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州市博爱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7年的老校,原名武进县丰西乡第十一初小,1952年更名为常州市博爱路小学,2003年又更名为常州市博爱小学。2015年8月,博爱小学进行原地重建,在发扬悠久厚重的学校文化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改造,成为了一座“图书馆中的学校”。
走进博爱小学,可以看到主体建筑的外墙就像一个巨型书架,一层一层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本超大型图书。据博爱小学校长巫惠群介绍,学校以整体打造“阅读环境学习社区”为目标,力求营造一种全景式的学习环境、全息式的学习氛围及资源型的学习空间,最终向着更高的办学品质发展。那么,这座图书馆中的学校是如何诞生的?都设置了哪些“场馆”,有哪些“馆藏”?孩子们在这样一所学校中是如何阅读、全面成长的?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深入走进校园,开始对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学校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打造多维空间,校园处处溢满书香
图书馆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天堂,学校是学生心灵的家园。博爱小学是如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学校现任校长巫惠群,她创造性地提出了“图书馆中的学校”这一理念。而谈起这一理念的缘起,巫校长首先为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11年9月的一个中午,她突然听到办公室外面传来了一阵哭声,出去一看,发现一个女孩两眼通红。巫校长连忙问原因,这时旁边的一个同学抢先解释说,这个女孩想借阅《哈利·波特》,可连续排了两个中午都没轮上,书没有借成,所以很伤心。这件事给巫校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她这样问自己:“如果学生连借一本书都这么困难,还怎么让他们大量阅读?还怎么让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厚重基石,成为博爱小学的亮点和特色?” 2012年初,正值校安工程改建,整个校区都需要原地重建,“我当时就想,机会来了。我们要建一所图书馆中的学校,要让书本就在学生身边,让学习随时发生。”巫校长说。
环境改造人,氛围塑造人。博爱小学将物理空间升级为阅读社区,在几个关键点上进行了转型。首先,让阅读环境更加人性化。在对校园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放弃了普遍的方形结构,而将连廊的两端设计成近乎圆形,“从上空俯瞰就像一个葫芦”。这不仅扩大了使用面积,还有助于充分采光,舒适美观之余也更有人情味。其次,让阅读空间更具互动性。在将物理空间放大后,通过空间的二次改造,营造出不同的小空间,形成不同类型的区域,以支持学生之间开展多元的阅读分享和体验探究活动。第三,让阅读更具自主型。老师们将阅读活动的策划权和管理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阅读活动的管理和设计。在不同的“街区”,都设有“博爱小当家”服务站,这样,每个学生都是“图书馆”的主人,都能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和书香气息。
通过学校空间的变革,如今校园更加具有阅读和学习的特质,更能支持和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走进学校大厅,正中间的“BOAI”字母书架分为新书发布区、漂书吧、分享树、阅读排行榜,处处都让人感受到阅读分享的气息。二楼红领巾街区有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每一片绿叶,都书写着博爱学子的美丽心愿。三楼阅读街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馆,除了人文经典、科学自然、国际视野等专题书架供学生随时翻阅外,还有“一面有声音的墙”可以让学生随时扫二维码听到伙伴分享的故事和朗读的作品,“星空剧场”则是各种读书会、博爱讲坛、戏剧表演和沙龙的交流场。四楼数学、科技创意街区集数学体验与科技创意于一体,全开放式的设計充分呈现了自主体验、自我管理、智慧共享的理念。
为了让书成为无处不在的靓丽风景,学校想方设法不断丰富和更新书源。除了拿出专项经费分期、分批购买书籍外,还通过与新华书店合作共建,设立“新华书店新书专柜”;建立“个人捐助书屋”,提倡“图书漂流”,确保阅读活动有“源头活水”。正是这处处书香的校园,成为了学生心中的“梦田”,家长交口称赞的“巴学园”。
建设图书馆中的学校,大力推广阅读,也是对博爱小学传统和特色的传承。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博爱小学就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的阅读课题研究,近年来,学校以省级课题“博爱新语文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化了阅读教育。“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传承,对阅读的重视和推广贯穿了博爱的校史,这是需要珍视的财富。也只有立足在既有传统上,新的理念才有可能落地生根。”巫校长说。
定制“博爱课程”,核心素养日渐生长
