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民营中小企业起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就业、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等作用。当前在资源型城市中,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政策环境不理想、产业选择规划不合理、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对策加以解决,具体包括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确定产业发展战略,构建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民营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融资环境;服务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017
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储量下降、消耗殆尽的威胁,会进入经济转型期,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提前确定新的接续产业,实现转型发展。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民营中小企业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需要从多方面解决问题,提出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 民营中小企业在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企业结构普遍存在着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中小企业为辅的特征,进而导致地方财政积累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动力缺乏,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充分利用民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力强、吸纳就业多等特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1]。
1.1 發展民营中小企业是培育资源型城市未来接续产业的重要途径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与该地区自然资源富集程度息息相关,随着资源的消耗,企业生产成本必然逐渐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渐丧失。所以,这类城市必然提出经济转型,寻找适合的接续产业。要使接续产业真正成为未来主导产业,除了培养一定数量的大企业外,更需要培养一批可以为大企业提供生产原材料、零部件及各种配套服务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因此,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资源型城市培育未来接续产业的重要途径。陕西省延安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兴旺了几十年,但近年来,第二产业呈现走低势头,“油主沉浮”的产业格局增加了延安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风险,政府已开始大力推进能源经济转型,积极发展非能源工业和新兴产业,随着大量工业园区的建设,必将促进大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涉及农产品加工、生物、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
1.2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缓解资源型城市就业压力的重要保障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裁员、失业人数增加等问题。而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因为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吸纳就业多的特点。此外,多数失业人员和未就业人员自主创办的经济实体也是民营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甚至是个体工商户。因此,对处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讲,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极大地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1.3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县域收入差距
受主导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延安市北部子长、安塞、志丹、吴起等县经济发展速度快,实力较强。延安市南部黄龙、宜川、富县、洛川等县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各县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民营经济在各县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直接制约延安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最高收入县区和最低收入县区的差距连续扩大。从GDP总量来看,南部六县占全市GDP总量不足35%,北部六县占全市GDP超过50%。从地方财政总收入来看,除扣除市本级和宝塔区外,北部县占比接近80%,南部县仅有20%左右。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解决民营经济在县域分布的不平衡问题,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缩小县域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 当前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延安市產业结构仍然处于深度调整的时期。政策环境不理想、产业选择规划不合理、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当下延安经济的增长。
2.1 政策环境不理想
各级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政策摇摆不定,宣传不力,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不理想。上级优惠政策难以全面落实到位,本市政策配套措施不健全是最突出的问题。例如,民营企业奖励政策迟迟不能兑现。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环节多,政府各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导致政策悬空,落实周期偏长。民营中小企业缺乏高效的政策环境,因而难以实现总量上扩大,质量上提高,难以成为全市经济重要支柱。
2.2 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选择、规划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选择不合理。受资源偏好、定位不明确、盲目选择的影响,延安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建材、化工、机械制造、陶瓷等与石油、煤炭相关联的行业;三产的中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餐饮、住宿、房地产、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比重较小。而且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民营中小企业产业聚集度较低。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依托石油、煤炭等特色资源而形成的民营中小企业与分散于其他行业的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集群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难以形成人才、资金、技术和服务的溢出效应,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陷入孤立发展的困境。
2.3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第一,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度大,民间资金利用有限。正规金融机构考虑到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信贷风险过大,直接获利较小,所以在贷款时显得十分谨慎。加上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正规,信誉度差,可供抵押资产较少,缺乏融资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剧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致使企业只得转向民间融资。但是民间融资往往使一些民营中小企业陷入了“越借越多、越借越难、借了难还”的恶性循环。第二,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导致企业融资效率不高。延安市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全市共有金融机构30余家,且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多集中于市区,各县城分布较少。地方性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第三,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完成。对于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和手段融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还没有。私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信托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基本没有开展。 2.4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
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受创新能力不强的影响,综合竞争力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在推动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一是管理者创新意识缺失限制了民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延安市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经营模式,高层管理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投资创新工作。正是由于如此,导致延安市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制定系统创新能力發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二是尚未构建常态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根据调研发现,延安民营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比较少,仅有个别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由于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导致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没办法运用到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也导致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不足,整体发展缓慢。三是民营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且流失率较高,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同时也不利于对外来技术消化掌握。
