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高等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8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推拉因素的分析框架,探究学生选择跨境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参照推拉因素在留学动机中的前期研究,基于跨境高等教育的特点,问卷设计中调整了推拉理论中涉及的宏观环境因素,加入了制度因素,归纳出影响个人选择跨境高等教育的六大类因素:经济因素、学校因素、国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个人因素。以在中外合作院校就读的学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结果发现学生跨境高等教育选择因素与其他高等教育选择影响因素有相近之处,其中学校因素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的重要程度依次为国家因素、个人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
  关键词:推拉因素理论;跨境高等教育;动影响因素;中外合作院校
  一、研究背景
  全球化被誉为21世纪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应运而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衡量一所高校的国际化程度的显性标志为学校师资的国际化、学生生源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1]
  跨境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既是一种跨国办学现象,又是一种高等教育活动;既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过程,又是一种供给模式[2]。跨境高等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即人员的跨境流动、教育项目跨境流动和机构跨境流动。本文重点针对后两种项目的群体进行研究,即我国学生在境内接受国外高等教育服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和跨境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符合“国内的国际化”这一基本需求,现已成为教育国际化中一种不可替代的形式。
  20世纪末期,中国成立最早的一批合作办学机构,后来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其列入报考范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自1995年《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颁布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总数在20年间从71个增长至2371个,其中涉及中外高校共计近1000所,国家和地区33个,在校中国学生56万人次,各机构和项目每年招生数十余万人,毕业生已超过160万人。[4]
  本研究旨在分析跨境高等教育的多種影响因素,并运用相关研究方法比较各因素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从而探讨目前我国跨境高等教育人群的选择动机。作为衡量跨境教育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对于跨境高等教育选择动机的研究同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及理论框架
  中外合作办学及跨境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较短,关于接受中外合作办学的人群的选择动机的研究成果并不丰富。已有的研究大多聚焦个人高等教育选择或出国留学选择的实际情况,而对其背后的动机研究不足。
  早期研究对国内高等教育选择的因素可大致归纳为社会因素、个体因素、结构因素和经济因素四个方面。这些研究尤其强调以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为代表的外部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此外,父母的教育背景与社会地位作为社会因素的主要表现,也对子女的高等教育选择产生正相关影响。近年,研究则在以上四个因素外,加入学校因素对高等教育选择的影响,有些学生对于更高的教育质量的追求主导了其教育选择。研究发现,在报考时学生比较看重报考学校的层次、排名,对于“985”和“211”高校有明显的偏好。除了排名,学生对于热门专业的兴趣也有所增加[5]。学者王远伟还发现,相较传统观念,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教学质量、教学水平为衡量标准的学校因素取代了经济因素,成为了对学生的高等教育选择最有影响力的因素。[6]
  少数海外学者已经开始研究和分析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影响因素。有研究发现,學生会因为合作方的优质教育形象而做出选择[7]。比如,学生会由于英国总体较好的教育形象而选择报考与英国合作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同时,和外方合作的本地院校排名越靠前,越能激发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的动机。经济、学术、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会影响学生选择跨境高等教育[8]。例如,就读跨境教育比普通学校有更高的回报率,并且能在不出国的条件下保障受教育质量。
