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文字一样,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插图在语文教材中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在工作实践中,我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生动的教材,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1]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教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一)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所感悟,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当前,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都是表现故事高潮或主人公形象的“经典镜头”。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充满质感和神韵,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学生的遐想。教学中,可将这样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带领学生反复品味画面。[2]如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周总理的衣着打扮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从插图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你又看出了什么?课文题目叫《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在哪里呢?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年级有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讲到下雪后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式各样的脚印,有像竹叶的、梅花的、枫叶的、月牙的......这些各种各样的脚印组合在一起像一幅漂亮的画。如果缺少课文插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句话很难做到一下子理解。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及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通过看图,很容易就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并且效果立竿见影。
(三)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当教学《画家乡》一文时,我也试着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后总结:图中平平、山山、川川、涛涛、京京这些小朋友画的画各自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说着各自的体会。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他们家乡的美,有学生说我从他们的画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在课程结束时这种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情趣达到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3]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一年级的连环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本文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插图的能力,了解壁虎尾巴再生性的功能。再如在二年级时就要指导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这样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再看图作文时孩子们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条有理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课文插图的画面虽然是静止的,只反映事物的片断和侧面,但其内涵丰富深邃,这更容易引人想象。我们正好可以利用插图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化“静”为“动”中,激发联想和想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连接、组合,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4]如《棉花姑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看图引导,小朋友,你有没有过生病的时候,你生病的时候怎么办?会找谁帮忙?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可能找的人、去的地方,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样巧用插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利用插图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6至12岁的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形象生动、充满张力的课文插图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素材。具体操作中,可根据插图画面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或者课堂练笔等形式,描述插图中的情景。学生有了学过的课文作为基础,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这种课文插图描述对学生語言积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
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课文篇幅长,人物对话多,孩子们完整地复述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带领孩子仔细看图,借助课文弄懂每幅图的大意:青蛙生活在湖边——青蛙与苍鹰的对话——松鼠引导青蛙一级一级跳台阶——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孩子们根据插图讲述课文故事,难度降低了,有助培养他们的兴趣,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设计有效的问题,培养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较差,面对一幅图画,让他们概述是比较困难的。我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儿童年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并按画面内容,适当设计一些连贯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通过思维,有层次有步骤地依次回答问题,逐渐由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话。例如:语文课本《咕咚》,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咕咚是什么?谁发现了咕咚?结果怎样?问题像开启心智的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准确地说出图意,并很快地连起来说一段话。看图说话对小学来说,妙趣横生,如能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提高说话能力,也为写话奠定了基础。
总之,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灵活巧用,以图助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廖琢佳.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5年2月26日
[3]范成之.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
[4]任佩林.插图,助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J].新课程·小学.2010年7月8日:47-48
[5]邹晓玲.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全面提升教学效率.[J].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6年02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小塘初级中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插图;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1]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其实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挖掘教材,真正发挥插图的教学效用,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利用插图培养理解能力
(一)结合插图,初步感知。学生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课文插图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新课程强调学生在阅读中要有所感悟,形成独特的见解与情感体验。当前,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插图都是表现故事高潮或主人公形象的“经典镜头”。这些形象直观的插图充满质感和神韵,不仅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而且能引起学生的遐想。教学中,可将这样的插图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支点,带领学生反复品味画面。[2]如我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这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周总理的衣着打扮中你可以看出什么?从插图中人物脸上的表情你又看出了什么?课文题目叫《难忘的泼水节》,让人“难忘”在哪里呢?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掌握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结合插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年级有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讲到下雪后一群小动物在雪地上踩出了各式各样的脚印,有像竹叶的、梅花的、枫叶的、月牙的......这些各种各样的脚印组合在一起像一幅漂亮的画。如果缺少课文插图,学生对“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句话很难做到一下子理解。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我就及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通过看图,很容易就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并且效果立竿见影。
(三)结合插图,总结课文。有经验的教师不但可以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用来总结课文,揭示课文的中心。当教学《画家乡》一文时,我也试着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后总结:图中平平、山山、川川、涛涛、京京这些小朋友画的画各自有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纷纷举手,说着各自的体会。有学生说:我体会到了他们家乡的美,有学生说我从他们的画中感受到他们对自己家乡的无比热爱……在课程结束时这种方法让学生的学习情趣达到了高潮,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利用插图培养观察力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要求及本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3]如从二年级起就要培养有顺序地观察能力。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一年级的连环画课文《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教师就要紧紧围绕本文章节训练的重点,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插图的能力,了解壁虎尾巴再生性的功能。再如在二年级时就要指导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顺序: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这样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再看图作文时孩子们的写作顺序就会有条有理了。
三、利用插图培养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课文插图的画面虽然是静止的,只反映事物的片断和侧面,但其内涵丰富深邃,这更容易引人想象。我们正好可以利用插图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在化“静”为“动”中,激发联想和想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揣摩图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补充、连接、组合,发掘图画的深层内涵。[4]如《棉花姑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棉花姑娘生病了,叶子上有许多可恶的蚜虫。她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她治病啊!”看图引导,小朋友,你有没有过生病的时候,你生病的时候怎么办?会找谁帮忙?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说自己可能找的人、去的地方,怎么想就怎么说。这样巧用插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而且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利用插图培养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6至12岁的儿童思维发展规律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形象生动、充满张力的课文插图符合孩子认知规律。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很好素材。具体操作中,可根据插图画面的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看图说话、口语交际或者课堂练笔等形式,描述插图中的情景。学生有了学过的课文作为基础,表达的时候自然会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这种课文插图描述对学生語言积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5]
二年级上册《青蛙看海》课文篇幅长,人物对话多,孩子们完整地复述课文有一定难度。如果学完课文后,老师可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带领孩子仔细看图,借助课文弄懂每幅图的大意:青蛙生活在湖边——青蛙与苍鹰的对话——松鼠引导青蛙一级一级跳台阶——登上山顶看到大海。孩子们根据插图讲述课文故事,难度降低了,有助培养他们的兴趣,其语言表达能力也就提高了。
设计有效的问题,培养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一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较差,面对一幅图画,让他们概述是比较困难的。我从一年级开始,结合儿童年龄特点,提出具体要求,并按画面内容,适当设计一些连贯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通过思维,有层次有步骤地依次回答问题,逐渐由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话。例如:语文课本《咕咚》,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咕咚是什么?谁发现了咕咚?结果怎样?问题像开启心智的钥匙,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准确地说出图意,并很快地连起来说一段话。看图说话对小学来说,妙趣横生,如能适当地设计一些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又能提高说话能力,也为写话奠定了基础。
总之,课文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充分重视,灵活巧用,以图助学,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廖琢佳.灵活运用教材插图提升学生语言能力.[N].中国教育报.2015年2月26日
[3]范成之.小学语文插图的作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理论研究.2012年第28期
[4]任佩林.插图,助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J].新课程·小学.2010年7月8日:47-48
[5]邹晓玲.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全面提升教学效率.[J].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6年02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小塘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