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应明白课堂中“问题的合理创设”是很有必要的,必须做到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让课堂达到有效性,甚至达到高效性,从而达到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关键词]情境教学;问题创设;教与学的统一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应明白课堂中“问题的合理创设”是很有必要的,必须做到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让课堂达到有效性,甚至达到高效性,从而达到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传统的数学课理念是一节课完成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直接将知识要领告诉学生,再通过例题的教学,举一反三地练习,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达到应对考试的水平现今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教育在呼吁新课改:强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在呼吁新的教学方式:乐中学、学中乐,为了符合新时代的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情境引入式教学已逐步登上课堂。
下面就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数学情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情境,主要是利用先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提升,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或通过类比,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设问,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加深,对问题的探究、解决,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另一种是生活情景,它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者数学史中名人的故事搬入课堂,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利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从而体会乐趣,也达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从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这就是学生们呼吁的乐中学、学中乐
那么,怎样设计“问题情境”才合适呢?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从学生的兴趣、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问题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凭着好奇心、新鲜感,学生势必可以和老师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但是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这样学生接受比较自然,比如,苏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我们与生活同行”第一课时,如果教师一开始介绍宇宙的速度、生物中DNA的秘密,这些情境虽然学生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对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迷惑,反而会有相反的效果,让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后面的教学,所以教学情境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真正达到事半功倍,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通过名人的故事,给予学生动力
有这样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确实,在课堂上通过讲名人的故事创设情境,为学生树立榜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名人的事迹,有时候还能给予学生巨大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上几何课第一节课的时候,笔者和学生说了欧几里得对托勒密说“几何无王者之道”的故事,学生听得很认真,当学生听完故事后我问道:“学习几何连网王都没有捷径,从今天起我们也要学习几何了,那我们该如何对待呢?”学生各抒己见,都说要脚踏实地,那段时间的作业和课堂学生都出奇的认真,也许这就是名人效应给予的动力,短短几分钟的情境,却带来了如此的效果,让学生乐于勤勤恳恳地学习数学,这种方法应该是我们值得提倡的。
三、问题情境的选择要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自然、适宜,绝不可为创设而创设,一针见血的问题情境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内容,切不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胡乱选择,那样反而适得其反,选择一定要再三斟酌,选出合适的情境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数轴”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时学习了负数的概念,那么该如何表示出来就成了学生讨论的焦点,教师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学生会发现温度计,这样过渡到本节课的知识就很自然、明了了。
四、问题情境的编排要有梯度,逐层递进
往往一节课的情境要设计几个,那么要注意編排的特点,注意由易到难,自然过渡,螺旋式上升,从而才能让一节课的知识应运而出,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
以笔者上苏科版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课为例:
情境1:我校举行三人篮球赛,根据赛前制定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0分(不计分),“雄鹰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此队赢了多少场?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方程的思想进行解答,学生由于在此之前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便会很轻易的列出方程2x=20,从而得出答案,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已经学过,很自然就能答出来,)
情境2:如果将比赛规则做适当调整: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此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
(此题与情境1类似,只是有一个条件发生了改变。由于上面的思维定式,学生会主动用方程的思想求解,但是发现一个未知数已经不能满足本题的解答了,于是会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想到该队输赢场数存在一定的关系,自然地联想到利用两个未知数来求解,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2x y=20,其中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教师帮学生列表,让学生填写出可能的情况:学生填写表格的同时会初步感受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一些关系,了解到一个x的值会有一个y值与之对应。)
(从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到两个未知数的方程,难度有所加深,自然过渡,学生能够接受。)
情境3:姚明在NBA的一场比赛中共得35分(其中罚球得进10球),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
(首先与学生共同分析题目,问:①罚球进一球得几分?②他投进两分球、三分球的个数确定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2的方法列出方程,并自己设计表格,列出姚明投中的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各种可能的情况,最后共同核对。)
上述三个情境,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学生对于篮球而言更是充满兴趣,贴近生活,这样的例子学生容易理解,以现在社会上很火热的“三人篮球”开始,学生更易进入状态,再以球星的例子设计题目,更能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情境1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同时,也使学生建立了方程的思想,情境2难度加深,切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但学生此时并没有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情境1的思维定式,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想出用两个未知数来解答,此时老师与学生共同操作,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对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更加确定,情境3与情境2类似,唯一区别是让学生自己列方程、列表,学生通过模仿对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有更深刻的印象,三个情境从一元方程的思想上升到二元方程的思想,十分自然,易于接受,通过类比,对两种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会有很深的认识,为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了良好的铺垫。
五、打破书本传授概念的顺序,合理安排情景
有些老师喜欢按照书本的顺序介绍知识点,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一节课的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这样安排情境效果更佳。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合并同类项”第一课时为例,书本以“计算学校四部分的占地面积”引入同类项,笔者认为在这节课刚开始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学校四部分的占地面积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先给出上面两部分求面积,接着学生理解了同类项的概念后再给出四部分,这样不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再探的机会,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而更容易解决。
长期以来,一提到数学,学生就感到头疼,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这都是由于多年来数学教学不当而导致的现在反思一下:如果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当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兴趣时,我们应当反思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是数学的本身枯燥呢,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当呢?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在一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格外关注,一开始创设合适的情境,给予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了“魂”的作用,学生在乐趣中渐入状态,在深刻体会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逐步转移到一节课的内容上,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才能真正的做到“乐中学,学中乐”。
