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4月18日,北京奥组委副主席蒋效愚对外宣布: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将全面开工,2007年将完成绝大部分场馆的建设。而在此前,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早早展开,比如地铁4号线、5号线、10号线等轨道交通的建设,首都机场新航站楼的建设等。笔者担忧的是,虽然在硬件和规模方面,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望超越2000年的悉尼和2004年的雅典,但在奥运物流方面却仍“水波不兴”,如果处理不当,物流将很可能给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造成极大阻力。
近半年来,政府、企业、媒体等各个方面都表示物流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招聘等方面仍然未见有太大动作。按照管理学理论,一支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笔者认为,目前物流人才的紧缺已迫在眉睫,如果仍不能对其提高重视程度,这一问题将可能成为钳制整个奥运会的“短板”。如果物流人才这一“短板”不能得以增强,2008年奥运会将可能充满隐患。
据科技部的《电子商务在奥运中应用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推测,2008年,与奥运直接相关的物流需求量为417.2亿元。其中奥运会预算占7.7亿元,北京市投入为409.5亿元。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商品物流需求量为4.91亿元,其中旅游业为1.41亿元.零售与餐饮业为3.5亿元。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废弃物物流需求量为10.8亿元.其中奥运会将直接产生1.2亿元,观众和游客将产生9.6亿元。据估算,与奥运会相关的物流需求总量约为432.91亿元。其中发生在赛前的为402.5亿元,赛中的为28.21亿元,赛后的为2.2亿元。
相对于如此高昂的物流需求量,对于未来物流人才需求的预测则是多种多样。有观点指出,目前,北京存在着20万以上的物流人才缺口;另一种观点则指出,这一缺口可能达到40万甚至更多。对于以上数字,笔者认为未必有太大的参考性,目前国内对“物流人才”这一概念尚未有很明确的界定,尽管已有多种认证、职业标准出台,但其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却仍未经过较长时间的验证。以下,笔者便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在物流人才这一问题上的几点思考。
人才重在经验十足
目前,全社会已经认识到国内物流人才紧缺这一现状,不仅各个高校纷纷上马物流专业,劳动部、物流采购联合会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物流师标准及认证。美国、英国的相关物流教育机构在国内的认证推广工作也一直在陆续展开,应当说,目前国内的物流教育市场是非常火爆的。笔者曾与很多海外学子交流,他们对国内目前的物流前景非常看好,也确有很大一部分人学习了物流专业,以待回国后一层身手。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仅仅通过这些学习、认证以及培训,便可以打造出能够应对奥运物流需求的物流人才呢?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从目前各种高校、培训机构的宣传来看,大都将自身标榜成为物流教育的资深机构,“只要能够在我们这里学习,便能够成为社会所紧缺的物流人才”。但事实上,物流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强的操作性。笔者认为,一个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在整个物流环节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也许还比不上一个熟练的司机。
有调查指出,奥运物流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只能确定40%的物流活动将会发生,而其余60%的均为未知事件。据研究,一般奥运会举行期间,40%的仓库空间用来储存所有的比赛器材,余下的60%的空间用来储存未知的物品。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物流管理者必须不断重新设计仓库物品的摆放以适应新的存储需求。同时,奥运赛前物流需求并不非常紧张,但在赛程中各个环节的物流需求往往会非常紧迫,有时称之为“爆发”也不为过。这种情况下,如果物流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其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目前的物流学习、认证以及培训确实是必要的,但在短期内,这些人才还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时间上来看,即使经过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这些人员恐怕仍需要2-3年的物流实践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2005~2006年将成为北京补充物流人才的最后期限,在这个时限之后才仅仅完成理论学习的人员,其实际操作能力恐怕很难应对奥运物流的需求。事实上,目前在各个物流企业中,还是有很多实践能力很强的物流人员,这些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只要加以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应当会成为2008年奥运物流的中流砥柱。
“隐性物流”呼唤物流人才
从科技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上提出的仅仅为与奥运“直接”相关的物流费用,而间接相关的则并未统计在内。据此,相对于显性表示的奥运物流,笔者提出“隐性物流”这一概念。奥运会的“隐性物流”,其中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居民消费增加所造成的物流增量、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物流增量等。