  推拉理论也被用在跨境高等教育动机的研究中。学生选择跨境高等教育基于国内高等教育和留学的推力因素以及跨境高等教育和学生个人取向构成的拉力因素共同作用,并且学生选择跨境教育的最强动因是为了获得国内排名较高学校的学位证书[9]。尽管跨境高等教育的受众的上课地点并未发生地理概念上的转变,但基于跨境教育的定义,即接受教育者和教育服务的提供者处于不同国家,因此,用推拉因素理论分析接受跨境教育的动机及影响因素,理论上是可行的。
  本研究将学生选择跨境高等教育的动机置于推拉因素的分析框架中,探究学生选择跨境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基于跨境高等教育的特点,研究调整了推拉理论中涉及的宏观环境因素。本研究讨论的跨境高等教育以教育项目跨境流动和机构跨境流动为主,并未过多涉及人员的流动,学生的全部时间或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国内学习,政治环境并未有较大的改变,故而删除了政治因素。但考虑到学生由于种种教育政策或其他制度方面的影响而作出的决策,加入了制度因素。此外,国家因素是否对学生产生足够的影响作用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参照推拉理论,个人因素对学生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是否同推拉理论中强调的作用相同,同样值得探讨。综上,经过对推拉理论的梳理、总结,结合跨境高等教育的特点,本研究归纳出影响个人选择跨境高等教育的六个可能影响因素,分别是经济因素、学校因素、国家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综合先前研究结果,问卷第二部分共下设24项以体现各个因素的影响作用。
  三、跨境高等教育选择动机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样本
  本研究采用自填问卷的方法,选取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院学生为调查样本。一方面是因为该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学生作为跨境高等教育的受众,符合研究要求。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长期在该学院负责中外合作项目,能确保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一手资料的真实性,有利于研究的展开。   本研究在大学二、三、四年级中平均分布选取调查对象,同时针对学院重要的两个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本科双学位和境外学位项目(与悉尼科技大学合作的双联4 0项目)。由于学院的商科专业设置性质以及入学要求,学院的学生人口特征表现为女生多、城市学生多、英语水平较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样本的分布状况与此相一致:女生偏多,且大多来自城市,超过一半的调查对象的英语水平中等偏上,父母多是知识分子或专业人员,其次为从商家庭,家庭经济水平基本集中在中产阶级水平(见表1)。
  (二)调查方式
  问卷通过问卷星平台在线发放和课堂纸质发放两种途径,一共发放问卷141份,回收问卷121份,其中有效问卷10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73.6%。
  由于问卷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并非本研究的重点,采用基本的数据分析进行研究。对于问卷的第二部分,由于问卷设置的特点与本研究意在得出影响学生跨境高等教育选择的因素及影响力,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最为合适。为探究学生跨境教育选择动机,将24个因素作为观测变量,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而运用因子分析可以消减变量,用更小的所列变量组合成新的维度做进一步分析,更好地简化和解释学生选择跨境教育的动机。
  (三)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学生对本科阶段出国留学的意愿不算强烈,但是被调查者对本科毕业后出国留学意愿较为强烈。尽管超过64%的学生并未想过在本科阶段出国,但超过四成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会出国留学。不愿出国的主要原因为担心语言不过关,其次为申请难度太大(见表2)。
  关于毕业后的规划,问卷共设计了4种情况。大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或工作,其次是在国内工作,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的人最少(只有约8%),这表明国内高校的吸引力对于跨境高等教育学生仍然不足(见表3)。
  将学生就读的项目与毕业规划交叉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相较境外学位项目学生(即4 1项目),更高比例的双学位本科项目学生选择了国内工作或深造。境外项目学生中持不确定态度的比例明显较大,这与境外项目在学院近些年刚開始发展,而同类项目在国内其他院校并不多见有关,当前境外学位项目毕业生不算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正在逐渐提升,因此此类学生对将来是否出国依旧存在一种观望状态。
  问卷的第三部分是学生对就读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进行评价。表5采用李克特量表,从1分到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从本文想要探究的因素中挑选出影响较强的因素,共设计了9个项目的具体表现请学生评价,分为学校因素、经济因素以及个人体验三个方面。整個表格的均分是3.36,反映学生对参与项目的评价属于中等偏上。个人因素均分为3.63,表明学生对就读的个人体验最为满意,其次是学校质量,最后是经济因素。在个人因素中,学生最为认可合作办学对于英语水平提升的帮助,其次是国际文化体验。在学校因素方面中,学生对项目革新教学和研究、教学资源设备提出了质疑,影响了学校方面的整体均分。
