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是推动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指出:“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结合一年级“数的认识”教学,谈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关爱学生,萌发兴趣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她)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学,诱发兴趣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6的认识时”,我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大风车节目,今天是金龟子的生日,你们看有几位花仙子前来向他表示祝贺,客人来了,先要请他们坐,金龟子搬来了几把椅子?倒了几杯茶?端来了几只盘子?每只盘子里放1块蛋糕,共有几块蛋糕?”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问题情境,让生逐一回答。师:“你们看到了人、椅子、杯子、盘子和蛋糕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这个相同点是什么吗?”生:“他们的相同点都6个”。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三、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3的认识”时,我先用三支粉笔、三个茶盒、三本数学书、三面小红旗等学生熟悉的东西,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物数数。接着用三辆自行车、三只兔子、三张卡通图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再数数,并说出第三辆自行车、第三只兔子、第三张卡通图各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量三杯水,听三下拍掌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直观到抽象逐步领悟了“3”的实际意义,形成“3”的基数概念和序数概念。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3”说一句话。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助力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好。
四、加强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
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并一根一根地摆好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人们一眼就看出是11根。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摆法: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5个2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两个“★”,右边摆1根;左边摆9根,右边摆2根……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第二种到第五种,这四种摆法虽然不一样,但实质都相同,都是先摆10根,再摆1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由此“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的表象初步进入孩子的头脑,清晰地建立起一捆就是一個“十”。同学们在摆“11~20”中的每个数时,就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也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一个“十”这个难点。这样教学,通过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关爱学生,萌发兴趣
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气,对孩子们的学习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级的学生从家庭来到学校,老师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追求老师的爱,使自己成为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将成为他们一切行为的动机和迫切需要。一般来说,学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老师,也就喜欢他(她)所教的那一科,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相信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及时帮助学困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使他们有了对学习数学的胜任感,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再次教师应以精深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故事导学,诱发兴趣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6的认识时”,我先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师:“同学们都喜欢看大风车节目,今天是金龟子的生日,你们看有几位花仙子前来向他表示祝贺,客人来了,先要请他们坐,金龟子搬来了几把椅子?倒了几杯茶?端来了几只盘子?每只盘子里放1块蛋糕,共有几块蛋糕?”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问题情境,让生逐一回答。师:“你们看到了人、椅子、杯子、盘子和蛋糕虽然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点,你们发现了这个相同点是什么吗?”生:“他们的相同点都6个”。由于问题提出有情节、有意境,切合学生的实际,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尝到了探索奥妙的乐趣,从而萌发了对数学知识的渴求,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
三、联系生活,增添兴趣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必须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教学贴近生活。“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例如:教学“3的认识”时,我先用三支粉笔、三个茶盒、三本数学书、三面小红旗等学生熟悉的东西,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物数数。接着用三辆自行车、三只兔子、三张卡通图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再数数,并说出第三辆自行车、第三只兔子、第三张卡通图各是什么颜色,再让学生量三杯水,听三下拍掌声数数等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直观到抽象逐步领悟了“3”的实际意义,形成“3”的基数概念和序数概念。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3”说一句话。这样教学,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助力量,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兴趣盎然,效果好。
四、加强操作,提高兴趣
动手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兴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教学大纲(修订版)》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对实物和具体模型的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教学时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爱玩、好动等思维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量一量、拆一拆、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变抽象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由表象到认识,逐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促使知识内化。
例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1根小棒、并一根一根地摆好小棒,然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摆才能让人们一眼就看出是11根。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摆法:左边摆5根,右边摆6根;左边摆5根,中间摆5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10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5个2根,右边摆1根;左边摆两个“★”,右边摆1根;左边摆9根,右边摆2根……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第二种到第五种,这四种摆法虽然不一样,但实质都相同,都是先摆10根,再摆1根。为了更清楚方便,我们可以把10根捆成一捆,表示一个“十”。由此“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的表象初步进入孩子的头脑,清晰地建立起一捆就是一個“十”。同学们在摆“11~20”中的每个数时,就只要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也就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从而突破10个一就是一个“十”这个难点。这样教学,通过调整教材编排顺序,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数的概念产生、形成过程,不但可以充分展示每个人的才能,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愉悦感。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