2.5 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已经制定部分管理制度,如《延安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网络平台服务类型少,业务不全。成立了中小企业网络服务平台,但平台正式运营时间段,实体服务机构入驻少,业务领域不全,限制服务功能发挥。第三,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成效不明显。第三方开展企业征信评级工作难度较大,企业信用评级咨询服务业务范围较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得较少。第四,关于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建设略显滞后。
总之,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和问题。从发展质量看,劳动密集、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仍是民营中小企业主体,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企业较少;从企业规模看,个体工商户占绝大多数,企业数量偏少,小微企业占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偏少;从外部环境来看,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融资环境较差,发展压力依然较大,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3 促进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延安作为一个以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转型期资源型城市,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3.1 营造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民营中小企业的作用,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准入条件,制定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準入、社会保障、税收优惠、资金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尤其是对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和资金回收期长的投资项目,还应多渠道完善投资者收益机制,在补贴、市政等配套政策上出台更细化的规定。要厘清政府职能责任,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促进企业规范化发展,积极营造公平高效的政策环境。
3.2 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产业科学选择、合理发展
一是民营中小企业要明确定位、合理选择产业。作为区域性企业,民营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突破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地方政府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合理引导民营中小企业选择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间合理分布。可以将资源型城市民营中小企业纳入大型资源类企业的产业供应链中去[2],借助大型资源类企业的规模、技术、资金、资源、渠道等优势带动民营中小企业成长,最终实现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真正把小产品做成大品牌,小企业做成大市场。二是要形成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根据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整合,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打造企业品牌,提高区域性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民营中小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地方产业园区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入驻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使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能产生协同共赢的效应。此外,要促进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建设,协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规范企业行为,实现共同发展[3]。
3.3 加快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第一,要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延安取得新的发展。各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优化机构网点服务功能。要推动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稳妥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第二,加快民间金融市场的组织化、规范化和阳光化,增强民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组建一批民营投资公司,推动民间资本设立涵盖优势产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证券、保险等机构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4],支持民间资本建立融资担保公司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第三,加快发展金融产品的研发和金融工具创新,大力发展资信评级、投资咨询等金融辅助产业,加快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和引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民营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3.4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一是要不断增强管理者创新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可组织民营中小企业管理者外出学习观摩或请专家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帮助管理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增强创新意识[5]。二是打造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并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创新。内容可以涉及产品研发、生产设备改造、技术升级、机构改革或制度创新等。三是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据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包括职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等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降低人才流失率,激发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5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着手构建具有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技术支持、融资服务、管理咨询、创业辅导、法律维权等服務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促使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为企业提供全面、快捷、高效的服务。一是继续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平台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形成延安市服务机构入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进入、退出机制。确定服务人员的素质标准和服务内容、水平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延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更多服务机构入驻平台,不断完善服务种类,引导各种服务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努力为企业提供功能齐全、水平专业、标准规范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充实网络平台服务功能,努力发挥好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综合效力。三是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以实现金融、工商、税务、物价、公安、质监、统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府除了掌握、汇总、提供翔实的企业数据、动态外,还要督促相关机构、社会第三方开展更多征信工作,以实现对企业的守信情況进行监管和信息共享,建立更多企业的信用档案,提供更多信用评级咨询服务。四是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器基地、创业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政府要和高校联合建设各类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平台,为初创小企业提供各类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各企业也要逐步建立创新转化基地平台。
4 结 论
总之,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凝心聚力,以战略的眼光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政策环境、产业规划、融资服务、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等各方面的问题。扶持、发展和壮大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这既是当前延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未来延安经济彻底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韩丽红,张晶.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矿业,2008(1):20.
[2]汪陈友.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下的中小企业成长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8.
[3]李玉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小微企业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8.
[4]郭文超,梁洪.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5(4):74.