  根据方差贡献率分析表(见表6)可以发现,具备信度的24个问题一共可以提取6个主要的因子,这6个公因子解释的方差占到将近66.453%,由此可以认为,提取的6个公因子在充分提取和解释原变量的信息方面比较理想。
  如表7所示,对各个因素认同性评价中一共抽取6个主要的因子。每一项目的因子负载数值以是否大于0.400为取舍标准。在第一个因子中,负载大于0.400的因素有8个,依负载大小排列的顺序为:良好的教育质量、本地院校的声誉、就业市场上国外学位高认可度、善于革新教学和研究、高招时的国家招生政策、对于项目清楚了解、教学设施、对精英教育的需求。这8个因素基本属于与跨境教育的特点及其高认可度的发展前景和承办跨境教育的本土高校相关的问题,因此可以命名为“学校因素”。在第二个因子中,负载大于0.400的因素有5个,依负载大小排列的顺序为:合作方为英语语言的发达国家、合作方对移民与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满足进一步深造或留学的需求、合作方良好的高等教育背景、院校国际化程度。这5个因素都基本与合作外方国家形象以及外方高等教育声誉有关,因此可以命名为“国家因素”。第三个因子中,负载大于0.400的因素有3个,分别是个人的学术能力、个人的兴趣爱好、合作办学项目开设的专业。这3个因素都与个人特质与取向有关,因此可以命名为“个人因素”。第四个因子中,负载大于0.400的因素有4个,依负载大小排列的顺序为:国内更好的社会治安、亲戚和朋友的推荐、个人国际文化的体验、学校离家的距离。这4个因素都有个人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而受到家庭及他人的影响,因此可以命名为“社会文化因素”。第五个因子中,负载大于0.400的因素只有1个,它提供奖学金或经费资助,可以命名为“制度因素”。第六个因子中,负载大于0.400的因素有3个,包括录取人数和分数线、获得海外学位的成本合适、家庭的经济条件。这3个因素都基本关于个人经济状况,因此可以命名为“经济因素”。
  依据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把影响学生跨境高等教育选择的主要因素分为6项,分别是学校因素、国家因素、个人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结果表明学生跨境高等教育选择因素与其他高等教育选择影响因素类似,选择过程有相近之处。
  因子分析的结果还显示了每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可以用该因素所解释的方差占所有因素总方差的比例来衡量。依据分析结果,学校因素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9.071%,其重要程度位列6个因素中的首位;其次是国家因素,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3.475%;个人因素可以解释总方差的10.470%;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则在6个因素中影响作用最小,分别只能解释总方差的7.372%和6.552%。以上结果表明,学生选择跨境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综合考量的复杂过程,涉及个人、学校、社会、国家等多方面。
  (四)研究发现   1.學校因素
  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学校因素对学生跨境高等教育的选择影响力最大。学校因素体现为学校良好的教育质量、本地院校的声誉、善于革新教学和研究及教学设施、国外学位就业市场上的认可度、学生对于项目的清楚了解以及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分析学生选择跨境教育是否主要基于其优质教育的特点,满足学生不出国就能享受国际化水准的教育需要,本文对调查对象参与项目与本科阶段留学意愿进行了交叉分析,有22.67%的受调查本科双学位学生考虑过本科阶段留学,而将近70%的受调查国外学位项目学生考虑过本科阶段留学,这说明大部分选择跨境教育的大学生曾有出国倾向,而中外合作办学作为跨境教育的一种形式,能够提供更接近出国留学的教育水准,满足了学生“不出国的留学”需求。以悉尼工商学院为例,其中方大学为上海大学,为国内“211”高校,2016-2017年QS世界排名第451~460位,合作方悉尼科技大学是澳大利亚四星级高校,2016-2017年QS排名世界第193位。这意味着我院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可以有机会获得比国内大学排名高出260多位的优质海外大学学位。
  除了教育質量和对国际化教育的需求,学校因素还包括毕业后的发展前景。通过跨境高等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合作方大学和中国教育部认可的海外学位证书。这一学位证的性质和效力与学生通过海外留学获得的证书是一致的。而调查表明海外留学作为一种具有生产性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式,对个人的收入水平提高有积极作用[10]。就读跨境教育所获得的外方学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高认可度,最终会对学生选择有积极影响。
  2.国家因素
  国家因素对学生选择跨境教育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影响力仅次于学校因素。国家因素主要包括合作方的经济、文化、教育形象,能否满足进一步深造或留学的需求以及院校国际化程度。国家因素的高影响力说明学生会关注合作方的国家背景,包括发达程度、教育声誉等。跨境教育合作国家若为发达的英语国家,学生参与这种教育形式,就能接触到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更权威的老师,这些由于发达国家背景产生的连带优势自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国家因素还包含学校国际化的程度,程度越高说明学生接受的跨境高等教育越贴近国外。
