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环境趋向宽松
200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各项改革将继续深化,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结构调整的步伐将加快。以下诸多因素,对物流发展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
对外开放的新步伐
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家在中国投资,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企业超过50万家。与此同时,中国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470家企业,中方直接投资金额超过332亿美元,中国一批名牌企业率先“走出去”并取得成功。由国外企业“走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而引发的跨国物流需求迅速增长。如何从“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为“中国制造”建立一个“中国物流”的支撑体系,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改善体制和政策环境
如果说2004年出台的九部委《意见》是“热点话题”的话,2005年将会变为实际的行动。一方面,拟议中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将要开始工作,中国推进物流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在中央政府层面正式形成。另一方面,在“部际联席会议”推动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将按照《意见》的精神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细则。同时.国家将要召开首次“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推出“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各地方、各部门和有关行业就贯彻全国会议的精神,预计都会有一些具体的动作。
符合科学发展观而备受关注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企业、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断普及和深化。特别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衡量,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及运输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建立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物流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路。现代物流因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发展的环境将更为宽松。
市场开放引发激烈竞争
呈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
一是物流外包的趋势会有所增强,但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包的规模和速度不会太快,特别是整体外包还需要假以时日。二是企业自建物流系统、扩大自营物流的趋势依然存在。一些大型企业、垄断性企业,特别是商业连锁企业,仍将以自营物流为主。医药、烟草和电器等的动向有一定代表性。三是生产、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势头会得到加强。这种方式,既可以利用对方优势资源,又不会失掉对原有业务的掌控权,受到越来越多的巨头型企业的青睐。宝钢、海尔、长虹、中核集团、TCL等,不约而同与中远物流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2005年年初,又传来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七成的消息,对中国钢铁企业以及下游企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显得尤其重要。
外企战略调整引人注目
随着2004年12月11日以后,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将借机扩大在华业务。在投资方式上,他们会更多地选择独资的形式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在服务对象上,将不再局限于国外企业,会逐步向本土企业渗透;在投资地域上,将会立足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许多外资企业把中国作为战略投资重点,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动作,2005年将会迈开重要步伐。跨国企业将倾向于把地区总部移师中国或自建物流系统。如麦当劳公司,面对中国缺乏铁路和公路的冷藏运输能力,着手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以确保稳定的原料供应。可口可乐公司组建了自己的车队,通过企业自身物流系统完成的运输和配送已达总量的50%。中国现代物流的推进过程,与对外开放、跨国企业进入紧密联系。因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履行入世承诺而带来的跨国企业物流战略的调整,对2005年中国物流市场的重大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
物流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随着中国市场全面开放,跨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网络、低成本和本土化方面的缺陷,在中国获得较快发展,中国物流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那些拥有完备物流网络、物流成本较低、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赢得客户的青睐,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相反,那些不具备网络规模优势、运营成本高昂和对市场不能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逐步被兼并、重组或淘汰出局。有这样几个趋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1.构建经营性资产,成为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资产实力强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客户与市场。
2.外资收购内资、民营收购国有,有的以重组的方式进入,有的以重组的方式退出,更多的重组购并案,将会在2005年的中国物流市场发生。
3.物流质量和效率将更加受到关注,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将推动物流现代化进程。如区港联动、仓单质押、物流地产、多式联运等方式已经崭露头角,2005年的发展将会更快。供应链管理、RFID等新技术已进入国内,我们同样需要认真面对。
中国物流前程似锦
首先,经过20多年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这几年的大力推动,中国物流无论在需求基础、供给能力、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人才准备、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等“软件”方面,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其次,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的模式将更加成熟。特别是经过这两年的准备,涉及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如物流规划、政策、标准、统计、信息、理论、科技等工作的推进体制已基本建立,具体的推进工作在 2005年将会趋于完善。
最后,一些行业和地区物流发展继续加快,并向相关的行业和地区渗透和延伸。传统行业因为成本增加、竞争加剧,必然向现代物流寻求出路;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必然带动物流理念向这些地方扩散。
综上所述,未来的中国物流仍然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将在2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的增幅在10%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下降,现代物流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2005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各项改革将继续深化,经济将保持适度增长,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结构调整的步伐将加快。以下诸多因素,对物流发展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
