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主持人传播力提升路径探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n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多样态传播语境对主持人的传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主持人大赛》为例,试析新时代主持人“四力”的内涵,探讨如何通过践行“四力”全面提升传播力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四力”;《主持人大赛》;融媒体;传播力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049-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媒体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在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JK016BGD034;2020年湖南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电视节目主持”研究成果
  传播力是把新闻舆论信息传递扩散出去的能力。主持人的传播力指的是在传播语境中,主持人作为传播者,通过对具体信息的解码和编码形成的表达力和控制力[1]。在融媒体时代,如何解决主持人固有的传播力与新的传播语境发生的矛盾,如何提升当前时代背景下主持人的传播力,从而使传播效果更具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9年再次举办《主持人大赛》,经过8年的沉淀,用崭新理念和创新赛制为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导向和品位明确了内涵,以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考察选手的“四力”(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探寻提升主持人传播力的新路径。
  一、夯实脚力是提升主持人传播力的基础
  脚力是节目主持人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主动在基层一线深入调研、深入采访的能力。在传媒行业迅速发展过程中,节目主持人在职业化进程中曾经陷入片面理解“主持人是跑最后一棒的人”的误区[2],认为在节目传播过程中,主持是策划、采访、拍摄、撰稿、编辑等多道工序之后的最后一环,只要专注于镜头前的展示即可,这就导致主持人远离现场,疏于发现,讷于思考,流于表面,滞于时代。而在第三阶段比赛中的实战考核“走出去”环节,要求选手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一线调研、采访,并参与策划与编导,再结合他们探访的素材和收获进行现场讲述,充分体现了脚力在主持人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8名选手或深入基层,或远赴海外,或关注特殊群体,或走近平凡英雄,或弘扬中华文化,或聚焦国策落实。落点不一,精彩各异。文艺组选手李七月的优秀表现印证了“走出去”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她前往河北省易县采访步班邮递员曹正富,也是8年前她参加主持人大赛的采访对象,不同的是,那次是在央视演播厅的赛场进行采访,在300秒的时间里,几乎没有问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这次她跟随曹师傅爬山越岭,走家串户,体会他24年来走的30万公里的寂寞和坚韧。在半山腰的歇脚处,七月说:“我终于理解你为什么那么不爱说话,这一路确实非常寂寞。”话毕,两人都笑了。自上次采访失败后,她进驻《远方的家》栏目组,做了一名记者,显然,这次是对她8年来“走出去”的检验,在曹师傅熟悉的“演播室”里,在真诚平实的交谈中,看出了他对眼前这个穿着冲锋衣女孩的肯定,而不是在偌大的演播室面对身着华服主持人的拘谨。李七月最后有感而发:“平凡与变迁不会抹去这份工作在岁月当中的意义,而8年之后的我也明白了,记者的功夫是在脚下,感谢曹师傅这样的坚守者,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才有了我们国家的今天。”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若端坐于演播室,专注于二次创作,久而久之,便会脱离受众,偏离传播,只有在路上方知时代之变,只有在现场才有感触存心。李七月的两次参赛经历印证了脚力是主持人传播力的基础。
  二、明亮眼力是提升主持人传播力的关键
  眼力是主持人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对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是提升新闻敏感度和现场驾驭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第二阶段的“经典节目实站”环节,以央视系列经典节目《新闻1+1》《朗读者》《感动中国》等节目为原型,由老、中、青三代优秀节目主持人现场出题,选手通过观察出题者的现场示范和提供的图片、文字信息,进行现场模拟主持,眼力高低便成了决定选手传播力的关键。
  选手刘仲萌抽中的节目是《感动中国》,从敬一丹老师两分钟的讲述中了解栏目的定位和意义,以及题目提供的两位人物的信息:一位是最美妈妈吴菊萍,一位是英雄机长刘传健。赛前他曾担心,这个节目需要细腻的语言感动自己,同时也要感动观众,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当敬一丹老师从容大气地走向前台,庄重而深情地讲述《感动中国》17年所承载的历史使命时,刘仲萌看得真切、听得认真,准确地把握住了栏目的特点,从信息中提取一个共同特征:安全落地,再分别讲述吴菊萍用博大的母爱使从高楼坠下的两岁女孩安全落地,而刘传健则是用沉着和专业保证了全机128人的安全,稳稳地落在了地上。他凭借出色的洞察力和快速的辨别力,很好地把握了个性与共性的辩证关系,较好地完成了对自己的突破。