  中国社会普遍存在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偏好,这种偏好会使学生在选择过程中考虑国家因素,并且由于项目特性,部分学生会在攻读学位期间,前往合作方国家生活学习,或者在将来出国留学。合作办学的外方国家若有良好的经济水平、教育声誉会更吸引学生,学生当下对合作办学外方国家的评估还会适用于将来留学目的地的评估。国家因素有理由对学生选择跨境高等教育产生相对重要的影响。
  3.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学生选择跨境教育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在总计6项因素中的影响作用处于中位。本研究被调查对象均为“90后”,这是强调自我、强调个性的一代人,调查对象在选择跨境教育时在学校与合作方国家背景之外,会优先考虑个人的能力和爱好以及学校开设专业与自己的匹配度,而不是盲从父母的安排建议,充分反映了这一代人的自主观念。综上两点,个人因素影响力排在第三并非意外。
  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力仅次于个人因素,其在跨境教育选择中影响力排名靠后的原因可能是跨境教育的大部分或是全部授课时间都在国内完成,学生基于生活所在地并未有较大改变,对于国际文化的体验仅仅能从校内留学生等方面感受,所以并未特别考虑。但社会文化因素的另一个重要体现是来自父母、朋友的影响。学生家长的支持或期望成为学生选择跨境教育的又一原因。此外,当今大部分家庭已视高等教育为子女未来成功的必经之路,而教育的社会价值导向也让社会因素在跨境高等教育选择过程中拥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当今社会存在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成功模式:学生自小到大都就读于名校,毕业后就可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而跨境高等教育迎合了学生选择高排名大学、国际化师资、高水平教育的标准,在社会价值导向的影响下,推动了学生的选择。因此,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的选择影响在6项中排名第4是可以解释的。
  4.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
  对学生选择过程影响最小的是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为是否有奖学金或经费资助,经济因素则表现为就读跨境高等教育的成本及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它们的影响力最小,这其中有教育消费主义盛行和经济条件改善的双重时代背景的原因。同时,把教育当作商品、物有所值的想法让学生在选择跨境教育过程中对这两个因素考虑最少。
  依照本次调查数据,在跨境高等教育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力处于六项因素的末位。由此可以发现经济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庭条件的改善而愈发下降。此外,另一个原因是相对于昂贵的出国费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收费更能接受,对于调查者而言并未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
  (五)建议
  本研究探究了到底是何种因素影响学生的选择,得出了如下结论:影响学生选择的因素依影响力的大小依次是学校因素、国家因素、个人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学生在选择跨境教育的过程中,会最先关注这一教育形式下的中外合作方的教育质量、声誉和毕业后的社会认可度,然后学生会再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考量,结合家长、朋友的建议进行选择。是否有经费补助、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对学生的选择影响较小。
  无论是在选择跨境高等教育或是出国留学时,学校因素和国家因素的影响力都是大于其他因素的,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是学生选择跨境教育的主要动机。个人因素因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逐步提升,这与近年来反思应试教育和探讨学生个人价值是有关的。本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影响力在学生选择跨境高等教育的影响因素中作用最小,这一发现与以经济因素在个人高等教育选择中最为重要的结论并不一致,然而出于项目区别、时代背景、家庭情况、个人心态角度的改变,这一变化是可以解释的。
  根据研究的发现,本文对跨境教育的运行与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参数。素质教育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展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释疑”的能力。所以,有质疑的课堂才更美妙。学生提问就是学生的质疑,它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就目前的现代诗歌教学情况而言,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还很保守和陈旧,导致诗歌教学效果低下。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进行现代诗歌的有效教学。下面我以自己执教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为例,谈谈自己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些初浅的看怯。  一、多样朗读。激发诗情  我国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