对外开放的新步伐
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50家在中国投资,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企业超过50万家。与此同时,中国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显示,截至2003年底.中国企业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470家企业,中方直接投资金额超过332亿美元,中国一批名牌企业率先“走出去”并取得成功。由国外企业“走进来”和国内企业“走出去”而引发的跨国物流需求迅速增长。如何从“物流大国”迈向“物流强国”,为“中国制造”建立一个“中国物流”的支撑体系,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必须面对的紧迫课题,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改善体制和政策环境
如果说2004年出台的九部委《意见》是“热点话题”的话,2005年将会变为实际的行动。一方面,拟议中的“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将要开始工作,中国推进物流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在中央政府层面正式形成。另一方面,在“部际联席会议”推动下,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将按照《意见》的精神制定更具操作性的细则。同时.国家将要召开首次“全国现代物流工作会议”,推出“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各地方、各部门和有关行业就贯彻全国会议的精神,预计都会有一些具体的动作。
符合科学发展观而备受关注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企业、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不断普及和深化。特别是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衡量,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降低社会流通成本,加快商品流通和资金周转,提高国民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需要;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在生产、流通及运输领域的应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缓解交通拥堵,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地区间商品流通,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的物流服务需求,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建立与经济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物流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救灾应急、处理突发性事件,保障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路。现代物流因其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发展的环境将更为宽松。
市场开放引发激烈竞争
呈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
一是物流外包的趋势会有所增强,但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外包的规模和速度不会太快,特别是整体外包还需要假以时日。二是企业自建物流系统、扩大自营物流的趋势依然存在。一些大型企业、垄断性企业,特别是商业连锁企业,仍将以自营物流为主。医药、烟草和电器等的动向有一定代表性。三是生产、流通企业与物流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势头会得到加强。这种方式,既可以利用对方优势资源,又不会失掉对原有业务的掌控权,受到越来越多的巨头型企业的青睐。宝钢、海尔、长虹、中核集团、TCL等,不约而同与中远物流结成战略合作关系,绝不是一时”心血来潮”。2005年年初,又传来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七成的消息,对中国钢铁企业以及下游企业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的深度合作,显得尤其重要。
外企战略调整引人注目
随着2004年12月11日以后,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跨国物流企业将借机扩大在华业务。在投资方式上,他们会更多地选择独资的形式或通过增资扩股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在服务对象上,将不再局限于国外企业,会逐步向本土企业渗透;在投资地域上,将会立足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逐步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许多外资企业把中国作为战略投资重点,早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动作,2005年将会迈开重要步伐。跨国企业将倾向于把地区总部移师中国或自建物流系统。如麦当劳公司,面对中国缺乏铁路和公路的冷藏运输能力,着手建立自己的运输企业,以确保稳定的原料供应。可口可乐公司组建了自己的车队,通过企业自身物流系统完成的运输和配送已达总量的50%。中国现代物流的推进过程,与对外开放、跨国企业进入紧密联系。因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履行入世承诺而带来的跨国企业物流战略的调整,对2005年中国物流市场的重大影响,将是不言而喻的。
物流市场面临重新洗牌
随着中国市场全面开放,跨国企业凭借资金、技术和人才优势,弥补网络、低成本和本土化方面的缺陷,在中国获得较快发展,中国物流企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那些拥有完备物流网络、物流成本较低、能够对客户需求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赢得客户的青睐,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相反,那些不具备网络规模优势、运营成本高昂和对市场不能做出灵敏反应的物流企业将逐步被兼并、重组或淘汰出局。有这样几个趋势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1.构建经营性资产,成为许多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选择,资产实力强的企业更容易取得客户与市场。
2.外资收购内资、民营收购国有,有的以重组的方式进入,有的以重组的方式退出,更多的重组购并案,将会在2005年的中国物流市场发生。
3.物流质量和效率将更加受到关注,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创新将推动物流现代化进程。如区港联动、仓单质押、物流地产、多式联运等方式已经崭露头角,2005年的发展将会更快。供应链管理、RFID等新技术已进入国内,我们同样需要认真面对。
中国物流前程似锦
首先,经过20多年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这几年的大力推动,中国物流无论在需求基础、供给能力、基础设施等“硬件”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人才准备、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等“软件”方面,已经具备了加速发展的条件和环境。
其次,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行业自律的模式将更加成熟。特别是经过这两年的准备,涉及物流行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如物流规划、政策、标准、统计、信息、理论、科技等工作的推进体制已基本建立,具体的推进工作在 2005年将会趋于完善。
最后,一些行业和地区物流发展继续加快,并向相关的行业和地区渗透和延伸。传统行业因为成本增加、竞争加剧,必然向现代物流寻求出路;沿海地区、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必然带动物流理念向这些地方扩散。
综上所述,未来的中国物流仍然会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年社会物流总额的增长将在20%以上,物流业增加值的增幅在10%左右,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在平稳的基础上略有下降,现代物流总体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