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媒介,是人的能力的延伸或扩展,是区分社会形态的标志,是社会传播的动力。新闻报道的本质是要求准确诠释和全面宣传。积极发挥党报推动改革开放的舆论作用,如何把握报道的实践性与深入性的平衡,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
【关键词】 新闻媒介 实践性 传播报道
新闻工作者通过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准确从中判断和提炼出传播价值,即是新闻。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可能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却体现内容上的某一立场。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价值取向,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并是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新闻的客观本质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在1843年所著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①
由于媒介是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的机构,需要不断拓展报道新领域,传媒自律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
西方的部分学者强调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或是受众兴趣来对新闻进行取舍选择新闻报道。而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来看,是根据媒介的立场、报道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取舍和加工活动。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三者都以各自特有的力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如何掌握新闻客观报道的深入性与实践性中的平衡,值得我们探讨。②
新闻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闻与新闻报道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互为表里。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新闻是人在实践中的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属社会存在范畴;新闻报道是经验事实的表象和陈述,是对新闻所做的报道,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新闻报道者与客观事实以及新闻报道直接发生关系,但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间接关系。从客观事实到新闻报道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新闻报道者经验事实阶段;其次是报道事实阶段。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由这两个阶段决定,即由经验事实的正确性和报道事实的准确性决定。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条件。③
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报道方法的改革实践,它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对新闻报道进行突破。这意味着我们要以辩证的思想方法肯定、改进、扬弃传统的报道方式,并不断地开拓创造新的报道方式和报道领域,要努力做到:
一、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以深入为尺度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而实践性是唯一基石。客观报道是新闻传播的基础,而深入性是首要原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经济报道而言,党报有责任准确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及相关的价值观念。而实践性指经济报道来源于经济活动,必须符合和服务于经济活动的实际及需要。经济报道所反映政策或信息等意识形态类的性质,更强调实用,这正是实践性的首要价值所在。对于经济报道来说,宣传政策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实践。坚持经济报道的实践性,不仅反映经济实践的需要,更是为政府制定新政策服务的。
从实践性出发,党报的经济报道要为政府提供调整政策的参考变量,纠正服务行为的偏差。经济报道的时代进步就体现了实践性的价值。④近年来,报刊陆续开设的房产、旅游、家居、汽车、餐饮等专版,就是在改进传统采访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将社会民生与经济信息合于一体,获得了读者的高度关注。
二、注重深度报道,融入人文关怀
在新闻操作的实务中,新闻应当适应正在变革的媒体格局。选择新闻角度的多元化,以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深入反映关于新闻人际层面的社会特点,揭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进体制改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门彻尔教授提出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即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即发掘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即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如果我们把第一层报道称之为动态新闻,那么第二、第三层的报道就属于动态新闻的延伸,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报道就是深度报道。”⑤深度报道既是一种报道思想,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指新闻报道具有必要的社会深意,基于记者认真调查研究,尊重事实,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进行报道的新闻;它又是一种必须严格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方法,主观色彩少,并把倾向性藏于事实的叙述背后。