[5]杨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以延安市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8.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民营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融资环境;服务体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1.017
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资源储量下降、消耗殆尽的威胁,会进入经济转型期,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提前确定新的接续产业,实现转型发展。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民营中小企业扮演着关键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需要从多方面解决问题,提出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1 民营中小企业在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
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转型的资源型城市来说,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企业结构普遍存在着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中小企业为辅的特征,进而导致地方财政积累不足、产业转型升级动力缺乏,经济发展活力不够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要充分利用民营中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力强、吸纳就业多等特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1]。
1.1 發展民营中小企业是培育资源型城市未来接续产业的重要途径
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与该地区自然资源富集程度息息相关,随着资源的消耗,企业生产成本必然逐渐提高,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渐丧失。所以,这类城市必然提出经济转型,寻找适合的接续产业。要使接续产业真正成为未来主导产业,除了培养一定数量的大企业外,更需要培养一批可以为大企业提供生产原材料、零部件及各种配套服务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因此,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资源型城市培育未来接续产业的重要途径。陕西省延安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兴旺了几十年,但近年来,第二产业呈现走低势头,“油主沉浮”的产业格局增加了延安经济发展的压力和风险,政府已开始大力推进能源经济转型,积极发展非能源工业和新兴产业,随着大量工业园区的建设,必将促进大批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涉及农产品加工、生物、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产业。
1.2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缓解资源型城市就业压力的重要保障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往往出现企业裁员、失业人数增加等问题。而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是解决人员再就业问题的方法之一。因为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有吸纳就业多的特点。此外,多数失业人员和未就业人员自主创办的经济实体也是民营中小企业、微型企业,甚至是个体工商户。因此,对处于转型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讲,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极大地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1.3 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县域收入差距
受主导产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影响,延安市北部子长、安塞、志丹、吴起等县经济发展速度快,实力较强。延安市南部黄龙、宜川、富县、洛川等县资源相对较少,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各县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民营经济在各县的发展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这直接制约延安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最高收入县区和最低收入县区的差距连续扩大。从GDP总量来看,南部六县占全市GDP总量不足35%,北部六县占全市GDP超过50%。从地方财政总收入来看,除扣除市本级和宝塔区外,北部县占比接近80%,南部县仅有20%左右。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可以解决民营经济在县域分布的不平衡问题,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缩小县域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 当前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延安市產业结构仍然处于深度调整的时期。政策环境不理想、产业选择规划不合理、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影响了当下延安经济的增长。
2.1 政策环境不理想
各级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政策摇摆不定,宣传不力,造成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不理想。上级优惠政策难以全面落实到位,本市政策配套措施不健全是最突出的问题。例如,民营企业奖励政策迟迟不能兑现。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政策在落实过程中环节多,政府各部门之间配合不紧密,导致政策悬空,落实周期偏长。民营中小企业缺乏高效的政策环境,因而难以实现总量上扩大,质量上提高,难以成为全市经济重要支柱。
2.2 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选择、规划不合理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选择不合理。受资源偏好、定位不明确、盲目选择的影响,延安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多集中在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建材、化工、机械制造、陶瓷等与石油、煤炭相关联的行业;三产的中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餐饮、住宿、房地产、农产品加工等行业,比重较小。而且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走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民营中小企业产业聚集度较低。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依托石油、煤炭等特色资源而形成的民营中小企业与分散于其他行业的民营中小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产业集群难以形成,集群效应难以充分发挥,难以形成人才、资金、技术和服务的溢出效应,很多民营中小企业都陷入孤立发展的困境。
2.3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第一,民营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难度大,民间资金利用有限。正规金融机构考虑到民营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信贷风险过大,直接获利较小,所以在贷款时显得十分谨慎。加上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正规,信誉度差,可供抵押资产较少,缺乏融资的基本条件,进一步加剧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致使企业只得转向民间融资。但是民间融资往往使一些民营中小企业陷入了“越借越多、越借越难、借了难还”的恶性循环。第二,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导致企业融资效率不高。延安市各类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全市共有金融机构30余家,且网点少,布局不合理,多集中于市区,各县城分布较少。地方性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各类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第三,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不健全。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是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来完成。对于运用现代金融工具和手段融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还没有。私人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信托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基本没有开展。 2.4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竞争力
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受创新能力不强的影响,综合竞争力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其在推动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中作用的发挥。一是管理者创新意识缺失限制了民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延安市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是家族式经营模式,高层管理者市场意识不强,缺乏创新意识,不愿投资创新工作。正是由于如此,导致延安市很多民营中小企业没有制定系统创新能力發展战略,核心竞争力得不到提高。二是尚未构建常态化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根据调研发现,延安民营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比较少,仅有个别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由于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形成,导致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没办法运用到民营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也导致中小企业的技术、管理创新不足,整体发展缓慢。三是民营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素质的科技型人才,且流失率较高,导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同时也不利于对外来技术消化掌握。