  “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几重”,主持人只有不断提炼眼力,方可从平凡的生活中探究不平凡的意义,从万千事件中捕捉富有价值的新闻;只有独具慧眼,才能使个性表达成为可能;只有眼界高远,才能引导群众正确看待世界万象,弘扬新时代正能量。可见,眼力是主持人传播力的关键。
  三、增强脑力是提升主持人传播力的核心
  脑力是指主持人的记忆、理解、推理、想象等能力,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透过现象深入分析并探究根源的综合能力。在总决赛中,难度继续升级,可谓是一场脑力角逐的盛宴,尤其是新闻类主持总决赛。首先是赛制巧。第一个环节由进入总决赛的6名选手两两对决,就一个话题展开两轮交替的短时辩论,这种短兵相接的赛制考验选手在较短的时间激发脑力的水平。例如,邹韵在解读“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理”时,从主持人的社会功能切入,提出“言之有理”的重要性,然后引用传播学中的知识加以解读,作为论点的支撑,整段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可窥见其脑力出众。其次是话题妙。作为主持人,更应该言之有物或言之有理;讲好中国故事,内容更重要或方法更重要;更需读万卷书或更需行万里路。这些话题从主持人的素质结构、能力养成以及表达内容和方式等多维度来考察选手对主持人职业的理解。而董卿与康辉两位嘉宾的现场即兴点评堪称经典,他们根据选手表现,契合主题,既谈使命又谈技巧,深入浅出,妙语连珠。可见才思敏捷并非一日之功,只有经年累月勤學好思方可达成。   “多想”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革命时期为《新中华报》的题词,也成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共同遵循的工作方法,在极其简陋严峻的环境下,面对复杂的形势和受众群,研精致思,丰富播音内容和形式,准确地传达了党的政策和策略,有效地传播和引导了社会舆论[3]。作为新时代的节目主持人,如何传承延安播音风格,顺应时代发展和媒体趋势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其核心便是增强脑力,在全面深刻的学习中让大脑充电,在深入实践中学会比较辨别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四、深耕笔力是提升主持人传播力的结果
  笔力是指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综合能力,既可以写出上口的好稿,又可以将所见、所听、所感,经由“口头”表达,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笔力因人而异,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也是主持人作为重要媒介符号的主要显性特征之一。本次大赛的每个环节无不考察选手的笔力,同时评委老师们的精彩点评也堪称“笔力”典范,如朱广权在第7期点评时说:“我觉得新闻语言最好的表达就是显而不浅,显就是通俗易懂,但是让人印象深刻,同时又不能太浅陋浮浅,比如那些不好的(表达):文风浮夸自大,标题一惊一乍,内容不尴不尬,一直跟你打岔。”此番话既肯定了选手的出色表现,又道出当前部分主持人笔力不济的各种窘状。
  如何走出这种窘境?显然不能局限于语言表达技巧层面,恰如董卿最后点评时所说:在未来的漫长的一个职业生涯当中,我们每天都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为谁在说话,我在说些什么,我怎么去说话?主持人,一定不僅仅只属于一群会说话的人,我们是有服务对象的,我们是有社会使命的,我们的目的是如何真正地能够成为为这个新时代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个好的发声的人。
  如何优化笔力,做一个好的发声人?需要练好“笔头、口头、镜头”基本功;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与时俱进,适应舆论生态新变化;需要树立新时代主持人的“话风”,坚持真情实感与鲜活灵动相结合的准则;坚持为人民群众呈现喜闻乐见的节目和给予引导为目的;坚持肩负立足于本土社会与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助力国际传播的责任。
  五、“四力”一体,使主持人的传播更有力
  四者虽各有内涵和要求,更要融会贯通,科学认识“四力”之间的相互联系[4]。脚力是基础,其他三力便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眼力是关键,从脚力中提取精华输送脑力和笔力;脑力是核心,是从脚力、眼力通向笔力的唯一桥梁;笔力是前三力的最后呈现,如果说前三者是厚积,则笔力就是薄发。总之,“四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六、结语
  节目主持人只有充分调动主观积极性,在不断的传播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科学地、系统地提升“四力”,才能跳出“我说你听”“我播你看”的传统模式;才能全面提升传播力,形成更鲜明、更积极的文化影响力;才能融合于全媒体时代信息发展的新趋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传播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成为一名具备全媒体、全球化、复合型主持素养的新时代节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 张颂.播音语言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3-88.
