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学生就业来说非专业素质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在现代的职业教育却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并以此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专业素质培育。加强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培育,从学校、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进行落实,是当代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教学;非专业素质;培养
近年来,许多学生“有业难就”的现象,直接反映出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学生专业素质本身,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学生的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许多“非专业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所谓非专业素质,就是指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应该具备的素质。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由于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办学思想、人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等,都烙印上了强烈的专业素质教育痕迹,这与“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成功教育素质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有不少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职业教育应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情况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分析上,而针对具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的较少。从大的方向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涉及到多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教学的角度探讨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1.加强教师的非专业素质培养
首先,要加强教师非专业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提高。教师是联系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纽带,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都必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并且教师的言行举止等也反应着他的思想修养和意识形态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报告”“演讲”等形式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模范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性地表达了人们对教师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修养的预期。但是教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对于自己工作的理解首先是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载着来自社会、家庭、职业等诸方面的压力,比其他职业者担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职责,因此,需要教师具有更大的承受能力及抵御挫折的能力。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他可以格守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但难以上升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先天地规定了教师的角色就必然要承载重负,要具备甘于奉献、两袖清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等高贵的品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也规定了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才能完成其使命。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活生生的榜样,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应当首先发展自己的这些优秀品质。
其次,加强教师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成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很多时候也都是从教师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丰富程度和熟练程度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没有相应的学历是不能走上讲台的。但是教学是一个过程,学历高不等于就能交出好的学生,现实中一个博士后不一定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传授与接受的问题,教师教学在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学生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传授方式的,也即是古人所谓的“因材施教”。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就不能只围绕专业知识的提高,应该更多地进行教学方法、普通话训练、心理学培训等等方面来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并且现在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取得教师资质从学历上来说该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是完全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所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当更多的关注于教师的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比起专业知识进修,教师通过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构建新的学生素质测评机制
所谓构建新的学生素质测评机制就是在现有的学生专业成绩测评机制中添加辅助性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测评机制。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好”,进入社会后却无所作为,典型的高分低能;有些学生“得分不高”,在社会上却能成就大业。这反应的就是学校评价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严重脱节的问题。由于学校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培养目标,教学实施等等内容,而学校不是为自己培养人才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最终归宿是社会,这就要求学校的评价机制必须与社会的评价机制相适应。
根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均占47.7%。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将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前三名,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面。这提示了职业教育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加强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成立专门的“德育办公室”,实行了“德育操行评分量化考核试行办法”并把其纳入了学生学期考评体系,并作为学生评优和推荐就业的必备条件,从而使学生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视。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专业培训,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发表论文、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等,并且在学生的毕业档案中,不仅有学生各科专业的成绩,还有非专业素质的成绩。这样建立起了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状况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基本吻合的测评机制。从而引导和强化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改变了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埋头专业,而对专业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的情况,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师生的人文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图书馆书籍种类和分量,在校园内塑立名人雕像、铭刻名人名言等等方式来构建校园文化硬环境;同时在校园内成立兴趣培养学习小组,建立各种教师和学生俱乐部,努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比如人文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辩论比赛等活动,构建校园文化软环境。学校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施加影响,并发挥引导的作用。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加强人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人类意识教育和精神修养的教育等内容,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且在授课时配合授课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学习中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就可以变为学习中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只围绕专业知识进行教育是不全面的。中国有句老话“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首先是能够认同社会并能被社会认同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人。所以对教学中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予以重视而且也必须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 李淑珍,李晓宾,《论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与就业关系》,考试周刊,2009年第15期。
[2] 管大伟,《加强非专业知识能力培养 促进高职学生顺利就业》,职业与教育,2007年第17期。