深度报道的运用,是新闻现代化意识成熟的表现,各类媒体应凭借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折射,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记者使命感,背景资料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来更好地发挥自身积极作用。一般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等。
目前,公平、公正、公开的舆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虽然新闻报道有时存在着时效性较弱、主观色彩强等问题,但是媒体在报道中正在全面引入深度报道的理念,强化新闻背景的说明意识、新闻影响的展示意识和新闻发展的预测意识,从而让新闻报道具有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⑥
特别是近年来对“新闻策划”的提出(报道内容、重点、过程、发稿计划、版面、形式),学界对此颇有争议。主要针对提出者在思想上对“新闻的本原是客观发生的事实”的人为的支配性行为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新闻报道中的任何环节都不宜使用“策划”。笔者拙见,新闻策划只能限定在新闻报道的策划(非商业性),是具有实际操作可能性,也是新闻媒介在报道领域的某一方面的深化。
三、报道的实践性深入的适度原则
公共危机具备较大的新闻价值,根据新闻传播规律,新闻媒介跟踪报道危机事态及进展是由于其职责使然。然而,由于危机传播与重大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的特殊性,如果报道失当,只能导致更大的社会危害。所以,适度原则所需考虑的不仅仅是新闻价值,更为重要的还要把公共利益放到首位。
适度原则⑦,就是媒介理性地衡量信息环境的结果,是建立在负责任的报道之上的,而不是完全依据媒介传播策略行事的。媒介在危机传播规模的限定上,既不能跟风炒作,也不能盲目等待,而是要根据相关规定和政策,促使大众传媒的报道对危机的化解起正面的促进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对危机进行适当的报道,为社会的平稳过渡创造有利条件。为政府和公众安全度过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雪灾”事件中,新闻报道的适度性行为对比鲜明。媒介对于危机情况缺乏足够的报道,使受众对危机缺乏应有了解,无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会加速危机的蔓延,如“非典”前期的媒体隐瞒的态度,造成社会公众对媒体公信力的信任危机。反观今年的“雪灾”,传播媒介时刻把受众的需要、受众的感情、受众的价值取向纳入其对传播策略的制定之中,报道上以人为本。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分析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尽可能地为受众提供心理安慰,减少其恐慌与紧张情绪。积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为稳定物价、打击不法商贩造舆论,对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报道的深入性实践的调查原则
调查是有别于消息、通讯之类的,其着眼点在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具有纪实特稿的性质,但学界目前尚未有准确界定。
报道的调查性是代表公众的知情权,它是公众利益的捍卫者。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调查的地位是其他任何报道所不能取代的。由于调查性报道具有新闻事件的重大性,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甘建华所写的《375次列车乘客挨打事件》独家深度采访,就强有力地反映了调查形式的显著效果。“一个新闻记者仅仅怀有伸张正义的美好初衷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纷纭复杂的新闻事件,记者只有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理智判断,去伪存真,才能真正使报道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让当事双方或多方心服口服,从而避免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⑧
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体现新闻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帮助与被采访者增进情感认同,更好地实现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调查报道最关注的是新闻事件的“为什么”和“产生什么后果”上,以将读者带进他所关心的范围,告诉其重要的事实、相关的缘故以及丰富的背景材料,凸现出这起事件的新闻价值。它与一般报道之间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只报道孤立的、公开的突发事件的结果,而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挖掘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五、新闻报道的实践性价值在于关注民生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不仅是新闻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衡量新闻报道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大量的新闻都是以小切口来反映“民”的生存现状,关注“民”的态度,从而,获得了最广泛的“民”的关注和支持。最终,媒体将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调查表明,在关于新闻价值的判断问题上,现阶段我国新闻工作者最为看重的是新闻事件的“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以及该新闻的“事件的时效性”。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百姓,成为新闻记者斟酌新闻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1)实践性价值含量的大小,直接体现在是通过民生性的新闻报道,规范人们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2)实践性与社会紧密相连,其价值远超过一般报道的价值。如《都市快报》总在强调“为民解忧,为民排难”的宗旨,《江淮晨报》中的“读者互助”帮办栏目也是这样。
参考资料
①200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发挥大众传媒在危机传播中的积极作用,营造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良好舆论环境研究(编号2006LNSKLKTYYX-24-17)成果