  [2] 丁韬文,刘朝霞.融媒时代主持人的自我坐标、身份认同与角色超越[J].当代电视,2020(07):97-100.
  [3] 卫广益.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诞生及初期贡献[J].中国记者,2011(01):70-72.
  [4] 人民日报评论员.增强“四力”打造过硬队伍[EB/OL].人民网-人民日报,http://opinion.people. com.cn/n1/2018/0904/c1003-30269558.html,2018-09-04.
  作者简介:刘琼(1978—),女,湖南娄底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新媒体传播。
其他文献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作为重要手段的政府疫情新闻发布,在传播政策、公开信息、回应关切、凝聚人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和湖北省发布会为观察对象,通过对新闻发布会主题与专家参与进行内容分析,归纳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任构建对专家的高度依赖,且不同层级新闻发布会呈现出不同的专家依赖特点。  关键词:新闻发布;信任构建;专家参与  中图分类号:D631
期刊
摘要: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HTML5作为移动互联时代常态化的表现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有效的宣传手段。本文梳理和总结当前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措施和主要成果,分析融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耦合关系,阐述HTML5应用于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HTML5的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新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H
期刊
摘要:电影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电影也随之不断发展与变化,镜头画面内外声音的呈现在电影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电影情节令人印象深刻。影片《爆裂鼓手》是一部以音乐学院为背景,以音乐演奏为主要故事情节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学生努力想要成为一名顶尖爵士乐鼓手的故事。因此,声音的制作必然是该影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电影声音;视听语言;声音创作;《爆裂鼓手》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在当今时代,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传播,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和产品的宣传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新旧媒体中有效宣传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的本质?本文以紫砂壶为代表,以宝壶斋紫砂壶博物馆的媒介与传播实践为例,结合相关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研究,找出传播方式的特色,总结出与传统艺术相关的文创产业突破桎梏,即发挥创意,提升传统文化和艺术产品的价值,在工业规模生产和快消品流行的当代保持生机和竞争力的经验。  关键词:文创
期刊
摘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2000年左右开始进入各大民办高校的。南京三江学院作为江苏省最早创立的民办高校,于2004年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立了影视传媒中心,2008年正式发文成立影视实验教学中心。十余年来,影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大量教学实践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电商、自媒体等平台的发展对广电专业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一些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爆发危机事件,导致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公众信任感遭到了较大程度破坏。本文以海底捞2017年“老鼠门”事件为案例进行分析,分析企业如何在爆发危机时处理好危机,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机遇。  关键词:危机传播;危机公关;新媒体;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3-0024-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云
期刊
摘要: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是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主体力量,在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激发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建设课程思政的主体作用,需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在外部环境上,高校要营造和建构建设课程思政的氛围和机制,促使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转变和提升思想认识;在内部机制上,新闻传播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德育本领,开展好教学实践。只有内外结合,整体推
期刊
摘要:本文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分析《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两类英文报刊中转述动词的使用情况,以及其在英语新闻报道中产生的影响。经分析,中性转述动词在两类新闻语料中使用率最高,这有利于增强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积极、消极和试探性转述动词所隐含的报道者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关键词:《中国日报》;《环球时报》;英语新闻;转述动词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在数字媒体发展的今天,媒体传播的多样性使受众获取信息比之前更加方便。一则突发新闻出现后,短时间内人人都可以得而论之。在激烈的利益竞争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影响媒体本身公信力的反转新闻。本文以前不久热议的“1900元天价便饭”事件为例,从现象成因、媒体和受众心理角度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构建良好的网络环境,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  关键词:数字媒体;反转新闻;舆论  中图分类号:G212
期刊
摘要:科技的不断发展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不仅需要拓展线下的展览形式,也要使用新媒体与受众交流,更要建立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本文对比中国科技馆与美国旧金山探索馆的发展现状,从线下展览建设、数字化传播和数据库建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的优势和不足,探究其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美国旧金山探索馆;新媒体运营;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