这一部分物流与显性的奥运物流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他们往往是在奥运会之前便开始逐渐增长,在奥运会的过程中达到最高峰,尽管这一过程的爆发性并不很明显,增幅也比较缓慢,但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其增量还是不能忽视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隐性物流”即使是脱离了奥运会也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类物流需求本身便是会逐渐增加的,只不过因为奥运会的举办加快了其增长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隐性物流”将对企业中的原有物流人员造成很大的挑战。但因为其增幅比较缓慢,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比较容易被忽视,但和居民的生活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如果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物流项目中,而忽视了这些隐性的东西,将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直接影响北京的整个物流环境。
因此,相关部门、企业应当对此高度注意,毕竟奥运会的过程只有短短的1个月,但其影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而这些长期的影响将更多的作用于“隐性物流”中。此外,“隐性物流”是具有持续吸收物流人才的能力的,这对于奥运会结束后的物流人员安置也有很大意义。
物流人才何须“本地化”
考虑到奥运物流的“爆发性”和“不确定性”,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呈现出类似性质:短期内对物流人员的需求量会突然增大、对各类专业人员均产生需求等。但奥运结束后.这些人才中将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失去用武之地。对此情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解决方式:
1.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眼光要放长远。未来的中国物流,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循序渐进成长的”通用”物流人才,而非短期速成的“奥运”物流人才。
2.不要希望物流人才缺口完全由北京本地解决,一旦奥运会结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很可能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如果后续措施处理不当,将可能会有一部分物流人才面临工作动荡。笔者认为,很多基础的物流操作可以在国内进行外包,而专业程度比较高的物流操作则可以外包给国外有经验的专业物流企业来运作。
3.政府相关部门需考虑奥运会结束后短期之内物流人才的安置情况,毕竟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果这部分人才能够顺利由“奥运物流”转入更广泛的物流概念,对于未来北京市的整体物流建设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好处。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上文提到的“隐性物流”也应当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面对奥运物流的挑战,如何制定物流人才战略已成为政府、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一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不仅可能影响奥运会的正常运转,还可能对北京市未来的物流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希望相关人士在这一问题上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勿令物流人才成为北京奥运的“短板”。
近半年来,政府、企业、媒体等各个方面都表示物流人才是非常重要的资源,但在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招聘等方面仍然未见有太大动作。按照管理学理论,一支沿口不齐的木桶,其存水量的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笔者认为,目前物流人才的紧缺已迫在眉睫,如果仍不能对其提高重视程度,这一问题将可能成为钳制整个奥运会的“短板”。如果物流人才这一“短板”不能得以增强,2008年奥运会将可能充满隐患。
据科技部的《电子商务在奥运中应用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推测,2008年,与奥运直接相关的物流需求量为417.2亿元。其中奥运会预算占7.7亿元,北京市投入为409.5亿元。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商品物流需求量为4.91亿元,其中旅游业为1.41亿元.零售与餐饮业为3.5亿元。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废弃物物流需求量为10.8亿元.其中奥运会将直接产生1.2亿元,观众和游客将产生9.6亿元。据估算,与奥运会相关的物流需求总量约为432.91亿元。其中发生在赛前的为402.5亿元,赛中的为28.21亿元,赛后的为2.2亿元。
相对于如此高昂的物流需求量,对于未来物流人才需求的预测则是多种多样。有观点指出,目前,北京存在着20万以上的物流人才缺口;另一种观点则指出,这一缺口可能达到40万甚至更多。对于以上数字,笔者认为未必有太大的参考性,目前国内对“物流人才”这一概念尚未有很明确的界定,尽管已有多种认证、职业标准出台,但其实际意义到底有多大,却仍未经过较长时间的验证。以下,笔者便从几个方面阐述一下在物流人才这一问题上的几点思考。
人才重在经验十足
目前,全社会已经认识到国内物流人才紧缺这一现状,不仅各个高校纷纷上马物流专业,劳动部、物流采购联合会也陆续推出了自己的物流师标准及认证。美国、英国的相关物流教育机构在国内的认证推广工作也一直在陆续展开,应当说,目前国内的物流教育市场是非常火爆的。笔者曾与很多海外学子交流,他们对国内目前的物流前景非常看好,也确有很大一部分人学习了物流专业,以待回国后一层身手。