在博爱小学,有一种“新课程”,有一种“新语文”,也有一种“大阅读”。2016年初,基于“图书馆式”学习社区的初步落成,博爱小学构建了“一体三核”的博爱课程,并采用了相对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一体”是指把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进行一体化整合,强化阅读活动的开展;“三核”是指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实施效率,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开展阅读活动。想要真正地学会阅读方法、打好语文基础,单纯读课本无疑是不够的,这种学科设置的目的就是希望引领学生跳出教材,由知识到素养,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由本学科到跨学科,将各种学习资源无限放大,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区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长空间。在一楼的阅读共享街区,人气最旺的是“领养书架”。有一次,五年级4班的学生“领养”了当期的书架,并将主题定位“跟着吴姐姐去穿越”。他们在书架上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几十本《听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丛书,并贴出了邀请共读的海报。海报一出来,报名的同学就有上百人。课余时分,少了些追逐、嬉戏,多了三五人凑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在三楼的“星空小剧场”,是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平台,来自各个年级的读书爱好者齐聚一堂,讲故事、听评书、演课本剧、举办有奖历史知识竞答……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这些活动人人参与,并根据考核细则计入期末分数,学生们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获得成就感。
学校开发的系列主题课程也是推广“大阅读”的重要支撑。课程主题大多源自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的“动物”课程,二年级的“甜蜜糖果”课程,三年级的“旅行”课程,四年级的“雾霾”课程,五年级的“荒野求生”课程,六年级的“万桥博览”课程等。《万桥博览》主题课程由六年级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古今中外有关桥的诗文,数学教师讲桥梁的结构设计、承重,英语教师组织学生用英语介绍世界各地的桥,美术教师带着学生设计出各式各类的桥……这样的课程,围绕一个主题,打通了学科壁垒,教师之间紧密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发现、创新无处不在。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里,“皮影戏”只有一页的内容。但在博爱小学,多学科老师联合,将“皮影戏”拓展成为一个系列的单元课:看皮影—做皮影—演皮影。其中演皮影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先去找故事,再进行改编,《西游记》《红楼梦》,甚至没有听说过得故事,都变得流行起来,孩子们争相阅读、积极撰写脚本,读写及演讲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博爱课程不仅让孩子们的学得更快乐,也成为一把打开老师智慧的钥匙。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也容易迷失方向。多年来,老师们习惯自上而下地推进课程,并没有选择和研发课程的权力,而如今把这种权力放开,老师们的智慧也就迸发出来了。学校建设了“博爱微课程学院”,目前拥有两千多个老师自己录制上传的课程,全部都是原创。这些在专业成长的背后,是老师们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阅读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
“孩子的需要,就是课程生长的地方”已成为博爱小学的一种共识。目前,博爱小学已经拥有了100多门拓展课程,类别含盖语言、艺体、科技、生活四大类。这些选修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窗,同时像种子一样,慢慢地生长出来,开花结果。
创设丰富活动,合作探究乐享成长
在博爱小学,阅读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也不止于活跃在校园。学生们曾走进光华学校表演儿童剧、讲述绘本,给特殊的同龄人送去关爱;曾去幼儿园表演童话故事;曾给兄弟学校同学讲历史经典,去博物馆当讲解员……如今,个性化、混龄、跨班合作探究等各种读书活动已经成为常态。
博爱小学有一对“网红”双胞胎兄弟。兄弟俩受父母影响,迷恋探险,收藏了许多探险书籍,除了通过承包“领养书架”将图书展出,还组织了“跟着贝尔去探险”活动,并成功吸引了一百多位同学参与。他们在演讲中说:“我们是小书迷,最喜欢探险。自从看了贝尔的野外求生节目,就被那种男子汉精神折服,我们迷上了贝尔的书,从中了解他的冒险经历,增长了许多野外求生知识。”精彩的演讲使他们赢得了众多“粉丝”。兄弟俩组织同学们精读《荒野求生》丛书,并针对性地进行了“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献计献策,学校则邀请户外专业团队配合指导,开展生存挑战赛:自制担架、地图绘制、伤口包扎、钻木取火……兄弟俩的活动促成了“荒野求生”课程的开展。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阅读思考力,也锻炼了策划、组织、交往能力。就这样,读书和生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更多班级学生爱上了阅读。