2.5 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已经制定部分管理制度,如《延安市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管理办法》等,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二,网络平台服务类型少,业务不全。成立了中小企业网络服务平台,但平台正式运营时间段,实体服务机构入驻少,业务领域不全,限制服务功能发挥。第三,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成效不明显。第三方开展企业征信评级工作难度较大,企业信用评级咨询服务业务范围较小,企业信用档案建立得较少。第四,关于创新创业的服务平台建设略显滞后。
总之,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和问题。从发展质量看,劳动密集、技术含量较低的传统行业仍是民营中小企业主体,知识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企业较少;从企业规模看,个体工商户占绝大多数,企业数量偏少,小微企业占大多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偏少;从外部环境来看,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融资环境较差,发展压力依然较大,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3 促进延安市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延安作为一个以石油、煤炭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转型期资源型城市,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结构顺利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
3.1 营造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民营中小企业的作用,积极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准入条件,制定民营中小企业在市场準入、社会保障、税收优惠、资金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尤其是对前期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和资金回收期长的投资项目,还应多渠道完善投资者收益机制,在补贴、市政等配套政策上出台更细化的规定。要厘清政府职能责任,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做好对民营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促进企业规范化发展,积极营造公平高效的政策环境。
3.2 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产业科学选择、合理发展
一是民营中小企业要明确定位、合理选择产业。作为区域性企业,民营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突破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地方政府要积极调整发展思路,合理引导民营中小企业选择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间合理分布。可以将资源型城市民营中小企业纳入大型资源类企业的产业供应链中去[2],借助大型资源类企业的规模、技术、资金、资源、渠道等优势带动民营中小企业成长,最终实现与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的协调发展,真正把小产品做成大品牌,小企业做成大市场。二是要形成民营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根据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对民营中小企业进行分类整合,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打造企业品牌,提高区域性企业竞争力。充分利用各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民营中小企业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群。要充分发挥地方产业园区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入驻园区,促进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的相互合作与交流,使园区内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能产生协同共赢的效应。此外,要促进同业商会或企业协会等组织的建设,协调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规范企业行为,实现共同发展[3]。
3.3 加快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第一,要大力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在延安取得新的发展。各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优化机构网点服务功能。要推动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稳妥发展基金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公司等机构。第二,加快民间金融市场的组织化、规范化和阳光化,增强民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组建一批民营投资公司,推动民间资本设立涵盖优势产业的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证券、保险等机构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建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4],支持民间资本建立融资担保公司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第三,加快发展金融产品的研发和金融工具创新,大力发展资信评级、投资咨询等金融辅助产业,加快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和引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民营中小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3.4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培养,实现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一是要不断增强管理者创新意识。政府相关部门可组织民营中小企业管理者外出学习观摩或请专家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帮助管理者树立现代市场经济观念,增强创新意识[5]。二是打造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鼓励中小企业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并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建立多层次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创新。内容可以涉及产品研发、生产设备改造、技术升级、机构改革或制度创新等。三是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据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加快培养和引进富有创新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包括职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等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降低人才流失率,激发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5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应该着手构建具有信息咨询、人力资源培训、技术支持、融资服务、管理咨询、创业辅导、法律维权等服務能力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促使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各类信息得到充分利用,为企业提供全面、快捷、高效的服务。一是继续完善民营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平台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形成延安市服务机构入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进入、退出机制。确定服务人员的素质标准和服务内容、水平标准,增强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延安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更多服务机构入驻平台,不断完善服务种类,引导各种服务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努力为企业提供功能齐全、水平专业、标准规范的一站式服务。加快充实网络平台服务功能,努力发挥好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的综合效力。三是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信息数据库,以实现金融、工商、税务、物价、公安、质监、统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公开和共享。政府除了掌握、汇总、提供翔实的企业数据、动态外,还要督促相关机构、社会第三方开展更多征信工作,以实现对企业的守信情況进行监管和信息共享,建立更多企业的信用档案,提供更多信用评级咨询服务。四是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孵化器基地、创业创新服务机构的建设。政府要和高校联合建设各类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平台,为初创小企业提供各类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各企业也要逐步建立创新转化基地平台。
4 结 论
总之,促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凝心聚力,以战略的眼光解决其发展过程中政策环境、产业规划、融资服务、创新能力、服务体系等各方面的问题。扶持、发展和壮大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这既是当前延安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未来延安经济彻底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韩丽红,张晶.资源型城市中小企业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矿业,2008(1):20.
[2]汪陈友.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下的中小企业成长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8.
[3]李玉萍.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小微企业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8.
[4]郭文超,梁洪.推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5(4):74.
[5]杨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以延安市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