②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③芮必峰 《新闻与新闻报道》《新闻本体论纲》
④黄小榕《论经济报道的政策性与实践性》
⑤岳晓声《深度报道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⑥李思屈、曾丽颖、胡倩、张碧霞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
⑦陈秀云《大众传播媒介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
⑧雷一大、甘建华 《调查性报道的惊世魅力》
⑨喻国明《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抽样调查总体报告》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关键词】 新闻媒介 实践性 传播报道
新闻工作者通过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准确从中判断和提炼出传播价值,即是新闻。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可能就隐含着某些观点,形式上的含蓄却体现内容上的某一立场。新闻的倾向性是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价值取向,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并是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新闻的客观本质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马克思在1843年所著的《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揭示出来。最初,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①
由于媒介是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的机构,需要不断拓展报道新领域,传媒自律成为发展的必要条件。
西方的部分学者强调个人的信念、价值观或是受众兴趣来对新闻进行取舍选择新闻报道。而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来看,是根据媒介的立场、报道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的一种取舍和加工活动。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三者都以各自特有的力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因此,如何掌握新闻客观报道的深入性与实践性中的平衡,值得我们探讨。②
新闻与新闻报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新闻与新闻报道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互为表里。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新闻是人在实践中的经验并关注的新鲜事实,属社会存在范畴;新闻报道是经验事实的表象和陈述,是对新闻所做的报道,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新闻报道者与客观事实以及新闻报道直接发生关系,但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间接关系。从客观事实到新闻报道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新闻报道者经验事实阶段;其次是报道事实阶段。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由这两个阶段决定,即由经验事实的正确性和报道事实的准确性决定。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条件。③
以辩证的眼光看待报道方法的改革实践,它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对新闻报道进行突破。这意味着我们要以辩证的思想方法肯定、改进、扬弃传统的报道方式,并不断地开拓创造新的报道方式和报道领域,要努力做到:
一、坚持以实践为标准,以深入为尺度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灵魂,而实践性是唯一基石。客观报道是新闻传播的基础,而深入性是首要原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以经济报道而言,党报有责任准确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及相关的价值观念。而实践性指经济报道来源于经济活动,必须符合和服务于经济活动的实际及需要。经济报道所反映政策或信息等意识形态类的性质,更强调实用,这正是实践性的首要价值所在。对于经济报道来说,宣传政策并不是最终目的,目的是服务于经济实践。坚持经济报道的实践性,不仅反映经济实践的需要,更是为政府制定新政策服务的。
从实践性出发,党报的经济报道要为政府提供调整政策的参考变量,纠正服务行为的偏差。经济报道的时代进步就体现了实践性的价值。④近年来,报刊陆续开设的房产、旅游、家居、汽车、餐饮等专版,就是在改进传统采访方法基础上形成的,将社会民生与经济信息合于一体,获得了读者的高度关注。
二、注重深度报道,融入人文关怀
在新闻操作的实务中,新闻应当适应正在变革的媒体格局。选择新闻角度的多元化,以客观的视角、批判的态度、准确的判断,深入反映关于新闻人际层面的社会特点,揭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推进体制改革。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门彻尔教授提出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即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即发掘表面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即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如果我们把第一层报道称之为动态新闻,那么第二、第三层的报道就属于动态新闻的延伸,在它们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报道就是深度报道。”⑤深度报道既是一种报道思想,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它是指新闻报道具有必要的社会深意,基于记者认真调查研究,尊重事实,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进行报道的新闻;它又是一种必须严格用事实说话的表现方法,主观色彩少,并把倾向性藏于事实的叙述背后。