[3] 王英爱,张珊,《对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思考》,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02期。
【关键词】教学;非专业素质;培养
近年来,许多学生“有业难就”的现象,直接反映出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学生专业素质本身,更令人忧虑的是许多学生的敬业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心理素质、人格品质、思想道德等许多“非专业素质”状况不容乐观。所谓非专业素质,就是指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应该具备的素质。在现代的职业教育中,由于人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办学思想、人材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具体的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个体测评等等,都烙印上了强烈的专业素质教育痕迹,这与“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成功教育素质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有不少的学者提出现在的职业教育应在专业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重视非专业素质教育。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部分关于非专业素质教育情况的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分析上,而针对具体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的较少。从大的方向看,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包括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等涉及到多个方面。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教学的角度探讨非专业素质的培养。
1.加强教师的非专业素质培养
首先,要加强教师非专业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的提高。教师是联系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纽带,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都必须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并且教师的言行举止等也反应着他的思想修养和意识形态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要超过“报告”“演讲”等形式的教育效果。可见教师的模范作用是何等的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性地表达了人们对教师专业和非专业素质修养的预期。但是教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对于自己工作的理解首先是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事业。教师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承载着来自社会、家庭、职业等诸方面的压力,比其他职业者担负着更大的使命和职责,因此,需要教师具有更大的承受能力及抵御挫折的能力。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他可以格守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但难以上升到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先天地规定了教师的角色就必然要承载重负,要具备甘于奉献、两袖清风、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等高贵的品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的工作与全部的工作可以归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也规定了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养才能完成其使命。所以教师作为学生的活生生的榜样,要引导学生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教师应当首先发展自己的这些优秀品质。
其次,加强教师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是成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学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认可很多时候也都是从教师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丰富程度和熟练程度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教师没有相应的学历是不能走上讲台的。但是教学是一个过程,学历高不等于就能交出好的学生,现实中一个博士后不一定能胜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师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一个传授与接受的问题,教师教学在很多时候是围绕着学生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传授方式的,也即是古人所谓的“因材施教”。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也就不能只围绕专业知识的提高,应该更多地进行教学方法、普通话训练、心理学培训等等方面来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并且现在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取得教师资质从学历上来说该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是完全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所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当更多的关注于教师的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了解分析学生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等等。比起专业知识进修,教师通过非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更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2.构建新的学生素质测评机制
所谓构建新的学生素质测评机制就是在现有的学生专业成绩测评机制中添加辅助性的非专业素质教育测评机制。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好”,进入社会后却无所作为,典型的高分低能;有些学生“得分不高”,在社会上却能成就大业。这反应的就是学校评价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严重脱节的问题。由于学校的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思路,培养目标,教学实施等等内容,而学校不是为自己培养人才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最终归宿是社会,这就要求学校的评价机制必须与社会的评价机制相适应。
根据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均占47.7%。从这个调查中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将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等非专业素质表现排在了前三名,排在了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专业素质前面。这提示了职业教育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还应该有意识加强学生非专业素质的培养,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成立专门的“德育办公室”,实行了“德育操行评分量化考核试行办法”并把其纳入了学生学期考评体系,并作为学生评优和推荐就业的必备条件,从而使学生把非专业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化为自觉自愿的行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学生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视。鼓励学生参加第二专业培训,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发表论文、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和英语等级证书等,并且在学生的毕业档案中,不仅有学生各科专业的成绩,还有非专业素质的成绩。这样建立起了学生在校学习和训练状况与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基本吻合的测评机制。从而引导和强化了对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改变了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埋头专业,而对专业之外的事情不闻不问的情况,实现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师生的人文素质
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图书馆书籍种类和分量,在校园内塑立名人雕像、铭刻名人名言等等方式来构建校园文化硬环境;同时在校园内成立兴趣培养学习小组,建立各种教师和学生俱乐部,努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比如人文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辩论比赛等活动,构建校园文化软环境。学校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契机施加影响,并发挥引导的作用。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加强人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文化教育、人类意识教育和精神修养的教育等内容,从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且在授课时配合授课内容不失时机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在学习中感受到责任和压力,就可以变为学习中的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在教学中只围绕专业知识进行教育是不全面的。中国有句老话“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首先是能够认同社会并能被社会认同的人,其次才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人。所以对教学中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不仅要予以重视而且也必须进行强化。
参考文献
[1] 李淑珍,李晓宾,《论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与就业关系》,考试周刊,2009年第15期。
[2] 管大伟,《加强非专业知识能力培养 促进高职学生顺利就业》,职业与教育,2007年第17期。
[3] 王英爱,张珊,《对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培养的思考》,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