四年级的女孩王心怡热爱读书,但比较内向。受到双胞胎兄弟的启发,她萌生了发起“姓氏文化”专题阅读的念头。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于是她贡献出家里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和同学们分享。课间,她穿梭于班级之间,调查、记录同学们的建议;休息时,主動找到老师咨询有没有更好的图书推荐;回到家,请父亲帮忙联系常州家谱馆,并带着怀揣着阅读期待的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姓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期两周的读书活动,同学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王心怡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她说,每一次阅读和交流都是一次“打开”自己的过程,这种感觉让她幸福。
当然,这些丰富的阅读活动离不开学校的统一策划和老师的悉心指导。每学期学生发展部都会从“成习、成长、成功”三个方面策划和开展学生活动,用七彩的活动点亮同学们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取消语文学科书面家庭作业,把课余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把课堂阅读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建构‘书慧心智’课外阅读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巫校长说。学生们每启动一次活动,背后都有老师的反复考量、协助设计和开会探讨。当然,学校也积极组织常规系列活动,如关于挑战自我的“博爱吉尼斯”,与家长互动的“博爱家长智慧传递”,全员参与的“66天养成好习惯”……这些成功与快乐的体验,就像流淌在学生们心里的奶和蜜,滋润着博爱学生的身心。
博爱小学的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张“博爱乐享卡”。每阅读一本书,参加一次阅读活动,都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乐享章”。这些印章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拿到更好的成绩,还可以凭此进入“阅读小达人俱乐部”,参加近距离游学活动,或进行“快乐烘焙”活动。不久前学校组织集满50个“乐享章”的孩子们进行了春季游学,孩子们纷纷表示,是阅读使他们收到了不一样的“礼遇”,同时更深刻的明白了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走万里路”。
每当常州市举行赛课或公开课的时候,博爱小学的同学们都会成为“香饽饽”。如果哪位老师被安排到博爱试讲或抽到了博爱的学生,就会感到幸运,悬着的心也放下一半。对此,博爱小学执行校长蒋瑛这样解读:“在博爱,每一个学生不仅在多元的课程中学习知识,更在开放的活动中体验成长、玩转童年。这种现象背后,是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状态和课堂价值最大化的结果。阅读是每个博爱学子永恒的信仰和最闪亮的品质,他们靠阅读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全面发展。这也是博爱小学‘行知天下事,涵养博爱心’办学精神的最佳体现。”
当谈及博爱未来发展方向时,巫校长告诉记者,未来几年,博爱教育集团将围绕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打造“阅读环境学习社区”,将这座地理空间有限的图书馆通过网络无限延展,成为一个全景式、全息式的集阅读、体验、创造为一体的活动中心,引领师生向着更高层次的平台发展。
走进博爱小学,可以看到主体建筑的外墙就像一个巨型书架,一层一层的书架上摆放着一本本超大型图书。据博爱小学校长巫惠群介绍,学校以整体打造“阅读环境学习社区”为目标,力求营造一种全景式的学习环境、全息式的学习氛围及资源型的学习空间,最终向着更高的办学品质发展。那么,这座图书馆中的学校是如何诞生的?都设置了哪些“场馆”,有哪些“馆藏”?孩子们在这样一所学校中是如何阅读、全面成长的?带着种种疑问,记者深入走进校园,开始对这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学校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打造多维空间,校园处处溢满书香
图书馆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天堂,学校是学生心灵的家园。博爱小学是如何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学校现任校长巫惠群,她创造性地提出了“图书馆中的学校”这一理念。而谈起这一理念的缘起,巫校长首先为记者讲了一个故事:2011年9月的一个中午,她突然听到办公室外面传来了一阵哭声,出去一看,发现一个女孩两眼通红。巫校长连忙问原因,这时旁边的一个同学抢先解释说,这个女孩想借阅《哈利·波特》,可连续排了两个中午都没轮上,书没有借成,所以很伤心。这件事给巫校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她这样问自己:“如果学生连借一本书都这么困难,还怎么让他们大量阅读?还怎么让阅读成为学生成长的厚重基石,成为博爱小学的亮点和特色?” 2012年初,正值校安工程改建,整个校区都需要原地重建,“我当时就想,机会来了。我们要建一所图书馆中的学校,要让书本就在学生身边,让学习随时发生。”巫校长说。
