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加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势必要加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所谓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即在课堂教学中要减少甚至杜绝“指令性”的成分,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知识、运用知识,同时,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心理品质得到锻炼,以实施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施“开放式”教学,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开放学习内容。教材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必须科学地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所以要深挖教材蕴含的智力因素,克服教材中一些不甚完善的指令性(影响学生思维创造性)、唯一性(容易造成呆板的思维定势的东西),以达到使学生长知识、长智慧的目的。目前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具体表现为:不能够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拓宽思路;缺少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偏离了学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实际空间;滞后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如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材指令用圆锥容器装满沙子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内倾倒3次,正好装满,得出圆锥体积公式,这样操作虽然能说明问题,但并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我们在教学时不规定倾倒的次数,而强调边操作边思考边计算(看倾倒一次后沙子占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经过学生的操作、思考、推理得出圆锥的体积公式。由于对实验操作去掉了封闭指令的成分而实行开放的办法,所以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将等底等高同质量的实心圆锥和圆柱用秤称一称,同样也可以得到上述的结论,这种想法得到全体同学的赞同。
二、开放教学模式。以往教师课前备课的依据只是一种假设情况下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课堂的活动必须服从于这种形式。开放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促进和激活作用,通过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把握富于变化的节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使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和全面发展的目的。教学创新需要有创新的组织形式作载体,对教师巧于放手、敢于放手、善于放手,在什么时候放、怎么放、放多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中,学生在复习“0除以任何数都得0”的基础上,学习“0÷5”时,可以让学生通过举出类似的例子发现并归纳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结论,接着学习“408÷2”和“324÷3”时,就可以大胆放手运用迁移原理让学生完成竖式,竖式的简便写法又可以在开放的讨论中由学生通过观察探索来解决。再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商店里有8个白皮球和20个花皮球,卖出22个,还剩多少个?时,我们可对学生提出:“如果你是售货员,是怎么卖的呢?”并要求学生用学具操作一下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结果得到以下不同的解法:
(1)8 20=28(个) 28—22=6(个)
(2)22-20=2(个)8-2=6(个)
(3)22-8=14(个) 20-14=6(个)
学生并且都能按自己的操作说出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这道题的数量关系,避免了呆板的思维定势,同时还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开放评价机制。数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评价,除了解知识掌握的情况之外,更重要的是注重课堂学生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和探索性能力的肯定评价。如解答这样一道题:“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5个月就完成了去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学生一般列式为(32400÷5×12-32400)÷32400或[32400÷5×(12-5)]÷32400,如果列成32400÷5×12÷32400-1,思路又有所不同。更有甚者,列式为(12-5)÷5或12÷5-1就是创新探索,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抽象思维活动,教师就应大力赞赏,给予积极评价。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尽量减少指令性、唯一性的成分,而适当或尽量增加开放性的成分,真正实施开放式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思路开阔,素质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