近日,我国财政部公布2010年的财政收入约为83080亿元。《南风窗》的《又一个财政“丰收年”的隐忧》来得很及时。在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还有不少隐忧。  这篇文章解开了众多的谜底。作者包刚升用一个公司的经营来作为文章的引子。税收的增长消耗掉公司所有营业额的增长,这是典型的竭泽而渔。而套到中国的财政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是否也是同样的图景呢?有这种可能。国内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种生产状态,财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巨大压力之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创新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语文的生字教学,通过形象记忆、结合之前学习过的生字、灵活的作业形式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识字前言: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在教学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BIBB)根据2016年9月30日所签培训合同的数据分析,公布了2016年职业教育的十大热门职业排行榜。女性十大热门职业依次为:办公室商务师、零售业人员、批发业人员、外贸从业人员、工商业人员、医疗助理、牙医助理、生活手工用品销售人员、酒店商务师和理发师。男性十大热门职业依次为:汽车修理师(以极大的人数差继续稳坐第一名)、电工、零售业人员、工业机修师、暖气空调技师、专业
每一种颜色都可以重新定义  《南风窗》:西茜,你平时有没有一些固定的朋友?  西茜:我不是社交动物,甚至非常讨厌为社交而社交,以前都是父亲陪着我,每天可能有超过5个小时的时间,就像今天我和你这样,一起坐着聊天,聊人生,聊困惑,解决一些内心的问题。  有时偶然接触到一些人,会觉得目的性太强,太累,所以人与人之间还是有点冷落,“君子之交淡如点赞”。与人来往主要限于几个闺蜜,还是在我父亲去世以后才意识到
以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但在实践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如何确保核心素养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位学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与巨大的挑战。  对于《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比较普遍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关注的是学科知识,其实,这篇科普文还承载着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素养等内涵。怎样变“知识核心”为“核心素养”?如何通过升级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我们知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
位于德国纽伦堡的联邦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研究所2017年5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德国全职就业人数从2590万下降到了2400万。反之,非全职就业人数上升明显。1996年,非全职就业人员为830万人,2016年则达到了1530万人,翻了将近一番。1991年以来,非全职就业人数的比重持续上升。当年,德国2890万人全职就业,630万人非全职就业,非全职就业人员占就业人员总数的17.9%;到20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开始提倡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了。结果,教育界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搞了,因为在上面,高考的指挥棒、社会的用人标准,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所以,高考前突击补课、强化训练、加班加点学习的情况,在各个中学,还是没有得到改变。  再后来,高考的时候,一些公办学校因“倡导素质教育”,所以升学率没有过去好了,甚至落后于一些民办学校。  这时,一些公办教师或领导,又出来鼓吹了:说考得好的
南方朔 台湾政论家  最近德国联邦议会大选,现任总理默克尔领导的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得票率41.5%,比上次大选增加了7.7%,而在席次上,则得到311席,比上届多出了72席。自欧债危机以来,欧洲已垮了12个政府,只有德国的联邦政府不但未垮,反而更加成长,默克尔已成了新的欧洲奇迹。连带也惹出许多新论题,其中最值得作理论探讨的,乃是理工科治国好还是法政科治国好?  近代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