环境改造人,氛围塑造人。博爱小学将物理空间升级为阅读社区,在几个关键点上进行了转型。首先,让阅读环境更加人性化。在对校园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放弃了普遍的方形结构,而将连廊的两端设计成近乎圆形,“从上空俯瞰就像一个葫芦”。这不仅扩大了使用面积,还有助于充分采光,舒适美观之余也更有人情味。其次,让阅读空间更具互动性。在将物理空间放大后,通过空间的二次改造,营造出不同的小空间,形成不同类型的区域,以支持学生之间开展多元的阅读分享和体验探究活动。第三,让阅读更具自主型。老师们将阅读活动的策划权和管理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阅读活动的管理和设计。在不同的“街区”,都设有“博爱小当家”服务站,这样,每个学生都是“图书馆”的主人,都能感受到浓厚的阅读氛围和书香气息。
通过学校空间的变革,如今校园更加具有阅读和学习的特质,更能支持和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走进学校大厅,正中间的“BOAI”字母书架分为新书发布区、漂书吧、分享树、阅读排行榜,处处都让人感受到阅读分享的气息。二楼红领巾街区有一棵生机盎然的“大树”,每一片绿叶,都书写着博爱学子的美丽心愿。三楼阅读街区是一个开放式的图书馆,除了人文经典、科学自然、国际视野等专题书架供学生随时翻阅外,还有“一面有声音的墙”可以让学生随时扫二维码听到伙伴分享的故事和朗读的作品,“星空剧场”则是各种读书会、博爱讲坛、戏剧表演和沙龙的交流场。四楼数学、科技创意街区集数学体验与科技创意于一体,全开放式的设計充分呈现了自主体验、自我管理、智慧共享的理念。
为了让书成为无处不在的靓丽风景,学校想方设法不断丰富和更新书源。除了拿出专项经费分期、分批购买书籍外,还通过与新华书店合作共建,设立“新华书店新书专柜”;建立“个人捐助书屋”,提倡“图书漂流”,确保阅读活动有“源头活水”。正是这处处书香的校园,成为了学生心中的“梦田”,家长交口称赞的“巴学园”。
建设图书馆中的学校,大力推广阅读,也是对博爱小学传统和特色的传承。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博爱小学就参加了中央教科所的阅读课题研究,近年来,学校以省级课题“博爱新语文的实践研究”为抓手,通过一系列举措深化了阅读教育。“一所学校的文化需要传承,对阅读的重视和推广贯穿了博爱的校史,这是需要珍视的财富。也只有立足在既有传统上,新的理念才有可能落地生根。”巫校长说。
定制“博爱课程”,核心素养日渐生长
在博爱小学,有一种“新课程”,有一种“新语文”,也有一种“大阅读”。2016年初,基于“图书馆式”学习社区的初步落成,博爱小学构建了“一体三核”的博爱课程,并采用了相对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一体”是指把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进行一体化整合,强化阅读活动的开展;“三核”是指将基础课程、拓展课程、活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和渗透,最大限度地提高课程实施效率,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开展阅读活动。想要真正地学会阅读方法、打好语文基础,单纯读课本无疑是不够的,这种学科设置的目的就是希望引领学生跳出教材,由知识到素养,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由本学科到跨学科,将各种学习资源无限放大,获得更开阔的视野。
“图书馆”的各个功能区为学生的“拓展阅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生长空间。在一楼的阅读共享街区,人气最旺的是“领养书架”。有一次,五年级4班的学生“领养”了当期的书架,并将主题定位“跟着吴姐姐去穿越”。他们在书架上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几十本《听吴姐姐讲历史故事》丛书,并贴出了邀请共读的海报。海报一出来,报名的同学就有上百人。课余时分,少了些追逐、嬉戏,多了三五人凑在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在三楼的“星空小剧场”,是班级读书会的交流平台,来自各个年级的读书爱好者齐聚一堂,讲故事、听评书、演课本剧、举办有奖历史知识竞答……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这些活动人人参与,并根据考核细则计入期末分数,学生们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获得成就感。
学校开发的系列主题课程也是推广“大阅读”的重要支撑。课程主题大多源自学生的兴趣。如一年级的“动物”课程,二年级的“甜蜜糖果”课程,三年级的“旅行”课程,四年级的“雾霾”课程,五年级的“荒野求生”课程,六年级的“万桥博览”课程等。《万桥博览》主题课程由六年级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古今中外有关桥的诗文,数学教师讲桥梁的结构设计、承重,英语教师组织学生用英语介绍世界各地的桥,美术教师带着学生设计出各式各类的桥……这样的课程,围绕一个主题,打通了学科壁垒,教师之间紧密合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发现、创新无处不在。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里,“皮影戏”只有一页的内容。但在博爱小学,多学科老师联合,将“皮影戏”拓展成为一个系列的单元课:看皮影—做皮影—演皮影。其中演皮影的时候,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先去找故事,再进行改编,《西游记》《红楼梦》,甚至没有听说过得故事,都变得流行起来,孩子们争相阅读、积极撰写脚本,读写及演讲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博爱课程不仅让孩子们的学得更快乐,也成为一把打开老师智慧的钥匙。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实践也容易迷失方向。多年来,老师们习惯自上而下地推进课程,并没有选择和研发课程的权力,而如今把这种权力放开,老师们的智慧也就迸发出来了。学校建设了“博爱微课程学院”,目前拥有两千多个老师自己录制上传的课程,全部都是原创。这些在专业成长的背后,是老师们自我要求的不断提高,阅读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拓展。