深度报道的运用,是新闻现代化意识成熟的表现,各类媒体应凭借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折射,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记者使命感,背景资料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来更好地发挥自身积极作用。一般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等。
目前,公平、公正、公开的舆论环境正在逐步形成。虽然新闻报道有时存在着时效性较弱、主观色彩强等问题,但是媒体在报道中正在全面引入深度报道的理念,强化新闻背景的说明意识、新闻影响的展示意识和新闻发展的预测意识,从而让新闻报道具有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分析力、预测力。⑥
特别是近年来对“新闻策划”的提出(报道内容、重点、过程、发稿计划、版面、形式),学界对此颇有争议。主要针对提出者在思想上对“新闻的本原是客观发生的事实”的人为的支配性行为缺乏正确认识,认为新闻报道中的任何环节都不宜使用“策划”。笔者拙见,新闻策划只能限定在新闻报道的策划(非商业性),是具有实际操作可能性,也是新闻媒介在报道领域的某一方面的深化。
三、报道的实践性深入的适度原则
公共危机具备较大的新闻价值,根据新闻传播规律,新闻媒介跟踪报道危机事态及进展是由于其职责使然。然而,由于危机传播与重大公共利益息息相关的特殊性,如果报道失当,只能导致更大的社会危害。所以,适度原则所需考虑的不仅仅是新闻价值,更为重要的还要把公共利益放到首位。
适度原则⑦,就是媒介理性地衡量信息环境的结果,是建立在负责任的报道之上的,而不是完全依据媒介传播策略行事的。媒介在危机传播规模的限定上,既不能跟风炒作,也不能盲目等待,而是要根据相关规定和政策,促使大众传媒的报道对危机的化解起正面的促进作用,抑制其负面作用,对危机进行适当的报道,为社会的平稳过渡创造有利条件。为政府和公众安全度过危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2003年的“非典”和2008年的“雪灾”事件中,新闻报道的适度性行为对比鲜明。媒介对于危机情况缺乏足够的报道,使受众对危机缺乏应有了解,无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会加速危机的蔓延,如“非典”前期的媒体隐瞒的态度,造成社会公众对媒体公信力的信任危机。反观今年的“雪灾”,传播媒介时刻把受众的需要、受众的感情、受众的价值取向纳入其对传播策略的制定之中,报道上以人为本。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分析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尽可能地为受众提供心理安慰,减少其恐慌与紧张情绪。积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为稳定物价、打击不法商贩造舆论,对稳定公众情绪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报道的深入性实践的调查原则
调查是有别于消息、通讯之类的,其着眼点在于新闻背后的新闻,具有纪实特稿的性质,但学界目前尚未有准确界定。
报道的调查性是代表公众的知情权,它是公众利益的捍卫者。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调查的地位是其他任何报道所不能取代的。由于调查性报道具有新闻事件的重大性,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甘建华所写的《375次列车乘客挨打事件》独家深度采访,就强有力地反映了调查形式的显著效果。“一个新闻记者仅仅怀有伸张正义的美好初衷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纷纭复杂的新闻事件,记者只有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理智判断,去伪存真,才能真正使报道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让当事双方或多方心服口服,从而避免新闻侵权纠纷的发生。”⑧
对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体现新闻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帮助与被采访者增进情感认同,更好地实现媒体对社会的舆论监督和舆论导向的积极作用。调查报道最关注的是新闻事件的“为什么”和“产生什么后果”上,以将读者带进他所关心的范围,告诉其重要的事实、相关的缘故以及丰富的背景材料,凸现出这起事件的新闻价值。它与一般报道之间的区别在于:一般报道只报道孤立的、公开的突发事件的结果,而调查性报道则注重挖掘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内在的、隐蔽的关系,并向公众分析这些内在联系的重大意义。
五、新闻报道的实践性价值在于关注民生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不仅是新闻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衡量新闻报道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大量的新闻都是以小切口来反映“民”的生存现状,关注“民”的态度,从而,获得了最广泛的“民”的关注和支持。最终,媒体将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调查表明,在关于新闻价值的判断问题上,现阶段我国新闻工作者最为看重的是新闻事件的“与人民生活的相关性”,以及该新闻的“事件的时效性”。⑨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百姓,成为新闻记者斟酌新闻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1)实践性价值含量的大小,直接体现在是通过民生性的新闻报道,规范人们的价值取向,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2)实践性与社会紧密相连,其价值远超过一般报道的价值。如《都市快报》总在强调“为民解忧,为民排难”的宗旨,《江淮晨报》中的“读者互助”帮办栏目也是这样。
参考资料
①2006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发挥大众传媒在危机传播中的积极作用,营造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良好舆论环境研究(编号2006LNSKLKTYYX-24-17)成果
②麦克卢汉 《媒介即讯息》《理解媒介:人的延伸》
③芮必峰 《新闻与新闻报道》《新闻本体论纲》
④黄小榕《论经济报道的政策性与实践性》
⑤岳晓声《深度报道的误区与对策研究》
⑥李思屈、曾丽颖、胡倩、张碧霞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30年12大热点》
⑦陈秀云《大众传播媒介危机传播的原则与策略》
⑧雷一大、甘建华 《调查性报道的惊世魅力》
⑨喻国明《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抽样调查总体报告》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