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仅仅通过这些学习、认证以及培训,便可以打造出能够应对奥运物流需求的物流人才呢?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从目前各种高校、培训机构的宣传来看,大都将自身标榜成为物流教育的资深机构,“只要能够在我们这里学习,便能够成为社会所紧缺的物流人才”。但事实上,物流中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着非常强的操作性。笔者认为,一个没有任何操作经验的物流专业本科生在整个物流环节中能够起到的作用也许还比不上一个熟练的司机。
有调查指出,奥运物流需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只能确定40%的物流活动将会发生,而其余60%的均为未知事件。据研究,一般奥运会举行期间,40%的仓库空间用来储存所有的比赛器材,余下的60%的空间用来储存未知的物品。由于需求不确定性,物流管理者必须不断重新设计仓库物品的摆放以适应新的存储需求。同时,奥运赛前物流需求并不非常紧张,但在赛程中各个环节的物流需求往往会非常紧迫,有时称之为“爆发”也不为过。这种情况下,如果物流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其后果将会是不堪设想的。
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目前的物流学习、认证以及培训确实是必要的,但在短期内,这些人才还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时间上来看,即使经过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培训,这些人员恐怕仍需要2-3年的物流实践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因此,2005~2006年将成为北京补充物流人才的最后期限,在这个时限之后才仅仅完成理论学习的人员,其实际操作能力恐怕很难应对奥运物流的需求。事实上,目前在各个物流企业中,还是有很多实践能力很强的物流人员,这些人员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只要加以一些有针对性的培训,应当会成为2008年奥运物流的中流砥柱。
“隐性物流”呼唤物流人才
从科技部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上提出的仅仅为与奥运“直接”相关的物流费用,而间接相关的则并未统计在内。据此,相对于显性表示的奥运物流,笔者提出“隐性物流”这一概念。奥运会的“隐性物流”,其中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居民消费增加所造成的物流增量、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物流增量等。
这一部分物流与显性的奥运物流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他们往往是在奥运会之前便开始逐渐增长,在奥运会的过程中达到最高峰,尽管这一过程的爆发性并不很明显,增幅也比较缓慢,但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看,其增量还是不能忽视的。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隐性物流”即使是脱离了奥运会也是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类物流需求本身便是会逐渐增加的,只不过因为奥运会的举办加快了其增长速度。
在这种情况下,“隐性物流”将对企业中的原有物流人员造成很大的挑战。但因为其增幅比较缓慢,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比较容易被忽视,但和居民的生活却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如果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与奥运会直接相关的物流项目中,而忽视了这些隐性的东西,将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直接影响北京的整个物流环境。
因此,相关部门、企业应当对此高度注意,毕竟奥运会的过程只有短短的1个月,但其影响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而这些长期的影响将更多的作用于“隐性物流”中。此外,“隐性物流”是具有持续吸收物流人才的能力的,这对于奥运会结束后的物流人员安置也有很大意义。
物流人才何须“本地化”
考虑到奥运物流的“爆发性”和“不确定性”,其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呈现出类似性质:短期内对物流人员的需求量会突然增大、对各类专业人员均产生需求等。但奥运结束后.这些人才中将可能有很大一部分失去用武之地。对此情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解决方式:
1.人才培养应有规划性,眼光要放长远。未来的中国物流,所需要的更多的是循序渐进成长的”通用”物流人才,而非短期速成的“奥运”物流人才。
2.不要希望物流人才缺口完全由北京本地解决,一旦奥运会结束,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将很可能会有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如果后续措施处理不当,将可能会有一部分物流人才面临工作动荡。笔者认为,很多基础的物流操作可以在国内进行外包,而专业程度比较高的物流操作则可以外包给国外有经验的专业物流企业来运作。
3.政府相关部门需考虑奥运会结束后短期之内物流人才的安置情况,毕竟随着未来经济的发展,物流人才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如果这部分人才能够顺利由“奥运物流”转入更广泛的物流概念,对于未来北京市的整体物流建设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好处。从这个角度而言,笔者上文提到的“隐性物流”也应当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面对奥运物流的挑战,如何制定物流人才战略已成为政府、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一问题如不能妥善解决,不仅可能影响奥运会的正常运转,还可能对北京市未来的物流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希望相关人士在这一问题上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勿令物流人才成为北京奥运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