“孩子的需要,就是课程生长的地方”已成为博爱小学的一种共识。目前,博爱小学已经拥有了100多门拓展课程,类别含盖语言、艺体、科技、生活四大类。这些选修课程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窗,同时像种子一样,慢慢地生长出来,开花结果。
创设丰富活动,合作探究乐享成长
在博爱小学,阅读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也不止于活跃在校园。学生们曾走进光华学校表演儿童剧、讲述绘本,给特殊的同龄人送去关爱;曾去幼儿园表演童话故事;曾给兄弟学校同学讲历史经典,去博物馆当讲解员……如今,个性化、混龄、跨班合作探究等各种读书活动已经成为常态。
博爱小学有一对“网红”双胞胎兄弟。兄弟俩受父母影响,迷恋探险,收藏了许多探险书籍,除了通过承包“领养书架”将图书展出,还组织了“跟着贝尔去探险”活动,并成功吸引了一百多位同学参与。他们在演讲中说:“我们是小书迷,最喜欢探险。自从看了贝尔的野外求生节目,就被那种男子汉精神折服,我们迷上了贝尔的书,从中了解他的冒险经历,增长了许多野外求生知识。”精彩的演讲使他们赢得了众多“粉丝”。兄弟俩组织同学们精读《荒野求生》丛书,并针对性地进行了“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献计献策,学校则邀请户外专业团队配合指导,开展生存挑战赛:自制担架、地图绘制、伤口包扎、钻木取火……兄弟俩的活动促成了“荒野求生”课程的开展。活动中学生们不仅提升了阅读思考力,也锻炼了策划、组织、交往能力。就这样,读书和生活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更多班级学生爱上了阅读。
四年级的女孩王心怡热爱读书,但比较内向。受到双胞胎兄弟的启发,她萌生了发起“姓氏文化”专题阅读的念头。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老师的支持,于是她贡献出家里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和同学们分享。课间,她穿梭于班级之间,调查、记录同学们的建议;休息时,主動找到老师咨询有没有更好的图书推荐;回到家,请父亲帮忙联系常州家谱馆,并带着怀揣着阅读期待的同学们,身临其境感受姓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期两周的读书活动,同学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王心怡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她说,每一次阅读和交流都是一次“打开”自己的过程,这种感觉让她幸福。
当然,这些丰富的阅读活动离不开学校的统一策划和老师的悉心指导。每学期学生发展部都会从“成习、成长、成功”三个方面策划和开展学生活动,用七彩的活动点亮同学们的生活。“我们希望通过取消语文学科书面家庭作业,把课余的阅读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把课堂阅读时间还给学生;通过建构‘书慧心智’课外阅读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巫校长说。学生们每启动一次活动,背后都有老师的反复考量、协助设计和开会探讨。当然,学校也积极组织常规系列活动,如关于挑战自我的“博爱吉尼斯”,与家长互动的“博爱家长智慧传递”,全员参与的“66天养成好习惯”……这些成功与快乐的体验,就像流淌在学生们心里的奶和蜜,滋润着博爱学生的身心。
博爱小学的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张“博爱乐享卡”。每阅读一本书,参加一次阅读活动,都可以获得数量不等的“乐享章”。这些印章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拿到更好的成绩,还可以凭此进入“阅读小达人俱乐部”,参加近距离游学活动,或进行“快乐烘焙”活动。不久前学校组织集满50个“乐享章”的孩子们进行了春季游学,孩子们纷纷表示,是阅读使他们收到了不一样的“礼遇”,同时更深刻的明白了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走万里路”。
每当常州市举行赛课或公开课的时候,博爱小学的同学们都会成为“香饽饽”。如果哪位老师被安排到博爱试讲或抽到了博爱的学生,就会感到幸运,悬着的心也放下一半。对此,博爱小学执行校长蒋瑛这样解读:“在博爱,每一个学生不仅在多元的课程中学习知识,更在开放的活动中体验成长、玩转童年。这种现象背后,是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状态和课堂价值最大化的结果。阅读是每个博爱学子永恒的信仰和最闪亮的品质,他们靠阅读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全面发展。这也是博爱小学‘行知天下事,涵养博爱心’办学精神的最佳体现。”
当谈及博爱未来发展方向时,巫校长告诉记者,未来几年,博爱教育集团将围绕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打造“阅读环境学习社区”,将这座地理空间有限的图书馆通过网络无限延展,成为一个全景式、全息式的集阅读、体验、创造为一体的活动中心,引领师生向着更高层次的平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