺术
1 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随着数学教学的价值取向由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以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以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个性领域。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
新课开始可讲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数学也变得形象具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除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顺序颠倒,两式相加成为:1+2+3+……+100+100+99+98+……+1,101+101+101+……+101=101×100,再被2除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n(a1+an)/2。
例: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由于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在新课开始时可讲游戏:玩“多米诺”骨牌。玩此游戏的原则主要有两条:①排此骨牌的规则:前一块牌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②打倒第一块。讲完这两条规则后问学生:“经过这两个步骤后,结果怎样?”学生很快回答:“所有的骨牌都倒下了。”再由此游戏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2 设置疑点,引起重视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数学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发表个人独到见解。这样,必定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导入恰恰是设疑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例:讲《余弦定理》时,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c2=a2+b2,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c2=a2+b2-x?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c2=a2+b2+x?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再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的说:“这四部分面积是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要小点,中间的圈要大点,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3 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例如:在一次调研活动中,上课的老师居然迟到了,让调研员和学生们在“他为什么迟到了?”的疑惑中等待了两分钟,任课的老师匆忙进教室后的开场白是这样的:对不起,我迟到了,大家一定想知道我迟到的原因吧,那是因为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发现所骑的摩托车没有汽油了,于是就到路边的电脑加油站加油了,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6.10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加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变量与函数”,单价6.10元/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生答:y=6.10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我的摩托车油箱最多能装10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生答:0≤x≤10)……
“函数”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如何引入、如何讲解历来困扰着我们数学老师,而这样的一节课所创设的引入问题给予了我们太多的启示和感悟。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而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巧妙设置“迟到”——“加油”——“函数”的导入过程,引人入胜。
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了整个课堂教学服务的,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因此,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应注意:①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③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④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