[关键词]情境教学;问题创设;教与学的统一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是学习者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根据这一结论,教师应明白课堂中“问题的合理创设”是很有必要的,必须做到在创设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让课堂达到有效性,甚至达到高效性,从而达到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传统的数学课理念是一节课完成知识的传授,教师往往直接将知识要领告诉学生,再通过例题的教学,举一反三地练习,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达到应对考试的水平现今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教育在呼吁新课改:强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学生在呼吁新的教学方式:乐中学、学中乐,为了符合新时代的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情境引入式教学已逐步登上课堂。
下面就让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数学情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学情境,主要是利用先前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提升,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或通过类比,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设问,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加深,对问题的探究、解决,完成本节课的目标;另一种是生活情景,它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或者数学史中名人的故事搬入课堂,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利用数学的思想去解决,从而体会乐趣,也达到解决问题的快乐,从快乐中学习到知识,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这就是学生们呼吁的乐中学、学中乐
那么,怎样设计“问题情境”才合适呢?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从学生的兴趣、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设计问题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才能更好地融入课堂,凭着好奇心、新鲜感,学生势必可以和老师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但是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出发,这样学生接受比较自然,比如,苏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我们与生活同行”第一课时,如果教师一开始介绍宇宙的速度、生物中DNA的秘密,这些情境虽然学生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对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在一节课的开始就让学生迷惑,反而会有相反的效果,让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在后面的教学,所以教学情境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还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真正达到事半功倍,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通过名人的故事,给予学生动力
有这样一句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确实,在课堂上通过讲名人的故事创设情境,为学生树立榜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名人的事迹,有时候还能给予学生巨大的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上几何课第一节课的时候,笔者和学生说了欧几里得对托勒密说“几何无王者之道”的故事,学生听得很认真,当学生听完故事后我问道:“学习几何连网王都没有捷径,从今天起我们也要学习几何了,那我们该如何对待呢?”学生各抒己见,都说要脚踏实地,那段时间的作业和课堂学生都出奇的认真,也许这就是名人效应给予的动力,短短几分钟的情境,却带来了如此的效果,让学生乐于勤勤恳恳地学习数学,这种方法应该是我们值得提倡的。
三、问题情境的选择要与本节课内容密切相关
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自然、适宜,绝不可为创设而创设,一针见血的问题情境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本节课所要讲的知识内容,切不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胡乱选择,那样反而适得其反,选择一定要再三斟酌,选出合适的情境比如,在苏教版七年级“数轴”第一课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时学习了负数的概念,那么该如何表示出来就成了学生讨论的焦点,教师先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模型,学生会发现温度计,这样过渡到本节课的知识就很自然、明了了。
四、问题情境的编排要有梯度,逐层递进
往往一节课的情境要设计几个,那么要注意編排的特点,注意由易到难,自然过渡,螺旋式上升,从而才能让一节课的知识应运而出,这样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
以笔者上苏科版七年级“二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课为例:
情境1:我校举行三人篮球赛,根据赛前制定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0分(不计分),“雄鹰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此队赢了多少场?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方程的思想进行解答,学生由于在此之前学过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便会很轻易的列出方程2x=20,从而得出答案,这是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已经学过,很自然就能答出来,)
情境2:如果将比赛规则做适当调整: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此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
(此题与情境1类似,只是有一个条件发生了改变。由于上面的思维定式,学生会主动用方程的思想求解,但是发现一个未知数已经不能满足本题的解答了,于是会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想到该队输赢场数存在一定的关系,自然地联想到利用两个未知数来求解,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列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2x y=20,其中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教师帮学生列表,让学生填写出可能的情况:学生填写表格的同时会初步感受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的一些关系,了解到一个x的值会有一个y值与之对应。)
(从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到两个未知数的方程,难度有所加深,自然过渡,学生能够接受。)
情境3:姚明在NBA的一场比赛中共得35分(其中罚球得进10球),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
(首先与学生共同分析题目,问:①罚球进一球得几分?②他投进两分球、三分球的个数确定么?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2的方法列出方程,并自己设计表格,列出姚明投中的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各种可能的情况,最后共同核对。)
上述三个情境,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学生对于篮球而言更是充满兴趣,贴近生活,这样的例子学生容易理解,以现在社会上很火热的“三人篮球”开始,学生更易进入状态,再以球星的例子设计题目,更能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情境1在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同时,也使学生建立了方程的思想,情境2难度加深,切人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但学生此时并没有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通过情境1的思维定式,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想出用两个未知数来解答,此时老师与学生共同操作,给予学生正确的示范,让学生对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更加确定,情境3与情境2类似,唯一区别是让学生自己列方程、列表,学生通过模仿对两个未知数列方程有更深刻的印象,三个情境从一元方程的思想上升到二元方程的思想,十分自然,易于接受,通过类比,对两种方程的区别和联系会有很深的认识,为下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做了良好的铺垫。
五、打破书本传授概念的顺序,合理安排情景
有些老师喜欢按照书本的顺序介绍知识点,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一节课的难度做适当的调整,这样安排情境效果更佳。
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合并同类项”第一课时为例,书本以“计算学校四部分的占地面积”引入同类项,笔者认为在这节课刚开始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学校四部分的占地面积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先给出上面两部分求面积,接着学生理解了同类项的概念后再给出四部分,这样不仅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再探的机会,也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而更容易解决。
长期以来,一提到数学,学生就感到头疼,认为数学枯燥无味,这都是由于多年来数学教学不当而导致的现在反思一下:如果将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有机的结合起来,那么还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吗?当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兴趣时,我们应当反思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是数学的本身枯燥呢,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当呢?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在一节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格外关注,一开始创设合适的情境,给予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了“魂”的作用,学生在乐趣中渐入状态,在深刻体会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逐步转移到一节课的内容上,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才能真正的做到“乐中学,学中乐”。